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茶文化展廳好看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茶文化展廳名字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添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本文目錄一覽:
文博 | “茗冠古今 茶香萬里——閩北茶文化”展上線
【云展覽】
?
“茗冠古今 茶香萬里——閩北茶文化”展上線
?
鄂爾多斯市博物院云展覽又添新成員,“茗冠古今 茶香萬里——閩北茶文化”展覽是博物院引進福建南平市博物館、曇石山遺址博物館的對外交流展,市博物院為豐富文化數字化建設,將該展覽通過VR技術制作了虛擬展廳。疫情當下,博物院充分利用數字文化不受時空限制的特殊優勢,將其發布云端滿足群眾觀展的需求。
本次展覽內容分為“茗冠古今”“茶香萬里”“當代閩北茶產業”三部分,以閩北地區歷朝歷代采茶、制茶、用茶的獨特風情為線,展出 153件古老精美的各式茶具,圖文并茂地介紹了閩北茶文化歷史演變過程與走向世界的路程,深刻闡釋了閩北地區獨特精妙的茶藝、茶道、茶禮文化迄今形成的世界影響。
鄂爾多斯博物院在文化數字化建設上,將臨時展覽也納入數字文化建設隊伍,儲備豐富的數字文化資源。該展覽 8月在博物院開展后,就開啟了線上展覽的準備工作,本次疫情的突發,嚴重影響了人們來館參觀,博物院及時將這些儲備的數字文化資源上線,實現了群眾足不出戶就可在云端觀看展覽的便捷之路。
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在數字化建設道路上不斷拓寬、深化發展,逐步走出一條后疫情時代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新路徑。
終審:王佐政
復審:王猛
初審:陳喬新月
編輯:王雪雯
來源:鄂爾多斯博物館
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發布
|網址:wlt.nmg.gov.cn
|聯系我們:mail@nmgwlt.cn
【免責聲明】
1. 本公眾號上部分文章和圖片為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本公眾號不用于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盡可能地對作者和稿件來源進行了標注和通告,如有漏登或稿件涉及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小編聯系,我們將在之一時間更改或刪除。
3.本公眾號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覺得好看,隨手“在看”
17枚文創印章,窺見古城千年文化
走!集章去!
17枚文創印章,窺見古城千年文化
龍泉窯青釉劃花月影梅紋瓷斗笠碗
近年來,一股“蓋章風”在全國多地陸續掀起,“集章熱”漸漸盛行,各大文化場館紛紛推出文創印章,吸引了一大批集章愛好者前去打卡。
有人說,“以前有人,癡迷集郵,現在就有人,熱愛集章?!蓖瑯邮且环N收藏行為,繼集郵之后,集章又成為一種文化新風尚。
從一件文物到一款文創印章,集章文化搭建起博物館與游客之間的橋梁,使傳統文化以更加鮮活的形象走進公眾視野,也是拉近游客和歷史文化距離的最接地氣的方式。
前不久,臨海市博物館推出了17枚文創印章,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參觀、打卡,體驗集章的樂趣,既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讓博物館更接地氣、更受歡迎,讓更多觀眾走進博物館享受藝術。
博物館還可以這么“逛”
當下,不少年輕人喜歡的出游新玩法,就是逛“館子”。來到環境好、不花錢的旅游打卡地,遨游在知識海洋里,探尋一片土地的歷史,感悟一個地方的文化。
自從臨海市博物館上新了17枚文創印章后,市民、游客在參觀展廳的同時,又打開了一種逛博物館的新方式——通過打卡集章,與館藏文物近距離接觸,探索印章和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故事。
在椒江上學的大學生汪璐瑤是一位集章愛好者,她在網絡社交平臺上刷到臨海旅游蓋章攻略后,趁著課余時間約上三兩好友,特地來到臨海市博物館打卡集章。
“來臨海很多次了,但還是之一次安排‘集章游’,看到臨海市博物館出了文創印章,就想來打卡,還帶了一本集章本?!蓖翳船幷f,她平時有做手賬的愛好,通過文字、照片來記錄生活,這次集章后,可以在手賬里加入新元素,讓手賬更充實,“我們做的臨海集章攻略里還有靈湖游客中心、興善門游客中心等多個打卡點,蓋章也為了紀念一下我們去過這個地方,讓旅途更有意義?!?/p>
用蓋章的方式紀念某地,不止汪璐瑤有這樣的想法。95后臨海姑娘錢亞妮是一名老師,跟學校同事一起參觀博物館時,發現服務臺的一角有“臨博打卡蓋章處”,一排排印章整齊擺放在架子上,一旁的臺面上還張貼著蓋好的章作展示。
“這些印章的圖案真好看,我們沒帶集印本,就把印章蓋在門口領取的宣傳冊上,帶回去收藏起來,不僅有紀念意義,回去后還可以通過印章回顧一下館藏文物和臨海的歷史文化?!卞X亞妮說。
“文創印章推出一周時間,就迎來了不少人,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打卡,自帶集章本,蓋完章后再去展廳找印章里的文物,沉浸式體驗看展樂趣?!迸R海市博物館宣教部宋攀利說,以這樣的方式逛博物館,互動性更強,也能更直觀地了解文物及其相關的歷史文化故事。
印章里的宋韻文化
這些精挑細選的“重量級”文物,在臨海市博物館二樓的臺州歷史文化展廳里,都能一一尋找到。其中,有不少文物來自宋朝,蘊藏著宋韻文化。
文創印章里有一件文物的原型,是宋末元初龍泉窯青釉劃花月影梅紋瓷斗笠碗,這是館內的國家一級文物。碗如其名,造型呈仰斗笠狀,從側面看有一道彎月和幾支梅花的圖案,胎質非常薄,很難燒制,體現了很高的制瓷工藝水平與藝術水平。
“在宋朝,如此斗笠形狀的碗,是精美的茶具,常被宋人用來點茶?!彼闻世f,前段時間大熱的宋朝大劇《夢華錄》將宋代點茶文化一捧而紅,宋代以品茶為興,上自帝王下至普通民眾,對茶事活動的參與和熱愛程度都是史無前例的,他們品茶會友,引茶賦詩,以茶入畫。
另一件宋末元初龍泉窯青釉瓷公道杯,也是國家一級文物,是宋代文人雅士所用的瓷質酒具。此杯通高6.6厘米,中央堆塑一立狀壽星,杯底有小孔。“當時的工藝水平很高超,酒具體現了古人對虹吸原理的巧妙應用?!彼闻世榻B,酒具能讓酒水控制在只盛八分,酒過多即從底部全部漏掉,一滴不剩,非常公平,也帶有“滿招損謙受益”的節制寓意。
臨海的制瓷業在宋朝時期到達了巔峰,種類繁多、花紋精致。這件國家一級文物五代青釉線刻戲曲人物紋四系瓷瓶,也被設計成了文創印章。
“這件瓷瓶上有兩個戲曲人物,線條隨意,應該是窯工看完戲后,隨意刻畫而成?!彼闻世f,宋朝時期,城市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市井文化的興盛,戲劇日漸繁榮,百姓在閑暇之余,會去看看戲。這件“文青”窯工的隨手之作,讓后世人見證了這一歷史,不但是一則極好的民間美術實物史料,還是一筆最早的戲劇表演形象的記錄。
此外,還有兩枚文創印章背后也蘊藏著“宋韻”,分別是北宋夔龍鈕云雷紋銅大晟應鐘、宋錢氏波曲紋龍首銜環大銅瓶。
從印章里探尋古城
臺州府城,巍巍千年。跟著文創印章,探尋古城的千年文脈,也是一種特別的體驗。
1988年于臨海市沿江鎮發現的國家一級文物商代青銅直內戈,帶我們穿越回距今約三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探尋部族自治的“甌越人”在臨海地區的生活,見證中原文化與越地文化的碰撞融合。
通過三國東吳人沈瑩所著的地方志《臨海水土異物志》,可以探尋三國東吳臨??さ奈锂a和風土。其中,物產部分記錄了各種動植物,海洋動物就有90余種;風土部分則記載了臺灣原住民山夷與大陸百越民族同根同源的文化淵源關系,也是世界上記述臺灣最早的文獻。
“在《臨海水土異物志》中記載著,早在1600多年前,臨海就有了一年兩熟的雙季水稻了。我們看到的干姜也被選為貢品上供,臨海吃姜的歷史很悠久了。”宋攀利說,與稻谷相關的還有一件文物是唐代的青瓷多角瓶,臨海方言的“角”和稻谷的“谷”同音,此瓶便是寄托了當時的民眾對五谷豐登、多子多福的期許。
同為唐代的文物還有一件“重量級寶貝”,是吳越錢氏金書鐵券,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鐵券,曾在臨海存放了八百年之久,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金書鐵券是唐昭宗李曄賜予錢镠的免死牌。吳越錢氏是當時臨海的大家族,錢镠后人錢景臻是宋仁宗女兒秦魯國大長公主駙馬?!彼闻世榻B,這件文物頗具傳奇色彩,曾受到六位皇帝的御覽,乾隆皇帝在覽后歸還時還賜了特制的裝券寶匣一只,浙江的官員為了保護乾隆的匣子又加制了一個寫著“天章云漢”的箱子,原件就收藏在臨海市博物館內。
臺州府城墻、東湖、桃渚所城、龍興寺千佛塔……17枚印章的背后,是一件件鮮活的文物,也是一段段塵封千百年的歷史。
七成館藏來自于他
據介紹,臨海市博物館館藏文物逾5萬件,涵蓋青銅、書畫、陶瓷、金銀玉器、古籍等,文物收藏量居臺州各地之首,體現了臺州乃至浙東南歷史文化的正脈。而這些館藏文物中,有七成都是來自于臺州文博與圖書館事業奠基人項士元。
項士元是臨海城關人,是臨海近代文化發展的重要人物。他創建創辦了《青年》《微光》《工學》等報紙副刊,一生撰寫史學、文學、新聞學、金石學、方志學、民俗學、語言學等著作多達157種,在學術方面造詣頗深,尤其在目錄學和方志學方面享有盛譽。
“1950年項士元回臨海后,對臺州文物的保護和征集作出了很大貢獻,次年3月成立了臺州專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征集了各類文物古籍8917件(種),兩年后,他最后一次將所有藏書和幾十箱文物捐贈給國家,收藏于臨海市博物館?!彼闻世f,項士元作為臨海市博物館首任館長,致力于征集、保護臨海本地的文物,為博物館奠定了重要的藏品基礎。
記者 徐穎驊 文/圖

關于茶文化展廳好看和茶文化展廳名字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