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參觀展廳的觀后感怎么寫,以及看展館觀后感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添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參觀感悟怎么寫
觀后感大綱如下: 一、今天由于什么原因 在什么情況下看(可以選擇寫或者不寫),看了什么(書、電影等)。 二、對作者的文采、文章的細節做點簡單描述。 三、找出你感覺更好的情節重點進行介紹或者解釋。 四、在看了你選擇的重點情節以后,引發你的什么感觸或者感慨。 五、在感慨以后聯想到社會上的某些類似的系列事情。 六、最后用一句精辟的話(可以引用名人名言)進行畫龍點睛。更好有一定的寓意。
讀后感開頭一般有六種寫法,分別是文復述法、單刀直入法、引申聯想法、鋪陳比興法、置疑深思法、設境烘托法等。
1、文復述法。
這是最簡單最常見的一種開頭方法。開頭用敘述性的語言概括介紹所讀作品,然后用精練的語言闡述自己的感受。這感受即為文章的觀點,屬議論文三要素的論點。
2、單刀直入法。
這種開頭方法就是“開門見山,直抒感受”法,一開始就寫了讀某作品后的總的感受。
3、引申聯想法。
這種開頭方法是由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觸發作者定向閱讀某作品,然后談真切感受。
4、鋪陳比興法。
這種開頭方法先言此再及彼,極力鋪陳與所感有關聯地事物,然后引出讀作品地感想。這類似于《詩經》中地比興手法。
5、置疑深思法。
這種開頭方法是在對原作品深入分析后,精心設置疑問,引起讀者深思,然后聯系作品回答疑問,此法能吸引讀者,感染力強。
6、設境烘托法。
這種開頭方法是先設置一個與所讀作品表達的感情有關的典型環境,然后闡明自己對所讀作品的認識和理解。此法適合于閱讀嚴肅作品之后產生的感想。
參觀諸城博物館的觀后感怎樣寫
在一個陽光明媚,春風和煦的上午,我和爸爸、媽媽一
起來到了座落在諸城市和平街北首的諸城市博物館。 在解說員的帶領和引導下,我們對諸城境內的名勝古跡、歷史事件、出土文物以及諸城歷史上的名人墨客有了深刻地了解。館內生動形象地展現了諸城地區自新石器時代至晚清,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和面貌。展出的重要文物有“五峰山形”陶文、銅編鐘、編镈、鷹首壺、銅獬豸等;介紹的重點人物有虞舜、公冶長、蘇軾、劉墉、張擇端、趙明誠、丁耀亢等。近代史人物有王統照、陶鈍、臧克家、崔嵬、王愿堅等革命志士和英杰。諸城境內出土的距今百萬年前的古象化石,輔以雕塑壁畫、圖版照片,向人們展示了諸城遠古時代的古象演變史和生物進化史。諸城北朝佛教石雕造像,集中展示了1400多年前南北朝佛教藝術的偉大成就,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偉橙牛數字慧與才華,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美的享受。展廳內以豐富的現代展示思維和傳統的陳列方式相結合,使我們仿佛穿梭于古今之間,進入了時光隧道與古人進行跨越時空的交流。
上起5000年前的原始社會文化遺存,下至近代的各類文物,讓我們大開眼界,興奮不已,贊嘆不止。媽媽說,我很開心參觀了博物館,讓我領略了家鄉古老的文明和歷史進程。通過這次真實的接觸,讓我認識到我的家鄉是多么的偉大和作為諸城人的一種自豪。古人的聰明才智讓我受益匪淺,。爸爸說,這次參觀很有意義,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家鄉是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地方。我下次還要來參觀,而且我還會介紹給我的好朋友和戰友來參觀,看看我們家鄉的古文化和文明是多么的偉大和驕傲。我說,這次參觀就是一堂生動的歷史文化教育課,使我學到了在書本上不能學到的東西。
從上午十點一直參觀到了中午12點多,我們才依依不舍地走出館內。外面已經下起了小雨,雖然有點冷,但我的心中卻很溫暖,因為我獲得了新的知識,并為我是諸城人而感到自豪和驕傲。

參觀閩西博物館(寫觀后感)
下文僅供參考:
在毛概課上,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個作業,就是在龍巖本地
進行社會實踐,很據自己的實踐內容再寫自己實踐后的心得體會。
未踏上龍巖這塊土地之時,早聽聞龍巖是有名的紅色土地、早年的歷史革命根據地,在這里可以到參觀到很多與歷史革命有關的文化遺產。請教了學姐們才知道這里有有名的古田會議遺址、后田會議遺址,還有聞名的世界遺產永定土樓以及閩西革命歷史博物館。對于想要了解閩西這塊紅色土地上的傳奇故事的我,于11月4日趁著開運動會有空閑時間時來到了閩西革命歷史博物館。
乘公交車到羅橋西站下車,往旁走幾步再踏上幾個臺階,革命紀念碑就映入眼底。宏偉的碑文上刻著文字,矗立在場地中央,透著革命歷史濃烈的氣息撲鼻而來,直直震撼我的心。多么宏偉、多么壯闊,這只是一個開頭就讓我如此震撼,處在它后面的革命歷史博物館將會使我怎樣呢?我不禁有些期待。
來到革命歷史博物館的大門前,望著門上那幾個宏偉的大字,我整理了一下著裝,以最虔誠的態度跨進了這套大門。此刻我的心在微微顫動。進入大廳,首先映入我眼前的便是那立在大廳正中央的紅色火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幾個大字映入眼底。火,是那么的紅,讓人絲毫不會懷疑就是這把火燃燒了整片‘草原’。火,也在我眼底熱烈的燃燒起來。
接下來我們就進去參觀里面所展覽的。通過里面服務人員的介紹,以及我回來后在網上又查找了一些資料得知,閩西革命歷史博物館,是在譚震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提議下于1986年建立的,是我市唯一的一座綜合性的社會歷史類博物館。在一樓主題展廳中,陳列了《閩西人民革命史》、《閩西兒女戰斗在祖國大地》專題展覽,較為完整地展現了閩西輝煌的斗爭史。館內還大量應用了現代化多媒體技術,生動地再現了當年閩西兒女為黨和國家的革命事業英勇奮戰的場面,讓我們的心靈接受了一次革命精神的洗禮。我看到了很多惟妙惟俏的人物形態以及場景,設計得很是逼真,還有很多壁畫,再現一副副當年革命人民戰斗的場景,讓我的心不禁澎湃洶涌,仿佛能感受到那革命時宏偉以及壯烈的氣氛。
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那一副模仿上杭臨江樓的場景:臨江樓前大樹下,溪水在緩緩的流動,樹下兩個人在樹下談話。1929年十月,毛主席在臨江樓上寫下著名詩句【采桑子·重陽】,成為了歷史的痕跡。
館內還有很多很多關于革命歷史的展覽,應用大量高科技,讓我不住的驚訝。有把地圖刻在地上讓我們參觀、有可以觸摸式的書等。
此次參觀學習,不僅拓展了我的視野,讓我更深刻了解了閩西革命歷史,也增加了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我還深刻地
認識到:正是這些革命烈士和無數革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們紛紛表示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認真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長大后為建設美麗的閩西,建設強大的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所以參觀回來后,我查閱了更多知識,把我的觀后感寫了下來,讓這一份熱烈的心永遠的保存了下來。
博物館觀后感怎么寫?
從93年來北京上大學,到現在有13年之多了。13年來,每天生活在這個城市,卻有一種“不知廬山真面目”的感覺,除了上學時的歷史課本之外,再沒有真正立體全方位的去了解過我們的首都。
參觀首都博物館新館給了我這個機會。首都博物館新館坐落于西長安街延長線白云路的西側,外觀雄偉,氣勢磅礴。進入之后,按照導覽圖一一參觀,不知不覺沉醉于祖國首都的一草一木,一鼎一印之中。
通過參觀首都博物館,我對首都的認識在以下四方面得到了提升:
一為博。首都地大物博自是早就知道,但僅限于一個模糊的概念。這次系統詳細的參觀了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古代佛像藝術精品展、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古代書法藝術精品展、館藏京劇文物展、書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項展覽,不禁感慨祖國首都的文化底蘊之博,物產資源之博,藝術內涵之博。首都以她博大的胸懷,包容和養育著生活在這里的2000萬人民百姓。
二為史。北京是古城,歷史悠久。曾有多個朝代以此為都,北京的歷史中填充著無數色彩繽紛的故事。承載著朝廷權威的皇家玉璽,記錄著世代變遷的竹簡,刻畫著滄海桑田的鐵器銅器,象征著雍容華貴的玉器古玩,還有留著戰爭疤痕的民間遺物,每一件都在給我們講述著自己說不完的經歷和史實。
三為情。老北京的民俗和風土人情是聞名世界的。展廳中模仿的婚慶場面洋溢著熱鬧喜慶,也洋溢著純樸的民風民情;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從頭到尾透著誠懇和熱情;還有日漸稀少的老北京四合院的風情,街坊鄰里們談笑風生,互相幫助,誰家有事,一聲招呼,一個院落攜手共濟,不是親情而勝似親情,讓我們現代人無比羨慕那美好的和諧。真正老北京的民情是淳厚的、溫和的、謙遜的,這是需要我們現在去重溫,去尋找和拾回的。
四為美。名勝古跡之美,現代建筑之美,自然風光之美,北京的美無處不在。活靈活現的皮影兒和面人兒,獨特的傳統服飾和民間剪紙,享譽世界的京劇文化,神秘高雅的篆刻和書法,首都北京的文化藝術之美更是魅力無窮。再看從博物館本身的建筑設計,到展區展品的設置,無處不在的貼心服務,到細心品味的參觀人群和天真活潑、認真參觀學習的孩子們,也展示了我們首都北京的精神文明之美。
只有真正了解一個城市,才會真正熱愛她。參觀之后這一個月以來,我走在街上總是有意無意的用欣賞的目光去觀察路邊的建筑;每次看到有損市容市貌的行為時心中總是想,這么好的城市,我們為什么不能好好愛惜她保護她。首都博物館是一個窗口,應該面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讓大家都來了解北京,熱愛北京,進而更加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人民。很難想象一個亂貼小廣告或隨意扔垃圾的人會是一個對首都,對國家充滿感情的人。因此,倡議各中小學校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參觀,倡議我們同事帶家人和孩子前去參觀,倡議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到首都博物館進行參觀和學習。
誰能幫忙寫一下參觀博物館的觀后感,急要!!2000字
參觀博物館有感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姓名
:
XX
班級
:
XXXX
摘要
:
打開塵封的記憶,
越過歷史的長廊,
去追尋幾百年前的印記。
觀漢室遺珍,
追溯歷史的本源,領略徐州兩漢時期的輝煌,與古人對話,與圣賢交談,感悟兩
漢文化,揭示漢文化的內涵。
關鍵詞
:徐淮處曦、漢室遺珍、史河流韻,金縷玉衣,民族文化、精神。
云淡風輕,陽光明媚,今天,我們要去參觀徐州博物館,伴著汽車的轟鳴我
們開始了今天的旅途。
沿途的風景邊走邊忘,
只有對目的地的期待在始終吸引著
我們前進的步伐。
一
感悟傳統文化
到了博物館,剛走進大廳,一股古老的氣息便撲面而來,在幽暗的燈光下,
透著它的神秘。整個一樓大廳有各種陶器和石器,可以想象出在那個時代里
,
人
們用石器做出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
每一件物品都有獨特的氣質,
更加體現了徐
州作為兩漢發源地濃厚的文化底蘊。
上了二樓,則是漢室遺珍展廳,在其中擺放著各種陳列銅器、金銀器、玉器
和陶石器,有簸箕山出土的“宛胸侯”龜紐印、金腰帶扣、金代鉤、金虎頭、金
羊頭、
明光宮等。
通過這些鎏金的寶物可以預見當時皇廷是何極的輝煌,
它彰顯
了我們中華民族氣壯山河的大氣,
象征著漢代的強盛。
往下走,
一面古樸的大門
映在眼前,
荒古而厚重的暗紅顏色,
是火與血的交融,
象征著漢王朝的權利與勝
利。
整個大廳展示了一個泱泱大國所蘊含的民族魂,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
它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根本。
民族存在于何處?它存在于血液骨髓里,
如果沒有發
掘出民族魂,
那么這個民族的人必將會變得茫然、
變得背叛。
因為他們沒有精神
支柱。
歷史上,
漢族曾經多少次被少數民族征服,
但是作為漢民族卻一直沒有消
亡,
反而是征服者在不知不覺中被漢民族同化,
這和漢文化的先進性有著直接的
關系。
二、
學習民族傳統文化
參觀了二樓
3
廳,
往里面走則是各種兵器、
鎧甲。
其中一件是一位將軍的鎧
甲,
透過泛著寒光的鐵衣,
我感到了一股肅殺的氣息,
當年的他必定在沙場上馳
騁飛揚吧。然后是“鎖子鉀”
,用鐵鏈結成,重十幾斤,可以試想一下,當時的
戰士穿著這種衣服是多么的辛苦。
那鐵衣上的裂痕顯示了戰爭的殘忍,
正是因為
有著民族精神的支撐,他們從不退卻,兩漢的民族氣節支撐著他們錚錚的鐵骨。
各種兵器排列在大廳的四周,
有短刃匕首,
有長槍鐵戟,
斑斑的銅銹遮不住
它們的寒氣,森森的寒光炫耀著它們曾經的倔強。還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兵器,
但他們無一不體現了漢民族應有的血性。
這血性是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
入夢來”的決心;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烈;是“黃沙百
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絕;是“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的豪情
.....
一件件兵器象征著一個個英魂,
也許沒有他們的名字,
也許他們不曾流芳百
世;但這種“血性”確是他們傳承后人的,這血性不是“沖冠一怒,流血千里”
的莽夫,而是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精神。他們遇到過困難,他們失敗過,但他
們最終都戰勝了困難,為黎民百姓搏得一個太平盛世。
正如劉邦項羽爭天下,
劉邦敗了多少次?不重要!
因為他最終勝利了。
歷史
對劉邦褒貶不一,因為項羽太強大了,強大到讓所有人佩服。他可以背水一戰,
可以力能扛鼎,
可以一夫當開萬夫莫開。
但他終究是敗了,
敗給了劉邦更敗給了
他自己,
因為他輸不起。
而劉邦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才是我們要學習的,
堅持失
敗就是更大的成功。
正如俞洪敏先生所說
:作為一顆草,人們可以隨意的踐踏你,不會因為你
的痛苦而他產生痛苦,
因為人們根本就無視你的存在。
只有像樹一樣不屈不撓的
成長,長成一顆參天大樹,遠方的地方人們才能看到你,走進你,你能給人一片
綠蔭,活著是美麗的風景,死了依然是棟梁之才。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中國精神,
也是兩漢文化所要告訴我們的真理。
三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最后看到的是
“金縷玉衣”
這件金縷玉衣是王侯的葬衣,
據史書記載玉衣以
玉為福,如鎧狀,連縫之,以黃金為縷
,
腰以下玉為機,長一尺,二寸半為柙,
下至足,跡縫以黃金縷。通過這介紹,我們了解了金縷玉衣的由來,看著這套金
縷玉衣仿佛是一位王者躺在那里,不怒自威。
時至今日,許多人崇洋媚外。誠然,國外的許多國家比中國發展的好。但是
“我們”
被放在哪里?民族文化被放在哪里?假設我們不從世界、
國家的大角度
看,
僅從徐州來看的話,
就可以清晰的看出博物館存在的意義了。
它用這種方式
激勵后人,
讓過去的先輩教會我們不屈的精神,
掀起一個波瀾起伏的時代。
通過
這跨越歷史的文化與精神傳承,
讓現代的徐州人再次發出歷史的輝煌之光,
讓徐
州這座古城增光添彩。
不得不承認,
徐州這座擁有濃厚歷史文化的古城已經落后于其他城市了,
在
巨變的三十年里,徐州進步太小了,不說與上海、深圳等沿海新生城市相比,就
是周邊城市都有超越徐州的趨勢了。
也許是時代束縛了我們的腳步,
但作為漢文
化的發源地,弘揚民族文化我們責無旁貸。
越過古老的街道,
聆聽著圣賢的教誨,
細數漢家之往事,
弘揚漢家文化與精
神。在這個古樸的藏館里,我向宣誓“怒向刀從覓小詩,我以我血薦軒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