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地球展廳怎么樣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星球國際展廳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添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本文目錄一覽:
“天宮課堂”第三課,河南娃連線航天員
流體現象的天地差異有多大
水球在太空中如何變“懶”
空間站里的扳手為什么能自動“調頭”
航天員在太空中種植的
擬南芥和水稻
生長情況怎么樣
…………
北京時間2022年10月12日下午
“天宮課堂”第三課
在中國空間站開講
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問天實驗艙內進行授課,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成為新晉“太空教師”,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
看“天宮課堂”第三課全程回放
此次活動,在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設地面主課堂,在山東菏澤、河南鄭州、云南大理分設3個地面分課堂。這是“天宮課堂”地面分課堂首次設點河南,來自我省14所中小學校的100余名師生代表齊聚河南省科技館,在充滿太空感的球形影院旁,體驗了令他們難以忘懷的一節課。
河南省科技館作為地面分課堂之一,同步組織青少年開展相關主題活動,河南省科協黨組書記王新會,河南省科協副主席、一級巡視員房衛平,河南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毛杰等出席分課堂活動。
活動中,河南省科技館分課堂與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主課堂進行了現場直播連線。來自省內14所中小學校的100余名師生代表,與3位航天員開展了天地對比實驗。
課堂干貨滿滿,兩名河南學生連線提問航天員
約50分鐘的授課干貨滿滿,趣味十足。陳冬、劉洋、蔡旭哲生動介紹、展示了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等神奇現象,講解了實驗背后的科學原理。此外,3位航天員還重點介紹了在中國空間站開展的水稻和擬南芥種植研究情況,展示了手套箱剪株操作。
對于太空,孩子們充滿好奇和向往。實驗操作過程中,他們看得津津有味,時而凝神屏氣,時而歡呼喝彩。到了天地互動交流環節,不少學生踴躍舉手提問。
“在太空中種植,植物能接受充足的光照嗎?這個照明是艙內提供的燈具的照明,還是太空的自然光呢?”“地球上的機械時鐘和電子鐘在太空中還能正常使用嗎?引力、輻射、重力等會不會對它們產生影響?”河南分課堂上,來自河南省實驗小學學生毛圓圓和來自洛陽市第二高級中學學生傅瑞鑫接連向航天員發問。
“問天艙的植物是在實驗柜里培養的,無法接受太陽光照射。不過實驗柜里配置了人工光源,通過調控光源的強度和光譜,可以為植物提供充足的光照,滿足生長發育要求。”劉洋在回答完問題后鼓勵同學們:“你們要好好學習,勤于思考,說不定這個問題就是由你們來解決的!”
關于時鐘的提問,蔡旭哲表示“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他介紹,空間站里所有計算機的電子時鐘都在正常運轉,至于機械表能否正常使用,要看它的工作原理,例如擺錘式的機械時鐘就無法在空間站中使用。他還透露了一個“小秘密”:將有一個特殊時鐘隨著夢天實驗艙進入空間站,這個冷原子時鐘有望實現約50億年誤差1秒的超高精度。
三位新晉“太空教師”十分活潑
毛細效應實驗最細吸管開啟“倍速模式”
在空間站微重力環境下,陳冬用一個小實驗展示了流體現象的天地差異。他將三根粗細不同的塑料管同時放在水中,最細的管子內液面飛速到達頂端,仿佛開啟了“倍速模式”。
一顆小小的鋼球讓水球變“懶”
劉洋用注射器向水球噴出空氣時,水球的震動很激烈。在水球內加入鋼球后,以同樣的力度沖擊水球的振動幅度變小了這是怎么回事?“很輕松!”劉洋用2米長的吸管喝到果汁,在地面,如果吸管太長要很費力才能喝到飲料而在問天實驗艙中劉洋用2米長的吸管不僅成功喝到了芒果汁還表示“很輕松”。
微重力環境下扳手居然會“掉頭”?
陳冬將空間站中的工具T字扳手在空中旋轉后,扳手居然會自己翻身時而頭朝上,時而頭朝下,反復不停。更為神奇的是當他將兩個扳手同時旋轉時它們展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旋轉姿態。
太空科普課上,航天員還向同學們介紹了中國空間站開展的水稻和擬南芥種植研究情況,展示了手套箱剪株操作。
蔡旭哲則身兼多職,既要擔任此次授課的太空攝影師,又要負責解答同學們的提問。
直到直播結束,還有不少學生意猶未盡,繼續留在座位上進行著天地對比實驗。鄭州市第九十六中學七年級學生錢怡琳印象最深刻的是水球變“懶”實驗,她還沒有想明白實驗原理,決定回家后“二刷”這堂課,并向學校老師請教。“我也有想問航天員的問題,我想知道從太空中看太陽和在地球上看太陽有什么區別?”錢怡琳說。
“之前的天宮課堂我們都是在學校收看直播,在教室里跟著互動實驗,沒想到今天能來到分課堂與航天員連線互動。這種體驗更激發了孩子們對科學的向往,和探索太空的興趣。”河南省實驗小學帶隊老師王星娜說,這堂課會對孩子們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航天員通過視頻通話形式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互動交流傳播普及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河南省實驗小學六年級學生李簡純說:“這堂課開闊了我的視野,為我種下了一顆逐夢航天的種子,一次次振奮人心的火箭騰飛,一項項令人驚嘆的航天成就,這些都是新時代航天人的奮斗軌跡,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今后的學習中,我會更加的努力,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出我們的力量。”
鄭州市鄭東新區聚源路小學教育集團五年級學生朱含悅說:“‘天宮課堂’讓我們了解了載人航天的偉大成就,感悟了九天攬月的巨大力量;我們將更加努力地追求科學夢想,更加勤奮地學習科學知識!”
鄭州市鄭東新區外國語學校七年級學生樊奕果說:“今天能來參加‘天宮課堂’學習,我的內心非常激動,當然也十分自豪,因為我知道,中國現在的科技發展離不開千千萬萬科研人員的努力,我也期待我們現在的夢想在未來能成為現實。”
活動中,共有來自全省14所中小學校100多名師生代表共同與神舟十四號三名航天員開展了天地對比實驗,進行了天地互動交流。其中活動特別邀請了航天員陳冬的母校(洛陽市第二高級中學)、劉洋的母校(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實驗小學、鄭州市第三中學)的師生代表參與,與航天員共探宇宙奧秘。
聚源路小學教育集團副校長周婷說:“走出課堂,走向天宮這種天地互動交流的授課形式有趣味、有意義,讓學生感受到了祖國航天科技的強大,學到了深奧的科學知識、看到了航天英雄的嚴謹、認真和拼搏,近距離感受榜樣的力量,進一步激發了同學們愛科學、愛航天、愛祖國的巨大熱情。這次體驗一定是入心、深刻的,相信學生也通過這次標志性的活動,在心中播下‘航天夢’的種子。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培育這種子,生根、發芽、成長、開花。作為老師,我們更期待,在這些學生中,就有未來的英雄航天員。”
在活動現場,河南省科技館輔導表演了精彩的科學實驗《一飛沖天》和生動的科普劇《問天·夢圓》,為現場觀眾直觀展示了火箭升空的原理,還原再現了神舟十四號飛船發射的過程及航天員在太空中的生活場景,點燃了青少年探求科學規律、探索宇宙奧秘的熱情。
河南省科技館為何入選此次“天宮課堂”地面分課堂?
“這次分課堂首次設點河南,是我們河南省青少年收到的一份寶貴的、科技感十足的‘禮物’。”河南省科技館副館長李莉表示,為了確保“天宮課堂”第三課河南分課堂順利上課,河南省科技館進行了充分準備。
在活動前期,省科協聯合省教育廳組織全省中小學師生代表參加了“天地共播一粒種”——青少年與航天員一起種植物科普活動。隨后,又面向全省中小學生開展了征集天宮空間站相關互動問題、繪畫和手工作品活動,并在活動現場展出了部分優秀繪畫和手工作品。
作為中原地區“科普教育主陣地”,河南省科技館一直以來十分重視航天科普工作,在常設展廳中規劃了宇宙天文和交通天地展廳。其中宇宙天文展廳采用球體建筑內外空間,展現出浩瀚宇宙的無窮奧秘;交通天地展廳則以中國空間站模型為核心展項,凸顯中國載人航天的飛天使命,為青少年的“飛天夢”提供汲取知識的科學海洋。
“天宮課堂”活動并沒有就此結束。據了解,河南省科技館將以本次活動為契機,充分利用太空授課資源,結合場館科普資源,持續推出系列航天主題科學教育活動,延伸“天宮課堂”,厚植科學土壤,鼓勵廣大青少年勇于探索宇宙的奧秘。
來源|教育時報
統籌|萬志強
審核|丁 璽
責編|劉鎮嘉
賽先生在線 | 發現小人國
賽先生
小小賽地球展廳怎么樣,地球展廳怎么樣你看過《格列佛游記》這本書嗎?
小小賽
看過呀,這是學校推薦的課外讀物呢,地球展廳怎么樣我可喜歡這本書地球展廳怎么樣了,特別是小人國,太有意思了。
圖1 《格列佛游記》場景(來源:搜狐網)
賽先生
如果地球展廳怎么樣我說地球上真的有過一個小人國,你相信嗎?
小小賽
啊,這不可能吧?
賽先生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關于真實的小人國的故事,要從我們東南亞的鄰居印度尼西亞講起。
小小賽
我知道我知道,印度尼西亞簡稱印尼,是一個島國,也是全世界更大的群島國家。
賽先生
對,印尼橫跨亞洲和大洋洲,由約17000多個島嶼組成。在這些群島中有一個不大的島嶼叫弗羅里斯島,排行在印尼島嶼的第十位,面積約一萬四千多平方千米,比我們北京市的面積略小一點,島上現在生活著約120多萬人。我們要講的小人國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島上。
圖2 印度尼西亞地圖(來源:搜狐網)
圖3 弗羅里斯島的位置圖(來源:Nature雜志)
小小賽
我有點激動了,難道真的有小人國?這里的人們有多小?
賽先生
別急,聽我慢慢講哈。在2003年9月的時候,印度尼西亞國家考古中心和澳大利亞的一些科學家們在弗羅里斯島的一個叫梁布亞的山洞里進行考古發掘工作,這是它在地圖上的位置。
圖4 梁布亞洞穴位置圖(來源:Maps Me)
圖5 梁布亞發掘現場(來源:Nature雜志)
賽先生
到了9月2日這一天,發掘現場的一位工作人員在洞內一個5米多深的坑里面發現了一具古人類的頭骨化石。對這些科學家們來說,這是極其幸運和令人高興的事。
小小賽
這讓我想到了裴文中先生發掘出之一個北京人頭蓋骨的事情。
賽先生
是啊,大部分科學家一輩子都沒有機會親自發掘到一塊古人類的骨骼化石,更別說頭骨了,它尤其珍貴。不過,更讓這些科學家們震驚的還在后面。經過幾天的發掘,他們挖掘出了一個幾乎全身完整的古人類化石。從化石上看,這個古人類的身高只有一米左右,更先接觸化石的考古學家以為這是一個兒童的化石。但經過多位科學家的研究,他們認為這不是一個兒童,而是一個成年女性。
小小賽
真的好矮呀,我上幼兒園的時候身高就有一米了。
賽先生
科學家在進行研究后,認為這名成年女性復原后的身高只有一米左右,體重約25公斤,腦容量在400毫升左右,她生存在距今10萬到6萬年前。這樣一個小人太令人奇怪了,考古學家們稱她為“弗羅里斯人”,有的科學家也戲稱她為“霍比特人”。
小小賽
這個很貼切呀,霍比特人不就是電影《魔戒》里的小矮人嗎?
圖6 領導梁布亞發掘工作的古人類學家邁克·莫伍德(左)(來源:Nature雜志)
圖7 梁布亞發現的之一塊頭骨化石LB1和現代成人頭骨比較(來源:Nature雜志)
(左)圖8 梁布亞發現的弗羅里斯人全身化石LB1(來源:澳大利亞博物館)
(右)圖9 弗羅里斯人女性復原圖(來源:神秘的地球)
圖10 古人類學家邁克·莫伍德及現代成人與弗羅里斯人比較(來源:神秘的地球,搜狐)
賽先生
還沒完呢,接下來我們說說第二個發現:
2004年,還是前面那些科學家繼續在梁布亞洞穴里挖掘,他們幸運地又發掘出了總共至少8個以上不同的弗洛雷斯人的骨骼,這些人的骨骼化石看起來都和前面發現的那個人同樣的小。
小小賽
一個人還可以說是偶然,這么多人的話,是不是真的發現了小人國?
賽先生
當時的人們也是和你一樣的想法。在出土人類化石的地方還發現了很多人工制作的各種石器工具。更有意思的是,在這個洞穴里還發現了一種矮小的劍齒象化石,有多小呢?我們來看一下照片中它的牙齒和成人身體的比較,這更讓我們感到不可思議。
圖11 梁布亞發現的下頜骨化石LB6和牙齒化石LB2(來源:Nature雜志)
圖12 弗羅里斯島發現的矮小劍齒象牙化石和復原后與現生大象的對比參考圖(來源:Nature雜志,ResearchGate)
圖13 在弗羅里斯島發現的石器,其中有梁布亞發現的石器(來源:Don's Maps)
小小賽
太神奇了,不光有小矮人,還有小矮象!
賽先生
我們接著來看第三個發現:
2006年8月,另外一組科學家在梁布亞洞穴的發掘過程中,其中一名成員在昏暗的東南角又發現一個很小的洞口,順著一條23米長的狹窄通道滑下去,居然又出現了一個洞穴。
圖14 梁布亞和梁巴瓦洞穴(來源:SD Elsevier雜志)
賽先生
他們在這里找到了保存完好的動物骨骼化石和人工制作的石器,石器中有石核、薄石片、尖狀器、刮削器和石錘等。這兩個洞穴在過去可能聯系很緊密,動物化石和石器混雜在一起。科學家們初步判斷這些骨骼和石器可能是生活在梁布亞洞穴里的弗洛雷斯人帶進來的,而且很可能是他們生活垃圾的堆積點。
圖15 梁巴瓦發現的石器和動物骨骼化石(來源:SD Elsevier雜志)
小小賽
這兩個洞一個是臥室另一個是儲藏室嗎?
賽先生
可以理解成兩個生活區域,不過這個問題我們后面還會講到。下面是考古學家的第四個發現:
再回到2004年,我們前面說到的之一組科學家們為了尋找小矮人的祖先,來到了距離梁布阿洞穴74公里的索阿盆地一個叫馬塔·門格的地方挖掘。因為20世紀60年代在這里曾經發現了象的骨骼化石和人工制作的石器,他們認為這里可能會找到古人類化石。
小小賽
這次他們有什么新發現呢?
賽先生
他們這次發掘歷時很久,持續了十年,其間曾經發現了數百件石器,數千塊鱷魚、鼠類和巨蜥等動物化石,卻沒有發現一塊古人類的化石。
圖16瑪塔門格位置圖(來源:Maps Me)
圖17 瑪塔門格發掘現場(來源:Don's Maps)
圖18 瑪塔門格發現小劍齒象的位置(來源:Don's Maps)
圖19 瑪塔門格發現的動物化石(來源:Don's Maps)
圖20 瑪塔門格發現的石器工具之一(來源:Nature雜志)
小小賽
是不是他們原先的判斷錯誤了?所以白費了這么久的功夫。
賽先生
野外考古工作就是這樣,可能歷盡辛苦未必能找到想要的化石,特別是尋找古人類化石,在野外考古中發現這類化石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十幾年找不到一塊化石的情況很常見。
小小賽
科學家們做研究可真是辛苦呀。
賽先生
想要有所得,就要學會付出并且堅持不懈。到了2014年末,就在他們打算放棄希望的時候,終于在一個角落里發現了幾塊古人類的下頜骨和一些牙齒化石,這讓他們異常的興奮。經過科學家們研究后得知,這幾塊化石屬于三位古人類,一位成年人和兩個孩子,這些骨骼的特征與弗羅里斯人相似,而且那個成年人的骨骼比之前發現的弗羅里斯人還小。他們生存的年代距今大約70萬年,是目前在弗羅里斯找到的最古老的人類,這又是一個驚人的發現。
圖21 瑪塔門格發現的人類下頜骨和牙齒 化石以及在人體中的位置(來源:Don's Maps)
圖22 瑪塔門格發現人類化石位置和發現者(左)(來源:Nature雜志)
小小賽
這個發現確實很驚人。
賽先生
小小賽,你數一下,到目前為止總共發現了多少“小矮人”化石了?
小小賽
我算一下,之一次1具,第二次至少8具,第三次主要是動物化石和石器,第四次至少3具,加起來至少有十二具了,對嗎?
賽先生
非常正確。這些化石的出土讓全世界的古人類學家們非常震驚,并產生了一大堆疑問,他們稱弗羅里斯人是有史以來發現的最極端的古人類。
小小賽
我也有很多疑問呢,弗羅里斯島上真的有過一個小人國嗎?他們是從哪里來的呢?為什么會這么小?他們的生活又是怎么樣的?科學家們為什么會對這些化石的發現那么震驚呢?
賽先生
你的問題好多呀,我盡量解釋清楚。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些人類演化的知識。
今天的科學家告訴我們,從地球上出現可以直立行走的古人類直到現在,我們人類的演化歷程大約700萬年。一般認為經歷了五個演化階段,即700萬年-400萬年的地猿階段,400萬年-100萬年的南猿階段,250萬年-150萬年的能人階段,200萬年-30萬年的直立人階段,30萬年-今天的智人階段。
圖23 人類演化譜系(來源:北京自然博物館)
小小賽
我記得在自然博物館的“人之由來”展廳里就有這部分內容。
賽先生
人類在演化的每個階段,身高、體重和腦容量都在增長,比如地猿階段身高約在0.8米,腦容量約在400毫升左右,南猿階段身高約在1米,腦容量在404—530毫升,能人階段身高約在1.2米,腦容量在510—752毫升,直立人階段身高約在1.5米,腦容量在600 —1251毫升,化石智人階段約在1.65米,腦容量約880 —1750毫升,而人類的體重則從南方古猿階段的30-64千增加到化石智人階段的55-67千克。
小小賽
我聽講解員和志愿者老師在展廳里講過這部分內容,這么多數據還真是得拿小本本記下來。賽先生,那科學家們為什么會對這些化石發現感到震驚?
賽先生
因為弗洛里斯人的發現帶來了很多疑問。從年代上看,他們應該屬于智人階段,但是她的身高和腦容量卻距一般的智人種差的很遠,甚至比更早期的直立人也有很大差距。比如1984年在非洲肯尼亞發現的一個直立人代表性化石——12歲左右的納里奧托姆男孩,身高也達到了1.68米,腦容量880毫升。所以,弗羅里斯人的身體結構極不正常,真的像是突然冒出了一個小人國,才會令科學家們困惑,正如曾經參與研究的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古人類學家皮特·布朗說的那樣“我的下巴掉到膝蓋上了”。
圖24 納里奧托姆男孩化石及復原像(來源:新浪網,Don's Maps)
小小賽
“人之由來”展廳里有納里奧托姆男孩骨骼化石,他長得可真高啊,我還以為他是大人呢。
賽先生
只看化石的大致外表的確看不出年齡。我們再探討第二個問題:弗羅里斯人為什么長得這么小?
為了找出弗羅里斯人矮小的原因,世界各國科學家們展開了深入研究,目前的主要結論可以分為三種:
圖25 參與弗羅里斯人發掘和研究的部分科學家(來源:Nature雜志)
賽先生
之一種結論認為這是一種島嶼矮化現象,也就是說在一個孤立的小島上,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由于島上食物等資源有限,競爭加劇,大家為了都能生存下去,必須減少對食物等資源的消耗,有些動物和人類會逐漸演化變得很小,比如英吉利海峽澤西島的馬鹿在僅僅6000年的時間里就變成了原來大小的六分之一,還有古生物學家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島發現了身高只有不到1米,重量不到200公斤的成年大象。另一種是由于島上缺少天敵,某些動物可能會逐漸演化變得很大。而弗羅里斯人屬于之一種情況,這也是較多科學家們認可的一種觀點。
小小賽
噢,還有這樣的情況發生,那一定要經過很長時間吧?
賽先生
確實會很漫長,也許要幾十萬年呢。
圖26 古人類學家研究和爭論場景(來源:Nature雜志)
賽先生
第二種結論是認為是某種疾病導致他們變得矮小,比如近親繁殖等原因產生的拉隆綜合癥,還有唐氏綜合癥等導致人類變得矮小的疾病。少部分科學家持這類觀點,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比較難于解釋為什么島上發現了那么多的小矮人化石而不是一兩個,而且這一群人都患這種病的可能性是極低的。
第三類結論意見比較有意思:有科學家根據對弗羅里斯人和早期古人類的體型特征進行分析比較后認為,弗羅里斯人可能是早期能人的后代,甚至可能是來自南方古猿屬的一種小型古人類。但有一些科學家不認可這種觀點,一個重要原因是:弗羅里斯人的大腦和四肢像南方古猿,而他們的牙齒和面部則更像直立人,也就是說弗羅里斯人是結合了人類演化歷史上兩個階段古人類的特征,而任何其他已滅絕或活著的古人類群體都不具備這種特征。如果他們是能人或者南方古猿的后代,那他們的身體結構中不應該有更晚的直立人的特征。這個結論還有一個重要缺陷是,沒有任何化石證據支持南方古猿和能人從非洲遷徙到印度尼西亞的過程。
圖27 南方古猿驚奇種頭骨化石及復原像(來源:Sketchfab,Modern Human Origins)
圖28 能人KNM-ER 1813頭骨及復原場景(來源:Boneclones,搜狐網)
小小賽
我在想,他們要是能從非洲過來,是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那時候有船嗎?
賽先生
這個問題問得好,科學家們也在想他們可能是怎么過來的,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能知道他們跨海遷徙的方式。
我們繼續探討第三個問題:弗羅里斯人的祖先可能是誰?
部分科學家們根據在梁布亞和馬塔·門格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和石器比較分析后認為,弗羅里斯人的祖先有可能源于生存在70萬年前馬塔·門格的古人類,但還不能完全確認。因為馬塔·門格的古人類和弗羅里斯人在身體結構和制作使用的工具上雖然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在年代上至少相差了60萬年,還缺少這中間演化過程中連續的古人類化石。大部分科學家目前認為還不能確定弗羅里斯人的祖先是誰,還有待于在弗羅里斯島發現更多時間段的古人類化石才有可能解開這個謎團。
圖29 弗羅里斯人與早期古人類可能的演化關系(來源:Nature雜志)
小小賽
這個是不是有點像我們中國發現的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他們之間也差了幾十萬年,也不能確定北京猿人是山頂洞人的祖先?
賽先生
你很會聯想,也說得很對。
我們再來探討第四個問題:他們是怎么生活的,或者說他們的生存方式我們知道多少?
我們先看一下發現弗羅里斯人化石最多的梁布亞洞穴和它附近的環境。
它位于海拔500米處,非常靠近兩條河流的交匯點,洞穴周圍森林密布,巖石材料眾多,這些為弗羅里斯人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食物來源和制作石器的原材料。梁布亞洞穴頂部很高,提供了良好的空氣流通,而且全年陽光充足。它的內部是兩個連通的洞穴,梁布亞和梁巴瓦可以用于不同的功能,比如梁布亞主要用于居住,梁巴瓦主要用于儲藏或者丟棄垃圾,就像你剛才說得如同兩個房間一樣。總體看梁布亞洞穴的周圍環境和自身結構,應該說弗羅里斯人選擇了一個非常適合人類居住的場所。
圖30 陽光充足的梁布亞洞穴和梁巴瓦洞穴中的堆積物(來源:Nature 雜志,SD Elsevier雜志)
小小賽
住在山洞里一定挺好玩的,而且這里是熱帶雨林地區,吃的東西一定很多。但是他們吃什么呢?那時候有糧食和肉嗎?
賽先生
那時候人類還不懂得種植糧食,但是他們可以采集野果和獵殺動物來食用。在梁布亞和梁巴瓦洞穴里發現了一些動物骨骼化石,比如矮小的劍齒象、巨蜥、鼠類、鳥類和蝙蝠等骨骼化石,而且在有些化石如小劍齒象的骨骼上發現了人工切割的痕跡,說明弗羅里斯人很可能獵殺了這些動物并食用它們。
圖31 梁巴瓦洞穴發現的鼠類和其它動物骨骼
(來源:SD Elsevier雜志)
圖32 弗羅里斯人獵殺巨蜥想象圖(來源:搜狐網)
小小賽
那他們是生吃這些動物的肉嗎?他們用什么切割動物的肉呢?
賽先生
之一個問題比較難回答。考古學家們在梁布亞洞穴發現,一些小劍齒象的骨骼都被燒焦了,這說明弗洛雷斯人可能會用火進行烹飪,但還是需要進一步的證據,因為燒焦這些骨骼這件事究竟是弗羅里斯人干的還是發生了天然火災目前并不清楚。
弗羅里斯人會用工具切割動物的肉食用,當然不是金屬而是石器工具了。考古學家們在梁布亞、梁巴瓦洞穴和瑪塔·門格地區都發現了大量人工制作的石器工具。有刮削器、尖狀器、薄石片、石錘等6,這些是比他們更早期的古人類已經能制作出的工具,他們可能用這些工具進行切割、刮削、砍砸、穿刺等活動。
圖33 瑪塔門格發現的石器工具之二(來源:Nature雜志)
小小賽
聽您講了這么多弗羅里斯人的事,我發現,他們身上還有好多疑問沒有準確的答案呢,而且這些答案都要靠化石證實,真是不容易。
賽先生
是的,人類演化歷史上有很多未解之謎,弗羅里斯人只是其中一個,也是很有意思的一個。
文學家們想象了一個虛幻的小人國,創造出了格列佛游記這樣偉大的作品。而古人類學家的研究發現則為我們揭示真實的“小人國”弗羅里斯人的演化故事。天馬行空的想象與腳踏實地的研究,都是我們人類文明得以不斷創造發展和延續的動力呀。
參考文獻
1. Ewen Callaway. The discovery of Homo floresiensis: Tales of the hobbit.發現弗羅里斯人:霍比特人的故事. Nature, 2014, volume 514, pages 422–426
2. Fran Dorey. Homo floresiensis.弗羅里斯人.The Australian Museum , 23/12/19, ABN 85 407 224 698
3. Daisuke Kubo, Reiko T. Kono and Yousuke Kaifu. Brain size of Homo floresiensis and its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弗羅里斯人的大腦大小及其進化意義. Royal Society, 07 June 2013, Volume 280 Issue 1760
4. Thomas Sutikna,Mathew Tocheri.印度尼西亞梁布亞洞穴佛羅勒斯人的序列和年代校對. 2017年,第三屆世界考古論壇,重大考古發現獎獲獎項目
5. Rex Dalton. Looking for the ancestors.尋找祖先Nature, 2005, volume 434, pages 432–434
6. Rex Dalton. More evidence for hobbit unearthed as diggers are refused access to cave.發現了更多關于霍比特人的證據,但發掘者被拒絕進入洞穴.Nature, 2005, volume 437, pages 934–935
7. Karen L. Baab. Homo floresiensis: Making Sense of the Small-Bodied Hominin Fossils from Flores.認識弗羅里斯的小型古人類化石.Nature Education Knowledge, 2012, 3(9):4
8. Michael K.Gagan,Linda K.Ayliffe,Garry K.Smith,John C.Hellstrom,Heather Scott-Gagan,Russell N.Drysdale,Neil Anderson,Bambang W.Suwargadi,Ken P.Aplin,Jian-xin Zhao,Colin W.Groves,Wahyoe S.Hantoro,Tony Djubiantono. Geoarchaeological finds below Liang Bua (Flores, Indonesia) A split-level cave system for Homo floresiensis?梁布亞(弗羅里斯,印度尼西亞)下方的地質考古發現了弗羅里斯人的錯層洞穴系統.Sciencedirect Elsevier, 15 December 2015, Volume 440
9.Ewen Callaway. ‘Hobbit’ relatives found after ten-year hunt.經過十年的追尋,發現霍比特人的親緣關系.Nature, 2016, volume 534, pages 164–165
10. Gerrit D. van den Bergh, Yousuke Kaifu, Iwan Kurniawan, Reiko T. Kono, Adam Brumm, Erick Setiyabudi, Fachroel Aziz Michael J. Morwood. Homo floresiensis-like fossils from the early Middle Pleistocene of Flores.弗羅里斯島早中更新世的似弗羅里斯人化石.Nature, 08 June 2016, volume 534, pages 245–248
11.Adam Brumm, Gerrit D. van den Bergh, Michael Storey, Iwan Kurniawan, Brent V. Alloway, Ruly Setiawan, Erick Setiyabudi, Rainer Grün, Mark W. Moore, Dida Yurnaldi, Mika R. Puspaningrum, Unggul P. Wibowo, Halmi Insani, Indra Sutisna, John A. Westgate, Nick J. G. Pearce, Mathieu Duval, Hanneke J. M. Meijer, Fachroel Aziz, Thomas Sutikna, Sander van der Kaars, Stephanie Flude Michael J. Morwood. Age and context of the oldest known hominin fossils from Flores.弗羅里斯島最古老已知人類化石的年代和背景.Nature, 2016, volume 534, pages 249–253
12.北京自然博物館《人之由來》展廳
13.吳秀杰.《化石人類腦演化研究概況》.人類學報, 2003年8月, 第22卷 第3期
14.中國古動物館《人類演化館》展廳
15.Frank Brown, John Harris, Richard Leakey Alan Walker. Early Homo erectus skeleton from west Lake Turkana, Kenya.肯尼亞西圖爾卡納湖早期直立人骨骼.Nature,1985, volume 316, pages 788–792
16.Rex Dalton. Little lady of Flores forces rethink of human evolution.弗羅里斯小女人迫使人們重新思考人類進化.Nature , 27 October 2004, volume 431, page 1029
17.Debbie Argue , Denise Donlon , Colin Groves, Richard Wright. Homo floresiensis: Microcephalic, pygmoid, Australopithecus, or Homo? 弗羅里斯人:小頭畸形、侏儒、南方古猿還是人屬?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51 (2006) 360-374
19.Maciej Henneberg, Robert B. Eckhardt, Sakdapong Chavanaves, Kenneth J. Hsü. Evolved developmental homeostasis disturbed in LB1 from Flores, Indonesia, denotes Down syndrome and not diagnostic traits of the invalid species Homo floresiensis. 來自印度尼西弗羅里斯島LB1的進化發育穩態受到干擾,表明她患有唐氏綜合癥,而不是無效種弗羅里斯人的診斷特征。PNAS, August 4, 2014, 111 (33)
20. Aida Gómez-Robles . The dawn of Homo floresiensis.弗羅里斯人的黎明.Nature,2016, volume 534, pages188–189
21.Robert C. Vannucci, Todd F. Barron, and Ralph L. Holloway.Craniometric ratios of microcephaly and LB1, Homo floresiensis, using MRI and endocasts.使用核磁共振和顱內模測定弗羅里斯人的小頭畸形和LB1的腦顱測量比值.PNAS, August 8, 2011, Vol. 108 | No. 34
END
作者:朱繼欣(北京自然博物館志愿者)
專家審校:高立紅
音頻講解:沙菲、沙可欣
責任編輯:鄭鈺
排版編輯:張一涵

“天宮課堂”第三課開講,河南娃連線提問航天員
本報記者 師喆/文 聶冬晗/圖
流體現象的天地差異有多大?水球在太空中如何變“懶”?空間站里的扳手為什么能自動“調頭”?航天員在太空中種植的擬南芥和水稻生長情況怎么樣……北京時間2022年10月12日下午,“天宮課堂”第三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問天實驗艙內進行授課,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成為新晉“太空教師”,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此次活動,在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設地面主課堂,在山東菏澤、河南鄭州、云南大理分設3個地面分課堂。這是“天宮課堂”地面分課堂首次設點河南,來自我省14所中小學校的100余名師生代表齊聚河南省科技館,在充滿太空感的球形影院旁,體驗了令他們難以忘懷的一節課。
課堂干貨滿滿,兩名河南學生連線提問航天員
約50分鐘的授課干貨滿滿,趣味十足。陳冬、劉洋、蔡旭哲生動介紹展示了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等神奇現象,并生動講解了實驗背后的科學原理。此外,航天員還重點介紹了在中國空間站開展的水稻和擬南芥種植研究情況,展示了手套箱剪株操作。
對于太空,孩子們充滿好奇和向往。實驗操作過程中,同學們看得津津有味,時而凝神屏氣,時而歡呼喝彩。到了天地互動交流環節,不少學生踴躍舉手提問。
“在太空中種植,植物能接受充足的光照嗎?這個照明是艙內提供的燈具的照明,還是太空的自然光呢?”“地球上的機械時鐘和電子鐘在太空中還能正常使用嗎?引力、輻射、重力等會不會對它們產生影響?”河南分課堂上,來自河南省實驗小學的毛圓圓和來自洛陽市第二高級中學的傅瑞鑫接連向航天員發問。
“問天艙的植物是在實驗柜里培養的,無法接受太陽光照射。不過實驗柜里配置了人工光源,通過調控光源的強度和光譜,可以為植物提供充足的光照,滿足生長發育要求。”劉洋在回答完問題后鼓勵同學們:“你們要好好學習,勤于思考,說不定這個問題就是由你們來解決的!”
關于時鐘的提問,蔡旭哲表示“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他介紹,空間站里所有計算機的電子時鐘都在正常運轉,至于機械表能否正常使用,要看它的工作原理,例如擺錘式的機械時鐘就無法在空間站中使用。他還透露了一個“小秘密”:將有一個特殊時鐘隨著夢天實驗艙進入空間站,這個冷原子時鐘有望實現約50億年誤差1秒的超高精度。
三位新晉“太空教師”都十分活潑:陳冬一邊用幽默易懂的語言為同學們解答疑惑,一邊把玩著手里芒果形的解壓球;劉洋“躺平”在半空中,向大家展示用2米長吸管成功喝到芒果汁;蔡旭哲則身兼多職,既要擔任此次授課的太空攝影師,又要負責解答同學們的提問。
直到直播結束,還有不少學生意猶未盡,繼續留在座位上進行著天地對比實驗。鄭州市第九十六中學七年級學生錢怡琳印象最深刻的是水球變“懶”實驗,她還沒有想明白實驗原理,決定回家后“二刷”這堂課,并向學校老師請教。“我也有想問航天員的問題,我想知道從太空中看太陽和在地球上看太陽有什么區別?”錢怡琳說。
“之前的天宮課堂我們都是在學校收看直播,在教室里跟著互動實驗,沒想到今天能來到分課堂與航天員連線互動。這種體驗更激發了孩子們對科學的向往,和探索太空的興趣。”省實驗小學帶隊老師王星娜說,這堂課會對孩子們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河南省科技館為何入選此次“天宮課堂”地面分課堂?
“這次分課堂首次設點河南,是我們河南省青少年收到的一份寶貴的、科技感十足的‘禮物’。”省科技館副館長李莉表示,為了確保“天宮課堂”第三課河南分課堂順利實施,河南省科技館進行了充分準備。
在活動前期,省科協聯合省教育廳組織全省中小學師生代表參加了“天地共播一粒種”——青少年與航天員一起種植物科普活動。隨后,又面向全省中小學生開展了征集天宮空間站相關互動問題、繪畫和手工作品活動,并在活動現場展出了部分優秀繪畫和手工作品。
作為中原地區“科普教育主陣地”,省科技館一直以來十分重視航天科普工作,在常設展廳中規劃了宇宙天文和交通天地展廳。其中宇宙天文展廳采用球體建筑內外空間,展現出浩瀚宇宙的無窮奧秘;交通天地展廳則以中國空間站模型為核心展項,凸顯中國載人航天的飛天使命,為青少年的“飛天夢”提供汲取知識的科學海洋。
“天宮課堂”活動并沒有就此結束。據了解,河南省科技館將以本次活動為契機,充分利用太空授課資源,結合場館科普資源,持續推出系列航天主題科學教育活動,延伸“天宮課堂”,厚植科學土壤,鼓勵廣大青少年勇于探索宇宙的奧秘。
大家都在看
?“天宮課堂”再開講!咱這倆老鄉都不是之一次當“老師”了→
?今天零時起,調整!
?河南新增本土確診病例12例,無癥狀感染者26例
?語文老師參軍入伍!這個信陽小伙厲害了→
?河南省政府新任免一批干部
聲明:本公號原創文章謝絕轉載,如經授權,請于文章開頭注明“來源:河南日報微信公眾號(ID:hnrbxmtb)”,違者必究
監審:屈芳
審核:梁棟
責編:謝叢蔓 張遠 惠曉晗
覺得好就贊↓
關于地球展廳怎么樣和星球國際展廳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