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國外展廳設計大師,以及國外著名展示設計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添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國外別墅設計大師
最出名的別墅設計師:賴特。書《流水別墅》
美國 賓夕法尼亞州(Pennsylvania,USA)設計人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 )流水別墅是現代建筑的杰作之一,它位于美國匹茲堡市郊區的熊溪河畔,由F·L·賴特設計。別墅主人為匹茲堡百貨公司老板德國移民考夫曼,故又稱考夫曼住宅。
介紹下國外有裝飾設計大師的作品
Ronnie Choong Swee Beng (馬來西亞)
亞太空間設計師協會(APSDA) 主席
馬來西亞室內設計師協會(MSID) 主席
國際室內建筑師設計師聯盟(IFI)
(2007-2009)執行理事成員
RONNIE CHOONG先生是位資深室內設計師,創意空間設計師,1987年創辦了S.I. Design Sdn. Bhd.公司, 經過多年發展壯大, 如今已成為馬來西亞首屈一指的設計師公司, 擁有40多位專業職員, 占地8600平米, 座落于馬來西亞的中心地帶---吉隆坡。
Ms. Farida Alaydroes (印尼)
印尼最受尊敬的室內設計師國外展廳設計大師,印度尼西亞室內設計師協會(HDII)會長 (2005-2008) 。
畢業于舊金山藝術學院, Kansas大學, 美術學士,主修室內設計和辦公管理;
致力于人居環境,辦公商業大樓國外展廳設計大師,主題展示廳,學校,酒店類等國際化工程的設計,擁有超過17年作為專業資深室內設計師的工作經驗;
Geoff Fitzpatrick(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設計協會(DIA) 理事長
演講主題: 澳洲室內設計主流中的現行案例
Geoff Fitzpatrick先生是一個資深的專業家具設計師,擔任澳大利亞設計協會(簡稱DIA)的理事長,他曾是美國著名品牌 *** R Nylex的首席設計師,在馬來西亞紡織公司管理階層任職五年,也擔任過澳大利亞商業家具公司的營銷總監,主導整個亞太地區的市場營銷;他曾是CDe集團的總經理,是家具制造行業的專家;在墨爾本的Monash大學發表過家居設計的演講。
James Harper(澳大利亞)
BrookingHarper 公司總裁
澳大利亞設計協會(DIA)理事 畢業于澳洲Adelaide大學,建筑學士學位,在澳洲和英國的設計領域有多年的工作經驗;在倫敦著名的多方位設計顧問公司工作數年后,James先生作為合作人加入了摩爾本的GEYER設計公司,主要負責專賣展示廳的設計,多年的設計實戰工作經歷加上他作為CPd公司(一家繪圖設計公司)總經理的管理經驗。
Maythinee Suwannabunya(泰國)
泰國室內設計師協會(TIDA) 主席.Ms. Maythinee Suwannabunya ,前理事會成員,泰國國家注冊建筑師, KING MONGKUL建筑協會之一任副主席, 美術學院校友會前任會長。
龔書章(臺灣)
臺灣著名建筑師,原相聯合建筑師事務所 主持建筑師,AURA Architects Associates Partner。 哈佛大學設計碩士、建筑碩士
梁景華(中國香港)
香港室內設計協會副會長
香港PAL設計公司 總經理
香港十大室內設計師之一
近期代表作品有世界更大型之球會——深圳觀瀾湖高爾夫球會所等。過去兩年間獲得獎項包括:
2005年”透視”設計認可大獎服務業設計酒店金獎、Spa銀獎、2005年香港設計師協會 - 室內設計會所及酒店組別優異獎、2005年亞太區室內設計大獎商業組金獎、銀獎。
來增祥(中國)
上海同濟大學建筑系博士生導師
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
中國室內建筑師學會副會長
上海市人民政府建設中心專家組組長
國務院國家津貼專家
長期從事建筑設計,室內設計的教學工作以及建筑與室內設計的工程實踐。曾獲上海市重點工程個人立功獎章、上海優秀建筑裝飾專業設計一等獎、北京人民大會堂國宴廳裝飾設計榮譽證書、北京人民大會堂上海廳裝飾設計榮譽證書等獎項。
松尾光伸 先生 (日本)
亞洲著名雕塑大師、環境藝術大師,曾任亞洲基礎造型學會秘書長。
Marco Denicolo(意大利)
意大利著名室內設計師、家具設計師,
CASA INLUCE 總經理 。
請問路易威登、愛馬斯、D&G等奢侈品在中國的櫥窗展示或店面設計的設計師是誰?
這個很難說。。。估計店員都不定知道。。。簡單說一下吧,櫥窗設計師(window dresser/display designer)其實是一個職業,利用燈光、色彩、視覺效果、搭配等,在充分了解品牌文化的基礎上,櫥窗設計師們創造著讓人無限遐想的布置主題,讓時尚服裝產業的美麗面孔集中體現在幾平米內的空間中,使我們站在櫥窗前流連忘返。而奢侈品的櫥窗設計師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邀請的櫥窗設計師一般有三大類:
之一類:著名設計師(包括專業的櫥窗設計師、服裝、室內設計、藝術家等,總之就是本身很大牌)比較著名的是giorgio armani,也是80后比較熟知的一位,他是一個通過櫥窗設計師大步邁入時尚界并成為時尚設計大師的經典范例,而另一位大師——波普先驅Andy Warhol,最初也做過window dresser,慢慢開始有了自己的領域和發展方向的。其他的還有像Robert Wilson、Ugo Rondinone及Olafur Eliasson等等。專業的櫥窗設計師中像著名的Bruno Bambara。Bambara先生強調陳列品才是櫥窗的靈魂,優質陳列完美地展現產品,才是一個成功櫥窗的關鍵所在。Bruno Bambara設計定位高端,在品牌的選擇上極為慎重,合作品牌包括LV、 GUCCI、Hermes in Italy、GIADA、Brioni、Ratti、Malo、TRUSSARDI等,其中與LV、GUCCI合作8年,與Hermes合作至今近20多年。長期為其設計專賣店櫥窗,傳達當季故事。此外,奢侈品品牌一般也會邀請當年或當季為他們設計產品的大師兼任他們的櫥窗設計師,像2002年紅透全球的LV櫻桃包,就是LV邀請日本著名設計大師村上隆先生設計并擔任當季的櫥窗設計師(相傳當年年尾LV還想與著名舞臺設計師Robert Wilson合作)
第二類:設計學院學生
每年圣誕節很多奢侈品品牌都向著名的設計學院學生發出邀請,邀請他們參加一年一度的圣誕櫥窗設計大賽。向2007年LV就邀請倫敦中央圣馬丁藝術及設計學院的高材生參與角逐,是其展示品牌推動國際藝壇發展及扶掖藝術新晉的承諾。經過一輪角逐,最后由兩位平面設計系二年級學生Christopher Lawson(21歲,來自愛爾蘭)及Marcos Villalba (26歲,來自西班牙) 脫穎而出,其作品《Latitude 48.914 / Longitude 02.286》代表路易威登Asniere工場在地圖上的準確經/緯度,象征一段想象旅程的開端。兩位學生以天然木材造出地圖的輪廓,令櫥窗幻化成一幅抽象風景。
2007年11月初,《Latitude 48.914 / Longitude 02.286》將于全球超過370家路易威登專門店同時亮相,而最后入圍的另外三件作品亦將于指定全球概念店中展出,向公眾展示其它參賽者的創作才華。
第三類:一般奢侈品集團內部都會有專業的櫥窗設計師部門,負責日常的櫥窗設計。但一般奢侈品會傾向于邀請著名設計師操刀總部和倫敦紐約東京米蘭或巴黎(品牌總部不在巴黎的)的設計。其他地區的櫥窗設計一般只會沿用與總部相類似或一般櫥窗設計師的作品(其實能替那些奢侈品設計櫥窗的一般都不一般。。。)有少數時候比如開新店或者和其有合作(比如推廣在中國限量發行的東東或者像LV在香港開設之一家專賣珠寶的旗艦店)這時總部也會邀請著名的櫥窗設計師設計。
PS:DG的櫥窗設計貌似一般都由設計師自己操刀的。。。這兩個特立獨行的大師啊。。。
希望可以幫到你~
樓上的,相信你回答問題也是因為想幫助別人,我同樣也是。你不是提問者,也不是評判者,就這樣無禮的對他人的回答進行攻擊,不會使你的回答增色多少。謝謝
倫敦大英博物館設計師是誰
大英博物館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于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羅素廣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和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巴黎的盧浮宮同列為世界三大博物館。最早可追溯到1753年一個叫Hans Sloane的收藏家死后,把所有的收藏都給了英國國會。國會向公眾募捐最終于1759年1月15日成立大英博物館并對外開放。大英博物館始建于1753年,1759年對外開放。博物館正門的兩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羅馬式圓柱,每根圓柱上端是一個三角頂,上面刻著一幅巨大的浮雕。整個建筑氣魄雄偉,蔚為壯觀。現有建筑為19世紀中葉所建,共有IOO多個陳列室,面積六七萬平方米,共藏有展品400多萬件它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圖書珍品。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
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包括埃及文物館、希臘羅馬文物館、西亞文物館、歐洲中世紀文物館和東方藝術文物館。文物館、希臘羅馬文物館和東方藝術文物館藏品最引人注目,而中國的藏品則是占據了絕大部分,且其所收藏的古羅馬遺跡、古希臘雕像和埃及木乃伊聞名于世。
現有建筑為19世紀中葉所建,共有100多個陳列室,面積六七萬平方米,共藏有展品400多萬件。博物館正門的兩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羅馬式圓柱,每根圓柱上端是一個三角頂,上面刻著一幅巨大的浮雕。整個建筑氣魄雄偉,蔚為壯觀。除了欣賞展品外,游客還可以領略英國人在博物館設計方面的過人之處。其中以埃及大英博物館大中庭大英博物館大中庭( the Great Court)位于大英博物館中心,于2000年12月建成并對外開放,目前是歐洲更大的有頂廣場。廣場的頂部是用1656塊形狀奇特的玻璃片組成的。廣場中央為大英博物館的閱覽室,對公眾開放。
大英博物館內的33號展廳,是專門陳列中國文物的永久性展廳。在中國廳中央墻上有幾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畫,其割痕可見,并排擺放三個真人大小宋代的羅漢彩像,雖年代久遠,仍顯鮮麗及華貴。在中國展室看到的許多中國文物,或是英法聯軍、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掠奪的。或是1856年到1932年間,許多西方“冒險家”以考察為名,深入中國內地掠走的。
其中,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國人伯希,在敦煌藏經洞劫掠的文物最多(1907年),敦煌藏經洞的4萬多件經書書稿中,大英博物館就藏得1.3萬件,中國現存僅三分之一,許是因為斯坦因的“貢獻”巨大,大英博物館將存放中國古畫經典的藏室命名“斯坦因室”。
參觀這里往往還伴生出復雜的感受。使人想起圓明園那場浩劫的大火,莫高窟前“冒險家”劫掠的車轍,和兩百年來中華瑰寶流失海外的沉浮跌宕。這些珍品包括了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等。總之,在這里可以見到: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瓷器等,可謂門類齊全,美不勝收!
例如:大英博物館收藏中國流失海外文物有:
遠古時期的石器,即6000多年前的半坡村紅陶碗和足尖罐;
新石器時代的玉琮、玉斧;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鼎;
秦漢時期的銅鏡、陶器、漆器、鐵劍;
六朝時期的金銅佛;
隋朝時期的白色大理石佛像;
唐朝時期的唐三彩瓷器;
宋、元、明、清各代的陶瓷和各種金玉制品。還有各朝代的甲骨文、竹筒、刻本、古書、地圖、銅幣、絲綢、刺繡、琺瑯制品、景泰藍、漆器、竹編、書畫等等。如: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就貯藏在面積約有20多平方來,常年恒溫恒濕的“斯坦因室”。這幅《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也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這幅畫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現在世上只剩兩幅摹本。有一幅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為宋人臨摹,筆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館的這件唐代摹本。它本為清宮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愛物,藏在圓明園中。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從圓明園中盜出并攜往國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成為該館最重要的東方文物。
尤其不能錯過古西亞、古埃及和古希臘展區,從博物館正門入口左側書店進入,即可看到西亞亞述王宮的兩個護門神獸,這里的文物都是大英博物館考古挖掘所得,埃及的木乃伊和石雕等也都是最受注目的焦點。以伊利沙白皇后二世為名的迎賓大廳(the great court)的屋頂完全以玻璃精巧覆蓋,把原來博物館的內部庭園,還有世界知名的閱覽室,全部轉換成一個漂亮廣大并且壯觀的公共空間。位于此大廳中心的,就是大英博物館珍貴的閱覽室(reading room),馬克思曾在此苦讀了20多年。這個圓頂形狀,建于1857年擁有許多珍藏書籍的閱覽室,原本只提供持有閱覽證的人士作研究之用,目前也向一般大眾開放,讓所有游客得以一窺其真面目。大英博物館也適度地調整大廳的開放時間,除了周一到周三開放至晚上9點,周四到周六更開放到晚上11點,這大概是全世界中屬一屬二開放得最晚的博物館了。
世界著名建筑師及其代表作
貝聿銘(Ieoh Ming Pei)(1917-) 美籍華人建筑師,1917年4月26日生于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擁有的蘇州園林獅子林里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其父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貝祖怡。10歲隨父親來到上海,18歲到美國,先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務所,1990年退休。
風格
作為最后一個現代主義建筑“大師”,他被人描述成為一個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師。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鋼。
作為20世紀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師之一,貝聿銘設計了大量的劃時代建筑。貝聿銘屬于實踐型建筑師,作品很多,論著則較少,他的工作對建筑理論的影響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簡介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生于廣州。1918年其父親出任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貝氏在香港度過他的童年。1927年父親調職舉家搬至上海。初中就讀上海青年會中學,高中畢業自圣約翰大學附屬中學,后來赴賓州大學攻讀,因為認為自己沒有畫圖的天賦而轉讀劍橋的麻省理工學院,貝氏埋首于圖書館,努力吸收歐洲近代建筑相關的資訊,柯比意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日后貝氏作品所呈現的雕塑性 ,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響。1939年畢業。
美籍華人貝聿銘先生,與法國華人畫家趙無極、美籍華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譽為海外華人的”藝術三寶”。也許有人會說,建筑是科學,為何與藝術并列?但是世界建筑界人士都知道,貝聿銘不僅是杰出的建筑科學家,「用筆和尺」建造了許多華麗的宮殿;他更是極其理想化的建筑藝術家,善于把古代傳統的建筑藝術和現代最新技術熔于一爐,叢而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貝聿銘自己說:”建筑和藝術雖然有所不同,但實質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標是尋求二者的和諧統一.”事實證明對于建筑藝術的執著追求是他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面。
貝聿銘于一九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誕生于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父親貝祖詒曾任中國銀行行長,于一九一九年到香港創辦了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因此,貝聿銘在香港度過了童年,在圣保羅小學讀書,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讀中學,后來又就讀于上海圣約翰大學。一九三五年他遠渡重洋,到美國留學。父親原來希望他留學英國學習金融,但他沒有遵從父命,而是依自己的愛好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攻讀建筑系。
他為什么會對建筑有與趣呢,說起來也屬偶然。他在上海讀書時,周末常到一家臺球館去玩臺球。臺球館附近正在建造一座當時上海更高的飯店。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們怎么會有建造這么高的大廈的能耐,由此他產生了學習建筑的理想。
但是賓州大學以圖畫講解古典建筑理論的教學方式使貝聿銘大失所望。便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一九三九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還得了美國建筑師協會的獎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他在美國空軍服役三年,一九四四年退役,進入著名高等學府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一九四五年學成,留校受聘為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貝聿銘從純學術的象牙之塔進入實際的建筑領域是在一九四八年。這一年,紐約市極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產開發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國建筑界的慣例,首次聘用中國人貝聿銘為建筑師,擔任他創辦的韋伯?納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貝聿銘,一個是有經驗、有口才,極其聰明的房地產建筑商人,一個是學有專長、極富創造力的建筑師。兩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對事業上的理想搭檔。他們合作達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貝聿銘為柴根道夫的房地產公司完成了許多商業及住宅群的設計,也做不少社會改建計劃。其間,貝聿銘還為母校麻省理工學院設計了科學大樓,為紐約大學設計了兩棟教職員工住宅大廈。這一切,使貝聿銘在美國建筑界初露頭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數十年的事業基礎。
一九六零年,貝聿銘離開柴根道夫,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他在建筑設計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是關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紐約、費城、克利夫蘭和芝加哥等地設計了許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經濟實用的大眾化的公寓。他在費城設計的三層社會公寓就很受工薪階層的歡迎。因此,費城萊斯大學在一九六三年頒贈他「人民建筑師」的光榮稱號。同年,美國建筑學會向他頒發了紐約榮譽獎。《華盛頓郵報》稱他的建筑設計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都市計劃。
在他的建筑公司業務蒸蒸日上之際,他設計的主力逐漸從都市改建和重建計劃逐步轉移到巨型公共建筑物的設計。六十年代建于科羅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國大氣層研究中心」可以說是他從事公共建筑物設計的開始。「中心」始建于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七年落成。它的外形簡樸渾厚,塔樓式的屋頂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與周圍的環境色彩相調和。美國《新聞周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稱貝聿銘的設計是「突破性的設計」。
在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過他不像密斯以玻璃為主要建材,貝氏采用混凝土,如紐約富蘭克林國家銀行,鎮心廣場住宅區,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歷練累積了多年的經驗,貝氏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質,作品趨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當以全國大氣研究中心,達拉斯市政廳,等皆屬此方面的經典之作。貝氏擺脫密斯風格當屬甘乃迪紀念圖書館為濫觴,幾何性的平面取代規規矩矩的方盒子,蛻變出雕塑性的造型。后來有機會貝氏身為齊氏威奈公司專屬建筑師,從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設案,貝氏從這些開發案獲得對土地使用的寶貴經驗,使得他的建筑設計不單考慮建筑物本身,更關切環境提陹到都市設計的層面,著重創造社區意識與社區空間,其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費城社會嶺住宅社區一案,而他們所接受的案子以辦公大樓與集合住宅為主,貝氏后來取得齊氏集團的協議于1955年將建筑部門改組為貝聿銘建筑師事務所開始獨立執業,事務所共從事過114件設計案,其中66件是貝氏負責。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主導著貝氏一生的作品,如全國大氣研究中心,伊弗森美術館、狄莫伊藝術中心雕塑館與康乃爾大學姜森美術館等。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內庭,內庭將內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內庭依然是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著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內庭成為光庭,如香山飯店的常春廳紐約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廳,香港中國銀行的中庭,紐約賽奈醫院古根漢館,巴黎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與比華利山莊創意藝人經濟中心等。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萬端,“讓光線來作設計”是貝氏的名言。
身為現代主義建筑大師,貝氏的建筑物四十余年來始終秉持著現代建筑的傳統,貝氏堅信建筑不是流行風尚,不可能時刻變花招取寵,建筑是千秋大業,要對社會歷史負責。他持續地對形式,空間,建材與技術研究探討,使作品更多樣性,更優秀。他從不為自己的設計辯說,從不自己執筆闡釋解析作品觀念,他認為建筑物本身就是更佳的宣言。綜合貝氏個人所獲的的重要獎項包括1979年美國建筑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筑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年里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等。
貝聿銘建筑作品年譜表:
1956年 - 1963年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臺灣臺中市
1961年 - 1967年 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科羅拉多州 Boulder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 加拿大蒙特利爾
1968年 - 1974年 基督教科學中心,馬薩諸塞州 波士頓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紐約州 雪城
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第安納州 哥倫布
1969年 - 1975年 John Hancock Center,伊利諾斯州芝加哥
1971年 - Harbor Towers
1972年 - 達拉斯市政廳 美國德州達拉斯
1973年 - 約翰遜藝術館, 康乃爾大學,紐約州Ithaca
1974年 - 1978年國家美術館東館,華盛頓
1976年 - 羅徹斯特大學Wilson Common, 紐約州羅徹斯特: 紐約時報選為當時全美更佳的前十大學生活動中心建筑
1977年 - 漢考克大廈,馬薩諸塞州波士頓
當時單塊玻璃面積更大的全玻璃幕墻建筑,由于當時玻璃幕墻的技術不夠成熟,大廈建成初期曾經出現過玻璃脫落的事故,后經過技術改進得以解決。
1978年 - 1982年 印第安納大學美術館,印第安納州Bloomington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紐約州紐約市
1981年 - JP摩根大樓,得克薩斯州休斯敦
1982年 - 香山飯店,中國北京
該飯店是中國改革開放后外國建筑師在中國的之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國建筑界對中國傳統建筑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大討論。
1982年 - 1990年 中銀大廈,香港
當時的香港之一高樓,建筑面積是諾曼·福斯特設計的香港匯豐銀行的兩倍,而造價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 - 威斯納館(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麻州波士頓
1989年 - 盧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巴黎
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個不是經過投標競賽而由法國總統密特朗親自委托的工程。
1990年 - 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國柏林
1995年 - 中國銀行總行,北京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日本滋賀縣甲賀市
1998年 - 搖滾音樂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蘭
2002年 - 蘇州博物館,中國江蘇蘇州
2004年 - 中國駐美大使館,華盛頓特區
2006年 - 澳門科學館,中國澳門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B1%B4%ED%B2%C3%FAt=3

世界知名知名建筑師
貝聿銘(Ieoh Ming Pei)(1917-) 美籍華人建筑師,1917年4月26日生于廣州,他國外展廳設計大師的祖輩是蘇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擁有國外展廳設計大師的蘇州園林獅子林里度過國外展廳設計大師了童年的一段時光。其父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貝祖怡。10歲隨父親來到上海,18歲到美國,先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務所,1990年退休。其代表作:1956年 - 1963年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臺灣臺中市
1961年 - 1967年 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科羅拉多州 Boulder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 加拿大蒙特利爾
1968年 - 1974年 基督教科學中心,馬薩諸塞州 波士頓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紐約州 雪城
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第安納州 哥倫布
1969年 - 1975年 John Hancock Center,伊利諾斯州芝加哥
1971年 - Harbor Towers
1972年 - 達拉斯市政廳 美國德州達拉斯
1973年 - 約翰遜藝術館, 康乃爾大學,紐約州Ithaca
1974年 - 1978年國家美術館東館,華盛頓
1976年 - 羅徹斯特大學Wilson Common, 紐約州羅徹斯特: 紐約時報選為當時全美更佳的前十大學生活動中心建筑
1977年 - 漢考克大廈,馬薩諸塞州波士頓
當時單塊玻璃面積更大的全玻璃幕墻建筑,由于當時玻璃幕墻的技術不夠成熟,大廈建成初期曾經出現過玻璃脫落的事故,后經過技術改進得以解決。
1978年 - 1982年 印第安納大學美術館,印第安納州Bloomington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紐約州紐約市
1981年 - JP摩根大樓,得克薩斯州休斯敦
1982年 - 香山飯店,中國北京
該飯店是中國改革開放后外國建筑師在中國的之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國建筑界對中國傳統建筑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大討論。
1982年 - 1990年 中銀大廈,香港
當時的香港之一高樓,建筑面積是諾曼·福斯特設計的香港匯豐銀行的兩倍,而造價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 - 威斯納館(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麻州波士頓
1989年 - 盧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巴黎
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個不是經過投標競賽而由法國總統密特朗親自委托的工程。
1990年 - 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國柏林
1995年 - 中國銀行總行,北京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日本滋賀縣甲賀市
1998年 - 搖滾音樂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蘭
2002年 - 蘇州博物館,中國江蘇蘇州
2004年 - 中國駐美大使館,華盛頓特區
2006年 - 澳門科學館,中國澳門
1、 霍培:塔塞爾住宅;人民宮;埃特維爾住宅;霍塔住宅
2、 亨利.凡德.費爾德:(多生產家具,線條剛勁有力)
柏林哈瓦那煙草公司;柏林哈比理發店;德雷斯頓應用藝術博物館
法國:以巴黎南錫為中心,受比利時影響;e.g.:吉馬特,克利奧特大廈
英國:持懷疑態度;e.g.:麥金托(設計母題,直、曲線結合;格拉斯哥學派),藝術學院的圖書館
德國:(慕尼黑,被稱為“青年風格派”);e.g.:貝倫斯(后成立德意志制造聯盟,柯布、密斯、格羅庇烏斯之師),貝倫斯住宅
奧地利:(維也納學派→分離派,反對裝飾);e.g.:瓦格納,維也納(郵政)儲蓄銀行; 奧列別去,分離派展覽館 霍夫曼(瓦之徒),斯科特住宅
荷蘭:貝爾拉赫學校;貝爾拉赫(進化建筑),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
西班牙:高迪(曲線、混泥土、豎線,結構理性主義),米拉公寓巴特洛住宅
詹尼克:之一勒愛特大廈
2、 伯納姆:沿河保險大廈
3、 赫拉伯特:1894,馬葵特
4、 沙利文:賴特之師,靈魂人物;“形式追隨功能”,設計由內到外;芝加哥百貨公司(C.P.S公司)
4、 德意志制造聯盟(為提高德國工業產品質量,12位藝術家12位企業家組成)
E.g.:
1、貝倫斯:首席設計師,透平機車間(鋼結構)
2、格羅皮烏斯:法古斯鞋軒廠;德意志制造聯盟展廳
奧古斯特.佩雷(柯布之師),富蘭克林街25號住宅 龐泰路車庫
陶特:玻璃鏈(受《玻璃建筑》影響),科隆博覽會展館;后去日本并對其建筑造成影響
門德爾松:愛因斯坦天文臺
波爾奇齊:柏林大劇院
路克哈特:人民劇院方案
圣.伊利亞:梯度建筑(未建成),電站方案
蒙德里安:垂直線條紅黃藍
多斯伯格
里特維德:餐具架;烏德勒支的住宅
塔特林(俄):第三國際紀念碑(未建)
真理報莫斯科總部方案(與亞歷山大合作設計)
金斯堡:那克斯芬住宅(對柯布影響大)
柯布希耶,密斯,格羅皮烏斯,萊特
萊特
阿爾托:(芬蘭,第二代現代主義代表;北歐氣溫低→多用木頭、曲線→給
人溫暖)維特堡市立圖書館;帕米歐肺病療養院;賽枘特薩羅市政府
夏隆:(德國)羅米歐茱麗葉公寓;西柏林愛樂音樂廳
富勒,曼哈頓市中心被穹隆覆蓋
建筑電訊派,行走城市;插入式城市(可變性,想像城市由基本構件構成);瞬間城市(阿基.格拉姆);
新陳代謝派:丹下三健(東京灣計劃;核心筒體系),磯崎新,黑川紀章
空中城市(法,弗里德曼)
新巴比倫(荷蘭),康斯坦丁
SuperStudio(意)超級工作室,連續的紀念碑
) 波多蓋西(意),把發展進步與西方文化聯系在一起,在現代中恢復巴洛克式的風格
2) 文丘里(美),母親住宅(斷山花,線腳);《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1966)》(反對理性主義對功能的強調) 《向拉斯維加斯學習》(提倡大眾文化);“少就是厭煩”針對極少主義,相對于理性主義的簡單化和唯美化,他認為建筑應有復雜性、豐富性
3)查爾斯.摩爾,意大利廣場(新奧爾良)
4)漢斯.霍萊茵,旅行社(隱喻手法,用建筑傳達信息))
5)磯崎新,筑波中心(下沉式廣場,橢圓形廣場,斷山花,月桂樹雕塑)
6)格雷夫斯,外灘三號;波特蘭市政廳(拱心石);天鵝酒店
7)菲利普.約翰遜,美國建筑的教父;組織展覽(“國際式” 紐約五→白色派 解構展);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后現代主義的宣言)
8)斯特林(英),斯圖加特美術館
9)再次重要展覽:1980年威尼斯雙年展(現仍在延續)1987年IBA展(柏林)
)羅西,類型學(歷史、抽象,結構主義思想,強調集體記憶并通過大型公共建筑傳遞);《城市建筑學(1966)》新理性主義的標志;格拉麗特公寓;威尼斯雙的展世界劇場;博尼其丹博物館;圣卡塔多公墓
2)克立爾兄弟(盧森堡),對街角的類型學研究
3)翁格爾斯(德),建筑博物館(老房改造)
1)富勒,懸掛式住宅(30年代)
2)格萊姆肖(英),西班牙世博會英國館
3)羅杰斯皮亞諾,蓬皮杜中心;羅杰斯,勞埃德船運公司;倫敦電視四臺
4)福斯特(英,Plitzer獎),法蘭克福商業銀行;雷諾公司的配送中心
1)李勃斯金,猶太人紀念館;維也納屋頂辦公室
2)埃森曼,韋克斯那視覺藝術設計中心
3)哈蒂德,頂峰俱樂部(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