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甲殼蟲展廳的知識,其中也會對甲殼蟲海報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添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甲殼蟲車的特點是什么?
甲殼蟲簡介
大眾甲殼蟲(Volkswagen Beetle)正式名稱為大眾1型(Volkswagen Type 1),是由大眾汽車(香港譯福士車厰)在1938年至2003年間生產的一款緊湊型轎車。雖然“甲殼蟲”這個名稱很早就被公眾所接受,但直到1967年8月,大眾汽車才正式在市場上使用這個名字。而在此這前,歐洲市場銷售的該款車都是以“Type I”或“1200”、“1300”、“1500”這些發動機排氣量來命名的。1998年,在最初的甲殼蟲下線許多年以后,大眾汽車正式推出了外形與原先非常相似的新甲殼蟲(以大眾高爾夫(Golf)為平臺),而甲殼蟲則在墨西哥和其他少數一些國家一直生產到2003年。
在一項評選更具世界影響力的“20世紀汽車”的國際投票中,甲殼蟲排名第四,僅次于福特T型車、迷甲殼蟲展廳你和雪鐵龍DS。
“人民的汽車”
甲殼蟲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的納粹德國。阿道夫?希特勒希望能夠生產一款可以廣泛使用的大眾化汽車,于是委任工程師費迪南德?波爾舍來完成這項任務。希特勒對這款車的要求是:可以載兩個成人和三個兒童、更高時速100公里/小時、售價不超過1000馬克。同時還推出了一項儲蓄計劃以使普通群眾也可以買到汽車。然而,隨后到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這些參加了該計劃的民眾再也沒能得到他們購買的汽車,除了一小部分的納粹高官。
費迪南德?波爾舍在按受這項任務之前幾年就已經簡明敘述了這款車的最初技術參數,但一直未能形成產品,直到他得到了第三帝國的支持。
大眾甲殼蟲大事記
從設計圖到KDF車
1931年 弗迪南?波爾舍畫出了大眾汽車的之一張設計圖。
1934年 希特勒委托波爾舍設計售價在1000帝國馬克之內的大眾汽車。
1935年 制造出之一輛22.5馬力、700CC的樣車。
1936年 10月22日至12月22日期間,完成5萬公里的路試。
1937年 已經制造了30輛樣車,完成了將近240萬公里的路試。
1938年 在沃爾夫斯堡開始了大眾汽車廠的建設,這里生產了當時被稱為“歡樂帶來力量的汽車(KDF車)”——甲殼蟲。
1939年 KDF車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27萬德國人預定了該車,但是戰爭的爆發使大眾汽車廠轉為生產軍備。
從廢墟到經濟奇跡的發動機
1945年 盡管工廠的63%被炸毀,但是甲殼蟲幾乎在戰爭剛剛結束就開始了生產,英國軍管當局訂購了2萬輛車。
1946年 10月14日,大眾汽車甲殼蟲的總產量達到1萬輛。
1947年 之一批甲殼蟲出現在德國汽車銷售商的展廳中,全年制造了8987輛甲殼蟲,并之一次出口到荷蘭。
1948年 在德國已經有了1500名甲殼蟲的私人用戶。
1949年 大眾汽車推出用于出口的甲殼蟲,50年代甲殼蟲的出口為德國的經濟奇跡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1月8日,兩輛甲殼蟲從荷蘭經水運抵達美國。
1951年 大眾汽車的總產量達到25萬輛,并已經向29個國家出口了甲殼蟲。
1953年 甲殼蟲原有的面包圈型后窗被更大的橢圓車窗所代替,這一代甲殼蟲被親切稱為“小橢圓”。
1954年 甲殼蟲的功率從25馬力提高到30馬力,更高時速達到110公里。
1955年 8月5日,甲殼蟲總產量達到100萬輛。
1962年 第500萬輛甲殼蟲下線。
從甲殼蟲到新甲殼蟲
1966年 44馬力的甲殼蟲1500型面世,一年后又推出了34馬力的經濟型甲殼蟲。
1967年 第1000萬輛甲殼蟲下線。
1968年 大眾汽車之一次在廣告中稱它最成功的轎車為“甲殼蟲”。
1972年 2月17日,大眾汽車甲殼蟲以15007034輛的總產量打破了福特T型車的生產紀錄。
1974年 7月1日上午11:19分,在沃爾夫斯堡生產的最后一輛甲殼蟲下線。
1978年 在德國本土生產的最后一輛甲殼蟲在埃姆登工廠下線;同時在海外,甲殼蟲的生產量已經達到1000輛/天。
1980年 最后一輛裝配風冷發動機的甲殼蟲敞篷車駛出了位于德國奧斯納布呂克的卡曼公司的生產線。
1981年 5月15日,第2000萬輛甲殼蟲在墨西哥下線。
1984年 甲殼蟲的價格之一次超過了1萬德國馬克。
1985年 大眾汽車停止從墨西哥向歐洲進口甲殼蟲。
1998年 新甲殼蟲誕生,在墨西哥生產,供應全世界。
2002年 隨著第21517415輛高爾夫駛下生產線,高爾夫的生產量超過了甲殼蟲位居世界之一。
2003年 在墨西哥生產的大眾汽車新甲殼蟲敞篷車在德國上市。
2003年 7月30日,最后一輛甲殼蟲駛下大眾汽車墨西哥工廠的生產線。
大眾甲殼蟲汽車典型參數
長/寬/高(mm):4081/1724/1498
軸距(mm):2508
油箱容積(L):55
整備質量(kg):1228
總質量(kg):1650
發動機參數:
發動機型式:直列4缸8氣門
氣缸數:4
排量(mL):2000
更大功率(kw):85/5200
更大扭矩(N.m):170/2400
0-100Km/h加速時間(s)10.9
底盤參數:
變速器型式:5擋手動
懸架(前/后):麥弗遜式/拖曳臂式
制動裝置型式(前/后):通風盤式/盤式帶ABS
轉向器型式:齒輪齒條帶液壓助力
輪胎類型與規格:205/55 R16
車身參數:
車門數:3
座位數:5
最小轉彎直徑:10.9
2002款的 New Beetle 是一輛2門(4門)4座的家庭用車,共有七個型號,從 GL 到 Turbo S。該系列的競爭對手包括阿庫拉的 RSX和福特的 ZX2。GL 裝備了一臺4缸2.0升的引擎,輸出馬力115匹,百公里油耗城市是11.8升,高速公路是9.1升,配備了5速手動變速箱(含OD),另有4速變速箱供選擇。而 Turbo S 則配備了一臺4缸1.8升,馬力180匹的的渦輪增壓發動機,油耗則分別是12.3升和9.4升,變速箱則是6速手動的(含OD)。2002款的 New Beetle 是在2001款的基礎上改進的。
“甲殼蟲是德國經濟的活化石 ”——甲殼蟲文化
德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君特?格拉斯在他的著名小說“我的世紀”中曾經用一個章節專門介紹了甲殼蟲在德國人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他用之一人稱的手法,描述了一位在東德的市民是如何想得到一輛甲殼蟲的渴望。這就不能不再次觸動德國人記憶深處的痛點——他們也曾經貧窮過,也曾經在戰爭的陰影下承受過饑餓和失業,生動地再現了德國人當時的生存狀況——
“去年,我們準時遞交了要求加入大眾汽車儲蓄調節的申請,給您寄去了所有證明材料。首先,證明我丈夫貝恩哈德?艾爾森從三九年三月每周至少存入五個帝國馬克,在儲蓄簿上面貼了四年之久,為了一輛藍黑相間的‘力量來自歡樂’牌轎車,這是大眾汽車當時的叫法。我丈夫總共存了一千二百三十馬克。這是當時的出廠價。其次,因為戰爭期間生產產量少,所以我丈夫沒有得到。因此,我們,也因為他現在殘廢了,要求得到一輛甲殼蟲,而且要一輛淡綠色的大眾1500型,不要增加任何特殊附件。 ”
“現在,當五百多萬輛甲殼蟲從流水線開下來,貴廠甚至已經為墨西哥人建了一個汽車廠的時候,大概會有可能滿足我們儲蓄購買大眾汽車的要求,即使我們的固定住址是在民主德國或許我們不再被算作德國人嗎甲殼蟲展廳?”
這是一個很感人的故事。作為一段歷史,格拉斯用東德一位婦女寫給大眾汽車公司的一封信就能真實地感受到,甲殼蟲曾經給這個國家經濟復蘇,重新站立起來起過很大的作用。讀了這封信誰都不會忘記歷史。而作者把這個故事放在1951作為背景,是一種提示。也就是說,當時德國的汽車普及還剛剛開始。盡管這是一個汽車發明的國家。
2000年世界博覽會在德國漢諾威舉行。在德國館,我看到一輛產于上個世紀30年代的甲殼蟲被陳列在場館里,與德國歷史文化科技發明放在一起。讓人驚奇的是,作為一輛極為普通的甲殼蟲被當作了歷史遺產并作為“英雄”與他們敬仰和崇拜的文化名人,重大發明以及偉大的醫學放在一起向世人展示。盡管也有“奔馳1號”,但人們對于甲殼蟲的尊重則是由衷的。我曾目睹過這樣一個鏡頭——
一位白發蒼蒼的婦女,坐在甲殼蟲的展臺下,用一只手支撐著下巴在沉思;一對老人在甲殼蟲旁留影;還有摩登的年輕人用好奇的神態審視甲殼蟲……
這就是德國人,在他們的心目中甲殼蟲是一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翻開歷史,甲殼蟲作為平民汽車是最早提出來的,盡管1903年福特就生產了T型車使美國更先在世界上普及了汽車。但真正讓汽車成為價廉物美的大眾汽車是甲殼蟲。
今天看來也許是不可思議的事。當初甲殼蟲問世時,它只是解決“買得起”的問題,講究的是可靠性,價格在1000馬克之內。這樣的思路,有人給它起了個車名叫“人民車”。用今天的要求來看,這是極為簡陋的車,但它又不是低檔車,其設計思路和方法則成為今天的經典,至今還影響著汽車設計——流線型。所以,波爾舍不僅是甲殼蟲之父,也是流行型汽車設計的創始者。由此改變了傳統的船型設計,將汽車設計帶入了流行型設計的時代。
甲殼蟲對德國人來說,是他們曾經共過患難的朋友,也是精神支柱。因為有了甲殼蟲徹底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在德國有專門以甲殼蟲命名的汽車俱樂部,也有爵士樂隊等。由于這車造型像甲蟲,加上它的“丑陋”(噪聲大、做工粗糙),一位美國記者在《紐約時報》上稱這車叫甲殼蟲,由此成名,蜚聲世界。今天看甲殼蟲是越看越喜歡,以至成為一種“寵物”,這是因為甲殼蟲被賦予了人文內涵所至,連大眾公司也最后將“人民車”改為甲殼蟲,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如果說,有人曾形容一杯牛奶能使一個民族強盛起來的話,那么,甲殼蟲就創造了使一個國家在廢墟中重又站起來的神話。
在德國,我同一些知識階層的人士談起甲殼蟲,他們總是用一種文化的視角來評判甲殼蟲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和精神的愉悅。實際上,甲殼蟲已經溶入了德國人的精神和他們的文化之中。他們可以把汽車發明寫進歷史,但不會把甲殼蟲在生活中抹去,因為對甲殼蟲的存在與否已不是無關重要,而是已成為一種歷史的符號,當作了精神遺產。在德國可以找到不少甲殼蟲的書,內容極其豐富,涉及到生話的方方面面,僅我自己收集的就有五六種,還不包括其它國家出的版本。在沃爾夫斯堡大眾公司汽車博物館,可以看到在甲殼蟲的平臺上繁衍了一個龐大的家族——敞蓬、廂式、面包和各種各樣的專用車等。在這些不同年代生產的甲殼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甲殼蟲的發展歷史,技術的演變過程,以及德國人的生活需求。在德國,埃姆登成了甲殼蟲的故鄉。
埃姆登的記憶——最后一輛甲殼蟲
1978年,最后一輛甲殼蟲在德國港口城市埃姆登工廠下線。許多人戀戀不舍地簇擁著這輛車合影。在歷史的老照片上,能觸摸到當時的氣息。
在埃姆登工廠的陳列室里,最后一輛奶白色的甲殼蟲至今還保留著。凡是到這個廠參觀,講解員都不會忘記介紹一下甲殼蟲。1980年,當在海外生產的甲殼蟲漂洋過海重回故里時,整個埃姆登沸騰了,成了節日的海洋,像重又拾回了他們失去的孩子。我曾經問過德國人,在他們心目中甲殼蟲要比奔馳寶馬還要來得親近,值得驕傲,更像是自己的孩子和朋友,不論是有錢的富翁還是沒錢的貧民它就像生活中的好幫手,閑暇時又能成為交流的朋友。這種皮實的帶有人文內涵的汽車恐怕現在是再也找不到了。
倍受寵愛的“卡通”——甲殼蟲在中國
1994年,中國之一次在北京舉辦國際家庭轎車研討和展示會。當時作為概念車的“新甲殼蟲”之一次拿到中國來展出。人們不可思議地說,這怎么像個汽車,不就是個大玩具嗎甲殼蟲展廳?這與轎車進入家庭有何關系?今天看來,德國人還是很會動腦筋的,舊曲唱出了新意,使甲殼蟲的品牌得以延續。
自從1978年德國不再生產甲殼蟲之后,在海外,甲殼蟲依舊風靡,人們還是喜歡這輛車,原因是它很懷舊,有一種對特殊年代的風情。盡管處在現代時尚的環境里,心理需求要遠大于物質滿足顯得越來越迫切。在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許多影視作品都在介紹甲殼蟲的年代,并以此車作為道具可以說是屢見不鮮。同樣,在中國,也有人喜歡甲殼蟲并作為老爺車收藏當作珍品。迄今為止甲殼蟲是世界上產量最多的一款車。有2500多萬輛。而它至所以受歡迎,恐怕還是它的“平民情節”,贏得了世界聲譽。
有如此好的市場德國人為何要拿到海外生產,甚至不在歐洲生產?
應該客觀地看,老式甲殼蟲在性能技術上已經跟不上時代步伐了,確實要退出歷史舞臺了。但是,它的人文情節依舊在挽留著它,直到今天才剛剛宣告“謝世”。應該說這是十分了不起的事。盡管如此,還要繼續再生產2000輛紀念版,以吊足人們的胃口。現在看來已經不是在賣車了,而是在賣文化。
對于這種現象,精明的企業和商人早已注意到了。早在上個實際90年代初就有人在策劃,借助甲殼蟲的理念和品牌,炮制與出甲殼蟲完全不同性能和配置的現代摩登汽車——這就是后來稱之為新甲殼蟲的個性化車型。。
十多年前中國人看到甲殼蟲的概念車大感不解,并沒有意識到這是個日后再次引起波瀾的“卡通”車型。
1999年,我再次去德國時,新甲殼蟲已經在美國正式作為商品車上市了,并開始在其他國家銷售。媒體稱這是甲殼蟲的復活,一時成為市場的搶手貨。在德國買時也要排隊訂購才行。在埃姆登港口,一排排剛從美國運抵的新甲殼蟲是作為進口車登陸德國口岸,此時,人們看到的是已經被異化了的甲殼蟲,成了真正的“寵物”,沒有了歷史的厚度,只是時尚的代名詞。在老一輩的德國人眼里,這是走了調的甲殼蟲,沒有了過去的純真味兒。但在年輕人的眼里前衛而又另類和新潮。
2000年,新甲殼蟲終于在中國國際車展上亮相。人們好奇的是,這是一款高科技的個性化車型。用市場人士的話說,現在的新甲殼蟲已經不是平民車了,而是個高價姑娘,躋身于高擋轎車之列,要40萬元以上才能買到手。當我們在北京和上海街頭看到新甲殼蟲時,中國轎車正開始進入家庭,這與德國相比,竟相差了半個多世紀。當別人在玩新甲殼蟲時,我們還在討論十萬元家轎的市場究竟有多大?這在國外還用的著套論嗎?
正因為老款甲殼蟲對家轎的普及做出了貢獻,改變了不少人的生活方式,它的停產才成為一大新聞,就像一支老款,一杯老酒,越老越有滋味,浸泡著歷史,回味的是流逝的歲月……
請問這種是甲克蟲車還是老爺車?
甲殼蟲大事記
從設計圖到KDF車
1931年 弗迪南·波爾舍畫出甲殼蟲展廳了大眾汽車甲殼蟲展廳的之一張設計圖。
1934年 希特勒委托波爾舍設計售價在1000帝國馬克之內的大眾汽車。
1935年 制造出之一輛22.5馬力、700CC的樣車。
1936年 10月22日至12月22日期間,完成5萬公里的路試。
1937年 已經制造甲殼蟲展廳了30輛樣車,完成了將近240萬公里的路試。
1938年 在沃爾夫斯堡開始了大眾汽車廠的建設,這里生產了當時被稱為“歡樂帶來力量的汽車(KDF車)”——甲殼蟲。
1939年 KDF車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27萬德國人預定了該車,但是戰爭的爆發使大眾汽車廠轉為生產軍備。
從廢墟到經濟奇跡的發動機
1945年 盡管工廠的63%被炸毀,但是甲殼蟲幾乎在戰爭剛剛結束就開始了生產,英國軍管當局訂購了2萬輛車。
1946年 10月14日,大眾汽車甲殼蟲的總產量達到1萬輛。
1947年 之一批甲殼蟲出現在德國汽車銷售商的展廳中,全年制造了8987輛甲殼蟲,并之一次出口到荷蘭。
1948年 在德國已經有了1500名甲殼蟲的私人用戶。
1949年 大眾汽車推出用于出口的甲殼蟲,50年代甲殼蟲的出口為德國的經濟奇跡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1月8日,兩輛甲殼蟲從荷蘭經水運抵達美國。
1951年 大眾汽車的總產量達到25萬輛,并已經向29個國家出口了甲殼蟲。
1953年 甲殼蟲原有的面包圈型后窗被更大的橢圓車窗所代替,這一代甲殼蟲被親切稱為“小橢圓”。
1954年 甲殼蟲的功率從25馬力提高到30馬力,更高時速達到110公里。
1955年 8月5日,甲殼蟲總產量達到100萬輛。
1962年 第500萬輛甲殼蟲下線。
從甲殼蟲到新甲殼蟲
1966年 44馬力的甲殼蟲1500型面世,一年后又推出了34馬力的經濟型甲殼蟲。
1967年 第1000萬輛甲殼蟲下線。
1968年 大眾汽車之一次在廣告中稱它最成功的轎車為“甲殼蟲”。
1972年 2月17日,大眾汽車甲殼蟲以15007034輛的總產量打破了福特T型車的生產紀錄。
1974年 7月1日上午11甲殼蟲展廳:19分,在沃爾夫斯堡生產的最后一輛甲殼蟲下線。
1978年 在德國本土生產的最后一輛甲殼蟲在埃姆登工廠下線;同時在海外,甲殼蟲的生產量已經達到1000輛/天。
1980年 最后一輛裝配風冷發動機的甲殼蟲敞篷車駛出了位于德國奧斯納布呂克的卡曼公司的生產線。
1981年 5月15日,第2000萬輛甲殼蟲在墨西哥下線。
1984年 甲殼蟲的價格之一次超過了1萬德國馬克。
1985年 大眾汽車停止從墨西哥向歐洲進口甲殼蟲。
1998年 新甲殼蟲誕生,在墨西哥生產,供應全世界。
2002年 隨著第21517415輛高爾夫駛下生產線,高爾夫的生產量超過了甲殼蟲位居世界之一。
2003年 在墨西哥生產的大眾汽車新甲殼蟲敞篷車在德國上市。
2003年 7月30日,最后一輛甲殼蟲駛下大眾汽車墨西哥工廠的生產線。
大眾1947年生產的甲殼蟲創造了什么奇跡
1947年之一批甲殼蟲出現在德國汽車銷售商的展廳中,全年制造了8987輛甲殼蟲,并之一次出口到荷蘭。
到1972年2月17日,第15007034輛甲殼蟲車出廠,比福特T型車多一輛,取得了全球產銷量冠軍的美譽,甲殼蟲汽車已爬遍了歐洲和美洲大陸。
大眾甲殼蟲是一款怎樣的車?有多少年歷史了?
味道——甲殼蟲典型的味道
用戶認為不錯的還有甲殼蟲的味道:在甲殼蟲里深呼吸一下,會聞到機器發熱時的味道。所以,甲殼蟲的競爭者在宣傳他們的優勢時提出“沒有怪味的暖氣”,但是這些競爭者有所不知,正是這股溫暖的熱氣增加甲殼蟲展廳了甲殼蟲的魅力,產生于熱交換器,通過車門下面的小開口徐徐吹拂,這股熱氣就像好聞的香水一樣顯示著甲殼蟲獨一無二的個性。
甲殼蟲的同代人都知道,甲殼蟲的總是很溫和的熱風,在甲殼蟲開始書寫成功史的時候還是一大賣點呢。在當時絕對奢侈,因為其他的汽車沒有熱風,冬天時開車的人穿著厚大衣和手套在方向盤后緊忙活,而那些甲殼蟲的車主們冬天開車時穿一件暖和的毛衣就足夠了。
感覺——甲殼蟲的典型感覺
甲殼蟲帶給車主的是一種舒適的安全感,當然也包括車主的下一代。甲殼蟲同代人的孩子們可以悠然無憂地呆在后排座椅之后的行李空間內。發動機慢條斯理的聲音和魯迪·舒立克的歌聲伴他們晃晃悠悠地進入夢鄉。
甲殼蟲那一代人隨著甲殼蟲長大,也在甲殼蟲里長大。從有著橢圓后車窗的1952年款到內部空間更寬敞的1957年款,他們都坐過,等到1960年款推出時,他們已經從后座跑到了副駕駛座上(現在已經嚴禁孩子坐在這兒了)。
大眾汽車公司在1967年的一個廣告中曾經提問“為什么每年上千人學車時用的是甲殼蟲甲殼蟲展廳?”然后他們自問自答“因為甲殼蟲很好開,問問您的駕校老師,他的駕校就是這么辦的。”
操控——甲殼蟲的典型操控性
駕駛甲殼蟲能感覺到輕靈敏捷,不是因為速度,而是它易如反掌的操控性能。
輕便的轉向、踏板和換擋桿,對駕駛員指令的直接反應——這就是它在當時,50年代和60年代的表現,而當時能做到這些,絕非在70年代中期、也就是高爾夫時代以后那么容易。甲殼蟲在當時為同級別的轎車樹立了標準——正如同以后的高爾夫。
這些優點,尤其令習慣與宇宙飛船一般笨重的轎車較勁的美國人傾倒。記者出身、后來當上大眾汽車美國公司董事的阿瑟·萊頓曾這樣描述甲殼蟲“它蹦跳著在車流中穿進鉆出,它能一步溜進別人正要拐進的停車位。在雪地上它嗖地一聲揚長而去,車尾上的出風口像是在取笑落在后面的車無能為力”。
美國消費者雜志《消費報告》早在1952年11月就對甲殼蟲帶來的影響一語中的:“如果您開車感覺太累,那么大眾汽車會令您精神一振”。兩年后,該雜志的測試顧問勞倫斯·布魯克斯對甲殼蟲大唱贊歌“…為數不多的…令人興奮的汽車,駕駛它確實樂趣無窮”。
1955年11月,美國雜志《大眾機械》的記者萊奧·多諾萬就驚訝地瞪起了眼睛“…這輛車,身材和馬力都不大。但它總是供不應求,銷售情況火爆一時,而且它不打折,不贈送免費游巴黎。到底是什么車如此令人不可思議,這就是像甲殼蟲一樣的大眾汽車”。
形象——甲殼蟲的典型形象
“沒有任何一輛車有甲殼蟲那樣的社會效應”,阿瑟·萊頓在他撰寫的甲殼蟲贊歌《the beetle》中這樣寫道“它成為社會風情的一部分。它有著屬于自己的神話,人們為它寫書、出版雜志,為它像明星一樣拍電影……以它為主角的笑話數以百計……在漫畫中成了對抗上流社會的造反者”。甲殼蟲不是浮夸奢靡之輩,但它也絕不乏味蒼白。在它之前和之后,沒有哪輛車能象它一樣給予車主絕對清楚的地位——如果車主把地位當回事兒的話。甲殼蟲更大的地位象征就是它的無階級性——無論物質還是精神。
差不多10年后,1971年7月,德國汽車雜志《汽車、發動機與運動》分析說“在幾乎每輛車根據排量、馬力和價格,都能分出高低并以此看出車主的社會地位時,甲殼蟲創造了一種絕對無階層區別的形象。任何人都可以駕駛它,不必擔心外界來窺探自己的個人情況……”
在此期間,這份來自斯圖加特的雜志還做出了另一個判斷“不會有,也不可能有一輛真正的甲殼蟲的接班車”,這是萊哈德·塞夫特在1969年11月測試完甲殼蟲后的評斷“沒有人能造出這樣的車,即使是大眾汽車”。不到5年后,1974年5月,大眾汽車拿出了反駁的證據。甲殼蟲突然有了接班人,包括所有甲殼蟲的優點,沒有它的缺點,由甲殼蟲那一代人設計創意,這就是高爾夫。
甲殼蟲大事記及大眾甲殼蟲的全球生產量
·甲殼蟲大事記
·從設計圖到kdf車
1931年 弗迪南·波爾舍畫出了大眾汽車的之一張設計圖。
1934年 希特勒委托波爾舍設計售價在1000帝國馬克之內的大眾汽車。
1935年 制造出之一輛22.5馬力、700cc的樣車。
1936年 10月22日至12月22日期間,完成5萬公里的路試。
1937年 已經制造了30輛樣車,完成了將近240萬公里的路試。
1938年 在沃爾夫斯堡開始了大眾汽車廠的建設,這里生產了當時被稱為“歡樂帶來力量的汽車(kdf車)”——甲殼蟲。
1939年 kdf車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27萬德國人預定了該車,但是戰爭的爆發使大眾汽車廠轉為生產軍備。 從廢墟到經濟奇跡的發動機
1945年 盡管工廠的63%被炸毀,但是甲殼蟲幾乎在戰爭剛剛結束就開始了生產,英國軍管當局訂購了2萬輛車。
1946年 10月14日,大眾汽車甲殼蟲的總產量達到1萬輛。
1947年 之一批甲殼蟲出現在德國汽車銷售商的展廳中,全年制造了8987輛甲殼蟲,并之一次出口到荷蘭。
1948年 在德國已經有了1500名甲殼蟲的私人用戶。
1949年 大眾汽車推出用于出口的甲殼蟲,50年代甲殼蟲的出口為德國的經濟奇跡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1月8日,兩輛甲殼蟲從荷蘭經水運抵達美國。
1951年 大眾汽車的總產量達到25萬輛,并已經向29個國家出口了甲殼蟲。
1953年 甲殼蟲原有的面包圈型后窗被更大的橢圓車窗所代替,這一代甲殼蟲被親切稱為“小橢圓”。
1954年 甲殼蟲的功率從25馬力提高到30馬力,更高時速達到110公里。
1955年 8月5日,甲殼蟲總產量達到100萬輛。
1962年 第500萬輛甲殼蟲下線。
從甲殼蟲到新甲殼蟲
1966年 44馬力的甲殼蟲1500型面世,一年后又推出了34馬力的經濟型甲殼蟲。
1967年 第1000萬輛甲殼蟲下線。
1968年 大眾汽車之一次在廣告中稱它最成功的轎車為“甲殼蟲”。
1972年 2月17日,大眾汽車甲殼蟲以15007034輛的總產量打破了福特t型車的生產紀錄。
1974年 7月1日上午11:19分,在沃爾夫斯堡生產的最后一輛甲殼蟲下線。
1978年 在德國本土生產的最后一輛甲殼蟲在埃姆登工廠下線甲殼蟲展廳;同時在海外,甲殼蟲的生產量已經達到1000輛/天。
1980年 最后一輛裝配風冷發動機的甲殼蟲敞篷車駛出了位于德國奧斯納布呂克的卡曼公司的生產線。
1981年 5月15日,第2000萬輛甲殼蟲在墨西哥下線。
1984年 甲殼蟲的價格之一次超過了1萬德國馬克。
1985年 大眾汽車停止從墨西哥向歐洲進口甲殼蟲。
1998年 新甲殼蟲誕生,在墨西哥生產,供應全世界。
2002年 隨著第21517415輛高爾夫駛下生產線,高爾夫的生產量超過了甲殼蟲位居世界之一。
2003年 在墨西哥生產的大眾汽車新甲殼蟲敞篷車在德國上市。
2003年 7月30日,最后一輛甲殼蟲駛下大眾汽車墨西哥工廠的生產線。
有關甲殼蟲這款車
甲殼蟲成長軌跡
當人們談到甲殼蟲的時候,會想到很多在當時無與倫比的優點,廉價、結實、實用、操控性好……但是能讓甲殼蟲成為經典的最重要原因仍在于它那通行于世界各國文化之間的,可愛的外型設計。在這一點上我們看到了德國大眾最頑固的一面。一句“全世界都喜歡德國的這個”就已經為甲殼蟲把話說滿了,在20世紀60年代,曾經有人提出過這樣的問題,甲殼蟲為什么不變化一下外型,而大眾汽車的回應則是廣告中一個畫著甲殼蟲車尾圖案的蛋,并且說:“有的外形不可能再改進了?!闭?5年后的1978年,當甲殼蟲已經在德國停產,高爾夫已經接替了它的時代之時,大眾汽車再次用了一種頑固不化的口氣在仍是蛋主題的廣告中寫道“我們將保持這個外型,直至最后。”
2003年7月甲殼蟲在墨西哥停產的最后一刻,大眾公司履行了自己的諾言,這個波爾舍在1931年設計出的家伙在這么長的時間里沒有改變過它的外型。在墨西哥這塊最后的市場上,當政府要求今后出租車只能用四車門的車型時,甲殼蟲選擇的是放棄而不是改變。那么波爾舍的設計真的完美無缺到可以永葆時尚嗎?大眾在不斷推出一代代變化著造型的高爾夫和帕薩特的時候卻為什么堅守著甲殼蟲的老式設計呢?
甲殼蟲行李艙在前面
新敞棚甲克蟲
不可否認的是,波爾舍的這款簡潔的設計在當時(二戰前)與之一款量產轎車福特的t型車相比,具有了超前的現代感。而且它簡潔流暢的外型看起來就十分結實,不用擔心在顛簸的鄉村公路上會掉下某個零件。事實上甲殼蟲確實也是結實實用的代名詞。但人們眼中的時尚總是隨著社會歷史環境的變化而時刻改變著,甲殼蟲也不例外,實際上從它在戰前誕生到戰后量產的過程中經歷過一次重要的改型,只是我們不知道那是不是波爾舍自己操刀進行的。在《大眾汽車編年史》1934~1938年這一章節中,可以看到波爾舍照片左下方那款大眾汽車原型車時,之一個想到的似乎不是可愛的蛋殼或蟲子,隱約中卻閃現出德國士兵頭上鋼盔的影子。而戰后大眾汽車廠在英國占領軍的托管下,從一個軍備生產廠回歸轎車生產廠后,生產出的甲殼蟲轎車與原型車相比已明顯發生了變化———車的前部被加長而且具有了更加夸張的弧度,兩個前燈從中間分向了兩邊的輪框上方,像兩只可愛的大眼睛,這種變化使它從一個冷酷的金屬殼子變成了有生命的卡通玩具,充分迎合了戰爭陰云散盡,人們重拾生活樂趣的心境。正是這種情趣的造型,使甲殼蟲在二次世界大戰到20世紀七十年代這段歐美經濟增長最快的時期,走到哪里就把快樂帶到哪里,讓人無法不喜歡它。特別是在那個資源緊缺,物美價廉、結實耐用又具有良好操控性能的小型轎車供不應求的年代,人們愛透了它。如果僅從排量、馬力和價格上來看,甲殼蟲的定位本應是有階級的,但正是因為當時不可復制的歷史背景,使它的頑皮造型作為一種時尚的社會符號,讓各個階層的人都能找到接受它的理由,從而具有了跨越階級界限的獨特定位。
這是一款叫人一見傾心的車型;這是一款享譽世界60余年的車型;這是一款當今世界上最為個性化的車型;歷史悠久的甲殼蟲,以其簡潔的設計、樸實的風格,在不斷地推陳出新中一直受到各界的歡迎和贊譽……
如今,在世界各地仍舊有幾百萬輛甲殼蟲汽車行駛在路上,它們中間幾乎包括了幾十年來甲殼蟲的所有車型。盡管由于各種原因,甲殼蟲汽車登記在冊的數量在逐漸減少,但它仍然是世界上更流行和最受人喜愛的汽車。
至今仍在使用的甲殼蟲直到今天,您還可以在金沙薩、吉隆坡、德班、杜塞爾多夫等許多地方,看到這款風格獨特的車型。全球的幾代人把大眾汽車的甲殼蟲選為了他們一生中的之一部汽車。
甲殼蟲在中國
雖然甲殼蟲以“全球車”著稱,曾經在20個國家和地區實現本土生產,但很遺憾的是,迄今為止,甲殼蟲的“有生之年”沒有實現“中國造”。在北京街道上偶爾駛過一輛進口的甲殼蟲,經常會因為“稀有”而讓人們注目半天。這輛在國外因為普及而有“全民車”之稱的甲殼蟲,在中國還是高不可攀的高檔車。
1938年,大眾推出了經過進一步改型的“38”系列車型,之一輛堅實而具有與眾不同外形的甲殼蟲在德國的沃爾夫斯堡下線。但那時,甲殼蟲更多地被應用在戰場上。它裝載的空冷直列4缸986毫升排量發動機能輸出24馬力的功率,車重750公斤。這款堅實且具有與眾不同外型的車,就是“甲殼蟲”汽車的鼻祖?!凹讱はx”這個名字之一次出現是在1938年7月3日的《紐約時報雜志》上,美國人認為這輛車像“一只可愛的小甲殼蟲”。但實際上,直到1968年,“甲殼蟲”的名字才之一次出現在大眾公司官方的廣告里。 當它真正成為大眾普遍接受的汽車時,已是上世紀的四五十年代了。
·1950年甲殼蟲
·1953年甲殼蟲
在這里還可以給大家介紹一下“甲殼蟲”這個車名的來歷。在甲殼蟲剛剛誕生之時,它沒有自己的名字,在公司內部都是稱為“型號1”“型號2”“型號3”之類的。之一次采用“甲殼蟲”是在1950年,一位英國甲殼蟲的用戶,他兒子的同學之一次見到那部車時,覺得很想昆蟲中的甲殼蟲,所以就隨口叫了出來,從此以后,甲殼蟲的名字就流行開。
曾有一份來自斯圖加特的雜志做出了一個預言:“不會有,也不可能有一輛真正的甲殼蟲的接班車”。“甲殼蟲的時代被高爾夫所接替,但卻并不能代替它,這是因為長久風靡市場的產品已經培養了一個時代的人群。真正時尚的東西是不會被時間消磨掉的,人們對經典與個性的追求絲毫不矛盾,這就如同甲殼蟲樂隊的歌曲在今天聽起來仍然個性十足一樣?!币晃毁Y深評論家認為。當人們一談到德國的大眾汽車公司時,都會很自然的想到大眾公司所生產的甲殼蟲轎車,這并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是因為其在德國有一個美妙動聽的名字,但是就算是在美國,他也是一樣的聞名遐爾,這可以說是因為“甲殼蟲文化”說引起的。
甲殼蟲詮釋的概念是以前任何一輛車都無法體現的,甚至就算是以車模的形式出現,它就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它的內涵。它的設計還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到本世紀三十年代末時,就已經在生產線上成批生產了。從誕生之日起到現在,甲殼蟲已歷經70載春秋。這樣的時間長度對于人類來說,或許已到垂暮之年,但甲殼蟲卻好像因此而更顯旺盛生命力。
甲殼蟲轎車在全球的成功的原因,我們可以從其轎車本身找到一二,那就是其商標式的品質:精致的加工工藝、可靠的裝備和眾所周知的可靠性,除此之外,還有其低廉的價格,較低的維修費用和即使使用多年仍具有一定的價值。大眾公司很少參與價格戰,但實際上對于他們的汽車品質來說,他們的標價并不昂貴,其“想想還是小的好”的主張更是改變了美國人觀念。這些都可以說是其成功的根源。
老甲殼蟲已經走進了博物館,甲殼蟲名副其實的傳人當然是大眾汽車新甲殼蟲。新甲殼蟲在1998年底特律國際車展上亮相,新甲殼蟲不僅讓眾多甲殼蟲迷們感到親切熟悉,并且備受關注。新甲殼蟲車的雛形創意于1994年,并在底特律國際車展上之一次向公眾展示,稱為“概念一”。隨后,于同年在日內瓦出現了新甲殼蟲的敞篷車型自誕生至今,新甲殼蟲在全球已經銷售了55萬輛。就甲殼蟲詮釋的概念是任何一輛車都無法體現的,它擁有靚麗的色彩和動感的魔鬼身材。盡管新甲殼蟲的整體造型還是依賴于半個世紀前的款式,但是加入了現代化的設計元素,再加上現代化的機械性能,則無疑又使它成為二十一世紀的現代車型,而且很可能是當前世界上最為個性化的車型。它是一種很容易使您一見傾心,新甲殼蟲的外型設計使人回憶起當年甲殼蟲的風采。
這是2001年8月26日幾輛'甲殼蟲'出租車在墨西哥城市中心的街頭。在擁有1800萬人口的墨西哥城,到處都可以見到'甲殼蟲'出租車,它們絕大多數涂為綠車身、白車頂,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已經成為墨西哥首都更具有代表性的流動風景。
7月21日,眾多新生產的'甲殼蟲'汽車停放在墨西哥普埃布拉州大眾汽車生產廠內,背景中是墨西哥著名的波波卡特佩特火山。普埃布拉大眾汽車生產廠擁有世界上最后一條'甲殼蟲'汽車的生產線,7月30日,最后一輛新生產的大眾'甲殼蟲'汽車將在這里下線,這種二戰后風靡全球的經濟型轎車將與人們做最后的告別。
甲殼蟲的聲“甲殼蟲”-墨西哥人的大眾車 這是墨西哥大眾汽車生產廠2003年7月生產的'甲殼蟲'汽車最后版。
新甲克蟲
·甲克蟲的聲音、幽默、味道、感覺和形象
·聲音——甲殼蟲的典型聲音
駕乘過甲殼蟲的那一代人無論在何時聽到這個聲音,都會感慨萬千,喚起記憶中長久的思念。
這種聲音,就像甲殼蟲的外型一樣清晰易辨。 從上世紀40年代末直至80年代初,不可混淆的甲殼蟲聲音在德國的大街小巷不絕于耳。在世界其他地方,甲殼蟲的風冷汽油發動機,是嘈雜的馬路交響樂的主導樂器。在那些年代里,甲殼蟲的聲音始終是不斷提高的小康生活的背景音樂。
因此,大眾汽車的廣告公司在60年代末打出了堪稱經典的廣告“全世界都喜歡德國的這個”。甲殼蟲早已成為了德國在世界各地的“使節”:清晰可辨,難以混淆,并且永遠可愛。它連續十幾年是美國更受歡迎的進口車。1967年它甚至在南太平洋的小島國——瑙魯縱橫馳騁。 幽默——關于甲殼蟲的典型幽默
雖然每個人都知道,甲殼蟲用的是風冷發動機,但大眾汽車公司仍然在60年代中期的初冬時節打出了整版的廣告:“請您別忘了給您的大眾汽車添加防凍液”。它說的可不是后面的四缸發動機,而是指前面放在備用輪胎下的風擋玻璃水?!耙驗槲覀冎?,如何使用空氣冷卻發動機,但我們還不知道,如何用空氣刷洗擋風玻璃”。沃爾夫斯堡是不是研究過用空氣刷洗擋風玻璃,廣告文案中沒說。但就算真的研究過,甲殼蟲的同代人也不會驚奇。因為那時甲殼蟲早就在德語寶庫里找到了絕妙的警句“空氣不會凍結,空氣不會開鍋”。
大眾汽車采用水冷發動機時就像要更改甲殼蟲的設計一樣,不可想象。盡管甲殼蟲的設計早就被視為保守,甚至過時。大眾汽車在廣告中開起了詼諧的玩笑,而且確實得到了那些“死不改悔”的甲殼蟲車迷的掌聲?!?948年就有很多人認為,我們應該有所改進”,這句話和一輛早期的后車窗帶中框的甲殼蟲放在了1965年推出的廣告上。這個說法也算實事求是,因為大眾汽車在十幾年里將甲殼蟲總共5008個零部件改進到了5002個。
而甲殼蟲的經典外形,則永遠不變。大眾汽車在60年代的另一則廣告中稱“有的外形不可能再改進了”,畫面上是一個畫著甲殼蟲車尾圖案的蛋。整整15年后(已經是高爾夫時代了),大眾汽車延用了令人感傷的廣告語。1978年在德國生產的最后一輛甲殼蟲下線,再次起用了言簡意賅的“蛋”主題,這次廣告上寫的是“我們將保持這個外型,直至最后”。而且更為“頑固”的是,“全世界2100萬甲殼蟲用戶都認為這個外型不錯”。
味道——甲殼蟲典型的味道
用戶認為不錯的還有甲殼蟲的味道:在甲殼蟲里深呼吸一下,會聞到機器發熱時的味道。所以,甲殼蟲的競爭者在宣傳他們的優勢時提出“沒有怪味的暖氣”,但是這些競爭者有所不知,正是這股溫暖的熱氣增加了甲殼蟲的魅力,產生于熱交換器,通過車門下面的小開口徐徐吹拂,這股熱氣就像好聞的香水一樣顯示著甲殼蟲獨一無二的個性。
甲殼蟲的同代人都知道,甲殼蟲的總是很溫和的熱風,在甲殼蟲開始書寫成功史的時候還是一大賣點呢。在當時絕對奢侈,因為其他的汽車沒有熱風,冬天時開車的人穿著厚大衣和手套在方向盤后緊忙活,而那些甲殼蟲的車主們冬天開車時穿一件暖和的毛衣就足夠了。
感覺——甲殼蟲的典型感覺
甲殼蟲帶給車主的是一種舒適的安全感,當然也包括車主的下一代。甲殼蟲同代人的孩子們可以悠然無憂地呆在后排座椅之后的行李空間內。發動機慢條斯理的聲音和魯迪·舒立克的歌聲伴他們晃晃悠悠地進入夢鄉。
甲殼蟲那一代人隨著甲殼蟲長大,也在甲殼蟲里長大。從有著橢圓后車窗的1952年款到內部空間更寬敞的1957年款,他們都坐過,等到1960年款推出時,他們已經從后座跑到了副駕駛座上(現在已經嚴禁孩子坐在這兒了)。
大眾汽車公司在1967年的一個廣告中曾經提問“為什么每年上千人學車時用的是甲殼蟲?”然后他們自問自答“因為甲殼蟲很好開,問問您的駕校老師,他的駕校就是這么辦的。”
操控——甲殼蟲的典型操控性
駕駛甲殼蟲能感覺到輕靈敏捷,不是因為速度,而是它易如反掌的操控性能。
輕便的轉向、踏板和換擋桿,對駕駛員指令的直接反應——這就是它在當時,50年代和60年代的表現,而當時能做到這些,絕非在70年代中期、也就是高爾夫時代以后那么容易。甲殼蟲在當時為同級別的轎車樹立了標準——正如同以后的高爾夫。
這些優點,尤其令習慣與宇宙飛船一般笨重的轎車較勁的美國人傾倒。記者出身、后來當上大眾汽車美國公司董事的阿瑟·萊頓曾這樣描述甲殼蟲“它蹦跳著在車流中穿進鉆出,它能一步溜進別人正要拐進的停車位。在雪地上它嗖地一聲揚長而去,車尾上的出風口像是在取笑落在后面的車無能為力”。
美國消費者雜志《消費報告》早在1952年11月就對甲殼蟲帶來的影響一語中的:“如果您開車感覺太累,那么大眾汽車會令您精神一振”。兩年后,該雜志的測試顧問勞倫斯·布魯克斯對甲殼蟲大唱贊歌“…為數不多的…令人興奮的汽車,駕駛它確實樂趣無窮”。
1955年11月,美國雜志《大眾機械》的記者萊奧·多諾萬就驚訝地瞪起了眼睛“…這輛車,身材和馬力都不大。但它總是供不應求,銷售情況火爆一時,而且它不打折,不贈送免費游巴黎。到底是什么車如此令人不可思議,這就是像甲殼蟲一樣的大眾汽車”。
形象——甲殼蟲的典型形象
“沒有任何一輛車有甲殼蟲那樣的社會效應”,阿瑟·萊頓在他撰寫的甲殼蟲贊歌《the beetle》中這樣寫道“它成為社會風情的一部分。它有著屬于自己的神話,人們為它寫書、出版雜志,為它像明星一樣拍電影……以它為主角的笑話數以百計……在漫畫中成了對抗上流社會的造反者”。甲殼蟲不是浮夸奢靡之輩,但它也絕不乏味蒼白。在它之前和之后,沒有哪輛車能象它一樣給予車主絕對清楚的地位——如果車主把地位當回事兒的話。甲殼蟲更大的地位象征就是它的無階級性——無論物質還是精神。
差不多10年后,1971年7月,德國汽車雜志《汽車、發動機與運動》分析說“在幾乎每輛車根據排量、馬力和價格,都能分出高低并以此看出車主的社會地位時,甲殼蟲創造了一種絕對無階層區別的形象。任何人都可以駕駛它,不必擔心外界來窺探自己的個人情況……”
在此期間,這份來自斯圖加特的雜志還做出了另一個判斷“不會有,也不可能有一輛真正的甲殼蟲的接班車”,這是萊哈德·塞夫特在1969年11月測試完甲殼蟲后的評斷“沒有人能造出這樣的車,即使是大眾汽車”。不到5年后,1974年5月,大眾汽車拿出了反駁的證據。甲殼蟲突然有了接班人,包括所有甲殼蟲的優點,沒有它的缺點,由甲殼蟲那一代人設計創意,這就是高爾夫。
甲殼蟲大事記及大眾甲殼蟲的全球生產量
·甲殼蟲大事記
·從設計圖到kdf車
1931年 弗迪南·波爾舍畫出了大眾汽車的之一張設計圖。
1934年 希特勒委托波爾舍設計售價在1000帝國馬克之內的大眾汽車。
1935年 制造出之一輛22.5馬力、700cc的樣車。
1936年 10月22日至12月22日期間,完成5萬公里的路試。
1937年 已經制造了30輛樣車,完成了將近240萬公里的路試。
1938年 在沃爾夫斯堡開始了大眾汽車廠的建設,這里生產了當時被稱為“歡樂帶來力量的汽車(kdf車)”——甲殼蟲。
1939年 kdf車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27萬德國人預定了該車,但是戰爭的爆發使大眾汽車廠轉為生產軍備。 從廢墟到經濟奇跡的發動機
1945年 盡管工廠的63%被炸毀,但是甲殼蟲幾乎在戰爭剛剛結束就開始了生產,英國軍管當局訂購了2萬輛車。
1946年 10月14日,大眾汽車甲殼蟲的總產量達到1萬輛。
1947年 之一批甲殼蟲出現在德國汽車銷售商的展廳中,全年制造了8987輛甲殼蟲,并之一次出口到荷蘭。
1948年 在德國已經有了1500名甲殼蟲的私人用戶。
1949年 大眾汽車推出用于出口的甲殼蟲,50年代甲殼蟲的出口為德國的經濟奇跡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1月8日,兩輛甲殼蟲從荷蘭經水運抵達美國。
1951年 大眾汽車的總產量達到25萬輛,并已經向29個國家出口了甲殼蟲。
1953年 甲殼蟲原有的面包圈型后窗被更大的橢圓車窗所代替,這一代甲殼蟲被親切稱為“小橢圓”。
1954年 甲殼蟲的功率從25馬力提高到30馬力,更高時速達到110公里。
1955年 8月5日,甲殼蟲總產量達到100萬輛。
1962年 第500萬輛甲殼蟲下線。
從甲殼蟲到新甲殼蟲
1966年 44馬力的甲殼蟲1500型面世,一年后又推出了34馬力的經濟型甲殼蟲。
1967年 第1000萬輛甲殼蟲下線。
1968年 大眾汽車之一次在廣告中稱它最成功的轎車為“甲殼蟲”。
1972年 2月17日,大眾汽車甲殼蟲以15007034輛的總產量打破了福特t型車的生產紀錄。
1974年 7月1日上午11:19分,在沃爾夫斯堡生產的最后一輛甲殼蟲下線。
1978年 在德國本土生產的最后一輛甲殼蟲在埃姆登工廠下線;同時在海外,甲殼蟲的生產量已經達到1000輛/天。
1980年 最后一輛裝配風冷發動機的甲殼蟲敞篷車駛出了位于德國奧斯納布呂克的卡曼公司的生產線。
1981年 5月15日,第2000萬輛甲殼蟲在墨西哥下線。
1984年 甲殼蟲的價格之一次超過了1萬德國馬克。
1985年 大眾汽車停止從墨西哥向歐洲進口甲殼蟲。
1998年 新甲殼蟲誕生,在墨西哥生產,供應全世界。
2002年 隨著第21517415輛高爾夫駛下生產線,高爾夫的生產量超過了甲殼蟲位居世界之一。
2003年 在墨西哥生產的大眾汽車新甲殼蟲敞篷車在德國上市。
2003年 7月30日,最后一輛甲殼蟲駛下大眾汽車墨西哥工廠的生產線。
http://www.che168.com/che168/cardb/series/series_210.html
這個網站上有不同時期甲殼蟲的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