今天給各位分享簡潔古風展廳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古風展廳設計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添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設計一個展示中國文化的展廳用什么名字
傳統中國家簡潔古風展廳,龍簡潔古風展廳的傳人簡潔古風展廳,歷史的今天,傳承文化
這些名稱都可以使用。
指定施工商簡潔古風展廳:畢加展覽

“復古風”才是今年的更大驚喜,氣質不輸法式風,你喜歡這種風格嗎?
簡潔古風展廳我喜歡簡潔古風展廳,因為復古風,可以凸顯一個人簡潔古風展廳的氣質,顏色一般都是以咖色或者是米白色為主,永遠都不會過時,比較經典的復古元素,有珍珠項鏈,還有圓邊帽,咖色的長裙。
私人博物館的概述與介紹
私人博物館:散落民間的瑰寶
博物館之大漠奇石
清晨的之一抹曙光照亮了北京昌平區流村鎮古將村的一處寬大的四合院。院里有個人總是黎明即起,開始他一天豐富而幸福的生活。這里是北京更大的私立奇石博物館——北京大漠奇石館。這個人就是奇石館的創始人、大漠奇石收藏家魏進學。
老魏起床后的之一件事是賞石。奇石館始建于2003年,這里的十幾間展室內陳列著他歷時數年、耗資300萬元、重達數百噸的大漠奇石。珍貴的瑪瑙、晶瑩的水晶、神秘的玉髓、璀璨的沙漠玫瑰……數不盡的奇石瑰寶令人嘆為觀止,這也是老魏畢生追求的恢弘見證。對它們,魏進學充滿虔誠,他認為,大漠奇石是大自然的精靈,不能個人壟斷,要讓它的熠熠華彩在人間得到綻放。于是,他付出了數年艱辛和自己的畢生積蓄,建立了這個大漠奇石館。
邊擦拭、邊欣賞奇石是老魏每天的之一門功課,擦著、看著,突然就有了一種新的藝術感受和靈感生出來。著名書法家歐陽仲石曾為大漠奇石題詩:“千姿百態任方圓,日月生成未紀年。不假雕工憑造化,自由自在自安閑。”眼前石頭的自在安閑,給了老魏重要的生活啟示。
吃過早飯,老魏馬上就走進他的石工場,未經過處理的石頭大部分都是“泥蛋蛋”,要經夯、砍、削、鑿、沖、刷、洗、滌好一番打理才能現出美麗的真容。接下來還要為它制作底托。有人說,三分石,七分托,一個與石型非常匹配的底托可以讓石頭大大增色。制作底托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趨近完美的過程。先是挑選與石頭匹配的樹根。為了兩者的“配型”成功,一塊百多斤重的石頭,往往要在樹根上抬上抬下四五十次,絕對是一件力氣活。加上電鋸、電刨、修邊機、雕刻機的一番反復精心加工后才能成型。然后是反復地修改和完善,直到將那奇石嚴絲合縫地嵌入底托,放到臺面上顯出石木合一的藝術效果。這個時候,一種快感會迅速擊中幸福的老魏,他甚至會激動地雙手打顫,生怕那石頭馬上振翅而飛。用老魏自己的話說,“那種爽快是多少錢也買不來的”。
魏進學的奇石收藏數以百噸計,更說不清到底有多少塊,但屋里、院里的某塊石頭被人稍稍變了一點位置,他都能敏感地察覺到。他和大漠石之間有一種冥冥中的緣。老魏過去血糖高,沒少吃藥也不見好,還暈倒過。經過現在這么天天折騰,那血糖竟悄悄降下去了,現在的老魏神清氣爽活得特滋潤,“藝術勞動養生法”的作用不可低估。最近,魏進學撰寫出版了《大漠奇石館藏石》一書,為中國石文化的傳播又做了一件大好事。 步雄
博物館之松堂齋民間雕刻
松堂齋民間雕刻博物館坐落在北京宣武區琉璃廠東街,它的建筑在琉璃廠大街別有特色。雕花木門,棋格木窗,房基石,雕梁,房檐石等構件都是館藏珍品,甚至門前石階也是從一個廢棄廟宇中收集來的。漢代的小石猴被鑲嵌在外墻上,雕刻著人物形象的清代石橫梁仍然氣勢奪人。曾在前門外大柵欄街上風光一陣的“祥光四面”柵欄圍在博物館門前,石象、八仙雕刻門墩在柵欄內盡顯古風。館內的門窗都是古建筑上的真品,古舊的窗欞或鑲在墻上,或懸于房頂,立體展示藏品的效果。
館內,從秦磚漢瓦到明清的石、木、磚雕;從民間建筑裝飾構件到古代各式家具,1000多件(套)館藏使博物館蘊含豐厚。一層門廳用一架清代六扇鏤空透雕木屏風隔斷,廳里矗立三座門樓:山西的磚雕門樓、北京的木雕門樓、江西的石雕門樓,古韻悠悠,氣勢凜凜。二樓展臺多是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雕刻構件:宋代的《行孝圖》磚雕、《馬上封侯》的石雕、元大都時的《武士飲獸圖》門墩,都是刻工精細、保存完好的鎮館之寶。
博物館之觀復古典
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原址位于著名的古文化街——琉璃廠西街,是北京首家民辦博物館,1997年1月18日正式建成開放。2004年博物館遷址到北京新興的文化產業區——朝陽區大山子,新館占地4000平方米,其中展區面積和會員活動區面積共為2800平方米,設有油畫館、古代家具館、古代陶瓷館、古代門窗館、古代書畫館和古代工藝館六個展館。館內主要收藏有明朝晚期的瓷器約50余件。此外該博物館還陳列有明、清時期的古舊家具、地毯、服裝等展品,是一個集藝術欣賞和歷史研究于一體的場所。
博物館之現代繪畫
何揚吳茜現代繪畫館位于朝陽區金盞鄉,比鄰郁金香公園。走進大門,迎面看到的是一棟二層樓房。一層展廳展出的是何揚吳茜夫婦傳統的中國畫作品,其中吳茜的立軸人物畫最為突出,畫的大多是少數民族的婦女。二層展廳,開始部分是何揚先生1993年前后創作的《老北京的傳說故事系列》,繼而是吳茜教授的新水墨畫作品。雖然是十幾年前的作品,畫面上體現出來的是西方現代藝術的表達技巧和充滿中國古老歷史與深厚文化的內涵,令人耳目一新。
這座博物館外表簡潔大方,樸實無華,更像藝術室和平民百姓的家,結構設計卻非常奇特。展覽區、創作區和生活區的分割與聯系,設計得非常巧妙而合理,初次來訪的人在這里會感到像迷宮一樣。何揚介紹說:“這是我們全家人共同設計出來的,因各自堅持意見互不相讓,只好聽從朋友的意見折中后產生的現在的建筑結構。”
博物館之紫檀藝術
中國紫檀博物館坐落在朝陽區高碑店附近,就其本身來說,稱得上是一件頗為完美壯觀的工藝品。這座占地25000平方米的博物館設計氣勢宏大而又處處精巧,古色古香而又不乏現代氣息。
中國紫檀博物館展廳面積9569平方米,設有中央大廳、陳列廳、會議廳、貴賓廳、多功能廳及臨時展廳等,在這里您可以欣賞到紫檀的明清家具和傳統家具精品,佛教文化藝術品、傳統家具材料和雕刻工藝也均有展示。另外,你在這里可以領略到微縮的中國古建筑景觀:故宮的角樓,紫禁城御花園中的千秋亭與萬春亭,盡顯皇家氣派;山西五臺山龍泉寺牌坊,320條蛟龍姿態各異,精湛的圓雕、浮雕、透雕,世所罕見;古色古香的北京四合院,翹入云天的山西飛云樓……這些傳遞著東方情韻的藝術珍品,皆由珍貴的紫檀木演繹而成。
紫檀博物館開館以來,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及各國政要,成為北京市對外開放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博物館之天明盆景
天明盆景奇石館位于西城區護國寺文化古街(人民劇場對面)的西巷胡同。這里收藏了300余件盆景奇石作品,其中盆景有羅漢松、黑松、白蠟、小葉榕樹等;奇石包括大漠石、彩陶石、大化石、靈璧石和京城最有特色的“玫瑰石”。在近期舉辦的銀川奇石節大賽中,該館收藏的“天堂鳥”大漠石獲得金獎。
博物館之古陶文明
古陶文明博物館位于宣武區南菜園西街12號。展廳面積約400平方米,常規展覽由彩陶淵藪、瓦當大觀、封泥絕響、古陶序列四個專題系列近600件展品構成,力求使普及教育、藝術欣賞和專業研究相結合,將古陶文明恒久而獨特的魅力展現給世人。其中,“彩陶淵藪”系列展出甘肅、青海、寧夏出土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5000年至3000年)以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唐汪文化、辛店文化為主的彩陶近百件,其中有許多保存至今仍驚絕完美的珍稀之品。“瓦當大觀”系列是之一個按年代、地域和功用劃分的專題瓦當展覽,展出從戰國至東漢數百年間不同地域、不同功能、不同品類的瓦當140件,其中多有珍稀孤品。是現存最完備的瓦當收藏體系。“封泥絕響”系列展出秦漢封泥175件,這是迄今最重要的封泥專題展覽。尤其秦封泥部分被稱為“秦文化史上又一次重大發現”,涵蓋了秦始皇三公九卿政治體制的各類屬官,揭示了數十個失載的秦郡縣、宮苑名稱,揭示了許多與秦始皇及其秦代文明相關的鮮為人知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內容,從而被考古界、秦漢史學界的專家稱為“秦始皇批閱文書的遺物”,“是可以彌補《史記》《漢書》缺憾的珍貴文獻,是統一的中國封建王朝之一部百官表和地理志,是中國百代政治體制的源頭檔案”。“古陶序列”展出周秦漢唐2000年間不同器型與品類的陶制文物130件,從中可以看出古陶文明的演進與發展脈絡,較為全面地反映了華夏先民有關陶的創制、使用和審美。
2004年6月15日古陶文明博物館開館七周年之際,重新裝修了展廳并設置了新的展覽。除“彩陶淵藪”系列全部換展、“瓦當大觀”“古陶序列”大部分更新外,最重要的是推出了一組紅山文化人、神、動物雕塑為主的專題展覽,其中的“巨大神人首”是紅山文化重器,堪稱古陶文明博物館鎮館之寶。
“私博”占主導是國際潮流
去年落成的新首都博物館,成了長安街的一道別樣風景;亞洲占地面積更大的電影博物館,開門迎客……近年來,新博物館改建風潮正熱。截止到去年底,本市已經有注冊博物館131家,榮登全國博物館數量榜首。“當前國際社會上,私立博物館將成為發展的主流。”據博物館業內人士稱,21世紀將是博物館的世紀。而在我國,民間收藏也從“地下”探出頭來,私人博物館逐漸成為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趨勢和潮流。
國際博物館協會給出的博物館定義,明確地規定了博物館的屬性:之一,博物館不以營利為目的;第二博物館屬于永久性社會公共機構;第三,博物館的主要功能是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證。顧橙牛數字義,私人博物館就是公民個人自主建設的博物館。
據介紹,私人投資興建博物館主要出于如下幾種情況:出于公益考慮,想把自己多年的收藏與更多人共享;出于經濟考慮,想達到收藏養收藏的良性循環;企業辦館,希望樹立形象等。
目前,我國博物館還是屬于公益事業單位,大多數博物館還是靠財政撥款維持。據了解,國外對私人博物館的支持辦法是,采取免稅或惠稅的政策,對捐贈或投資全部歸入納稅款。
缺少觀眾是私人博物館的致命問題。近段時間,北京市文物局的市民留言中,不斷有市民詢問私人博物館的地址、聯系方式。普通參觀者若要尋找自己感興趣的私人博物館,需要通過輾轉多次才能如愿。難怪有專家提出,既然私人博物館被視作文化產業的一部分,私人館主們就要有“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危機意識,引入現代管理模式,努力為自己的博物館吆喝。
另外,由于近年來互聯網的普及度越來越廣,有些專家為私人博物館出招:藏品不一定非得花巨資設立博物館展出,在網上辦一所博物館也早已不是難事。
其實,就收藏本身而言,自古存在“搜寶納庫”與“藏寶于民”兩種方式。公立博物館的藏品大部分是出自考古、捐獻等國寶級別文物,而民間博物館則更多的展示散落于民間的文物、民俗藝術品等。從這一意義上說,每一所民營博物館都應受到尊重,不可厚此薄彼。
“僅僅依靠有限的公立博物館,想將民間文物一網打盡,顯然是不可能的。”業內人士表示,只有讓公立博物館與民營博物館互補并存,才是良性的發展之路。
描寫古風小院的唯美句子
1、見佳木蘢蔥,奇花爛漫,一帶清流,從花木深處瀉于石隙之下。再進數步,漸向北邊,平坦寬豁,兩邊飛樓插空,雕甍繡檻,皆隱于山坳樹杪之間。
2、兩旁燈火通明,正前方是一堵筑在水上的白墻,約兩米高,上覆黑瓦,墻頭砌成高低起伏的波浪狀,正中一個月洞紅漆大門虛掩著,有琴音和著曲聲隱約傳來,門上黑色匾額上書“梨園”兩個燙金大字。
3、沿著竹園中主樓樓廊走到盡頭,便可進入秋山峰巔,那是一座黃石假山,石色近土紅色,只此一色便生秋意。而這座山的得體,還在于它和主峰以外的配峰相呼應,在于它山勢脈絡的連貫。
4、天階夜色涼如水,窗內紅燭搖曳,窗外細雨橫斜,積水順著屋檐悄然滴落,在地面暈開一圈漣漪,似嘆息似挽留。我熄了燭火,推開吱呀的窗,抱著膝蓋坐在床沿,凝視窗外飄飛的雨絲。
5、若隱若現罥煙眉,似嗔似喜含情目,嬌俏玲瓏挺秀鼻,不點自紅櫻桃唇,膚若凝脂,頰似粉霞,不盈一握的柳腰娉婷裊娜地倚在水亭雕花木欄旁。水光瀲滟之中,傾國傾城之貌隱約幻現。
6、小船沿著狹長的河道緩緩前行。迎春花臨水而栽,裊娜地垂下細長的花枝,鵝黃色的花瓣靦腆地開滿枝條,隨著微風拂過水面,宛如少女攬鏡自照,欲語還羞。明媚的陽光透過盛開的櫻花樹,灑下碎金般的親吻,斑駁的樹影蕩漾在河面上。一縷淡淡的春風帶起似雪的櫻花,飄飛,旋轉……漫天飛舞,最后依依不舍地飄向遠方。若有似無的香氣浮動在空氣中,引人遐思;婉轉清亮的鳥鳴聲掩在影影綽綽的樹叢花間,剔透歡快;船艄上,艄公輕搖船櫓,吱吱呀呀,輕和著鳥啼相映成趣。
7、每年冬末,經受了風雪嚴寒的考驗,梅花含苞待放,到了早春二月,大地尚未完全復蘇,群梅卻已沖寒怒放,紅蕾碧萼綴滿枝頭,風光旖旎、冷香撲鼻,沁人心脾。
8、突然,眼前景色一換,進入了一片寬闊的水域,周邊船只一下多了起來。大部分是和我們一樣的烏篷船,也有不少裝飾華麗的游船穿插其中,堤岸兩邊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商鋪林立、客來商往,一派繁華熱鬧的清明上河圖在眼前舒展開來。
9、要說竹園的秋山是疊出來的,不如說它是擺出來的,它擺得那樣平穩,那樣舒服,那樣既符合自然界的規律又可人心意。在那山中的一方隙地,只幾塊石頭、幾叢竹,就夠人流連一番,回首望去,山頂住秋閣的一角飛檐、山腰只一步即可跨過的玉石天橋,才使人記起自己身在假山之中。
10、她提著一盞幽暗的絹燈在前面引路,整個甬道黑漆漆的,除了腳下的一點光,和兩邊不時好似有水浪拍打的聲響外,什么都看不清晰。
古風古韻的莊園內部建筑群有哪些?
康百萬莊園依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簡潔古風展廳的傳統理念選址簡潔古風展廳,臨街建樓房,靠山筑窯洞,濱河設碼頭,據險壘寨墻,既保留了黃土高原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吸收了官府、園林和軍事堡壘建筑的特點,還融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建筑特色于一體,是我國中原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
莊園里此類古建筑群體的數量眾多,其中有310個生活區,31處院子和73個窯洞,但是令人吃驚的是,如此龐大的建筑群僅有一個入口。沒有知情認路人帶領,陌生人極難找到出口,彎彎曲曲地穿行在莊園里,宛如走進了一個大迷宮。
康百萬莊園的建筑風格與絕大部分有錢人家所建的房屋不同,它的大門入口可以與古代的城門媲美,入口兩側均有主墻相依。門里還有一個仿照北京長城的瞭望臺而建的居高臨下的觀景臺,因此康家莊的建筑風格真可謂別具一格。
進入莊園內部,拾級而上便來到觀景臺。在觀景臺的不遠處就是康家的廚房,康家本是一個大家族,平日里總是賓朋滿堂,因此康家的廚房十分地大,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眾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同時廚房里干活的人也十分的多,自然是熱鬧非凡,嘈雜無比。
然而,康家的書房卻恰恰挨著廚房,這一點實在是讓人困惑不解,熱鬧嘈雜的廚房和安詳靜宜的書房竟然互為惠鄰,這或許是康家為了鍛煉子孫讀書的定力,讓他們體會亂中取靜之意吧簡潔古風展廳!
同時,與大院內其他建筑相比,康家書房的內部裝飾顯得十分簡單,這與其他豪華富麗的建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書院的外部,還建有兩個小亭子和一些枯萎、古老的花木,這些古老的花木在無形中給康家大院平添了幾分傷感。
書房的東邊是康家畫室,其畫室中所有的家具都鑲嵌有閃閃發光的寶石,并且在畫室的東墻上還鑲掛著明、清著名書法家的作品,西墻上則掛著一件清朝官服和一把康氏后人康英奎平時練功習武時用的寶劍。
書房的西邊是放置祖先牌位的靈堂。在靈堂中有著許多精美的神龕和有關祖先生卒的碑刻,據說雕刻每塊碑刻都要花費一個石匠3個月的工夫,因此康家靈堂內的每塊碑刻都十分的珍貴。
在靈堂的不遠處則是康家的普通生活區。此區內有兩大奇觀,之一奇觀是由書法雕刻集中的窯洞,此洞內的兩側共有16通與成人一般高大的石碑,石碑上面全部雕刻著贊揚家主的“慈悲善良”與“慷慨大方”的內容。
第二大奇觀是窯洞窗戶上的木雕。每處鏤空的木雕都有一種“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絕妙印象,并且此窯洞還是主人居住的地方。
在窯洞內,有一張楠木床,此床在當時那個年代,屬于萬里挑一、精美絕倫的珍品。據說,它是由當年最著名的5位木雕工匠費時3年雕刻而成,它的華美精致甚至可以跟皇上的龍榻相媲美。
在床的左下方是一個高1米,長1.5米的木車,此木車是用來接送莊園的女眷們去廁所的工具。
在我國古代,女人要纏足的,然而這三寸金蓮的小腳使女人們無法長距離行走,而廁所一般是建在大院最偏僻的地方,所以這個木車就成了接送 *** 、姑娘們往返廁所和臥室的專用交通工具。
在木車的右邊則放著幾雙 *** 們曾經穿過的前邊尖,后跟高,面上繡有精美圖案的小腳鞋子。
在此窯洞的后面,便是康家飯廳。其飯廳的右側放著一張供8人進膳的方桌。因為康家十分迷信,相信生死由命,富貴在天,所以只要有算命先生造訪,他們必定要用此餐具招待一番。
他們相信這樣做會給全家帶來好運和財富。如有貴賓造訪,康家主人則會依照滿、漢傳統舉行大型的宴請,這種場合常常要用餐具108件,具有好運連連之意。
從飯廳出來,一直向東走就到達康家的東院。在東院的第三道門內的大廳里懸掛著“留余匾”,此匾乃是我國名匾之一,也是康氏家族教育后代的家訓匾。
此匾上的題字“留有余”具有不盡之巧以還造化、不盡之祿以還朝廷、不盡之財以還百姓和不盡之福以還子孫之意,并且此匾還是由清朝翰林牛暄所撰寫。
在康百萬莊園內有很多類似“留有余”這樣的匾文,此類匾文都體現了儒家“財不可露盡,勢不可使盡”的中庸之道的思想,這種思想在康百萬資助朝廷,修黃河大堤、建學堂、賑濟災民等方面都均有體現。
另外,莊園內道院門上諸如“居貴敬”、“行貴簡”之類的題詞,都表現了康家為人處世的準則,就是表明康家的人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修養,外出待人接物直率誠信,儀表穿戴要簡樸大方。
在莊園內,除了東院建筑群,還有康家商業活動的大本營棧房區,它是康家當時的商業活動場所,集倉庫、辦公和做生意為一體,當年康家在全國各地設立有功能各異的棧房,同時有“四老相公”和“八大相公”分管各個棧房,形成一個金字塔式的管理機構層層管理。
這個棧房區是康家的商務總部,這里依山傍水,同時又依住宅區近碼頭,它是整個康家數百年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核心部分。
棧房區修建于1885年至1892年,原有6個大院和一個占地25畝的飼養棚和遛馬場,總占地3600多平方米,歷經風雨滄桑后保存下來的由東向西依次為順記、魁記、崇義德3個基本完整的四合院式大院,大約2000平方米。
棧房區的建筑特點是17世紀和18世紀清中晚期典型的豫西建筑風格,尚屬二進式門院,木、石、磚三雕相互貫通互為一體,雕龍畫棟,寓意深長。
不少有關民間傳說故事的石雕在棧房區隨處可見,經歷上百年的歷史這些石雕依然完好無損,雕刻的字體輪廓依然醒目美觀。
康百萬棧房的一個更大特點就是無處不在的匾額楹聯,這些匾額楹聯所洋溢出濃郁的豫商文化氣息,充分顯示著主人的身份與品位,也是棧房區的獨到之處。
其中,在順記大院的大門門匾上刻有“洛作智水”4個字。“洛”是智慧的象征,“水”是康家經商的重要載體之一。
當年康家就是靠漕運起家,興家,到發家,經營鹽業、糧食、棉花、布匹的,所以“洛作智水”就寓意康家明理通達,生意像洛河水一樣源遠流長。
大門的左右兩邊還有兩幅這樣的楹聯簡潔古風展廳:
厚農資商農商皆是本;
重信守義信義全在人。
審時度勢誠信至上商之本;
化智為利化利入義賈之本。
進入大門后,便是順記大院的迎客廳。這里是康家人用來接待各方來客以及康家各地棧房大小相公的,是負責商業信息上傳下達的地方。
在大廳內,有塊形如書卷的匾額,匾上所書的是1714年康熙頒布的圣諭,內容為:
朕視商民皆赤子,無論事之巨細,俱當代為熟籌。
意思為無論是商人或是農民,都是我的子民,無論大事小事,我都會仔細籌劃,并且一視同仁去對待。
康熙皇帝在位61年,他的一生立志要做成3件大事,那就是撤藩、治理黃河和發展漕運。
康家第十二代莊園主康大勇緊抓機遇,大力發展漕運,從而改變了傳統的“仕不經商”的觀念,利用門前河洛之便,把生意從洛河走向黃河進而走向全國,從而盛極一時。
整個迎客廳被隔斷分為外廳和內廳,凡來訪客人先到外客廳,如有要事就到內廳和老相公商談,如果事關重大,再由老相公反映給康百萬的東家。
客房內廳,放有一個圓形的桌子,這是用來談生意時客人和東家觀看樣貨和放置樣貨的地方。
平日里,這張桌子都是一分為二放置在兩邊,如果雙方洽談成功時兩個桌子對在一起,表示生意圓滿成功。此外,半圓桌還可以節省空間,讓人看起來即實用,又美觀。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通過屋中桌子的擺放,可以判斷男主人是否在家,桌子分開表示主人不在家。合一塊,說明男主人在家。
迎客廳是康家的形象窗口,康家刻意布置這個待客廳,廳內家具、書畫、文房四寶、工藝品、茶具、茶葉等配套齊全。從中體現豫商“崇尚中庸、低調內斂”的儒家風范,體現豫商“留余”的獨特個性。
除了這間迎客廳,在順記大院內,還有幾間廂房。在順記大院旁邊,便是棧房區的魁記院。
在此院的大門處,右邊門匾上寫著“審時”,左邊門匾上寫著“度勢”兩字,這是康家時時提醒在做生意時要綜觀大局,講策略論技巧,穩中求勝。
大門內,便是魁記院的貴賓客房,這是用于安排來訪貴賓安歇的地方。
在此房間內,還有兩幅楹聯寫道:
友以義交情可久;
財以道取利方長。
貨屬商通富若陶朱何讓;
利由義取賢如端木堪師。
室內家具配套齊全,加上墻上字畫的點綴,洋溢出一片寧靜,溫馨的氣息,體現康家主人對客人無微不至的關懷。
和順記大院一樣,魁記院內的其中兩間廂房,此外,在魁記院還有幾間特殊的廂房。
一間是康家總務主管辦公的地方庶務室。
據說,康家鼎盛時期有四老相公、八大相公,三十二相公,無數的小相公,擁有近二百多個呈現金字塔式的管理體系,老相公是康家的經營主管,大相公是各個分區的負責人,相公是各個棧房的負責人,小相公則是業務人員或者是比較重要的勤雜人員。
而這間庶務室內的主管則是掌管康家營繕工程、財產購置、管理維護以及棧房維修、出納、相公、仆人薪金、休假、日常生活安排管理等事務。
同時,康百萬為了鞏固康家的根基,發展康家的商業市場,也公開向社會招聘相公,招收飽學之士,為此,庶務室也作為康家選拔經商人才的地方。
另一間是康家的賬房,也是康家四大朝臣之一的賬房主管,單獨審閱,辦理賬務的場所。
設置這個單間對于完善康家財務狀況意義重大,桌子上擺放有文房四寶、算盤、記事板、燭臺、邊墻上懸掛著賬本,后面是椅子、檔案柜等配套設施。
一張小床,茶具、面盆等生活用品,這些不經常使用的東西,恰恰表現了老先生盡職盡責的工作態度。
還有一間為辯銀室,是康家老相公傳授小相公辯銀秘訣、辯銀經驗以及使用金錢秒決、辦理大型賬務手續的地方。
辯銀室旁邊,還有一間廂房,是相公述職房,這是康家外地相公回來向老相公及康百萬匯報生意時住宿的地方。
康家在外地共有32位相公,他們經常回來向東家匯報生意情況,這就是他們臨時居住的地方,相當于后來的客房。
在魁記院內,還有一間倉庫房。房內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放一些比較輕的物品,擺放有南方的綢緞、瓷器、茶葉,陜西的棉花布匹、藥材等實物。
下層多為一些不易搬運的貨物,擺放有山東的食鹽、南方的生漆、米酒、陜西的糧食、辣椒,河南的木材、土產、白酒等實物。
棧房區的崇義德院內,由義周仁里室、積德行善房、芝蘭室、議事廳、金銀庫和先賢堂等房間組成。其中,積德行善房則是康家十七代莊園園主康建勛的行醫館。
而芝蘭室,則是莊園內臨時接待重要人員座談小議的地方,也是康百萬梳理商務,捕捉商機,深悟商理的起居處。
芝蘭室的廳內西墻面有木雕掛屏,房內頂子床、家具等一應俱全。看似簡潔整齊卻真實突出了儒商康百萬爽朗認真、靈敏細致的個性。
在芝蘭室門外,還有兩副有趣的楹聯,上面寫道:
一念不邪方寸地中唯種德;
萬緣歸正九重天上自生春。
暗暗思量百計不如陰騭好;
明明檢點萬般唯有讀書高。
崇義德院內的議事廳,是各地來訪客人在此休息,臨時商議的地方,廳內茶具、書桌等一應俱全,從中體現了主人對客人無微不至地關懷。
議事廳旁邊,則是金銀庫,是康百萬存放金銀珠寶及貴重物品的地方。這里陳設了一些官窯瓷器,古董,金銀珠寶,銀票,合同珠寶箱,博古架,清式板箱等用品。
棧房區的順記、魁記、崇義德3個院落,向人們傳達了當年康家斂財、理財的經商理念,讓人們感受到康家曾經的輝煌不可一世。
除了棧房區,在康家莊園內,還有著名的南大院,這是康家發展鼎盛時期的象征和精品建筑文化集中體現的重要標志,也是一座展示康家品位和修養、展現家族在農、官、商公共關系處理中所處的獨特地位和處世風格的重要場所。
南大院是康百萬莊園唯一的一座結構嚴謹、規模宏大的官式建筑,康家曾在這里和30多位知縣商議接駕慈禧的有關事宜,康家的繁華在這里可見一斑。
整個南大院由“中直主院”“書帶生庭院”“敬直儀方院”三部分組成,從這里,人們可以看到康家傳承家學、教育子弟的深謀遠慮、用心良苦,還可以感受到含而不露、直中藏幽的河洛建筑文化氣息,更能體悟到婦女治家的精妙,領略到財富傳承的奧秘。
在中直主院內,有著名的“經腴史華樓”,這是康百萬莊園的藏書樓,也是康家為教育子孫而設立的家族公共圖書館。
大樓的門柱上,有一副楹聯:
依墨繞書林求知求學求教;
借章探史翰解意解科解題。
意思是說在浩如煙海的書中,刻苦攻讀,虛心請教;要學有所用,利用學到的知識,探尋研究學問,提高自身修養,解決世事難題。
藏書樓體現了康家重視教育,重學厚學思想,也是崇尚河洛文化的歷史見證,康氏家族的子弟在這里可以遨游書海,濡染書香,以求科場奪冠,光宗耀祖。
南大院內的書帶生庭院,是康家的私塾,也是康家子弟接受教育的場所。設立有兒童私塾:是康家的小孩接受啟蒙教育的場所。
在這里,還設有青年學館,是康家的青年讀書學習以詩會友的地方。他們在這里接受家族寄托的厚望,刻苦攻讀,擔當起傳承家族財富神話的任務,實現科場揚名,光宗耀祖的重任。
南大院內的教書先生房,是康家私塾先生的住所。
康家重視教育,他們家的私塾先生都是聘請的當地的一些知名人士,大多都是舉人的地位。其中比較出名的老師有孫涵三,趙鳳鳴,康欲遠等。他們為康家培育出了一些優秀人才,為康家發展做出了貢獻。
除了這些基本建筑群,在康家莊園內,最引人注目的還有每間房屋的石柱子底座,這些石柱子具有支撐房頂的作用。
此種建筑方式可以使石柱免受潮濕的侵蝕,而這些六邊形的底座則是由多年形成的水晶石所建造的,每個面上都刻有花卉和人物圖案。
最富有想象力的是一個中間鏤空雕刻出來的人物,似乎整個石柱是由他們支撐起來的,人物雕刻栩栩如生,活潑可愛,整個結構還不失平衡。
不少民間傳說的石雕在康家大院卻隨處可見,即使此類石雕經歷了上百年的風吹雨淋,也依然完好無損,雕刻的字體、輪廓依然醒目、美觀。這都要歸功于選料的精細考究。
康百萬莊園現存很多石雕、木雕與磚雕,此類雕刻多以人物、花草、鳥獸為主,其中“冠上加冠”和“半夜拜師”就是以人物為主來雕刻的圖案。這些圖案不僅刀法細膩、工藝純熟,而且還具有深刻的寓意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另外,在莊園內還有家具、珍玩和名人書畫等珍貴文物,此類文物數量高達4000余件,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豐富的藝術內涵。
河南康百萬莊園庭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