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中國氣象科技展館在哪,以及參觀氣象館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添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在哪里?坐車怎么去?我在農業大學這!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國氣象局
起點: 農業大學
終點: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線路1: 從學知園出發,乘坐運通103(西三旗-大紅門服裝城),在學院路(三環)換乘722(北京西站-海??落),抵達中央民族大學. 約10.92公里
線路2: 從學知園出發,乘坐運通103(西三旗-大紅門服裝城),在學院路(三環)換乘727(北京西站-清河營村),抵達中央民族大學. 約10.85公里
線路3: 從學知園出發,乘坐355(廖公莊-育新小區),在人民大學換乘332(動物園-頤和園),抵達中央民族大學. 約10.81公里
線路4: 從學知園出發,乘坐355(廖公莊-育新小區),在人民大學換乘320(北京西站-西苑),抵達中央民族大學. 約10.81公里
線路5: 從學知園出發,乘坐355(廖公莊-育新小區),在清華園換乘319(原320支)(北京西站-西苑),抵達中央民族大學. 約11.1公里
線路6: 從學知園出發,乘坐355(廖公莊-育新小區),在人民大學換乘運通106(田村-北宮門),抵達中央民族大學. 約10.87公里
線路7: 從學知園出發,乘坐355(廖公莊-育新小區),在人民大學換乘特4(國防大學-前門),抵達中央民族大學. 約10.83公里
線路8: 從學知園出發,乘坐355(廖公莊-育新小區),在人民大學換乘804(花鄉駕校-姜莊湖),抵達中央民族大學. 約10.81公里
線路9: 從學知園出發,乘坐355(廖公莊-育新小區),在人民大學換乘716(菜戶營-頤和山莊),抵達中央民族大學. 約10.78公里
線路10: 從學知園出發,乘坐333(原355支)(西二旗北站-小營西站),在中關村換乘808(北宮門-石佛營),抵達中央民族大學. 約11.33公里
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的建筑布局
參觀博物館需要穿過江蘇省氣象局的辦公區,沿著曲曲折折的山路上行。走進大門后,迎面就是一個蓄水小池,中間平臺上矗立著一個高10余米的長桿。猛一看以為是旗桿,但再仔細瞧,長桿下端用潔白無瑕的玉石制成,筒身刻著精致的龍鳳花紋,上端則用黑鐵鑄成,一只鸞鳳立于桿頂圓盤上,隨風而轉。原來這就是800年前出現的鸞鳳風向器,人們用它來測量風向。
再向里走,一條小路曲徑通幽。旁邊山墻上都是浮雕,描繪了中國氣象事業發展。前方草坪上佇立著幾尊塑像,呂尚、管仲、董仲舒、王充、沈括、李淳風、秦九韶都是歷代的氣象學家。
古觀象臺模型元代赤道日晷
再向前走,一棟還原古觀象臺的建筑出現在眼前。我國近代氣象學奠基人竺可楨的銅像就立于古觀象臺前的廣場上。竺可楨是北極閣氣象臺的創始人,他一生致力于祖國的氣象事業。1974年2月6日清晨,生命垂危的竺可楨支撐著身子坐起來,擰開收音機的旋鈕,收聽天氣預報。接著,他戴上老花眼鏡,哆哆嗦嗦地在筆記本上寫下一行小字:1974年2月6日,氣溫更高-1℃,更低-7℃,東風一至二級,晴轉多云。這是竺可楨留下的最后一篇氣象日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沒有忘記工作職責,這種精神讓人感佩。
古人這樣確定季節與節氣
從古觀象臺塔樓另一側下去,是一個依山而建的半月形院子。這里便是博物館的室內展廳了。入口處懸掛著匾額,上書“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為時任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題寫。
博物館分為古代氣象、近代氣象、現代氣象和現代氣象科技四個主題展示廳,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以實物、模型、圖片、史料、影像等多種形式,展示了氣象重大歷史事件、氣象儀器沿革、氣象機構變遷以及氣象科技發展藍圖等內容。
中國古代氣象劃分為石器時代及傳說史時代、夏商西周時代、春秋戰國時代、秦漢時代、三國至明代、清代前期等發展時期,記錄了古人在風云變化環境中前行的腳步。
在古觀象臺遺址模型前,最讓我感興趣的是陶寺觀象臺的復原樣貌。2003年,在山西堯都陶寺祭祀遺址考古發掘中,發現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觀象臺,比英國巨石陣觀象臺早500多年。
陶寺觀象臺由13根夯土柱組成,呈半圓形,半徑10.5米,弧長19.5米。從觀測點通過土柱狹縫觀測日出方位,確定季節、節氣,安排農耕。比如從第2個狹縫看到日出那天為冬至日,第12個狹縫看到日出為夏至日,第7個狹縫看到日出為春分、秋分。
看過《長安十二時辰》的朋友,應該對展廳中的日晷不會陌生。它是利用日影位置的變化,計量時間的一種儀器,由圭表演變而來。晷面和地球面(地球赤道面)平行,晷面中心銅制指針與地球自轉軸平行。晷面刻有子丑寅卯等十二時辰,針影投射在晷面上所指示的時刻即為當時的太陽時起。
從氣象大國走向氣象強國
走到近現代氣象廳,會發現自民國時起,地方有識之士及海關、航空、學校、農場等系統先后創辦測候所,氣象工作廣泛開展。
1906年,實業家與教育家張謇在江蘇南通博物苑建測候室。1917年,他又在南通創辦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私人氣象臺——軍山氣象臺,進行氣象觀測、預報,出版中英文報表,并與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個氣象臺或機關交流,可謂開風氣之先,領時代之新。
現代氣象科技展示廳中,有一個裝置很特殊,站在它面前,仿佛置身浩瀚宇宙,放眼觀賞我們的地球。這是一個位于展廳中央的圓球,被稱作SOS(球面科學展示系統)。它實際上是一個大型360度視頻播放系統。計算機控制4臺高性能投影機,展示系統將畫面投射到直徑為1.73米的球體屏幕,以供人觀看。通過轉動這個“地球”,我們可以很直觀地觀察世界各地的氣溫、洋流、風、大氣等活動的規律和歷史數據,簡直就是一部包含萬千數據的氣象字典。來源:莫愁·時代人物 (2019年11期)
北極閣氣象博物館怎樣預約?
是中國之一個氣象專業性博物館中國氣象科技展館在哪,于2010年3月建成。
2018年10月中國氣象科技展館在哪,被列為之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1]
中文名稱
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
類別
科技博物館
地點
南京市玄武區北極閣山上
竣工時間
2010年3月
快速
導航
陳列展覽
歷史沿革
北極閣氣象歷史悠久中國氣象科技展館在哪,自南朝劉宋始建司天臺后,數度設有觀象臺,其中尤以明初欽天臺規模最為壯觀。
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
1928年,民國政府于古觀象臺遺址處興建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暨氣象臺,現為江蘇省氣象科技業務中心所在地。北極閣觀云測天歷史延續千年至今,富藏深厚中國氣象科技展館在哪的氣象文化底蘊。
2002年10月,北極閣氣象臺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3月,建成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
2018年10月,被列為之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1]
陳列展覽
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將自然景觀與氣象歷史文化交融,主展館設于原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建筑群內,分古代氣象、近代氣象、當代氣象和現代氣象科技展示廳四個展區。在景觀區,設古代著名氣象歷史人物群雕和中國三千年氣象歷史記錄浮雕,展示古代氣象觀測儀器,凝練介紹數千年燦爛中國氣象科技展館在哪的中華氣象文明史
科技館到中國氣象局怎么走
公交線路:695路,全程約13.9公里
1、從中國科學技術館步行約520米,到達洼里南口站
2、乘坐695路,經過16站, 到達中央民族大學站
3、步行約230米,到達中國氣象局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世界氣象館舉辦的主題,內容,展館位置
場館主題:為中國氣象科技展館在哪了人民的平安和福祉
榮譽日:5月9日
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
展館位置:B片區
世界氣象組織、地球觀測組織、歐洲氣象衛星應用組織共同參與了世界氣象館的設計布展工作。展館似“云中水滴”中國氣象科技展館在哪,由四個扁圓球體結合而成,形如云狀中國氣象科技展館在哪;外墻采用亮白色膜結構,膜布上噴霧點全部開啟時,整個建筑如一團云霧,陽光合適時展館周圍將出現彩虹。場地周邊為淺水池,建筑“漂浮”在水池中央。建筑設計充分融入了節能減排理念,采用的材料可全部回收再利用。外層膜結構和霧狀噴泉設計可以起到降溫、節能、環保的作用,堪稱“會呼吸的皮膚”。
氣象館中,游客可體驗“氣候變大世界”、“全球綜合觀測系統演示”、“氣象衛星模型展示”等展項。氣象館將以樹立世界氣象組織、中國氣象局致力于提高氣象防災能力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努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的能力和貢獻為主要形象的展覽主線,用展館主題“為了人民的平安和福祉”來契合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
求上海世博會世界氣象館介紹
概況
世界氣象組織、地球觀測組織、歐洲氣象衛星應用組織共同參與了世界氣象館的設計布展工作。展館似“云中水滴”,由四個扁圓球體結合而成,形如云狀;外墻采用亮白色膜結構,膜布上噴霧點全部開啟時,整個建筑如一團云霧,陽光合適時展館周圍將出現彩虹。場地周邊為淺水池,建筑“漂浮”在水池中央。建筑設計充分融入了節能減排理念,采用的材料可全部回收再利用。外層膜結構和霧狀噴泉設計可以起到降溫、節能、環保的作用,堪稱“會呼吸的皮膚”。
建筑外觀
從氣象概念出發,以“云”為構思的基本出發點。以四個大小各異、方向不同的白色的扁圓球體相結合,形成的組合體從各個角度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朵云。 亮白色的膜結構造整個建筑外形,簡單輕便,節省材料,符合臨時建筑定位,又有展覽建筑需要的亮麗外觀。 膜布上均勻布滿點,當噴霧都開啟時候,整個建筑呈現一團云霧的效果,如果陽光高度角小于42度,在中間步行廣場上的觀展游客,面向氣象館,還可能看到包圍建筑的彩虹。東北部設咖啡廳,咖啡廳外膜采用透明膜,讓咖啡廳可以直接借“特鋼大舞臺”等景觀,且不會引進過多的太陽輻射。
展示內容
氣象館中,游客可體驗“氣候變化長廊”,體驗球幕4D電影,“小球大世界”、“全球綜合觀測系統演示”、“氣象衛星模型展示”等展項。氣象館將以樹立世界氣象組織、中國氣象局致力于提高氣象防災能力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努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的能力和貢獻為主要形象的展覽主線,用展館主題“為了人民的平安和福祉”來契合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
亮點
4D影院
位于展館二樓的球幕4D電影極具體驗性。影片將展示世界氣象科技創新的成果,以及這些成果在推進人民福祉和社會進步,提升公共氣象服務水平和氣象防災減災能力,促進現代城市氣象業務發展等方面的應用,通過三維立體的圖像加上真實的動感以及“風雨雷電”的體驗來增加趣味性。
世博氣象臺
館內將建成一個“世博氣象臺”。這個氣象臺是世界氣象組織的“多災種早期預警系統”示范項目成果的應用,參觀者可以親身體會這種“多災種早期預警理念”將給城市防災減災帶來新的促進,因為它不僅是一個生動的展品,更將在世博期間真正業務化運轉,現場為世博會提供及時、精細的氣象預報和服務。
氣候變化長廊
氣候變化長廊將以“全球氣候變化與城市的責任”為主線,參觀者可以詳細了解到全球氣候變化給城市、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和危害,通過模擬未來氣候變化可能導致的災難,給參觀者以心靈的震撼。從而向參觀者推薦和倡導一種健康綠色的城市生活方式,呼吁參觀者從身邊小事做起,節能減排,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乘“熱氣球”云中漫步
展館內,兩個虛擬卡通導游“云寶寶”藍藍和朵朵將帶領觀眾搭乘“熱氣球”,從零海拔起飛緩慢升空,上下迂回,在“熱氣球”中飽覽全世界的氣象奇觀。當觀眾來到4D影院時,感覺將如同站在云頂,觀看水滴如何演化為云、霧、臺風、雷電、彩虹等,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多種感受,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氣象奇景。在“熱氣球之旅”的最后,觀眾可以透過玻璃看到世博氣象臺的日常運作。如果恰巧趕上世界氣象館日,觀眾還能目睹來自世界各國著名氣象主持人的風采。
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的介紹
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成為國內首個以氣象歷史為特點的專業性博物館,有著近1600年氣象歷史的北極閣,是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發祥地,氣象博物館見證了我國氣象科技發展的全過程。北極閣有著近1600年的氣象歷史,是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發祥地。博物館利用國立氣象研究所原存建筑,秉承“以物為證、以史為脈、以微見著”的宗旨,力圖展現中國豐厚的氣象歷史文化資源,展示現代氣象業務發展成就。博物館將自然景觀與氣象歷史文化相交融,主體分室外展區和室內展館兩大部分。室外展區通過典型古代觀象儀器展示、大型氣象浮雕以及著名氣象歷史人物群雕,宏觀再現了恢弘的中國氣象歷史;室內展館設于原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建筑群內,分為古代氣象單元、近代氣象單元、當代氣象單元,以及現代氣象科技展廳四部分,系統展示了氣象重大歷史事件、氣象儀器沿革、氣象機構變遷以及氣象科技發展藍圖。在景觀區,設古代著名氣象歷史人物群雕和中國三千年氣象歷史記錄浮雕,展示古代氣象觀測儀器,凝練介紹數千年燦爛的中華氣象文明史。博物館分為古代氣象、近代氣象、現代氣象和現代氣象科技四個主題展示廳,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以實物、模型、圖片、史料、影像等多種形式,展示了氣象重大歷史事件、氣象儀器沿革、氣象機構變遷以及氣象科技發展藍圖等內容。來源:莫愁·時代人物 (2019年11期)
中國科技館在哪里啊?
中國科技館在北京市朝陽區北辰東路5號。
平日開館時間:
星期二至星期日開館,星期一閉館
開館時間:9:00-16:30
售票時間:8:30-15:30
黃金周開館時間:
春節(初一至初七)、五一和十一(1日至7日)、六一、暑假(7月1日-8月31日)
開館時間:9:00-17:30,逢星期一照常開放,不閉館。
售票時間:8:30-16:30
B館穹幕電影放映時間:
平日四場:10:00、11:00、13:30、15:30
周六、日五場:10:00、11:00、13:30、14:30、15:40
暑假七場:10:00、11:00、12:00、13:30、14:30、15:30、16:30
黃金周八場:9:00、10:00、11:00、12:00、13:30、14:30、15:30、16:30
本時間表僅供參考,如有變動請以展廳公示為準。
乘車路線
328、379、419、484、628、751、836、913、運通110路洼里南口下;
425、518、630、695、949路豹房下;
466、653、758、984、985路或快速公交3線慧忠北里下;
108、124、415、417、426、538、特11路大屯南下;
地鐵8號線在奧林匹克公園或森林公園南門站下。
中國科學技術館,1984年11月21日中國科技館一期工程破土動工,姚依林親自為開工奠基典禮剪彩。科技館東臨亞運居住區,西瀕奧運水系,南依奧運主體育場,北望森林公園,占地4.8萬平方米,建筑規模10.2萬平方米,是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體現“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館為展覽教育,通過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的展覽內容和參與互動的形式,鼓勵公眾動手探索實踐,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性科技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