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辛亥革命博物館五個展廳照片,以及辛亥革命博物館五個展廳圖片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添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國家博物館中國近代展廳簡介
《復興之路》作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竣工后推出辛亥革命博物館五個展廳照片的之一個基本陳列于2011年3月1日開幕。陳列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關心和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部、財政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的指導辛亥革命博物館五個展廳照片,曾于中共十七大召開前后和國慶60周年前夕數次修改完善辛亥革命博物館五個展廳照片,向公眾開放。這期間,國博堅持精心設計,精心制作,精心施工,并在材料、工藝、技術、設備等各個方面精益求精,打造精品,使陳列形成了十分鮮明的特點。
一、主題宏大
陳列通過1280多件套珍貴文物和870多張歷史照片,回顧了1840年 *** 戰爭以來的一百多年間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中國各階層人民在屈辱和苦難中奮起抗爭,為實現民族復興進行的種種探索,特別是中國新時代領導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光輝歷程,深刻揭示出歷史和人民為什么和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新時代,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深刻揭示出歷史和人民為什么必須始終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這是目前唯一一個全面展示中華民族170年復興之路宏大主題的陳列展覽。
二、內容豐富
陳列展示了從1840年 *** 戰爭到2011年初170年間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
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主線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而英勇抗爭,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新時代的領導下前仆后繼,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并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終于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這一歷史的主線也是《復興之路》基本陳列的主線。但是,不同于一般的中國近現代、當代史陳列,《復興之路》基本陳列既把握歷史主線,又立足于中華民族復興的歷程,有所側重,有所取舍。因此,在內容體系方面,按照復興之路的主題將陳列分為五個部分:
之一部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主要展示 *** 戰爭以來,列強入侵,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中國人民在屈辱和苦難中覺醒、奮起。
第二部分——探求救亡圖存的道路。主要展示仁人志士歷盡千辛萬苦,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但理想總不能實現,包括辛亥革命在內的種種努力都沒有成功。十月革命后,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馬克思列寧主義,建立中國新時代,中國人民的斗爭才走上科學社會主義指引的勝利發展道路。
第三部分——中國新時代肩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歷史重任。主要展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新時代人緊緊依靠和緊密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第四部分——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主要展示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之一代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第五部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主要展示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中央領導集體,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做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提出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創立鄧小平理論,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辛亥革命博物館五個展廳照片;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共中央領導集體,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制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全面開創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辛亥革命博物館五個展廳照片;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求真務實,抓住機遇,開拓進取,提出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促進社會和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開創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篇章。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光輝歷程。
陳列的五個部分立足主題,高屋建瓴,層層推進,以豐富的內容再現了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展示了中國新時代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轉變,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變,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變。昭示出沒有中國新時代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的基本陳列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是依托武昌起義軍政府(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而建立的專題性博物館。占地面積18693㎡,其中用于展覽的面積為3500㎡。建館20多年,因為場館建設、環境改造以及舊址維修等原因,陳列場館有所改變,但始終保留《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和《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兩個基本陳列。
《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現布置于都督府舊址一二層,通過實物、歷史照片,真實再現了中國歷史上之一個共和政權誕生地的歷史風貌。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布置于舊址院內西配樓,以近400件展品,全景式地再現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恢弘壯闊的歷史。
此外,在院內東配樓中段辟有200㎡的臨時展覽展廳。《沈漢生先生辛亥革命文物珍藏展》、《辛亥革命博物館館藏精品文物展》等40多個展覽曾在此展出,這些展覽也曾深入武漢市各學校以及湖北省地縣巡回展出。
詳細的說有:
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
湖北資訊局史跡陳列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導覽
綜述
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
廣州有哪些經典的紅色旅游打卡地?
廣州市紅色旅游景點
1、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黃花崗公園)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市區北面的白云山南麓,面積16萬平方米,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廣州起義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1911年4月27日,同盟會在廣州舉行起義,起義失敗后同盟會會員潘過微冒著生命危險把散落的七十二位烈士遺骸收殮安葬于紅花崗,后將此地改名為“黃花崗”,黃花即菊花,象征節烈。黃花崗墓園北向南,建筑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始建于1912年,孫中山書“浩氣長存”四字鐫于墓坊。烈士墓構筑在崗陵之上,紀功坊峙立墓后。墓道兩旁蒼松翠柏,烘托出滿園黃花輝映碧血的莊嚴肅穆氣氛。園內還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橋等。建國后政府在墓園外筑起圍墻,1961年這里被國務院之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11年4月27日(農歷3月29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為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在廣州舉行起義,結果失敗,喻培倫等86人(一說100余人)英勇犧牲,其中華僑29人。
2、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A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位于廣州市中山二路92號,占地18萬平方米,是解放后為紀念1927年12月11日中國新時代領導的廣州起義犧牲的烈士于1954年修建的紀念性公園。主體有正門、廣場、陵墓大道、廣州起義紀念碑和圓形的封土。現有景點和游樂場所16處,集紀念、游覽、科普于一園。墓道兩旁有20個大花壇,四季鮮花不斷;墓上密鋪青草,四周松柏常青;陵園東部有中朝人民血誼亭和中蘇人民血誼亭。園中人工湖還有湖心紀念亭,橫匾上 書-“血祭軒轅”,為董必武所題。被列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和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廣州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3、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農講所舊址講習所舊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四路42號。是毛澤東等人于1926在廣州舉辦的廣州農動所舊址。在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四路42號。原是番禺學宮,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清代重建。農民運動講習所由中國新時代人彭湃等倡議,經中國-中央執行委員會決議通過開辦。自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共舉辦6屆。1、2屆所址在廣州市越秀南-路惠州會館,3、4、5屆在廣州東皋大道1號,第6屆所址遷此。1~5屆主任為彭湃、羅綺園、阮嘯仙、譚植棠。第6屆1926年5~9月舉辦,改主任為所長,毛澤東任所長,肖楚女為專任教員,教員有彭湃、惲代英、阮嘯仙等。本期招收學員327人,來自當時的-20個省,在此學習有關農民運動、軍事、政治等課程,進行軍事訓練,并到農村實習。學員畢業后奔赴各地從事農民運動,對中國革命作出了很大貢獻。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是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元帥府舊址為依托建立的遺址性紀念館。大元帥府舊址坐落在廣州市海珠區紡織路東沙街18號,1917-1925年間孫中山曾兩次在這里建立大元帥府,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紀念館總占地面積為8020平方米,由南北兩座主體大樓、東、西廣場和門樓等組成;兩座主體大樓為三層劵拱的西式建筑,南樓設“帥府百年”復原陳列,北樓有“孫中山在廣州三次建立革命政權”的基本史料陳列和專題陳列。1981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廣州市第五屆委員會之一次會議提案:請盡早維修座落本市河南的當年孫中山先生大元帥府舊址案。1983年,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被廣州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廣州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中共“三大”會址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位于廣州市越秀區恤孤院路3號。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新時代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是迄今中國新時代唯一在廣州召開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全國代表大會,對中國革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79年,中共三大會址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1日正式修復開放。中共三大會址原為1幢兩層高、每層2間相連通的普通房屋,為人字瓦頂的磚木結構,是設有騎樓的典型舊式廣州民居形式。但房屋在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飛機炸毀。經過新建后,新建紀念館分為地下一層和地上兩層,全部用于陳列展覽;舊民居5號樓將作為臨時展廳,展出與中國新時代歷史有關的專題展覽;5號樓和新館通過兩層的走廊連成一體。
6、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 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園坐落于廣州市水蔭路113號,先烈路的北面,總占地面積6.2萬平方米。陵園是為紀念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日戰役中陣亡將士,于1933年由華僑捐資建成的。整座陵園建筑規模宏偉,布置嚴謹,造型莊重典雅,南北走向的墓道形成一條十分明顯的中軸線,主體建筑均用花崗巖石砌成,是一座富有古羅馬建筑風格的陵園。陵園作為中國近代史人民斗爭業績的見證,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和全國、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向廣大青少年學生和國內游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陵園主要建筑有:凱旋門、戰士墓、抗日亭、英名碑、先烈紀念館、將士墓、將軍墓和先烈紀念碑等處烈士紀念建筑物,以及浮雕墻,航空紀念碑等景觀。陵園有一座花崗巖砌成的仿羅馬紀功式建筑凱旋門。門樓建于1932年,位于沙河頂、先烈路和水蔭路的交會處,高13.4米,寬11米,占地面積40.7平方米。
7、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廣州近代史博物館)?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和廣州近代史博物館位于廣州市越秀區陵園西路2號的烈士陵園內,館址原為1909年設立的廣東咨議局,在大東門外,于1959年10月1日首次對外開放。廣州近代史博物館是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的分館。博物館分為主樓、荷花池和石橋三部分,主樓占地2500平方米,樓高兩層,屬于磚木、鋼梁柱結構的西方羅馬式議會建筑,大門為弧形門廊,正中筑有4根仿歌德式柱。1998年,原通往中山三路的大門被拆除,進出博物館均須使用烈士陵園正門。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文獻13000多件,歷史照片13000多張。其中特別珍貴的是1927年廣州起義時署有“廣東工農兵擁護蘇維埃政府大會”的兩條標語:“打倒帝國主義”、“工農兵起來,擁護蘇維埃政府”及當時用過的指南針、懷表和中共廣東區委辦黨校用的教材《訓練材料第二集》、黃埔軍校之一期畢業生潘學吟的畢業證書,陳毅在粵北領導游擊戰時用過的皮箱。
8、中國新時代廣東區委員會舊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國廣州中國新時代廣東區委員會舊址位于廣州市文明路194號至200號(原為文明路75至81號)。是一座四間相連的三層樓房,磚木結構,木樓板,坐南向北,四間內部有門互通。每間寬4米、深12.8米。1924年中共的機關沒有公開,用“管東渠”(即“廣東區”的諧音)的化名向-局登記,后來“管東渠”就成了廣東區委的代號。民族解放協會和中華全國總工會籌備處初期也在二樓辦公,門前曾掛這兩個單位的牌子作掩護。廣東區委是全國最早建立的地區區委之一。1922年,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成立,負責人是譚平山。1924年,10月,周恩來接任區委委員長的職務。1925年春,由陳延年擔任書記。區委原管轄廣東、廣西兩省,至1926年初擴展到福建南部、云南、貴州以及南洋一帶。區委設組織部、宣傳部、工人部(工委)、農民部(農委)、軍事部(軍委)、婦女部(婦委)、監察委員會和秘書處等機構,并成立主席團(常委會),加強集體領導。
9、中共增橙牛數字中心縣委舊址?
中共增橙牛數字中心縣委舊址位于增城正果鎮白面石村,一個建于半山腰的小院建筑,院內有東西兩排,每排4間瓦房,院子四周有圍墻.曾于1940年4月~1942年5月,作為增城,龍門,博羅三縣中共縣委所在地,主要領導增城,龍門,博羅等地黨組織開展工作,為廣東東江地區抗日斗爭取得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2005年,中共增橙牛數字中心縣委舊址被定為增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宏揚革命傳統和“紅色文化”,正果鎮政府于2006年開始對該址進行修復,投入資金近50萬元.修復工程以“建新如舊”原則進行,重建的“中心縣委”完全尊重舊址的原貌,建筑風格仍按照以前的客家土樓四合院的樣式,室內布局仿照舊址,甚至重建用的部分磚,木柱等材料都是舊址原來的,以盡更大限度使建成后的“中心縣委”舊址保持原貌,以保證革命歷史文化的延續性.
10、周恩來同志主持的中共兩廣區委軍委舊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廣東區委軍委舊址位于萬福路190號二樓,曾于1926年5月至1927年4月這一短暫期間作為中國新時代廣東區委軍委辦公和周恩來、鄧穎超居住的地方。1926年,周恩來同志曾在這里領導黃埔軍校及國民革命軍的新時代特別支部,派遣新時代員到軍校和軍隊工作。這棟樓房始建于1922年,是地產商嘉南堂的產業,樓下是西華銀行,為混凝土結構。二樓由當時的中共廣東區委軍委租賃。進入二樓的鐵閘大門后是大廳,這里是會議室,軍委經常在此召開會議。大廳左側是軍委的辦公室,至今仍保持原貌的幾張辦公桌和手搖電話機,讓人可以想象當年聶榮臻、黃錦輝等人在此辦公的情景。大廳靠馬路的一側,擺設了一套西式的沙發,兩旁還有幾張靠背酸枝椅和茶幾。這是軍委的會客室,軍委書記周恩來和鄧穎超當年經常在此接待客人,向警予、李富春、蔡暢常來此作客,胡公冕、宋希濂、陳恒喬等黃埔軍校師生亦曾到此拜訪周恩來。
11、竹園涌抗日游擊隊舊址?
在新塘竹園村里,有一幢兩進的大房子,一棵被當地人稱為“富貴子樹”的大樹長在房子的中央,這就是增城竹園涌抗日游擊隊舊址.游擊隊舊址所在的房子。
12、三元里抗英斗爭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元里抗英斗爭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廣園西路三元里村北面。館內陳列三元里抗英的文物史料,系統地介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的史實,有三星旗、繳獲的英軍軍服。大刀長矛、伍紫垣印章等文物與資料。
13、廣州起義紀念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起義紀念館,即廣州公社舊址,為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廣東省立公安局,位于中國廣州市起義路200號之一,是由中國新時代的張太雷領導發動的廣州起義而建立的蘇維埃政府——廣州公社所在。廣州起義失敗后蘇維埃政府隨即廢止。雖然廣州公社僅存三天,卻是中國大城市里建立的之一個蘇維埃政府,被譽為“東方巴黎公社”。1949年解放軍攻占廣州后,公安局被廣州市人民政府所接管,并于此設立廣州市公安局。1956年,廣州市人民政府把南樓辟為廣州起義陳列室,對內開放。1987年,廣州市公安局移交了舊址的南樓、中樓及門樓等建筑給文物部門,后對舊址進行維修復原,成立了廣州起義紀念館。葉劍英曾為此題字“廣州公社舊址”。因廣州市公安局辦公場所有限,直至2005年底,廣州市公安局才向文物部門移交了余下的舊址北樓和拘留所。2006年開始重新修葺紀念館,在此期間在舊址北樓挖出炮彈、手槍等文物。
14、中共廣東區委軍委舊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國廣州周恩來同志主持的中共廣東區委軍委舊址位于廣州市萬福路190號2樓。是1926年5月至1927年4月中國新時代廣東區委軍委的辦公室和周恩來、鄧穎超居住的地方。樓為混凝土結構,分前后座,前座四層是萬福路190號,后座三層并有天臺,是東橫街13號和15號。前后座之間有天井,每層天井都圍有鐵欄桿。該樓是南華置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產業,1922年動工興建,次年竣工。舊址樓下,原為南華置業股份有限公司開設的南華銀行。二樓由軍委租賃,面積147.76平方米,花階磚地面,從馬路西側有樓梯直上樓上。二樓門口裝著一扇鐵閘,進大門后為大廳,軍委經常在此召開會議。大廳左側有幾張辦公臺、1部手搖電話機,軍委聶榮臻、黃錦輝等在此辦公。大廳擺著一套西式梳化,幾張靠背酸枝椅和茶幾,這是軍委的會客室,軍委書記周恩來和鄧穎超經常在此接待客人。
15、廣州“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位于廣州市中心區越華路小東營5號(現已經改為15號),是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黨人為推翻清朝統治進行決戰的總指揮部。這次起義孫中山先生給予高度評價:“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憤怒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制。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建筑為坐北向南的青磚大屋,原是清朝官員的住宅“朝議第”,四進三開間,單層、兩面坡頂素瓦,大門是嶺南建筑中典型的趟櫳門;院內每進之間均以天井、花園相隔,均配屬晚清嶺南典型的民居建筑形式。在20世紀20年代被同盟會員李章達先生買下大屋。1953年李章達先生逝世,1955年,李章達夫人尹映雪、兒子李誦剛遵照李章達先生的生前遺愿,將房屋捐給國家。
16、廣東省農民協會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東省農民協會舊址位于東皋大道一號(現東皋大道禮興街6號)。在這座寬敞、幽靜的大院中,有一幢整齊美觀的米黃色樓房,這座樓房原是廣州商團副團長陳恭受的花園別墅。在大革命時期,它曾經是廣東80萬農會會員的戰斗指揮部——廣東省農民協會(簡稱“省農會”)的所在地。1924年10月,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政府鎮壓了商團叛亂后,將此樓房沒收充公。1925年,農民運動講習所(簡稱“農講所”)由越秀南路惠州會館(現越秀南路89號)遷到這里,續辦了第三至第五屆。省農會自成立后至1927年“四.一五”國民黨反革命政變前,便以此為大本營,率領全省農民干出驚天動地的事業。1925年5月1日,在中國新時代領導下,廣東省之一次農民代表大會在廣州隆重召開,成立了廣東省農民協會,發布了《廣東省農民協會宣言》,選舉產生了廣東省農民協會執行委員會,制訂了省農民協會章程,統一了農會的名稱和旗幟。
17、楊匏安故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匏安故居位于越秀區越華路116號,省輕工業廳大院內廣東制糖機械廠勞動服務公司辦事處的巷里,原為香山縣今屬南屏北山楊氏家族在廣州設立的宗族祠,亦是楊氏子弟到廣州讀書的邸舍,該祠原為一座二進的坐北朝南建筑,面寬約13米,上掛有“泗儒書室”橫匾,前座與后座中間的天井兩旁均有廂房,廂房上有0,右側廂房外有附祠,但現僅存前座,還增加了臨時建筑,與其原貌相去甚遠。楊匏安民國七年(1918)舉家遷至廣州,住進楊家祠,開始在廣州宣傳唯物論和社會主義。楊匏安的著作介紹唯物史觀、階級斗爭學說和政治經濟學,在社會上很受歡迎。楊家祠就成為楊匏安活動的主要場所。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劉爾崧、馮菊坡、楊殷、蘇兆征等人經常到此開會,研究工作。此后,劉少奇、張太雷、李立三、穆青等新時代員亦經常到此研究黨在廣東的工作。楊家祠亦成為大革命時期我黨、團重要的活動場所。
18、花都革命烈士陵園?
花都革命烈士陵園花都區新華鎮體育館11號,比鄰花都區著名學府秀全中學,占地面積10206平方米,是為紀念自辛亥革命以來的花都籍革命烈士而建,1994年11月被中共花都市委、花都市政府確立為花都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烈士陵園正門原來朝南,因為南邊正好是秀全中學校區,通行不便,后來改北門為正門。烈士陵園被朱紅的鐵柵欄圍著,大門也是柵欄式的鐵門。進去以后是一個水泥小廣場,廣場周圍懸掛了一些雙擁宣傳欄。平時一般空著,清明節或者烈士公祭日用作停車場。廣場過去是一個三間四柱的水泥牌坊,牌坊上有胡文漢先生撰黃國強先生書的對聯,正面是“碧血沃河陽凜凜英風存浩氣,忠魂凝菊石錚錚鐵骨鑄豐碑”,“生為人杰死作鬼雄千古仰,澤被山河德昭日月萬民欽”,橫額“英靈永存”。反面是“故土已騰龍山水同歡歌舜日,新花長吐艷城鄉競富慰英魂”,“一脈馨香巴水流芳名不朽,千秋德澤丫山煥彩業長興”,橫額“日月同輝”。
19、中國新時代廣東區執行委員會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新時代廣東區執行委員會舊址樓高三層,總面積約700平方米。這里是大革命時期中國新時代廣東區執行委員會所在地。廣東區委是中國新時代最早建立的地方區委之一,管轄區域包括廣東、廣西、福建南部、香港、云南、貴州以及海南甚至深入到南洋一帶,成為當時更大的區委。1924年10月,周恩來回國后接任區委委員長一職,1925年2月,由陳延年擔任書記。區委機關設組織部、宣傳部、工人部、農民部、軍事部、婦女部、監察委員會和秘書處等機構。當年,陳延年、周恩來、彭湃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革命先驅曾在這里辦公,領導廣東人民開展革命斗爭。一樓開有中藥鋪、雜貨鋪、鞋鋪、小吃店等4個店鋪為區委的工作做掩護。1925年上半年,這里專門設立監察委員會,成為中國新時代建立的之一個地方紀律檢查機構,開辟了中共紀檢工作的先河。2019年,被國務院核定并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沙基慘案“毋忘此日”紀念碑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沙基位于沿江路與六二三路交接處,沙面東側。沙基慘案是中國重大的革命歷史事件之一。1925年5月,英國和日本在上海鎮壓-工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五卅慘案發生后,中共廣東區委和中華全國總工會派鄧中夏、楊殷、蘇兆征、林偉民、李啟漢等人到香港和廣州沙面租界的工會以及工人群眾中進行-的準備工作。1925年6月19日,香港的海員、電車工人、印刷工人首先-,接著其他行業的工人也紛紛響應,-人數達25萬人。工人聲明擁護上海工商-合會對五卅慘案提出的17項條件,并針對英帝國主義在香港執行的歧視華人政策提出了“政治自由、法律平等、普遍選舉、勞動立法、減少房租、居住自由”六項要求。有10萬多名工人在蘇兆征等人的率領下回到廣州,廣州英、美、日洋行和廣州沙面租界的工人也加入了-的行列。6月23日,10多萬工人、商人、學生在東較場舉行-,要求打倒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會后-到沙面租界對岸的沙基。
辛亥革命博物館觀后感
展覽通過回顧1840年 *** 戰爭以來,中國各階層人民在屈辱苦難中奮起抗爭,為實現民族復興進行的種種探索,特別是中國新時代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光輝歷程,充分展示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新時代、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充分展示了歷史和人民為什么必須始終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復興之路總共分為五個大部分,之一部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部分,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第三部分,中國新時代肩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第四部分,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第五部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觀看復興之路的歷程,使我回顧了中華民族100多年來的強國之夢和不懈探索的偉大歷程。翔實的史料、恢弘的氣勢、深沉的語言、珍貴的歷史圖片,為世人展示了一幅民族復興之畫卷。100多年來,民族復興成為中國人民的執著追求。陜北延安,是中國新時代領導全國人民抗戰的圣地,民族復興的領導者在這里運籌帷幄。經歷了歲月的磨礪和洗滌,中國新時代領導著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共產主義這個最終目標而不斷探索著、奮斗著、發展著、前進著,在這個歷程中,我們一齊哀悼,一齊歡呼,一齊奮斗,一齊感動。不論遇到什么,歷史事實都告訴我們:中國新時代領導的中國將會不斷發展、進步!在1840年 *** 戰爭以后,近代中國遭受了難以細說的屈辱。盡管孫中山先生向國人發出了“振興中華”的號召,并在1911年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但當時的中國并沒有徹底消滅封建制度,也沒使人民擺脫帝國主義的奴役。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仍是一片渺茫。多少志士仁人為此嗟嘆!這種狀況直到中國新時代誕生,到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后才得以根本改變。在一個積貧積弱的大國進行前所未有的社會主義建設,盡管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沒有使中國甩掉貧窮落后的帽子,于是,小平同志開創的改革開放新時期從1978年開始起步,中國人民從貧窮走向富裕,全國的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國力大為增強,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巨大。民族復興之路在人們眼中也開始逐漸明朗了起來,而當我們步入21世紀后,這條偉大的復興之路更是清晰可見。自誕生之日起,中國新時代就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武裝并指導全黨。正是由于有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中國新時代才得以正確地判斷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中國新時代人不是以教條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而是在堅持中發展,于實踐中創新,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隨時根據新的情況,提出并解決新的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因此,才有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產生。科學理論的指導,中國新時代的領導,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中國的歷史就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所實行的都是精英式的改良或革命路線,只有到了新時代這里,才找到了正確的前進道路。人民是新時代力量的源泉,勝利的保障,是歷史的主人。只有新時代一直自覺地更大限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這樣,它才有效地喚起人民,并將其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使之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體力量。這一點是任何其他階級的政治力量始終沒有也是根本無法做到的。只有真正選擇了人民,才會最終被人民所選擇。一個有生命力的民族,這也是復興之路所給予人們的啟示。一個強大或追求強大的國家,都需要精神的力量。在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演進中,有過無數的輝煌,也曾多次經受各種天災人禍的考驗。尤其是近代百年,更是內憂外患,災難深重。但是,無論經受怎樣難以想象的磨難,偉大的中華民族總是能夠從坎坷中奮起,百折不撓,闖過難關,攀上新的高峰。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形成、發展并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也正是這樣一種精神,支撐、引導著我們從歷史中走來。這一精神的血脈,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然而,發展之中總有一脈相承,這就是要永遠保持民族的自尊、自豪與自信,時刻將祖國的利益和民族的尊嚴置于首位。可以這樣說,復興之路用事實證明,只有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可見,復興之路所證明的正是今天的中國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所面臨的,而且必須作出正確回答和正確選擇的根本問題,那就是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這與黨的十七大所確定的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主題正好吻合,展覽選取各個歷史階段更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進行歷史重現,講述了中國從民族覺醒、民族救亡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實行改革開放、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新的歷史條
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有那些館都有什么
一踏入進辛亥革命博物館,我就被震撼住了,浮雕、壁畫、微縮景觀、人物雕塑、圖片、多媒體……一部厚重的辛亥百年史拉開嶄新帷幕。由一樓進入“晚清中國”部分,將看到“南京條約”、“黃埔條約”、“天津條約”等一排碩大的昔日“不平等條約”名稱,以雕刻的形式在整面墻體呈現。展覽由此開始,通過浮雕、壁畫、微縮景觀、人物雕塑、圖片、多媒體等,再現一部厚重的辛亥百年史。
誰有幾張國家博物館各展品的照片,要帶展品編號(每個展館時期拍一張
各位朋友大家好辛亥革命博物館五個展廳照片!辛亥革命博物館五個展廳照片我是導游員郭ZZ。歡迎來到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家博物館是一座系統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文化歷史、向國人介紹世界優秀文明的綜合性博物館辛亥革命博物館五個展廳照片,也是世界上建筑面積更大的博物館。有藏品100余萬件辛亥革命博物館五個展廳照片,49個展廳。在我們的左側就是“古代中國”、“復興之路”兩個基本陳列。還有十余個各藝術門類的專題展覽及國際交流展覽。在二層,您將欣賞到“意大利經典設計藝術展”和珍貴的“辛亥革命名家墨跡展”。“印加人的祖先--南美印加文化展”也是此行的必游之地。最適合小朋友們參觀的要屬以“知‘竹’”為命題的創意展館。喜歡藝術的朋友,建議您到四層《德國啟蒙藝術展》辛亥革命博物館五個展廳照片了解歐洲,特別是德國啟蒙運動以來的藝術與生活。相信這次國家博物館之旅,一定讓您受益無窮!祝您參觀愉快!
辛亥革命博物館的門票怎么領取啊?
辛亥革命博物館正式開放,觀眾可持證件領票入場。
時間:09:00—17:00(16:00停止入館),每周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領票:每個開放日向社會開放,更高限定發放參觀券2000張。每隔20分鐘100人次為一個批次,發票時間為每個開放日的上午9點至下午4點。
進館:零散觀眾當日在博物館北廣場領票處持有效證件(身份證、軍官證、殘疾證、學生證、老年證、護照)排隊領票,博物館正門驗票入館參觀。
20人以上團體人員須出示介紹信在團體領票窗口領票,從東側通道驗票入館參觀。65歲以上老人、殘疾人士須出示本人有效證件(殘疾人、老年證),1.4米以下兒童及行動不便者須有人陪護在團體領票窗口領票,從東側通道驗票入館參觀。
希望有幫助
辛亥革命·博物館的歷史
辛亥革命博物館全稱為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辛亥革命博物館五個展廳照片,也稱武漢辛亥革命紀念館辛亥革命博物館五個展廳照片,武漢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館址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辛亥革命博物館五個展廳照片,也稱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等,俗稱紅樓。 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是依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而建立的以紀念辛亥革命為主題的專題性博物館,也是湖北武漢辛亥首義文化的標志性景觀。館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閱馬場廣場北端,西鄰黃鶴樓,北倚蛇山,南面首義廣場。舊址占地面積1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近10000平方米。因舊址紅墻紅瓦,武漢人稱之為紅樓。紅樓原為清朝政府設立的湖北咨議局局址,于1910年(清宣統二年)建成。1911年(農歷辛亥年)10月10日,在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幟下集結起來的湖北革命黨人,蓄勢既久,為天下先,勇敢地打響辛亥革命博物館五個展廳照片了辛亥革命的“之一槍”,并一舉光復武昌。次日在此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推舉湖北新軍協統黎元洪為都督,宣告廢除清朝宣統年號,建立中華民國 。隨即,辛亥革命領袖之一黃興趕赴武昌,出任革命軍戰時總司令,領導辛亥革命博物館五個展廳照片了英勇悲壯的抗擊南下清軍的陽夏保衛戰。武昌義聲贏得全國響應,260余年的清朝統治頓時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隨之終結。武昌因此被譽為“首義之區”,紅樓則被尊崇為“民國之門”。 經過建設和發展,這里已然并正在向辛亥革命的紀念中心及其史跡文物資料的保護收藏中心、陳列展覽中心和科學研究中心的目標邁進,并已先后被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的前身是清末設立的湖北諮議局局址,始建于1909年,于1910年(清宣統二年)建成。湖北諮議局舊址自成一個規整的院落,它的主體建筑諮議局議場是一幢磚木結構二層紅色樓房(俗稱“紅樓”),其建筑形式完全依照近代西方國家議會大廈,風格典雅莊重。 1911年(農歷辛亥年)10月10日,在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幟下集結起來的湖北革命黨人,蓄勢既久,為天下先,勇敢地打響了辛亥革命的“之一槍”,并一舉光復武昌。次日,取得武昌起義勝利的革命黨人在此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即湖北軍政府,推舉湖北新軍協統黎元洪為都督,宣告廢除清朝宣統年號,號召各省響應武昌起義,推翻滿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隨即,辛亥革命領袖之一黃興趕赴武昌,出任革命軍戰時總司令,領導了英勇悲壯的抗擊南下清軍的陽夏保衛戰。武昌義聲贏得全國響應,260余年的清朝統治頓時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隨之終結。武昌因此被譽為“首義之區”,紅樓則被尊崇為“民國之門”。 因其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于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10月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之際,湖北省文化部門依托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建立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由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親筆題寫館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