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中國氣象科技展廳,以及中國氣象現代化科技博覽會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添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中國北極閣氣象歷史博物館平時開放嗎
中國北極閣氣象歷史博物館是不開放的,只有偶爾會向公眾開放,開放時間:9:00-16:00?(需提前預約)。
中國北極閣氣象歷史博物館:
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位于南京市玄武區北極閣山上,是中國之一個氣象專業性博物館,于2010年3月建成。
北極閣氣象歷史悠久,自南朝劉宋始建司天臺后,數度設有觀象臺,其中尤以明初欽天臺規模最為壯觀。1928年民國政府于古觀象臺遺址處興建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暨氣象臺,現為江蘇省氣象科技業務中心所在地。北極閣觀云測天歷史延續千年至今,富藏深厚的氣象文化底蘊。2002年10月,北極閣氣象臺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3月建成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

跪求:關于世界氣象館 ppt怎么做,給點建議和素材,謝謝了!!!
“云中水滴”展館外形設計說明
1、設計理念中國氣象科技展廳:氣象館的展示內容與建筑物外觀進行一體化設計,以達到最充分的體現自建館特色和優勢。
在整體建筑設計上中國氣象科技展廳:將充分考慮到節能減排,氣象館的建筑將是一個“會呼吸的皮膚”,即以人的“皮膚”來比喻“墻體外層”,使整體建筑不僅能防風、防雨,而且還要能透氣,使用節能的方式,降低空調使用率,使展館成為一座會呼吸的建筑。
2、建筑造型構思:從氣象概念出發,以“云”為構思的基本出發點。以四個大小各異、方向不同的白色的扁圓球體相結合,形成的組合體從各個角度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朵云。
亮白色的膜結構造整個建筑外形,簡單輕便,節省材料,符合臨時建筑定位,又有展覽建筑需要的亮麗外觀。
膜布上均勻布滿點,當噴霧都開啟時候,整個建筑呈現一團云霧的效果,如果陽光高度角小于42度,在中間步行廣場上的觀展游客,面向氣象館,還可能看到包圍建筑的彩虹。東北部設咖啡廳,咖啡廳外膜采用透明膜,讓咖啡廳可以直接借“特鋼大舞臺”等景觀,且不會引進過多的太陽輻射。 3、總體平面布局:展館南側作為觀展人流主入口,設室外、室內等候區。北側作為貨運出入口,兼作VIP出入口。
場地周邊為淺水池布滿,建筑“漂浮”在水池中央,3個出入口各有一條道路。門口到用地邊界為順滑坡道連接,滿足無障礙通道的要求。
四、“云中漫步”展示主題設計說明:
1、設計理念:將以樹立世界氣象組織、中國氣象局致力于提高氣象防災能力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努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的能力和貢獻為主要形象的展覽主線,用展館主題“為了人民的平安和福祉”來契合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
2、展覽內容概述:從等候區進入入口通道,由坡道上二樓,通過“氣候變化長廊”,體驗球幕4D電影,“小球大世界”、“全球綜合觀測系統演示”、“氣象衛星模型展示”等展項,進入一層的“世博氣象臺”,一樓展廳的西北方向為出口方向,為“未來氣象與生活”展示區,這是最后一個展示內容。觀展完畢,游人可以選擇靠右的出口通道出館,或者往左進入咖啡廳休息,或者購買紀念品,咖啡廳可直接出館。
3、展示亮點有3個:
(1)4D影院―將拍攝以展示世界氣象科技創新,為人民的福祉和社會進步服務,為大力提升公共氣象服務水平和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為現代城市氣象業務發展為主形象的4D影片,通過三維立體的圖像加上真實的動感以及“風雨雷電”的體驗來增加趣味性。
(2)世博氣象臺――將建成一個“世博氣象臺”。這個氣象臺是世界氣象組織的“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示范項目成果的應用,參觀者可以親身體會這種“多災種早期預警理念”將給城市防災減災帶來新的促進,因為它不僅是一個生動的展品,更將在世博期間真正業務化運轉,現場為世博會提供及時、精細的氣象預報和服務。
(3)氣候變化長廊-將以“全球氣候變化與城市的責任”為主線,參觀者可以詳細了解到全球氣候變化給城市、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和危害,通過模擬未來氣候變化可能導致的災難,給參觀者以心靈的震撼。從而向參觀者推薦和倡導一種健康綠色的城市生活方式,呼吁參觀者從身邊小事做起,節能減排,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科技館的五大主題展廳名稱是什么?
中國科技館的五大主題展廳名稱是“科學樂園”、“華夏之光”、“探索與發現”、“科技與生活”、“挑戰與未來”。
中國科學技術館一期工程于1988年9月22日建成開放,二期工程于2000年4月29日建成開放,新館于2009年9月16日建成開放。
中國科學技術館新館設有“科學樂園”、“華夏之光”、“探索與發現”、“科技與生活”、“挑戰與未來”五大主題展廳、公共空間展示區及球幕影院、巨幕影院、動感影院、4D影院等4個特效影院,其中球幕影院兼具穹幕電影放映和天象演示兩種功能。
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的建筑布局
參觀博物館需要穿過江蘇省氣象局的辦公區,沿著曲曲折折的山路上行。走進大門后,迎面就是一個蓄水小池,中間平臺上矗立著一個高10余米的長桿。猛一看以為是旗桿,但再仔細瞧,長桿下端用潔白無瑕的玉石制成,筒身刻著精致的龍鳳花紋,上端則用黑鐵鑄成,一只鸞鳳立于桿頂圓盤上,隨風而轉。原來這就是800年前出現的鸞鳳風向器,人們用它來測量風向。
再向里走,一條小路曲徑通幽。旁邊山墻上都是浮雕,描繪了中國氣象事業發展。前方草坪上佇立著幾尊塑像,呂尚、管仲、董仲舒、王充、沈括、李淳風、秦九韶都是歷代的氣象學家。
古觀象臺模型元代赤道日晷
再向前走,一棟還原古觀象臺的建筑出現在眼前。我國近代氣象學奠基人竺可楨的銅像就立于古觀象臺前的廣場上。竺可楨是北極閣氣象臺的創始人,他一生致力于祖國的氣象事業。1974年2月6日清晨,生命垂危的竺可楨支撐著身子坐起來,擰開收音機的旋鈕,收聽天氣預報。接著,他戴上老花眼鏡,哆哆嗦嗦地在筆記本上寫下一行小字:1974年2月6日,氣溫更高-1℃,更低-7℃,東風一至二級,晴轉多云。這是竺可楨留下的最后一篇氣象日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沒有忘記工作職責,這種精神讓人感佩。
古人這樣確定季節與節氣
從古觀象臺塔樓另一側下去,是一個依山而建的半月形院子。這里便是博物館的室內展廳了。入口處懸掛著匾額,上書“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為時任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題寫。
博物館分為古代氣象、近代氣象、現代氣象和現代氣象科技四個主題展示廳,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以實物、模型、圖片、史料、影像等多種形式,展示了氣象重大歷史事件、氣象儀器沿革、氣象機構變遷以及氣象科技發展藍圖等內容。
中國古代氣象劃分為石器時代及傳說史時代、夏商西周時代、春秋戰國時代、秦漢時代、三國至明代、清代前期等發展時期,記錄了古人在風云變化環境中前行的腳步。
在古觀象臺遺址模型前,最讓我感興趣的是陶寺觀象臺的復原樣貌。2003年,在山西堯都陶寺祭祀遺址考古發掘中,發現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觀象臺,比英國巨石陣觀象臺早500多年。
陶寺觀象臺由13根夯土柱組成,呈半圓形,半徑10.5米,弧長19.5米。從觀測點通過土柱狹縫觀測日出方位,確定季節、節氣,安排農耕。比如從第2個狹縫看到日出那天為冬至日,第12個狹縫看到日出為夏至日,第7個狹縫看到日出為春分、秋分。
看過《長安十二時辰》的朋友,應該對展廳中的日晷不會陌生。它是利用日影位置的變化,計量時間的一種儀器,由圭表演變而來。晷面和地球面(地球赤道面)平行,晷面中心銅制指針與地球自轉軸平行。晷面刻有子丑寅卯等十二時辰,針影投射在晷面上所指示的時刻即為當時的太陽時起。
從氣象大國走向氣象強國
走到近現代氣象廳,會發現自民國時起,地方有識之士及海關、航空、學校、農場等系統先后創辦測候所,氣象工作廣泛開展。
1906年,實業家與教育家張謇在江蘇南通博物苑建測候室。1917年,他又在南通創辦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私人氣象臺——軍山氣象臺,進行氣象觀測、預報,出版中英文報表,并與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個氣象臺或機關交流,可謂開風氣之先,領時代之新。
現代氣象科技展示廳中,有一個裝置很特殊,站在它面前,仿佛置身浩瀚宇宙,放眼觀賞我們的地球。這是一個位于展廳中央的圓球,被稱作SOS(球面科學展示系統)。它實際上是一個大型360度視頻播放系統。計算機控制4臺高性能投影機,展示系統將畫面投射到直徑為1.73米的球體屏幕,以供人觀看。通過轉動這個“地球”,我們可以很直觀地觀察世界各地的氣溫、洋流、風、大氣等活動的規律和歷史數據,簡直就是一部包含萬千數據的氣象字典。來源:莫愁·時代人物 (2019年11期)
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的介紹
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成為國內首個以氣象歷史為特點的專業性博物館,有著近1600年氣象歷史的北極閣,是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發祥地,氣象博物館見證了我國氣象科技發展的全過程。北極閣有著近1600年的氣象歷史,是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發祥地。博物館利用國立氣象研究所原存建筑,秉承“以物為證、以史為脈、以微見著”的宗旨,力圖展現中國豐厚的氣象歷史文化資源,展示現代氣象業務發展成就。博物館將自然景觀與氣象歷史文化相交融,主體分室外展區和室內展館兩大部分。室外展區通過典型古代觀象儀器展示、大型氣象浮雕以及著名氣象歷史人物群雕,宏觀再現了恢弘的中國氣象歷史;室內展館設于原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建筑群內,分為古代氣象單元、近代氣象單元、當代氣象單元,以及現代氣象科技展廳四部分,系統展示了氣象重大歷史事件、氣象儀器沿革、氣象機構變遷以及氣象科技發展藍圖。在景觀區,設古代著名氣象歷史人物群雕和中國三千年氣象歷史記錄浮雕,展示古代氣象觀測儀器,凝練介紹數千年燦爛的中華氣象文明史。博物館分為古代氣象、近代氣象、現代氣象和現代氣象科技四個主題展示廳,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以實物、模型、圖片、史料、影像等多種形式,展示了氣象重大歷史事件、氣象儀器沿革、氣象機構變遷以及氣象科技發展藍圖等內容。來源:莫愁·時代人物 (2019年11期)
中國氣象科技展廳怎么樣
早就聽說,天氣預報是有先進設備探測的,這一看確實有這樣東西,都說外國兩百年的努力成果,讓中國20年就追上了,這句話還真實一點都不假,里面的設備一應齊全,設備功能性還真強,令人嘆為觀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