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新農村展廳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農村展覽館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添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觀農博會有感 1000字
8月15日上午,第十三屆中國長春國際農業食品博覽(交易)會開幕,由大安市安廣鎮農業站趙站長的組織下,8月17日帶領各村致富帶頭人、種糧大戶等30余人來到長春農博園,興致勃勃地參觀了農博會展館、展區。
金秋的長春農博園花團錦簇、溢彩流香。展館內,廠商云集,客流涌動,推介項目和展品豐富多彩、特色鮮明。展區內,觀光農業、創意農業以及一批農業新技術新產品令人目不暇接、大飽眼福。從高新設施農業展示區到現代種植業展示區,從菌菜基地到新農村住宅展示區,從特色農產品展廳到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展廳,村民們一路走一路看,認真了解今年農博會展出的農業新技術新成果,不時同展區工作人員交流,詳細詢問這些技術成果對農民的示范引領作用及推廣價值。
村民們來到了大安的展廳,永興村的劉書記看到了月亮湖的咸鴨蛋出現在了農博會的展廳上,眼前頓時一亮,高興地說:“我們永興村的咸鴨蛋不比月亮湖的差呀!我們永興村的自然條件非常優越,新荒泡、月亮湖、洮兒河包圍著我們的永興村,氣候濕潤風景宜人,自然灌溉條件得天獨厚。”劉書記當時產生一個想法:發展養鴨產業,水中的植物供給鴨子,不用喂飼料,鴨蛋是純綠色純天然,銷路一定非常可觀,是致富的好項目。用洮兒河的水灌溉良田,發展永興村的小米產業也是一個發展致富的好項目。
農博會上還展出了全省的農業先進技術,其中最受村民歡迎的是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和大型農機具的使用。展廳里還有非常專業的指導老師講解玉米的選種、田間管理和合理施肥。村民們和也詳細的咨詢了指導老師,村民們收獲很大,也懂得了科學種田帶來的益處。
長春農博會對農民的示范帶動作用越來越強,通過農博會這個大平臺,充分展示農業新技術和新成果,讓農民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我們要做好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大力發展生態型、智慧型、效益型、特色型、開放型、安全型農業,進一步提高我鎮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萊陽景觀有哪些
經國家旅游局批準經營的國內旅行社8個,已開放的旅游景區2處(蜆河公園、宋琬故居),正在開發的旅游景區5處(萊陽濯村特色農業旅游區、萊陽梨鄉風情旅游區、魯花工業旅游區、新冷大工業旅游區和龍大工業旅游區),重點項目2個(金山旅游項目和娘娘山旅游項目)。
宋琬故居:座落于萊陽市大寺街中段東側。宋琬故居始建于清初,道光26年(1846)在此設盧鄉書院。光緒5年(1879)萊陽知縣茅芳廉為之立碑“宋荔棠先生故宅”,嵌于故居院墻南端。光緒31年(1904)盧鄉書院改為改為萊陽官立高等小學堂和師范傳習所。民國十年(1921)縣長丁方玨在此創辦萊陽縣立中學至解放初期。解放后為萊陽中學、萊陽縣第二招待所。1992年至今為市博物館駐地。故居現有房舍46間,其中正房27間,廂房19間。占地面積1054平方米,建筑面積770平方米,展廳面積約為464平方米。故居內設碑林一處及固定展廳三個:“革命歷史文物館”、“宋琬紀念館”和“萊陽歷史名人展”。其中“宋琬紀念館”展出了清朝一代師宗宋琬的坎坷一生及其膾炙人口的著作《安雅堂集》。展覽內容豐富,生動感人。宋琬故居為萊陽城內唯一的古建筑,由于它的演化與萊陽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宋琬故居也成為當地歷史文化的象征。
蜆河公園:位于市區蜆河東畔,南靠煙青一級路,北臨市區主干道,占地50.5公頃,累計投資達1500萬美元。公園充分體現了萊陽地方特色,現已建成兒童娛樂區、體育健身區、水上運動區、動物園、植物園景觀區、北門廣場、南門廣場,北門有3個門為仿古建筑,雄偉氣派,南門用18根玉白色立柱組成,橫跨百米,氣勢恢弘。
濯村特色農業旅游區:座落于萊陽市南20公里處風光秀麗、美麗富饒的五龍河畔,是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近年來,利用肥沃的土地,五龍河水資源及周邊山巒原生態環境,膠東山村特點環境和人文風俗,現代農業特產大梨、葡萄及傳統農作物的資源優勢,開發建設了十多處濯村特色農業旅游觀光景點,包括特色農業葡萄園、蝴蝶蘭花卉培育、現代農業示范梨園、農博園等。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典范,濯村旅游區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采用先進的管理技術,游人來到這里,既可觀賞其全新的高技術生產過程、面貌和景觀,還可以體驗鄉村民風民俗、農家生活和勞作形式。旅游區年接待游客4萬人次以上。
照旺莊梨鄉風情旅游區:位于萊陽市五龍河東畔,清水河南岸,照旺莊鎮駐地,是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旅游區內有以“含津樹王”為代表的400多年歷史的古梨樹群,現擁有“彩虹門”、“雙鶴池”、“連理門”、“丁香庭院”、“民俗博物館”、“吉祥樹”、“福山壽海”等10余處宜人景點對游人開放,并推出觀看民間手工藝表演、賞百年古樹梨花、品嘗美味農家飯、睡睡農業火炕等活動,吸引游客前來領略濃郁的鄉村風情。旅游區以歷史文化底蘊為基礎,以萊陽梨文化為依托,發展休閑鄉村旅游,為萊陽市的生態旅游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魯花工業旅游區:自2007年被評為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點以來,根據自身企業特點,設計出了成熟的特色工業旅游線路和主要的參觀景點,通過現場展示,讓游客充分了解魯花花生油等產品生產與質量控制的全過程,提高游客對魯花產品質量的信任度,同時還可以感受魯花獨特的企業文化。旅游區年接待參觀者達7.3萬人次,已成為公務考察、社會實踐的重要基地。
新冷大工業旅游區:占地8萬平方米,有現代化生產車間、檢測中心、企業文化等多條旅游線路。旅游區針對自身擁有的國內先進的VF技術,專門打造旅游參觀通道,讓旅游者真切的感受到高技術產品生成的工序和過程,滿足人們的求知欲,增添了參觀的知識性和趣味性。2007年被評為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點。
龍大工業旅游區:依托“中國食品工業百強”等稱號,狠抓園區和景點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企業文化,提升工業旅游的文化內涵,將發展工業旅游的重點放在生產過程參觀上,增加生產透明度。龍大工業旅游區是山東省農業產業化參觀、標準化基地參觀、特色新農村參觀等的主要景點。2007年被評為省級工業旅游示范點。

博物館里有什么? 農村博物館可以叫什么名字,里面
什么園,什么莊,什么所,什么居。園子展示風景,莊子展示錢物(如康百萬錢莊都是元寶),所就要有點文化底蘊,居全當遺跡吧。都要有展廳,都要有相片,文字什么的,室內裝飾文物、字畫,書,玉器,刀劍,木樁,牌匾,燈籠,綢緞。。。。。。。
長春農博會是干什么的?
農博會,全稱農業博覽會或農業食品博覽會。農博會的出現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注入的新的活力和生機。中國最早的農博會出現在長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長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至今成功舉辦了10屆。現已發展成全球之一農業展會。另有大連農博會,是大連地區農業交流的盛會。
中國長春國際農業·食品博覽(交易)會(簡稱長春農博會、農博會),創辦于2000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長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至今成功舉辦了10屆。長春農博會現已成為全球之一大農業博覽會[1],累計展會參觀參展人數超過2000萬人,累計簽約金額逾1500億元。
第十屆長春農博會已經于2011年8月12日在長春農博園盛大開幕,會期10天,將持續到8月21日。第十屆農博會總面積106萬平方米。展會的主題為“科技、綠色、交流、發展”。展示內容主要包括:農業生產資料展、農產品、食品展銷、檢驗檢測設備展、農林水牧漁機械展、新農村住宅展、現代種植業展、高新設施農業展、君子蘭展、精品畜牧業展、農村新型能源展、美食文化展等。其中1號廳為吉林省及長春市農業綜合展廳,2號廳為國內外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展廳,3號廳為國際及港澳臺地區精品農業展廳,4、5號廳為現代農業設施設備展廳。另有智能溫室設民間手工藝展廳;室外設農機展場、能源展區、美食廣場、生產資料一條街等。場館布局更加合理、硬件設施更加先進、生態環境更加優越。
長春農博會已發展成世界規模更大,農業科技水平更高,參展人數最多的全球之一農業博覽盛會。長春農博會創辦11年來,共迎接海內外參展人數超過2000萬人,累計簽約金額突破1590億元,展會和參展區域面積逾106萬平方米。展示內容主要包括:農業生產資料展、農產品、食品展銷、檢驗檢測設備展、農林水牧漁機械展、新農村住宅展、現代種植業展、高新設施農業展、君子蘭展、精品畜牧業展、農村新型能源展、美食文化展等。
求鄉村旅游規劃成功落地案例。
給你個案例看看
重慶“美麗鄉村嘉年華”概念性旅游規劃
隨著旅游業新農村展廳的迅猛發展,“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已成為當今世界旅游發展的主旋律。鄉村旅游,正是順應了現代旅游發展的這一趨勢,迅速風靡全世界。
在此大好形勢下,各地鄉村旅游開發項目層出不窮。達沃斯巔峰旅游規劃設計院,通過投智于《重慶“美麗鄉村嘉年華”概念性規劃》等項目,正在為中國的鄉村旅游發展加速。以下是對《重慶“美麗鄉村嘉年華”概念性規劃》核心內容的簡述新農村展廳:
“美麗鄉村嘉年華”位于重慶北碚區,是重慶市生態農業科技產業示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麗鄉村休閑谷”的功能組團之一、體驗旅游和新功能區和(的)啟動項目。項目的指導思想是:
根據策劃文件的總體思路提出更具體的規劃方案;
突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在項目中的落實;
突出本項目在重慶新農村建設工作中的示范性;
體現項目開發在空間、時間、運作方面的可操作性;
充分表現巴渝文化在新形勢下的創新形式。
根據對規劃地塊總的開發建設意見,結合場地外部交通格局與內部地貌條件,本項目在總體上依據已經呈現的地貌格局,規劃地塊分為四大片區,分別是移民新鄉村、入口印象區、綜合服務區、鄉村嘉年華旅游區。
移民新鄉村
功能
重要的新農村住宅示范點,展示新農村住宅環境友好、村容整潔、費用合理、布局良好、景觀突出、鄉土文化濃厚的特點。
主要是解決規劃區原有居住居民的生活居住問題,同時為了改善居民生活質量、改變居民生活方式,將農民新居建成農家院,除滿足居民一般的生活需要以外,還有一定的游客接待功能。
片區組織
構建以家庭為單位的鄉村庭院居住單元,并在鄉土文化、庭院經濟產業等方面體現其特質,建成新農村示范點。
在每個居民家庭的庭院內建設復合型生活和生產模式,瓜果林木、小型養殖、環保設施合理搭配。充分利用家庭庭院的每個空間,結合景觀建設與生產功能,形成可供參觀的農家生活和生產型景觀。
庭院獨立構成農家院經營主體,庭院與庭院之間利用鄉間小徑聯絡。
農家院組織相應的游客參觀、住宿、餐飲、生活體驗等設施。
借鑒城市小區組織模式,提高新農村住宅片區土地利用密度。建筑可采用多層與低層結合的模式。
建筑設計
建設巴渝鄉村風格的新式民居,民居在格局與外觀上應充分體現巴渝地區的鄉村文化風格,特別是加強細部設計,加強屋頂與外墻的裝飾。同時,注重改進民居內的功能,室內設計風雅古樸、潔凈,設置現代生活配套設備,創造更優生活方式。
入口印象區
入口印象區是展示美麗鄉村嘉年華的之一印象區,在近期建設中也作為綜合服務區的預留用地進行景觀處理。
在原碚金公路與改道后的碚金公路最南端的交匯處形成一個三角形的水面,并與北側臺地構成標志性景觀。
入口樹立兩塊高約三米左右的青石,分別用中、英文題“美麗鄉村、Beautiful Countryside”字樣。
入口區水面設置水車水墻,樹立大型水車,適當放養魚類、進行駁岸處理,還配置一些水生植物,以使入口區更加醒目,如:荷花、睡蓮、浮萍、香蒲等。
保留入口區縱深區域的原有植被,在林間開辟一些寬約一米的小道,其間設計供游客休憩的景觀亭和相應的景觀雕塑小品,供游客拍照、漫步。道路庭徑宜選擇籬笆灌木,主要品種可考慮:日本北海道黃楊、翠竹、南方六道木、美麗胡枝子、多花胡枝子、珍珠梅、興葉黃櫨等。
入口印象區同時也是未來“美麗鄉村嘉年華”區域向南擴展的預留用地,主要是生態農莊項目的擴展用地,因此通過景觀維護對土地進行合理控制也是必要的。
綜合服務區
在原碚金公路與改道后的碚金公路之間建設一條景觀道路,連接改道后的碚金公路和鄉村嘉年華旅游區。
道路與改道后的碚金公路構成環島,在路口的北側和南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展館和商鋪。對展館東側的將軍屋基進行景觀設置和文化注入,與展館一起構成重要的旅游節點。
綜合服務區停車場建于景觀大道南北兩側,是整個項目的公共停車場;臨時停車場位于拆除后花博園展廳所處的大片空地處,用于節假日時的臨時停車;生態農莊北部另外設置停車場,供貴賓游覽和生態農莊及酒店消費客人停車使用。
對現有花博園廣場進行改造,廣場東側和南側現有五個展廳進行外形改造和功能置換,分別設置為花木交易展館、花器花肥交易展館、農業文化展館、鄉村嘉年華飯店、游客接待中心暨景區管理中心。
同時將錦繡生態農莊與已有的花卉酒店進行連接,形成一個更大體量的旅游接待服務設施。
主要體現為文化展示、停車接待、旅游咨詢、花卉展示銷售和餐飲住宿等功能,其中生態農莊還有鄉村生活體驗的功能。
鄉村嘉年華旅游區
鄉村嘉年華旅游區是規劃地塊最主要的生產場所、旅游休閑場所、主要的興奮點和消費區。片區具有花木栽植觀賞、生態休閑、文化體驗、鄉村節慶表演欣賞等多種功能。
根據場地特征與項目分布組織片區用地,分片區的布置應考慮氣氛過渡、游人組織、交通分流等要素。在考慮到組織原則的基礎上形成自由式的布局模式,提高片區的景觀構成能力。
該區域作為美麗鄉村嘉年華更大的興奮點和引爆點,承載著旅游者的鄉村活動參與、表演欣賞、鄉土風情體驗等多種功能,旅游項目也最為豐富。
如何豐富新農村文化生活
針對當前農村文化建設較為薄弱,特別是農村文化陣地建設進展緩慢,農民文化生活單一枯燥,給發展繁榮農村文化帶來了一定困難的現實問題,賓縣縣委宣傳部利用一個月時間,專門組織開展了調研工作。通過現場走訪、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表等多種形式,深入到賓縣鄉鎮農村地區,對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和利用陣地開展活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等進行了全方位了解,結合現實的成功經驗,探索一些能夠加強和改善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的有效措施。 農村文億陣地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賓縣經濟社會發展迅猛,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農村文化建設,特別是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推動了農村文化的繁榮,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有力地促進了農村三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1、公益性文化陣地不斷完善 賓縣在上級部門的幫助下,新建成210平方米的中共北滿分局史跡陳列館一處;爭取哈爾濱市文化建設專項資金20萬元,新建了300平方米的縣文化館多功能展廳,功能及配套設施齊全,并對外開放;建有圖書館一處,露天體育場一處。同時,重點在全縣部分鄉鎮開展了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和農村體育健身工程。2006年以來新建了建筑面積300平方米的賓西綜合文化站和建筑面積460平方米的新甸綜合文化站兩處。全縣新建農民黨校和新型農民學校(綜合活動室)10余所,年培訓人數近萬人次。投資近20萬元在休閑廣場建文化長廊一處,便民閱報欄兩處。 2、農村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 通過近年來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展開,全縣農村環境衛生有了新改善、社會風氣有了新變化、文化陣地建設有了新突破。除了傳統的黑板報、宣傳櫥窗、廣播等陣地外,又增加了有線廣播電視、新型農民學校、農家書屋、閱報欄和科技文化中心戶等,其中有線廣播電視入戶率達到96%,活動室和示范戶創建率分別達到76%和78%,到2008年農村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創建達46個,建閱報欄46個,新添置圖書4萬多冊、乒乓球桌等設備;自2006年以來,分別在全縣各鄉鎮建設了農村體育健身工程。該工程項目主要包括:標準化籃球場地一處,標準化籃球架子一付,7件套健身路徑一套。2007年在賓西鎮、平坊鎮、民和鄉、滿井鎮等4個鄉鎮分別建設了城市路徑工程。該工程項目主要包括:11件套健身路徑一套。這些農村文化陣地為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提供了條件,為繁榮農村文化夯實了基礎,為統籌城鄉文化一體化創造了機會,利用率較高,深受農民朋友的歡迎。 3、群眾性文體活動不斷深化 多年來,賓縣自上而下廣泛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以現有文化場所和設施為陣地,以各鄉鎮文藝骨干為核心,以村級文化中心戶為主體,以縣級專業文藝人員為保障,建成三級文化網絡,自編自演以歌頌黨、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為主題,宣傳黨的好政策和改革開放三十年取得的成績,既注重思想教育性、群眾參與性、藝術欣賞性,又有地方特色、鄉村特色和群眾特色的各種貼近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極大地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同時,開展“三下鄉”、送電影下鄉、廣場文藝匯演、文化大篷車下鄉等活動不斷,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全縣共舉辦各類群眾性廣場文藝活動130多場。僅2008年就有大型文藝活動13項近30場,小型文藝活動近50場,觀眾達20余萬人次。節慶活動有聲有色,重大活動主題鮮明。2008年開展了“迎奧運、迎大冬”為主題的系列文體活動,掀起農民體育運動新高潮,群眾性體育活動在全縣農村和民間得到推廣。此外,基層各地組織建起了籃球隊、乒乓球隊、巧手編織隊、讀書小組、書畫小組、文藝演出隊、鄉間樂隊等隊伍。群眾性廣場文藝活動逐步形成了組織網絡規范化、內容特色多元化、參與對象社會化、表演形式系列化的格局。做到“鄉鄉有活動,村村有歌聲”,用先進文化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讓公民道德行為走進千家萬戶。創建失地農民培訓學校,根據農民自身和企業的需求,對失地農民開展技能培訓。2008年對全縣就業年齡段的失地農民基本上輪訓一遍,引導農民“洗腳上崗”、“洗腦進城”,至今已有多批農民從學校結業走上了致富之路。為做好服務“三農”這篇文章,縣電視臺開設了集政策性、知識性、服務性、趣味性于一體的專題節目《這方熱土》,每周一期,每期15分鐘,至今已播出50多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目前農村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 雖然近年來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也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新情況、新問題。一些村里無文化活動場所,無文娛活動設施,更談不上良好的文化氛圍;農村文化的滯后,導致封建迷信及腐朽沒落的黃色、黑色文化沉渣泛起,死灰復燃;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法律意識淡薄、精神生活空虛。具體表現出以下“三少三低”的現象: 1、文化場所少,陣地使用率低。比如有一個鄉鎮共有7個村、56個自然屯、23000口人、農家書屋3個、文化活動室2處、村級休閑活動場所2處,活動室有的就是幾張桌子、幾把椅子和幾張報紙,圖書類型比較單一,很多內容都已經過時陳舊,適合當代農民閱讀的書刊極少,因此文化活動很少,許多場所長年處于閑置狀態,農村文化陣地的使用率極低。 2、資金投入少,資源利用率低。由于基礎相對薄弱,鄉村兩極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資金發展農村文化事業,造成鄉村文化事業經費嚴重短缺,活動室無力充實,圖書室的藏書更是有減無增,正常的文化活動無法開展。與此同時,現有文化資源配置又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多年來,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都進行了一定的投入,建立了一些文化陣地,添置了一些文化設施,但是,這些建設都是各自為陣,缺乏統一管理,致使農村有限的文化資源過于分散,難于發揮作用。以圖書為例,彼此互不交流,其結果是除少數圖書室使用效率較好,大多數圖書長年無人問津,利用率極低,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3、形式創新少,活動吸引力低。隨著農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的文化消費結構、消費觀念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他們對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長,但目前農村的文化生活仍比較單調、乏味,農忙時干活農閑時打麻將、看牌,還是許多農民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目前大多數農民的文化生活自下而上依次為:看電視、打牌、閑聊、參加文體活動。不能說我們沒有開展文化活動,而是我們對農民文化需求的特點研究滯后,文化活動從形式到內容都沒有多少創新,給農民提供的活動缺乏時代性和吸引力。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1、受地域因素影響。有些鄉鎮相對閉塞,經濟上并不很富裕,政府目前根本無法拿出更多的資金投入農村文化建設,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文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2、受認識因素影響。一些基層領導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還不到位,思想上重視不夠,農村文化建設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一手硬、一手軟”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 3、受主體因素影響。由于各種因素,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留守鄉村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婦女和小孩群體,他們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不高,使農村文化建設難有更大進步。 4、受載體因素影響。當前,農村群眾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現多樣性,但一些文化干部對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研究不夠,不善于運用新手段、創建新載體,組織活動過于簡單和老套,對群眾缺乏吸引力,社會效益不佳。 加強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 1、思想促動,把握群眾文化需求方向。一是以先進文化引導農村文化。要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宣傳與教育,在社會倫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觀念,在人文精神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在社會價值觀體系上突出個體發展與社會、自然和諧發展的共同理想。二是注重從滿足農民需求出發建設農村文化。當前,農民的文化需要出現了“求富、求知、求樂”的特點,探索農村文化發展的新思路,我們就必須尊重和適應農民文化需求的新變化,綜合運用各種文化手段,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2、投入拉動,建立多元化的籌資體系。經費投入問題,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堅持國家、社會一起辦的方針。實踐證明,在政府財力、物力有限的條件下,由政府包辦農村文化建設,既不現實,也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而由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農村文化建設,不僅有巨大的潛力,而且具有日益高漲的積極性。為此,必須建立以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同投資的多元化籌資渠道。一方面,當地政府要根據農村經濟的發展情況,將農村文化建設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優先加大投入力度,保證農村文化陣地的設備更新、圖書資料訂閱、活動開展等必要的經費開支;另一方面,要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和已經富裕起來的農民為農村文化建設投資或通過集體、個人聯建、聯辦等形式,共同發展,共同受益。 3、隊伍帶動,建立健全長效運行機制。目前農村文化建設最困難的問題不是陣地如何建起來,而是如何確保陣地的永續利用。農村文化建設是一個覆蓋面廣、牽涉領域多的系統工程,必須要有一套切實可行的長效管理運行機制,才能擺脫“一年轟轟烈烈,兩年四分五裂,三年自生自滅”的窘境。首先,要穩定和充實文化工作隊伍,各鄉鎮文化站要保證有一名專職文化干部,同時要配齊各文化場所的管理人員和其他人員,并保證他們的各種待遇。其次,要著力培養文化人才,積極扶植農村專業和業余文化隊伍,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組一支業余文藝隊伍,同時特別要充分發揮老人協會等民間組織的作用和離退休老干部、老教師、德高望重的老前輩等的余熱,動員他們積極參與農村文化陣地的建設和管理工作,文化部門要經常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培訓,為農村培養文化人才。再次,要健全必要的獎勵機制,對文化工作開展得好的鄉鎮、村予以獎勵,對長期在農村工作并做出一定貢獻的文化工作專業人員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最后,要建立內部規章制度,根據農村文化陣地的特點,及時建章立制.完善措施、規范管理,使農村文化建設走上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的管理軌道。 4、管理驅動,發揮現有文化資源的作用。農村文化建設,一方面要繼續加大投入,建好陣地,完善設施,另一方面還要注重現有文化資源作用的發揮。一是要充分發揮現有陣地的作用,要走出“建陣地紅紅火火,搞活動冷冷清清”的怪圈,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把廣大農民群眾從廟堂里、從牌桌上吸引到文化陣地里來。可以借鑒居仁鎮三合村把文化陣地交給老年協會管理、使用的做法,將鄉村文化陣地與老年協會、教師、婦女、青少年等文化活動比較活躍的群體聯合使用與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二是要發揮政府在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對圖書、音像制品進行整合,可以成立“中心圖書室”或“文化超市”將全鄉鎮的圖書、音像制品全部集中起來,并建立“流動文化服務站”,定期在各站所和各村開展圖書借詞、音像播放等文化服務,使有限的文化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 5、創新推動,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農村文化要做到持續發展,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不斷創新。要注意研究新時期農民文化需求的新特點,設計一些符合農村實際的、行之有效的活動載體,來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要創新文化陣地建設。根據目前農村的實際,要重點抓好以農家書屋、農村活動室、農村休閑廣場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文化陣地工程建設,特別是要注重將互聯網引入鄉村文化陣地,添置一些電腦。免費讓群眾在網上查找一些需要的信息,農民群眾同樣可以享受免費的上崗服務。同時,管理人員還可定期將在網上獲得的有關信息在固定的“信息欄”中發布。二要創新文化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催化劑”,要摒棄過去那種“地點老在集鎮,節目吹拉彈唱,時間都在晚上,觀眾政府組織,領導上臺講話,群眾遠遠觀望”的陳舊模式,成立一支老教師、老干部、老藝人組成的文藝小分隊,開展村頭文化、田頭文化、庭院文化活動。同時。要抓好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將當地流傳的傳統文化搬上舞臺,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富有生活氣息。而且對村民更具有召喚力,可以極大地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