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美術藝術展廳的知識,其中也會對美術館展廳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添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武漢有哪些美術館(門票+開放時間+交通)
武漢美術館 合美術館 湖北美術館 武漢的美術館要不要了解一下?其實武漢的美術館確實不多,但是這些地方確實也值得去觀賞,有的美術館還會辦理展覽,小伙伴們如果感興趣可以關注了解一下。
武漢美術館
這里曾先后是漢口金城銀行、駐漢日軍占領軍總司令部、武漢圖書館、武漢少年兒童圖書館的所在地,現在為武漢美術館所在。美術館外觀保留了漢口金城銀行的原有風貌,只對內部進行了科學的改造。整體為中庭環廊式格局,擁有七個展廳,展廳面積約2600平方米。館內還設有藝術家工作室、培訓教室、修復室、圖書室、藝術沙龍等場所。館內收藏了1000余件藝術作品,涉及全國近200位藝術家,涵蓋國畫、油畫、水彩、雕塑、攝影等多個門類。
用時參考:1-3小時
地址:保華街2號
交通:乘坐7/24/38/45/301/402/520/533/548至南京路車站,即可到達
門票:免費(憑身份證入內)
開放時間:周二-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內,周一閉館,節假日正常開放。
合美術館
合美術館為純白石面、懸浮水中,隱顯出藝術神廟的圣靈與高潔。雕塑及裝置廣場前后伸展;中庭側庭豐富多維,總建筑面積近一萬平米。該館空間布局地上三層(含夾層),地下一層;十個獨立展出空間依序環繞,收放有致;學術報告廳設備齊全,功能多元;超大專業畫庫及一流安防設施配置高科技現代化管理;為國內外多元的當代美術作品的展出提供了一流而完備的服務系統。合美術館還有現代化的典藏畫庫、書吧、咖啡廳等先進配套服務設施,是集收藏、研究、展覽、教育、交流、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當代美術館。
地址:野沚湖西路16號
交通
乘坐777、590、320路在保利心語公交站下車走100米即到
乘坐公交72路、570路、817路在南 湖大道馬湖站下車,十字路口往野芷湖西路筆直走1000米即到。
門票:免費(憑身份證入內)
開放時間
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館)
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湖北美術館
湖北美術館原名湖北省藝術館,位于武漢市武昌區東湖之濱。美術館主體建筑地上4層,地下1層,館內有十個展廳,除展廳之外,美術館內還擁有現代化的典藏畫庫、多功能學術報告廳、貴賓廳、藝術家工作室、藝術培訓中心、電影廳、中西餐廳、咖啡廳等先進配套服務設施。
地址:武漢市武昌區東湖路三官殿1號
交通:乘坐地鐵4號線至東亭站,沿黃鸝路直走1500米;乘坐14/108/402/411/552/578/709路至東湖路省博物館站,即可到達
門票:免費(憑身份證入內)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 09:00-17:00(16:00停止入館)

廣州有哪些藝術博物館 廣州藝術館有哪些
廣州是一個極具歷史厚重感的南方城市,也是兩千多年來一直對外開放的包容性十足的大都市,商業文化和餐飲文化都別具一格,現代的廣州更是時尚感超強的存在,擁有很多文藝青年喜歡的藝術展覽館。
1、粵劇藝術博物館
結合了嶺南文化的園林式博物館,旁邊是永慶坊
地址指引:荔灣區恩寧路與蓬萊路交叉口北
地鐵黃沙站,免票,刷身/份/證進
時間:9點到17點,周一閉館
2.廣州農講所舊址
廣州的小故宮,紅墻黃瓦樹影婆娑,很有古風韻味。
中山四路42號(農講所地鐵站C口)
9點到16點30分,周一閉館
3.魯迅紀念館
黃色鐘樓就藏在老城區美食街里,里面的展覽讓人恍如穿越到民國。
廣州市越秀區文明路215號(農講所地鐵站A出口)
憑有效證件進入,門票0元
開放時間:9點到17點,周一閉館
4.北京路大佛寺大佛古寺
每次來打卡北京路美食的時候,都會進來走走,晚上開了燈后的場景真的壯觀。
海珠區北京路步行街(北京路地鐵站B口)
亮燈時間:晚上20點后。
5.廣州藝術博物院
館內很大,如果看完里面的展估計要花大半天,特色的圓環型建筑設計,樓梯走道都很有特色,而且人少安靜!門口就是麓湖公園。
越秀區小北地鐵站C出口導航走15分鐘
開放時間:9點到17點,周一閉館
6.扉美術館
與旁邊的菜市場是一墻之隔,藝術家們收集了一些老物件和舊門窗組成了這個藝術展廳。
越秀區農林下路億達大廈(東山口站C口過馬路)
開放時間:10點到19點,周二閉館。
7.東山口
文藝氣息濃厚的一片建筑群都在這里,Art23美術館,逵園等網紅打卡點都在這里,會經常舉行一些展覽,留意一下很多也是0元的。
東山口地鐵站E出口
8.廣州近代史博物館
也是偏歐式的特色建筑,走廊窗邊光影交織,還有復古式旋轉樓梯,文明參觀,尊重歷史。
越秀區陵園西路2號大院之二(烈士陵園地鐵D口)
9點到16點30分,周一閉館
9.廣州粵海關博物館;粵海關舊址
每周只開一次的博物館,我只在門外逗留過。門口的建筑風景就能讓你拍爆內存了!
荔灣區嶺南街道沿江西路29號(文化公園地鐵站)
開放時間:9點到16點,只有周三。
世界排名前十的美術博物館
之一位:法國盧浮宮(Musee du Louvre)
盧浮宮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美術藝術展廳,是巴黎的心臟。它的整體建筑呈“U”形,占地面積為24公頃,建筑物占地面積為4.8公頃,全長680米。是世界上最著名、更大的藝術寶庫之一,是舉世矚目,藝術殿堂和萬寶之宮。
盧浮宮始建于13世紀,是當時法國王室的城堡,被充當為國庫及檔案館。但于1546年建筑師皮埃爾·萊斯柯在國王委托下對盧浮宮進行改建,從而使這個宮殿具有了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后又經歷代王室多次授權擴建,又經過法國大革命的動蕩,到拿破侖三世時盧浮宮的整體建設才算完成。
繼“賢王查理”建設了重要的圖書館而聲名遠播之后,16世紀的弗朗索瓦一世又開始大規模地收藏各種藝術品,到了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時期,盧浮宮的收藏已十分充實。至路易十四去世前夕,盧浮宮已經成為經常展出各種繪畫和雕塑作品的一個場所。
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博物館。從那時起,這里的收藏不斷增加,更不用說拿破侖向那些被征服的國家征用的藝術貢品了。總之,如今博物館收藏目錄上記載的藝術品數量已達400,000件,分為許多的門類品種,從古代埃及、希臘、埃特魯里亞、羅馬的藝術品,到東方各國的藝術品;有從中世紀到現代的雕塑作品;還有數量驚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繪畫精品等等。迄今為止,盧浮宮已成為世界著名的藝術殿堂。
盧浮宮是一座真正的迷宮,尤其對于一名外國人而言,想在宮中確定自己的位置是非常困難的。這座龐大的宮殿里收藏了無數的藝術珍品,包括大量來自東方的藝術品。其中最著名三件作品有斷臂的:“維納斯”,沒有頭的“勝利女神”,“蒙娜麗莎”進入凡爾塞宮的人們都會首先看到路易十四躍馬揚威的銅像。宮內共計500多間的大殿小廳被油畫、壁畫、天頂畫裝飾著,這些畫作均出自名家之手。宮里還有在大批的雕塑,其藝術氛圍絲毫不遜于盧浮宮。
第二位:倫敦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館在倫敦的魯塞爾大街上,面積較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小,但展出面積也較故宮博物院為大。原來是私人捐贈的圖書館,1754年購買現址的蒙塔古大廈為館址,1759年首次向公眾開放。1823年英王喬治四世在蒙塔古大廈基址上修建了現在的古羅馬式大廈,并捐贈了許多皇家藏品,成為今天的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可謂廣博,堪稱一座世界歷史博物館。人類文明發源地巴比倫、印度、中國和希臘的珍貴文物比比皆是。希臘的石雕,印度的寶石戒指,巴比倫的銀器,中國的瓷器琳瑯滿目。比馬王堆女尸還早上千年的古尸也有幾具,但不是英國的,而是埃及的,十幾具展出的木乃伊還僅僅是館藏的一部分。大英博物館的埃及文物收藏,尤其是木乃伊收藏堪稱埃及本土以外之最。
尤其是埃及最珍貴的文物,4000年前在正反面分別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希臘文的石碑藏在大英博物館中。這是世界唯一的一塊,并據此破譯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堪稱鎮館之寶。
由于大英博物館建得較早,它的外形和布局已成為博物館的標準模式,后來者競相效法。其中兩部分展品格外吸引美術藝術展廳我,一是中國磁器,上自漢唐,下至明清,青花、鈞瓷、唐三彩、景泰藍按年代與產地排列,應有盡有,大概是中國以外更大的中國陶瓷館。印度寶石戒指也十分引人注目,火紅、海藍、石榴紅、祖母綠各色俱全,菱形、球形、卵形、異形大小不一,真是巧奪天工。
大英博物館還以其圖書館著名,因為大英博物館的起源就是漢斯·斯隆爵士捐贈的私人圖書館,英王喬治四世改建新館時又捐贈了大量書籍。這里是馬克思為他的不朽之作——《資本論》收集資料和寫作的主要場所,許多參觀者來尋找馬克思當年常坐的座位。
第三位:紐約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美國更大的博物館,建于1880年,整個博物館是一幢大廈,占地8公頃,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積很大,不下24公頃,反而是故宮博物院的兩倍。僅畫廊就有200多個,藏有36.5萬件各類文物和藝術品。
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背依紐約中央公園,鬧中取靜,環境幽雅。然而,在建筑上沒有體現出美國人的創造性,高臺階、大廊柱,與任何一座標準博物館一樣刻板、單調。但展出內容卻豐富多彩,體現了資金足、氣派大的美國風格。整座的2460年前的埃及古墓移置在館內專建的大廳中巨型玻璃罩里,令人嘆為觀止,可謂鎮館之寶。服飾館也堪稱世界之最,收集了4個世紀以來五大洲的各民族服裝1.5萬件。
我國的蘇州園林也被仿建在博物館的主樓二層的北廳之中,這可能真是典型的“文化移植”了,1981年9月才由我國蘇州能工巧匠建成的明軒十分吸引觀眾,不時聽到游客問:“中國花園在哪里?”為了避免擁擠,規定了專門路線入園,由定時電梯控制人數。園中飛檐、雕梁、魚池、涼亭,室內對聯、撣瓶、八仙桌、太師椅一應俱全。一些美國游客坐在涼亭里閉目養神,宛如中國的墨客騷人,甚至搖頭晃腦的姿勢也帶上了“中國味”,十分可笑。
被認為科學技術最發達的美國,對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濃厚興趣,實在發人深思。可能由于美國歷史很短,博物館的主辦者不滿足于單件展品的陳列,而是充分利用雄厚的財力,制造一些風格迥異的環境來讓人懷古。除明軒外,還按時間和國別布置了英國、法國和西班牙從14至18世紀的室內陳設。盡管都是一樣的富麗堂皇,但法國式的畫頂、英國式的壁爐和西班牙式的家具還是刻上了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的烙印。
大都會博物館展出面積極大,在藝術上卻難稱登峰造極。最明顯的特點是:藝術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法國大雕塑家羅丹作品的復制件展覽。美國人對法國文化的崇拜是出人意料的,在美國,不止一次有人對我說:“您會講法語,您是真正的高級知識分子。”
第四位:德國森根堡自然博物館
建在法蘭克福市的森根堡自然博物館是德國更大的自然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流博物館之一。
1763年,以德國著名的醫生和大慈善家森根堡先生的遺產建立了森根堡基金會,用來促進科學的發展。1815年,德國最偉大的詩人和文學家歌德回他的出生地法蘭克福探訪時參觀了森根堡基金會并首先提出創建森根堡自然協會的倡議。1817年11月22日,法蘭克福的17位自由公民自發地組成了民間性的森根堡自然研究協會,靠私人的捐款開展起各種活動。1818年,協會開始籌建博物館。貝特曼先生在這一年一次就捐贈了3000古爾盾金幣,并在隨后的年代中每年都向協會捐贈相當數量的款項。1883年,包什先生將高達80萬馬克的遺產捐贈給森根堡自然研究協會使其在很多年里獲得了工作保障。此外,還有許多人向森根堡博物館捐贈了許多稀世珍貴的私人收藏品作為展品。
在創始后的100多年里,森根堡自然研究協會的工作人員都是自愿組成的。直到1901年,才有1人開始得到政府津貼;到1950年,領政府工資的工作人員也才只有10人。森根堡博物館的發展與所有這些工作人員對自然科學的執著熱愛和無私奉獻是密不可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遭受了嚴重的創傷,許多城市被炸成了廢墟,森根堡自然研究協會的10幾位會員自發地將博物館的藏品轉移隱蔽起來,最終使100多年來收集的館藏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避免了被戰爭破壞。
森根堡自然研究協會創始之初只有17名會員,現在,會員人數已經發展到了4500人,此外還有大量的通訊會員和榮譽會員,其中包括歌德、達爾文、居維葉、黑格爾等許多世界著名的詩人、科學家和哲學家。最另他們驕傲的是,魏格納關于大陸漂移學說的之一個學術報告就是在森根堡自然博物館里作的。大陸漂移學說對地質學界的革命性作用就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物理學界中的重要作用一樣具有深遠的影響。
森根堡自然博物館從世界各地收集的動植物標本、古生物化石標本和礦物巖石標本有數百萬件,許多館藏都是稀世之寶。其中的古生物展品非常豐富,包括各種古魚類、恐龍、魚龍、翼龍、始祖鳥和哺乳動物等各種門類。博物館中的陳列也非常講究,例如其中的象類展廳,以各種古象的臼齒化石為實證反映了象類的起源與演化關系,然后以這些象類化石為依據形象地繪制出象類在整個地球上發展、散布和演化的過程圖,給觀眾以直觀的印象,最后,將幾種大象的骨架和同等大小的復原模型與現代鯨魚的巨大骨架陳列在一起,使觀眾感受到生物界大千世界里各種生物“萬類霜天競自由”般的奇異。
森根堡自然博物館不僅僅將自身的展覽設計和實施得完美無瑕,而且還設立了專門的博物館教育計劃,德國中、小學生到博物館里來接受自然科學教育已經成了必修課之一。在這里,學生不僅參觀,還要回答參觀試卷上提出的各種問題作為成績考核。具1989年的統計,這一年來森根堡自然博物館參觀的觀眾人數達30萬,其中45%是成年人,55%是中小學生。森根堡自然博物館已經成了一所自然科學的啟蒙大學校。
第五位:奧地利盔甲博物館
格拉茨(Graz)市是現代奧地利的第二大都市,位于奧地利和匈牙利的邊境。該市在中世紀時是奧地利向南用兵的中框、轉運站和邊防重地,市區的Zeughaus(德語軍械庫之意)就是中世紀時奧地利對土耳其軍作戰用的武器庫。建筑物本身是在1642年建成的,現仍藏有近3萬件以上的甲胄和冷兵器,是一所規模相當大的中世紀武器和甲胄的博物館。
館內之一層主要是存放各式輕重火器、一些步兵用的黑色鐵制胸甲和輕騎兵用的甲胄。此層樓內大量存放的各式火槍包括了火繩槍、燧發槍、輪發發火機槍等。
火繩槍最早于15世紀初出現于歐洲,早期是發射石彈,后來改發射圖形的鉛彈或鐵彈,是一種從槍口用木制通條裝填彈藥、再用火繩點火發射的火槍,這種火槍的口徑通常在23毫米以內,重8至10公斤,彈丸重約9克,射程則在150至250米之間。
燧發槍于17世紀未開始出現。和火繩槍相比,燧發槍用燧石槍機點燃裝藥,發射速度較快,口徑小、重量輕且后座力小,燧發槍口徑約在20毫米以下,帶刺刀時全重5至5.5公斤,彈丸重32克,燧石槍機上的火鐮同時又是火門的蓋,槍托的彎曲度較大,便于瞄準和提高射擊精度。
第二層和第三層存放步兵、輕騎兵和重裝騎兵的甲胄。甲胄主要是由胸甲、頭盔、葉片甲、金甲、臉甲和頸甲組成。胸甲可保護士兵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的殺傷,以胸板和背板組成,上面用環扣和較鏈連接,下面用皮帶系緊。胸甲有時有壓制的花紋或鑲嵌著飾物,但通常只有軍官和貴族的階級才有特權在胸甲上雕刻花紋,而且花紋和飾物多寡皆按階級而定。胸甲重量約在6至10公斤之間,厚1至3毫米。
第四層主要是存放冷兵器,除了其中一部分冷兵器是來自歷次戰役中土耳軍遺留在戰場上的戰利品外,其余均是奧地利產的冷兵器。
冷兵器一般構造都很簡單,通常用于白刃戰斗。按其使用特點,可分為打擊兵器,例如狼牙棒、流星錘;刺殺兵器,例如劍、長矛、長槍、刺刀等;砍劈兵器,例如戰斧、鉞、鐮等;以及兩用刺劈或劈剌兵器例如軍刀、戟、馬刀等
第六位:梵蒂岡博物館(The Vatican Museum)
梵蒂岡博物館的館址是世界上博物館中最早的,公元5世紀末就有了雛形。在16世紀與圣彼得大教堂同時擴建,總面積為5.5公頃,為故宮博物院的1/13,展出面積與故宮相仿。分12個博物館和5個藝術長廊,還包括屋頂花園。梵蒂岡博物館是歐洲宮廷式建筑。里面連成一體,九曲十折,幽深莫測。落地高窗,采光很好,延綿不斷的畫頂、漆壁雖然極盡富麗堂皇之能事,卻給人不無憋悶的感覺。梵蒂岡博物館像故宮一樣分為A、B、C、D路,脈絡清楚,對初游者十分方便。屋頂花園是梵蒂岡博物館一絕,不但占地面積很大,而且繁花似錦,一掃博物館的沉悶氣氛。走累了,還可上到開闊寬敞的屋頂花園,環視整個羅馬,賞心悅目。
就搜集寶物而言,梵蒂岡博物館可謂豐富多彩,羅馬教廷借助遍布世界的天主教堂,搜羅了各地的寶物,其力量之大不亞于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所不同的是:教廷更感興趣的不是文物而是寶物。位于羅馬的梵蒂岡博物館受到古羅馬藝術傳統的深遠影響,雕塑的收集堪稱一絕。人物雕塑栩栩如生,神采各異,在沒有人體解剖學的紀元前,藝術家的手不僅賦予冰冷的大理石以人形,還賦予了它生命的情與力以及無以言表的思想,令人無不嘆服。館中另有一室,集中了獅、虎、象、蛇等幾十種動物的石雕,宛如一個石頭動物園,別有風味。
西斯廷小教堂和拉斐爾畫室是梵蒂岡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文藝復興時期的三大畫圣就有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兩圣把近10年時間貢獻給了梵蒂岡博物館,所以被西方稱為現代化源泉的文藝復興的收藏,梵蒂岡堪稱世界一絕了。其中西斯廷小教堂里世界名作穹頂畫《創世紀》、巨幅壁畫《最后的審判》都以宗教故事為主題,出自一代巨匠米開朗基羅一人之手筆。而拉斐爾則于1508—1518年為梵蒂岡做壁畫10年,建立了他的畫室,總稱為《教權的建立和鞏固》,其中希臘哲人的《辯論會》和描述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大數學家歐幾里得的《雅典學院》堪稱極品。
令人感嘆的是拉斐爾組畫的題目是《教權的建立和鞏固》,但他以復興古希臘藝術的內容和手法,表現了古希臘人講科學、允許不同意見發表的百花齊放精神,反而從根基上摧垮了教權,真是更大的諷刺。看來先進科學和文化的方向是任何權力都難以阻擋的,規定了宣揚教權的創作題目,卻限制不住其表現方法,反而促進了對教權抑殺創造性的懷疑,真是螳臂當車,傳為千古笑柄。
本以為羅馬、梵蒂岡的雕塑已嘆為觀止,而到了佛羅倫薩就只好再“嘆”了。究竟是羅馬的雕塑“最”好,還是佛羅倫薩的“最”好呢?究竟是米開朗基羅的雕塑“最”好?還是皮歐菲迪的雕塑“最”好呢?
第七位:京都國立博物館(Kyoto National Museum)
京都國立博物館是于明治中葉時期建造的法式文藝復興風格的博物館。京都國立博物館的本館(主樓)主要用于舉辦各種專題展覽。館內所藏大約1萬多件貴重文物,定期變換內容在新館舉辦常設展。
京都國立博物館的磚結構建筑物本身,由于其特殊的歷史價值,還被列為日本的國家重要文物。
第八位:皇家馬來西亞三軍歷史博物館
皇家馬來西亞三軍歷史博物館由數棟單層營房構成,共分五個不同主題的展示館,其中,一館為太平洋戰爭,二館為馬來亞內戰,三館為名將錄,四館為英雄榜,五館為聯合國維和行動。
一館是博物館的精華所在,入口處外有兩座小亭,一座里面放著一輛二戰時英軍所用的通用裝甲偵察車。另一座則放著馬來亞馬來西亞王國剛獨立時的國名在內戰期間所使用的戴姆勒偵察車,該車是二戰期間英軍普遍使用的裝甲車,炮塔上還有當年皇家馬來亞陸軍軍徽,顯得十分醒目。
太平洋戰爭對馬來西亞人民來說,是揮之不去的慘痛記憶。當年日軍從泰國宋卡灣登陸,沿著狹窄的印度支那——馬來亞走廊,僅用了2個月零7天的時間,打敗主要由英、澳大利亞和印度部隊組成的盟軍,占領了整個馬來半島。一館所陣列的就是這一段時期的歷史文物,包括當年日軍作戰路線圖、幾次主要戰役的說明及英軍馬來亞作戰的戰斗序列,日軍和盟軍代表性的輕型裝備與軍服,馬來亞步兵旅的作戰紀錄等。最令人注意的是“馬來亞的淪陷”和“新加坡的投降”這一段戰史。
二館主要描述馬來西亞在1948年6月16日到1960年7月31日之間12年內戰的內容。
三館的名將錄,均以馬來西亞歷年來的參謀總長為對象,有繪制的肖像,并收集其制服、勛章,及敘述其人其事供后人瞻仰。
四館的英雄榜,則記述和保存了二戰和支持聯合國和平任務期間,馬來西亞軍人的戰斗英雄事跡。二次大戰時,在馬來半島作戰的英國馬來亞指揮部,共轄有2個馬來步兵旅、1個印度軍、1個印度步兵旅、1個澳大利亞師和其它英軍步兵團,在這時期內,共產生了3位馬來西亞的戰斗英雄。
五館展示的是有關維和的裝備和資料。馬來西亞在二次大戰結束后這近50年來,一共派遣過將近3200人次的部隊,參加剛果、兩伊戰爭、納米比亞、海灣戰爭、莫桑比克和柬埔寨等次和平任務。最近的一次是在科索沃,馬來西亞應聯合國的請求,派出一支營級的和平部隊。
第九位:故宮博物院(故宮)(The Palace Museum)
故宮博物院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我國更大的一座綜合性博物館。
故宮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占地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有宮殿建筑9000多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更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以乾清門廣場為界,分前朝、后寢兩大部分: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左右輔以文華殿、武英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后寢以乾清宮、坤寧宮、交泰宮為中心,左右輔以東西六宮,是皇帝和后妃們居住及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
明清兩朝共有24代皇帝在此居住和行使國家更高統治權。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之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以明清宮廷歷史、宮殿建筑和古代藝術品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國家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近百萬件,多為歷代藝術珍品。故宮展覽有“宮廷史跡陳列”和“歷代藝術陳列”兩大體。
前者主要是中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御花園,西路養心殿、儲秀宮等宮廷原狀陳列;后者分布在中路各宮殿的兩廡和冬路殿宇,如陶瓷館、青銅器館、繪畫館等,展示了我國燦爛的古代文明。陶瓷館為“陶瓷通史陳列”,展出了各時代陶瓷精品400多件。青銅器展出了商、周、春秋、戰國各時代青銅代表器物,反映了我國青銅文化的基本面貌。繪畫館以專題展覽為主,輪流展出館藏繪畫精品。
第十位: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Hermitage Museum)
冬宮是俄羅斯著名的皇宮,同時也是世界上更大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該宮由著名的建筑師拉斯特雷利設計。正如人類歷史上其它著名的宮殿一樣,該宮殿自從建成以來一直備受劫難。冬宮初建于1754至1762年間,1837年被大火焚毀,1838至1839年間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再次遭到破壞,戰后被精心修復。宮殿共有三層,長約230米,寬140米,高22米,成封閉式長方形,占地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超過4.6萬平方米。冬宮的四面各具特色,但內部設計和裝飾風格則嚴格統一。四角形的建筑宮殿里面有內院,三個方向分別朝向皇宮廣場、海軍指揮部、涅瓦河,第四面連接小埃爾米塔日宮殿。
面向冬宮廣場的一面,中央稍突出,有三道拱形鐵門,入口處有阿特拉斯巨神群像。冬宮四周有兩排柱廊,雄偉壯觀。宮殿裝飾華麗,許多大廳用俄國寶石——孔雀石,碧玉,瑪瑙制品裝飾,如孔雀大廳就用了2噸孔雀石,拼花地板用了9重貴重木材。埃爾米塔日是圣彼得堡更大的、最有特色的巴洛克風格建筑物。其完整性與華麗程度都令人印象深刻,裝潢豐富,窗上飾框及浮雕裝飾給人以力量,圓柱有規律的排列,墻表面由白色、綠色相間配合,使長長的外觀形形色色,生動起來。1917年2月前,冬宮一直是沙皇的宮邸,后來被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占據。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起義群眾攻下了冬宮。十月革命后,將原來官廷房舍和整個冬宮撥給艾爾米塔什,1922年正式建立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成為博物館的一部分。1946年冬宮表面涂成起初的藍寶石顏色。
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與巴黎的盧浮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齊名。該館最早是葉卡特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館。1764年,葉卡特琳娜二世從柏林購進倫勃朗、魯本斯等人的250幅繪畫存放在冬宮的艾爾米塔日(法語,意為“隱宮”),該館由此而得名。
博物館現包括五座建筑物:冬宮、艾爾米塔什、舊艾爾米塔什、艾爾米塔什劇院、新艾爾米塔什。目前,博物館共分八個部分:原始文化部、古希臘、羅馬部、東方民族文化部、俄羅斯文化史部、古錢幣部、西歐藝術部、從事導游工作的科學教育部和作品修復部。8個部共有藏品270余萬件,包括史前文化和埃及藝術收藏品以及大量意大利、西班牙、德國、英國、俄國、比利時、荷蘭和法國的油畫及雕刻。
其中有1.5萬幅繪畫,1.2萬件雕塑,60萬幅線條畫作品,100萬塊硬幣和證章,22.4萬件古代家具、瓷器、金銀制品、寶石與象牙工藝品等。這些工藝品分別陳列在350多個展廳中,如畢加索立體畫展廳,意、法畫家展廳,俄國歷代服裝展廳等。所有展廳各具特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彼得大帝展廳,這里陳列有大量的彼得大帝生前用品,其中許多是他親手制造的。展廳中的一個玻璃柜中有一尊彼得大帝的臘坐像,頭發是彼得大帝本人的真發。肖像旁立有一木桿,木桿上端兩米多的地方刻有一道線,以示彼得大帝身高超過兩米。同中國故宮一樣,該館藏品異常豐富,因此參觀者如果想要走遍所有全部展廳,恐怕花上一個月的時間都不夠。
中國美術館最近有什么油畫展覽?
中國美術館正在舉辦的西班牙展覽“從提香到戈雅——普拉多博物館藝術珍品展”于2007年6月29日至8月24日舉行。故宮博物院里還有一個比利時500年來與中國交流的展廳,是200多米的走廊。這兩個國家的藝術作品應該很好地相互呼應。
去中國美術館的網站上看看,你就知道了。
武漢有哪些美術館 武漢有沒有有名氣的美術館
1、保利和樂國際藝術中心 2、東湖杉美術館 3、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 4、丹頂鶴自然保護區鶴館 5、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 6、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 7、金易貼金(金箔)文化藝術館 8、武漢園博會 9、武漢合美術館 武漢城市格局很大,而且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近代史,這里是學術研究的天堂,也是藝術文化的中心,遍布武漢各地的美術館非常豐富,這些都是文藝青年比價神往的地方,下面給大家分享詳細的攻略。
1、保利和樂國際藝術中心
5400m2 保利和樂國際藝術中心 ——讓孩子對美的本能無限綻放,美的本源就是最質樸最真摯的存在。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新溢洲路11棟
2、東湖杉美術館
東湖杉美術館位于磨山攬翠內,是一家免費的美術館,目前正在展出的是《倚天立象——沈愛其水墨藝術展》,室內場館其實很小,室外雖然也不大,但勝在以自然為畫布,構思精巧,非常值得一看。
地址:東湖景區
開放時間:周二-周日10:00-16:30(官微預約)
預約教程: http://www.k1u.com/trip/45305.html
3、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
地址:武漢大學內
開放時間:周二——周日9:00-17:00(免費)
周末、節假日正常開放,周一閉館,特別提示:16:30停止入館,開始清場。
預約方式
咨詢電話、團隊預約:027-68756413
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7:00;
至少應提前一天預約,額滿為止,當天不能預約。
4、丹頂鶴自然保護區鶴館
武漢的濕地保護區附近出現了一個精神庇護所,在亞洲各地,丹頂鶴一直被認為是長壽、不朽和精神超越的象征。
5、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
大家憑身份證件免費入場,停車費是3元/小時,價格還比較貴的,建議大家自駕前往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地鐵或者公交車比較劃算,游客數量不算多,特別適合周末去玩。
地址:漢陽區琴臺大道龍燈堤特1號
開放時間:周二-周日 9:00-17:00(免費)
6、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
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坐落在一馬路與四馬路的正中間,武昌藍灣俊園院內,該建筑原為武昌之一紗廠辦公室,三層磚混結構大樓,遠可眺兩江交匯,繁華兩岸,近可見武昌江灘公園,百舸爭流,是由英國景明洋行設計的百年經典建筑,這里以藝術和文化為媒介,是武漢與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平臺。
建筑主體是一座白墻藍瓦的西洋鐘樓建筑。整個藝術中心一共分為四層,一樓和二樓是藝術展廳。三樓是文化交流區,負一樓地下室經過改造后如今是個酒窖。充當著紅酒博物館的角色。平時開放展覽的只有一樓和二樓。
地址:武昌區臨江大道76號
開放時間:周二-周日 10:00-17:00;每周六 日公眾開放日 免預約
周二至周五需要在官微預約(至少提前一天)
7、金易貼金(金箔)文化藝術館
金易貼金主要是銷售的地方,主賣貼金和貼銀以及這方面的藝術品,還有墻紙,優點1是真的有展覽品,而且確實還不錯,優點2是里面的人員很熱情,愿意幫忙講解不懂的地方缺點是有點小,可以順便去看看,特意去的話有點不值當,當然如果有家裝這方面的需求可以特意去看。
地址:武昌區-糧道街辦事處中山路小東門現代大廈南樓二樓
8、武漢園博會
地址:東西湖區 金南一路1-86號附近
9、武漢合美術館
地址:洪山區野芷湖西路16號
開放時間:周二-周日9:30-17:30(免費)
注意事項:免費的場館需要攜帶身份證
北京松美術館在哪里(官網+門票+開放時間+近期展覽)
北京松美術館在哪里? 北京松美術館門票多少 北京松美術館開放時間 北京松美術館簡介 北京松美術館近期展覽
北京松美術館是一個充滿了文藝范兒和藝術氣息美術藝術展廳的展覽館美術藝術展廳,也是眾人極其向往美術藝術展廳的神秘之地,這里的精品展覽會極具個性化,特色鮮明,希望眾多年輕人前來參觀和打卡,也是一個不錯的拍照之地,下面給大家分享北京松美術館詳細的游玩攻略。
北京松美術館在哪里?
地址:北京市順義區天竺鎮格拉斯路松美術館
北京松美術館門票多少
180元/人
北京松美術館開放時間
1、每個星期的周二至周日
2、開放日的上午10:00-下午17:00營業
3、每個星期的周一閉館
北京松美術館簡介
松美術館(Song ArtMuseum),坐落于北京市順義區溫榆河畔,是由當代藝術家、藝術品收藏家,華誼兄弟創始人、董事長王中軍先生創辦的具有國際視角、國際標準的私立美術館。美術館總占地面積22,000余平方米,室內展覽面積約2,200平方米,共12個展廳。作為一家致力于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私立美術館,“松”將以個人收藏為基礎,持續不斷的致力于高品質的藝術展覽、深度學術研究和公共審美教育的傳播普及。
北京松美術館近期展覽
展覽時間:
2019-07-20 - 2019-11-17展覽城市:
北京 - 北京展覽機構:
北京松美術館展覽地址:
北京市順義區天竺鎮格拉斯路
策展人:
尼古拉斯·特瑞布雷主辦單位:
松美術館參展人員:
維維安·斯普林福德( Vivian Springford)-1913
圖里·斯梅蒂( Turi Simeti)-1929
金昌烈( Kim Tschang-Yeul)-1929
河鐘賢( Ha Chong-Hyun)-1935
詹姆斯·特瑞爾( James Turrell)-1943
約翰·阿姆利德 (John Armleder)-1948
君特·福爾格( Günther F?rg)-1952
西爾維·夫拉里( Sylvie Fleury)-1961
安瑟姆·雷爾 (Anselm Reyle)-1970
馬克·哈根 (Mark Hagen)-1972
徐渠 (Xu Qu)-1978
讓-巴蒂斯特·貝爾納代 (Jean-Baptiste Bernadet)-1978
亞歷克斯·伊斯雷爾 (Alex Israel)-1982
展覽介紹
2019年7月20日,松美術館將為公眾呈現“隱形于色——抽象藝術群展。”本次展覽匯集了不同年代的13位藝術家的精選作品。
展覽從主觀視角勾勒出近一個世紀以來抽象繪畫的演變,以及其所催生的各類實踐。從亞洲到美國以及歐洲,本次展覽中的藝術家在延續抽象藝術傳統的同時也為其帶來創新,見證著抽象藝術的生機、多元和向心力。
后續,我們將逐個揭秘這13位參展藝術家,并結合“色彩”為大家呈現一系列有趣的藝術活動,敬請期待!
世界知名的藝術展都有哪些
o.1
威尼斯雙年展 La Biennale di Venezia
成立時間:1895
舉行周期:2年
近期展覽: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將于2017年5月13日至11月26日期間舉行
該屆策展人:Christine Marcel(2017年)
追溯雙年展的發展歷史,首先要提的是創始于1895年的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它開啟了世界藝苑中雙年展的大門,成為意大利對外的藝術窗口,是世界眾多雙年展中規模更大的。
No.2
卡塞爾文獻展 Documenta
成立時間:1955
舉行周期:5年
近期展覽: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將于2017年6月10日至9月17日期間舉行
該屆策展人:Adam Szymczyk(2017年)
文獻展的起緣原只是當時德國聯邦園藝展的一個周邊活動,卻由畫家卡塞爾及大學教授 阿諾德·博德(Arnold Bode) 及其友人的提議,將“藝術朝圣者的麥加”的想法,以回顧、文件及改造形式呈現二十世紀初,近五十年藝術歷史的進程,展覽“1945年后的藝術”(Art After 1945)包括野獸派及未來主義等大師作品回顧,之一次便吸引了超過十三萬人潮,展覽空前成功。
No.3
惠特尼雙年展 The Whitney Biennial
成立時間:1932
舉行周期:2年(某段時間為1年)
近期展覽:第78屆惠特尼雙年展將于2017年春季舉行
該屆策展人:Christopher Y. Lew,Mia Locks(2017年)
成立于1930年的惠特尼美術館,被譽為“美國當代藝術風向標”,以推廣美國當代藝術為宗旨。在1932年由葛楚·范德伯爾特·惠特尼女士(Gertrude Vanderbilt Whitney)創立,為求表現出亞美利堅共和國的多種族社會型態,惠特尼雙年展以廣義的“美國藝術家”來規范參展者的名單。
No.4
歐洲宣言展 Manifesta
成立時間:1996
舉行周期:2年
近期展覽:第11屆歐洲宣言展將于2016年舉行
該屆策展人:Christian Jankowski(2016年)
宣言展在創始之時并沒有選擇一個固定的地點為展覽的展場,而是每一屆都在不同的歐洲城市舉辦。由此,宣言展也被稱為“游牧(Nomadic)”的雙年展,其意圖是要從歐洲當代藝術和文化集中的中心城市出走,去發掘更多的可能性。這一個嶄新的雙年展的設想,旨在鼓勵推動歐洲的青年藝術,宣言展暨歐洲當代藝術雙年展。
No.5
光州雙年展 Gwangju Biennale
成立時間:1995
舉行周期:2年
近期展覽:第10屆光州雙年展已于2014年9月5日至11月9日期間舉行
該屆策展人:Jessica Morgan(2014年)
該屆主題:Burning Down the House(燒掉房子)
在一定意義上,光州雙年展地創立是對1980年“光州慘案”悲劇事件的一種紀念。(1980年5月光州市民在一次針對軍政統治地示威游行中與軍人發生沖突,導致了成百上千手無寸鐵的市民的死亡。這個事件被稱作“光州慘案”。)不僅對韓國的藝術界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樣也是這座城市對于整個國家的所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的體現。
No.6
卡耐基國際藝術展 Carnegie International
成立時間:1896
舉行周期:3到5年
近期展覽:第56屆卡耐基國際藝術展已于2013年10月5日開幕,于2014年3月16日落幕
該屆策展人:Daniel Baumann,Dan Byers,and Tina Kukielski(2013-2014年)
卡耐基國際藝術展在美國匹茲堡的卡內基藝術博物館(Carnegie Museum of Art)舉行,創始于1896年,僅僅在之一屆威尼斯雙年展后一年。此展覽每隔三到五年一屆,旨在對當代藝術世界的新的進展進行考察,呈現植根于歷史、空間感和趣味性之中的新的聲音。
No.7
圣保羅雙年展 Bienal de Sao Paulo
成立時間:1951
舉行周期:2年
近期展覽:第32屆圣保羅雙年展將于2014年9月10日至12月12日期間舉行
目前策展人:Jochen Volz(2016年)
巴西圣保羅雙年展由1951年意大利實業家馬塔拉佐(Francisco Ciccillo Matarazzo Sobrinho)所創立。自1957年第四屆開始,圣保羅雙年展便固定在這座由建筑師尼邁亞設計的雙年展館舉行。 "圣保羅雙年展"承襲威尼斯雙年展的組織模式,同樣以"國家館"、"國際展"和"巴西藝術"作為雙年展架構的三大梁柱。圣保羅雙年展自成立以來,一直是巴西最重要的藝術活動,被視為圣保羅藝術文化現代化與國際化的重要像征,是巴西極少數具有世界格局與國際聲望的藝術展覽。
No.8
沙迦雙年展 Sharjah Biennial
成立時間:1993
舉行周期:2年
近期展覽:第13屆沙迦雙年展將于2017年舉行
該屆策展人:Christine Tohme(2017年)
沙迦,距離迪拜僅9公里車程,是唯一一個在阿拉伯海灣及阿曼海灣均有海岸線的酋長國,其首府沙迦市,是該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曾授予沙迦“阿拉伯世界文化之都”的稱號。經過10年的努力,沙迦影響了整個海灣地區的藝術格局,這里擁有成功的藝術家居留計劃、充足的資金、五個展覽場所和常規公共項目。
No.9
伊斯坦布爾雙年展 Istanbul Biennial
成立時間:1987
舉行周期:2年
近期展覽:第14屆伊斯坦布爾雙年展已于2015年9月1日至11月1日期間舉行
該屆策展人: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2015年)
之一屆(1987)國際藝術展即邀請國際名藝術家Marcus Lupertz, Michaelangelo, Pastoletto, Gilberto Zorio等蜚聲國際的藝術家。參展作品國內部分來自土耳其藝術家、畫廊及收藏家,國外部分則為奧大利、瑞士、波蘭、南斯拉夫等國。
No.10
里昂雙年展 La Biennale de Lyon
成立時間:1991
舉行周期:2年
近期展覽:第13屆里昂雙年展已于2015年9月10日至2016年1月3日期間舉行
該屆策展人:Thierry Raspail(2015-2016年)
1991年由里昂當代藝術館館長Thierry Raspail創立,現已成為法國最重要的藝術展覽。
No.11
哈瓦那雙年展 Bienal de La Habana
成立時間:1984
舉行周期:2年或3年
近期展覽:第12屆哈瓦那雙年展已于2015年5月22日-6月22日期間舉行
該屆策展人:Wifredo Lam當代藝術中心的8位策展人
哈瓦那雙年展以聚焦非西方藝術家而獨樹一幟,首屆哈瓦那雙年展僅僅邀請了來自加勒比和拉丁美洲的藝術家,而后才逐漸將邀請范圍擴展至中東、非洲和亞洲。哈瓦那雙年展另一個獨特之處在于它的策展策略,每一屆都是由哈瓦那Wifredo Lam當代藝術中心的團隊策展,這一團隊式的策展方式也導致了雙年展經常延期,如原本計劃于今年舉辦的第12屆雙年展已被推遲至2015年舉行。
No.12
柏林雙年展 Berlin Biennale
成立時間:1998年
舉行周期:2年
近期展覽:第8屆柏林雙年展已于2014年5月29日開幕,于8月3日閉幕
該屆策展人:Juan A. Gaitán(2014年)
德國柏林當代藝術雙年展是由柏林當代藝術雙年展公司舉辦、KW當代藝術研究院的藝術總監、班收藏家及贊助人創辦;宗旨在開放空間中實驗、辨認、批判藝壇的最新趨勢,給予年輕藝術家機會去接觸更廣闊的觀眾層面。
No.13
悉尼雙年展 The Biennale of Sydney
成立時間:1973年
舉行周期:2年
近期展覽:第20屆悉尼雙年展將于2016年3月18日-6月5日期間舉行
該屆策展人:Stephanie Rosenthal (2016年)
悉尼雙年展的前身是一項“當代澳洲藝術獎”的選拔和展覽活動,由著名企業家Franco Belgiorno-Nettis創建并資助,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相當活躍。作為南半球歷史第二悠久的雙年展,悉尼雙年展現已發展為大規模且極具國際影響力的盛會。
No.14
達喀爾雙年展 DAK’ART
成立時間:1990
舉行周期:2年
近期展覽:第12屆達喀爾雙年展將于2016年5月開幕
該屆策展人:Simon Njami(2016年)
達喀爾雙年展最初的構想為視覺藝術和文學主題交替的展會,而后于1996年確立為主要關注非洲當代藝術,旨在鼓勵和推動非洲年輕藝術家的發展。
No.15
利物浦雙年展Liverpool Biennial
成立時間:1998年
舉行周期:2年
近期展覽:第九屆利物浦雙年展將于2016年7月9日至10月16日期間舉行
該屆主題:時光與年代
利物浦雙年展以“英國當代藝術雙年展”自居,并強調主辦地利物浦的城市特征,要求參展作品與該城市息息相關,并邀請藝術家為當年雙年展量身定制新作品,體現作為港口城市的超地域性的文化特征。
No.16
上海雙年展 Shanghai Biennale
成立時間:1996年
舉行周期:2年
近期展覽:第十屆上海雙年展于2014年11月22日開幕,于2015年3月31日閉幕
該屆策展人:Anselm Franke (2014年).
該屆主題:Social Factory 社會工廠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上海雙年展自1996年誕生,經過18年的歷練,不僅成為中國更具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展示,更受到了國際藝術界的廣泛肯定,被公認為是亞洲最重要的國際雙年展之一。它不僅在學術層面上向世界展示當代藝術的最新成果,而且也在當代藝術與大眾間構建起了一座溝通交流的平臺。上海雙年展始終以上海城市為母體,依托上海獨特的城市歷史和文化記憶,來思考當代都市文化建設中的諸種問題,建立起一座交往互動和展示的橋梁。
No.17
橫濱三年展 Yokohama Triennale
成立時間:2001年
舉行周期:3年
近期展覽:第五屆橫濱三年展已于2014年8月1日至11月3日期間舉行
該屆策展人:Yasumasa Morimura (2014年)
該屆主題:“ART Fahrenheit 451: Sailing into the sea of oblivion” (藝術華氏451度:向遺忘的海洋航行)
日本目前更大規模的國際當代藝術展,橫濱三年展旨在鼓勵日本的年輕藝術家能和國際藝術家進行直接交流,并為橫濱的城市建設做出貢獻,將新的價值觀傳播到世界各地。
No.18
馬拉喀什雙年展 Marrakech Biennale
成立時間:2005
舉行周期:2年
近期展覽:第6屆馬拉喀什雙年展將于2016年2月24日至5月8日期間舉行
該屆策展人:Reem Fadda (2016年)
馬拉喀什雙年展的一大獨特性在于其多學科性,展覽分為電影、視頻、表演藝術和文學幾大板塊,每一板塊由專門策展人負責。另外,展覽一致由三種語言呈現,分別為阿拉伯語、法語和英文。
No.19
臺北雙年展 Taipei Biennial
成立時間:1992年
舉行周期:2年
近期展覽:第13屆臺北雙年展將于2016年9月10日至2017年2月5日期間舉行
該屆策展人:Corinne Diserens(2016-2017年)
自1998年臺北市立美術館首度以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的規格辦理臺北雙年展以來,經營數年有成,發展至今,所建立的藝術網絡,逐年擴散,是臺北與國際之間透過當代藝術文化進行交流的重要資產。
No.20
新奧爾良雙年展 Prospect New Orleans
成立時間:2008年
舉行周期:2-3年
近期展覽:第三屆新奧爾良雙年展已于2014年10月25日開幕,于2015年1月25日閉幕
該屆策展人:Franklin Sirmans (in 2014–15).
該屆主題:Prospect.3: Notes for Now
2008年年底,新奧爾良Prospect.1雙年展首開序幕,那時正是經濟危機剛開始最艱難的時候。但在那樣艱難的情況下,Prospect.1雙年展還是給這個遭到颶風重創的城市帶來了超過1000萬美元的旅游消費,同時也獲得了媒體的積極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