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海洋文化展廳怎么樣,以及海洋展廳設計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添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本文目錄一覽:
2022-2023年度上海市科普基地名單公布,寶山17家入選!
近日,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開展了2021年新增市級科普基地認定工作。經各區初審受理、實地考察及專家評審,本年度新增“北斗人家科普基地”1家基礎性科普基地。2022-2023年度上海市科普基地共273家。其中,示范性科普場館52家,基礎性科普基地221家(含5家需整改的基礎性科普基地),青少年科學創新實踐工作站29家。寶山區共有6家場館獲評示范性科普場館、9家基地獲評基礎性科普基地、2家獲評青少年科學創新實踐工作站。
示范性科普場館(寶山區)
上海長江河口科技館
上海玻璃博物館
上海陶瓷科技藝術館
上海木文化博物館
中國工業設計博物館
中國3D打印文化博物館
基礎性科普基地(寶山區)
上海吳淞炮臺灣國家濕地公園
上海東方假日田園
上海市寶山區青少年活動中心
上海市寶山區氣象館
上海橋梁病害陳列館
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
顧村公園
生活垃圾處理科普教育基地
上海VRAR科普體驗館
青少年科學創新實踐工作站(寶山區)
上海大學數學實踐工作站
上海大學機械工程實踐工作站
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上海長江河口科技館
上海長江河口科技館位于吳淞炮臺灣濕地森林公園內,是寶山區政府與華東師范大學區校合作的重點項目之一,由寶山區政府投資建設,于2011年10月18日正式開館運營。
上海長江河口科技館是一座以長江河口歷史演變為背景,集科普教育、科學研究和旅游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公益性科普場館。作為上海市專題性科普場館,因為地理位置的特殊,以“水”為重點介紹了長江河口的自然生態、科技應用和人文歷史等知識,是把科普、教研和愛國主義教育融為一體,具有寶山區域特色的多功能體驗式綜合設施。
科技館占地面積6084平方米,建筑面積7707平方米,共設計有五個展廳51個展項。五個展廳分別是序廳、資源與環境廳、科研與應用廳、人文與歷史廳、臨時展廳,另設四維影院、會議中心、咖啡吧、售品部等公共場所。上海長江河口科技館還以策劃主題活動作為科技館展示教育的補充,2011年以來開展了第五屆上海科普多媒體作品大賽頒獎典禮、國際博物館日聯展、寶山區科學嘉年華、第十二屆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上海選拔賽、市科技小記者走進科技館、2012極地探索展、全國科普日暨車模世界、上海海洋論壇、世界水日、科技節、世界海洋日、“四季河口”特色主題活動(“河口觀鳥”“生命日記”“童心畫海洋”“落葉拼圖”)等,深受廣大青少年和市民歡迎。開館以來,接待了120萬人次。科技館被授予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海洋科普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海市專題性科普場館、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市科普旅游示范基地、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科學綜合實驗基地、華東師范大學寶山文化創意研發中心等。
上海長江河口科技館秉承“科技引領、創新發展”的精神,不斷跨越尋找新的突破點,努力使其發揮出獨特的專題性、科學性、觀賞性和互動性,更好地立足河口、展示寶山、服務上海。
中國3D打印文化博物館
中國3D打印文化博物館位于寶山區蕰川路8號智慧灣科創園區內,是中國以及全球范圍內首家以3D打印為主題的博物館。
博物館由“上海智慧灣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創辦,于2016年9月建館試運行。2017年7月19日,經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授牌為“中國3D打印文化博物館”,并正式向公眾開放。
博物館提供一站式增材制造解決方案,包括應用成果展示、技術科普、課程培訓、論壇講座等,多層次、多角度地詮釋和解讀3D打印技術和應用,向公眾呈現更先進的科技和最精彩的應用示范。
博物館建筑面積約5000平方米,館內共6層,收藏了2000多件3D打印技術在各行業應用成果,內有常設展廳、主題展廳、3D打印材料圖書館、3D打印研究中心、創意廊、互動展廳、映像展廳、3D空中花園、3D兒童活動中心9大功能區,兼具科技文化教育、科技體驗等多重功能。
來源:上海寶山官方微信
以數字化手段建設航海主題展廳
從古至今,我們對于大海的神秘一直充滿好奇,對其探索也從未停止,所以航海精神便成為我國流傳下來的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如今更是建設的航海主題展廳,將航海精神、航海歷史保存下來,弘揚宣傳出去。
在航海主題展廳設計時,首先要考慮展示內容的全面性,將我國的航海事業以及先進的技術呈現出來,為參觀者科普海洋知識,培養更多青少年對于航海事業的興趣,將展廳營造得具有濃重的文化氛圍,滿足大多數人群的參觀需求。
航海主題展廳將數字化展示手段應用其中,查詢屏搭配實物展示,讓參觀者不僅能夠了解文物還能夠知悉文物背后的故事,對不同展項進行深入解讀,以航海為主線,以全息影像、互動大屏為展示手段,將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弘揚。
鄭和下西洋的故事相信我們并不陌生,如果將這段歷史用VR技術打造出一個虛擬空間,讓參觀者都可以體驗當時鄭和下西洋的心境,在航海主題展廳設計中使用這種互動類展示手段,為參觀者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效果,同時也能為展廳吸引人氣。
航海主題展廳是綜合性展廳,不僅能夠展示航海技術、航海歷史上保存下來的重要史料,還起到了一定教育意義,用生動形象的手段傳播文化知識,對弘揚航海文化與精神起到了積極作用。
石島有三大科普教育基地,你去過幾個?
石島轄區內東楮島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國家電投新能源科技館、華能石島灣核電科技館等 3個單位被中國科協命名為2021-2025年度之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今天,小編就帶您走進這3處展館,探究科學的奧秘。
國家電投新能源科技館
國家電投新能源科技館以“示范引領,跨越時空,服務公眾”為宗旨,是完全面向公眾免費開放的公益性科普基地。科普館布展面積達到4122平方米,設計有序廳、核能世界、核能中國、核能榮成、新能源展廳、核能生活、核能未來等展廳和書吧、電影院。科技館以平面展示、多媒體展示以及互動展項等形式向觀眾呈現國家電投新能源發展建設情況,設備、設施均為目前展陳行業領先設備,是國家電投企業品牌形象和科技重大專項國和一號的重要展示和宣傳窗口。
在開展傳統線下科普工作的基礎上,科技館創新科普形式,先后建立網上 360度全景展館、科普網站、新媒體科普 等傳播平臺,并以天鵝博士IP形象為題材開發制作了《Dr.Swan的趣味核能科普動畫》,掃描下方二維碼開始云游科技館吧。
華能石島灣核電科技館
華能石島灣核電科技館內設4大平面展區、石島灣核電基地規劃沙盤、高溫氣冷堆仿真模型等設施,系統展示核電科普知識、核電技術發展情況、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建設進展等內容,為進一步拉近核電企業與公眾的距離提供了必要的資源和平臺。
華能石島灣核電,依托科技館,廣泛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方式開展核能科普宣傳活動,常態化開展“石島灣核電開放日”活動,形成了每年組織主題公眾開放、科普校園行、科普講堂、科普征文、志愿者行動的“五個一”活動品牌。
東楮島海洋科普教育基地
東楮島海洋科普教育基地位于桑溝灣南岸寧津街道東楮島村,建有半潛式多功能海洋牧場觀光體驗平臺,以及國家級海洋牧場展示廳,開發了互動型海洋研學項目,通過發掘當地歷史、人文、漁家文化,打造了海草房觀光、抗戰紀念館、老楮樹等特色景觀。舉辦各類海洋科普教育活動,廣泛普及海洋知識、提高公眾海洋意識。
其中,海洋牧場展示平臺面積900㎡,為半潛式海上平臺底層水箱進行海洋生物展示,周邊觀景窗讓游客、學生們直觀了解海水養殖生物生長狀態,同時配合電子屏、四周走廊設科普宣傳展板,虛擬三維展示技術,讓游客有種身臨其境的感受。
2020年,該基地結合唐啟升院士工作站最新科研成果對科普展廳進行了重新改造升級,添加包括養殖海域碳匯功能研究、海草床藍碳儲量評估、鰻草資源恢復技術研發、海草床的保護和開發新模式等方面最新研究內容及成果展示。

關于海洋文化展廳怎么樣和海洋展廳設計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