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辛亥革命博物館第四展廳簡介,以及辛亥革命陳列館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添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的基本陳列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是依托武昌起義軍政府(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而建立的專題性博物館。占地面積18693㎡辛亥革命博物館第四展廳簡介,其中用于展覽的面積為3500㎡。建館20多年辛亥革命博物館第四展廳簡介,因為場館建設、環境改造以及舊址維修等原因,陳列場館有所改變,但始終保留《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和《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兩個基本陳列。
《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現布置于都督府舊址一二層,通過實物、歷史照片,真實再現辛亥革命博物館第四展廳簡介了中國歷史上之一個共和政權誕生地的歷史風貌。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布置于舊址院內西配樓,以近400件展品,全景式地再現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恢弘壯闊的歷史。
此外,在院內東配樓中段辟有200㎡的臨時展覽展廳。《沈漢生先生辛亥革命文物珍藏展》、《辛亥革命博物館館藏精品文物展》等40多個展覽曾在此展出,這些展覽也曾深入武漢市各學校以及湖北省地縣巡回展出。
詳細的說有辛亥革命博物館第四展廳簡介:
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
湖北資訊局史跡陳列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導覽
綜述
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

辛亥革命·博物館的歷史
辛亥革命博物館全稱為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也稱武漢辛亥革命紀念館,武漢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館址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也稱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等,俗稱紅樓。 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是依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而建立的以紀念辛亥革命為主題的專題性博物館,也是湖北武漢辛亥首義文化的標志性景觀。館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閱馬場廣場北端,西鄰黃鶴樓,北倚蛇山,南面首義廣場。舊址占地面積1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近10000平方米。因舊址紅墻紅瓦,武漢人稱之為紅樓。紅樓原為清朝政府設立的湖北咨議局局址,于1910年(清宣統二年)建成。1911年(農歷辛亥年)10月10日,在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幟下集結起來的湖北革命黨人,蓄勢既久,為天下先,勇敢地打響了辛亥革命的“之一槍”,并一舉光復武昌。次日在此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推舉湖北新軍協統黎元洪為都督,宣告廢除清朝宣統年號,建立中華民國 。隨即,辛亥革命領袖之一黃興趕赴武昌,出任革命軍戰時總司令,領導了英勇悲壯的抗擊南下清軍的陽夏保衛戰。武昌義聲贏得全國響應,260余年的清朝統治頓時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隨之終結。武昌因此被譽為“首義之區”,紅樓則被尊崇為“民國之門”。 經過建設和發展,這里已然并正在向辛亥革命的紀念中心及其史跡文物資料的保護收藏中心、陳列展覽中心和科學研究中心的目標邁進,并已先后被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的前身是清末設立的湖北諮議局局址,始建于1909年,于1910年(清宣統二年)建成。湖北諮議局舊址自成一個規整的院落,它的主體建筑諮議局議場是一幢磚木結構二層紅色樓房(俗稱“紅樓”),其建筑形式完全依照近代西方國家議會大廈,風格典雅莊重。 1911年(農歷辛亥年)10月10日,在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幟下集結起來的湖北革命黨人,蓄勢既久,為天下先,勇敢地打響了辛亥革命的“之一槍”,并一舉光復武昌。次日,取得武昌起義勝利的革命黨人在此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即湖北軍政府,推舉湖北新軍協統黎元洪為都督,宣告廢除清朝宣統年號,號召各省響應武昌起義,推翻滿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隨即,辛亥革命領袖之一黃興趕赴武昌,出任革命軍戰時總司令,領導了英勇悲壯的抗擊南下清軍的陽夏保衛戰。武昌義聲贏得全國響應,260余年的清朝統治頓時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隨之終結。武昌因此被譽為“首義之區”,紅樓則被尊崇為“民國之門”。 因其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于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10月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之際,湖北省文化部門依托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建立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由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親筆題寫館名。
辛亥革命博物館怎么樣?
簡介:辛亥革命博物館是湖北省武漢市政府為紀念辛亥革命武昌首義100周年而興建的一座專題博物館,總建筑面積22142㎡,位于武漢市武昌區閱馬場首義廣場南側,北臨彭劉楊路,南抵張之洞路,東鄰楚善街,西靠體育街,是首義文化區的核心建筑,與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紅樓)、孫中山銅像、黃興拜將臺紀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處一條軸線。
注冊資本:11.97萬人民幣
辛亥革命博物館的導游詞有哪位知道?
辛亥革命博物館導游詞
歡迎各位來辛亥革命博物館參觀!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由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一次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由于1911年是農歷辛亥年,所以把這場革命稱為辛亥革命。大家知道嗎?這場革命首先就是在我們湖北武昌爆發的。各位來到的所在,正是中國一段舊歷史的終點,也是中國一個新紀元的開端。通俗地講,這里推翻了清朝,開創了民國,打倒了皇帝,催生了總統。
我館位于武昌,背靠蛇山,面向首義廣場,占地約28畝。它的主體建筑就是各位眼前看到的這幢房子,因為它紅墻紅瓦,人們稱之為紅樓。
紅樓最初是清政府設立的湖北咨議局局址,咨議局是清朝末年,為了預備君主立憲,而在各省設置的議事咨詢的民意機構,它的建筑風格摹仿西方議會大廈,1910年建成。1911年10月10日也就是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孫中山先生領導下的湖北地區的革命黨人,成功地發動了武昌起義。第二天,就在這兒組建了鄂軍都督府,都督府發布文告,宣布建立中華民國。義聲所播,全國響應,從而一舉結束了帝制,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紅樓因此被譽為“民國之門”。
在紅樓后面,這組灰色的房子叫議員公所,是當年咨議局議員們生活起居場所。目前在復原維修之中,沒有對外開放。樓前是同心廣場,寓意是“兩岸一心,和平統一”。
1961年,紅樓經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多年的建設,我館已成為紀念辛亥革命的標志性景點和全國有名的教育基地。
我館布置有兩個基本陳列:一個是以鄂軍都督府舊址,也就是紅樓為載體,布置的《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各位將會看到鄂軍都督府成立初期的機構和格局;另一個是布置于西配樓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它展現了武昌起義的歷史過程。
我們首先從《舊址復原陳列》開始。
從《格局圖》中,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到軍政府成立初期的政府組織結構,這是非常簡單的政府雛形了。共設五個部,即參謀部、軍令部、軍務部、民政府、外交部,還有黎都督起居室、總監察長室、各部稽查長室等,但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地方政府,卻改變了中國近代歷史的進程。
鄂軍都督府會議廳原來是咨議局議事堂。武昌起義第二天,也就是1911年10月11日湖北革命黨人和起義官兵在此集會,推舉原清軍第21混成協統領黎元洪為都督。
在主席臺左邊是黎元洪被推為都督后,軍政府發布的之一份文告。當時,革命黨人請大都督在上面簽字印發,黎元洪拒不簽字,連聲說“莫害我”,最后革命黨人李翊東提筆代簽了一個“黎”字,這份文告才得以面世。這份布告的發布對于穩定人心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布告的落款時間是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二十日為什么會有這種奇怪的落款呢?1911年是清宣統三年,但革命黨發動起義就是為了推翻清王朝,所以不會采用宣統年號紀年,加之革命黨宣稱自己是炎黃子孫,所以就從傳說中漢族人的祖先黃帝算起,到1911年正是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二十日是陰歷,轉換成公元歷法的話就是10月11日。我國使用公元歷法是從民國元年元旦開始,即1912年1月1日。
主席臺正中布置的一面旗幟,叫十八星旗,是武昌起義的軍旗。十八顆黃星,是代表山海關內十八個省份的炎黃子孫,紅底是鮮血,黑色是鐵,是武器,主題和象征意義是十八省的炎黃子孫團結起來,以“鐵血”即武力推翻滿清王朝的統治。
在臺口右邊有一張圖片,反映的是1912年4月孫中山先生訪鄂期間,受到湖北各界歡迎的情景。1912年4月,孫中山先生在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后,就首先到湖北訪問。4月10日這天,孫中山在此發表演講。
外交部的設置是鄂軍都督府代行中央政府職權的重要標志。各位知道,只有一個主權國家才有外交部。在1912年元旦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以前,鄂軍都督府實際上在軍事、外交等方面行使中央軍政府的職權。它通過外交部對各國發布照會,宣示革命政權的政策,以取得各國的外交支持。這份《中立布告》,是鄂軍都督府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軍政府成立之初,就給漢口的五國領事發布過外交照會,呼吁承認中華民國,但五國遲遲不答復。直到10月17日民軍和清軍在漢口劉家廟展開激戰,民軍大獲全勝,這時,五國看到革命黨人力量強大,就聯名發布了一紙布告,承認民軍是和清軍對等的軍事實體,他們保持中立。這份布告實際上承認了民軍的地位,對清王朝是一個打擊。當然,這份布告也只是一紙空文,五國后來在暗中支持袁世凱,幫助袁獲得了總統的寶座。胡瑛曾任外交部部長一職。
都督會客室和都督會議室是黎元洪在紅樓活動的重要場所。1912年4月,孫中山先生訪問武漢,曾在都督會客室會見過湖北軍政界人士。
黎都督起居室是黎元洪任都督之初的住所。黎元洪(1864——1928) 字宋卿,是湖北黃陂人。今天漢口有一條黎黃陂路,就是紀念黎元洪的。黎元洪原來是清軍第21混成協統領。為借重他的聲望,武昌起義第二天,革命黨人推舉他作鄂軍都督府都督,開始黎元洪態度強硬,不愿與革命黨人合作,被安置在這間屋子里。他不吃不喝,象個“泥(黎)菩薩”。后來因為武漢三鎮光復和革命形勢迅猛發展,黎元洪轉變了態度,同意出任都督。
侍衛官室正對黎都督起居室。侍衛官的主要職責是負責都督的安全保衛及飲食起居。最初幾天實際上是執行軟禁和監視黎都督的職責。
顧問官室和秘書官室是都督黎元洪的咨詢幕僚機構和重要的辦事機構。革命黨人宋教仁曾在秘書官室起草了著名的《鄂州臨時約法》,《鄂州臨時約法》是之一個具有資產階級憲法性質的法典,它成為以后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臨時約法》的藍本。
軍事會議室是都督府召開軍事會議的專門場所,許多重大軍事決策在此形成。陽夏保衛戰中,黃興曾在此召開過軍事會議。墻上有一幅地圖,反映的是當年陽夏戰爭的形勢。其中紅藍線代表兩軍運動路線,可以看出漢口、漢陽兩地是當年的戰場,而當年的漢口稱為夏口,所以這場戰爭簡稱陽夏戰爭。
參謀部是鄂軍都督府最初設置的四部之一。其職責為輔佐都督,制定作戰計劃。都督府草創之際,軍民大政,參謀部主持最多。
總監察長室和各部稽查長室的設置則反映了當時革命黨人良好的精神風范。首先我們從劉公說起,劉公是湖北襄陽人,出身于巨富之家,早年留學日本,加入了孫中山組建的中國同盟會,并創辦了另一個革命組織共進會。1910年回國,家里人交給他兩萬兩銀票,叫他去北京捐一個道臺,也就是去買個官,但劉公將這筆巨款無償捐給了武昌起義的指揮機關,用作購買槍械和起義的后勤保障經費。鑒于他資深革命黨人的地位和為武昌起義做出的貢獻,起義前在推選未來的政府成員時,劉公被推為政府總理。但最初組建的鄂軍都督府中沒有劉公的位置,有人就為他抱屈,劉公卻不以為然,認為革命的目標已完成,應該讓賢者執政,自己退居一旁進行監督就可以了。他“功成不居”的風范為大家欽佩,所以推舉他為總監察長。
蔡濟民是武昌起義的軍事指揮人員,他帶領一支部隊攻進了湖廣總督署,為武昌起義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起義后被公推委用為各部稽查長,蔡濟民一生追隨孫中山先生,后來在護法斗爭中為地方軍閥所殺。黃興稱贊他是“鄂省軍中之巨擘”。所謂“巨擘”,就是可以豎大拇指的人物。
民政部不同于今天的民政部,它是相對于軍政而言的,其主要職責為負責地方行政事務,部長相當于今天省長的職權。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叫湯化龍,是原湖北咨議局議長,當年正是在紅樓辦公。武昌起義成功后,湯化龍約集原咨議局的立憲派人士,與革命黨人、舊軍官聯合組建了鄂軍都督府,并被推為民政部首任部長。
軍令部是鄂軍都督府最初設置的四部之一。主要職責為秉承都督命令,發布軍令,調遣軍隊。都督黎元洪曾經兼任過軍令部部長一職。
軍務部主要負責軍務行政、軍隊后勤工作。革命黨人孫武、張振武曾分任軍務部正、副部長。后來蔣翊武也出任過軍務部副部長一職,“首義三武”均匯集于此部。
現在我們一起來參觀《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此陳列分為七個部分,以九個展廳全景式地展現了武昌起義歷史。
序廳正面弧線是一組與武昌起義相關的人物群像。主題是在孫中山先生的旗幟下,在同盟會和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推動下,湖北革命黨人領導和發動了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畫面下方的一行立體字是提示我們永遠銘記的日子:1911年10月10日。人物像下方影像是取材于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反映的是湖北新軍攻占湖廣總督署的場景。
*** 戰爭后的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武漢也未能逃過列強的魔爪。自1861年英國在漢口建立租界始,德、俄、法、日等國也相繼在今天漢口江漢關至黃浦路一帶建立租界。列強以租界為據點,對湖北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侵略與滲透;與此同時,封建專制統治也日益深重,在雙重壓迫之下,廣大農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面對中國社會的內憂外患,統治階級內部也不乏一些有識之士,湖廣總督張之洞就是一位。這位張公是推動湖北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人物。為了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他在湖北開始推行聳動中外視聽的“湖北新政”。其主要措施有三條:
一是辦工廠。最有名的是漢陽兵工廠和漢冶萍鋼鐵聯合企業。
二是練新軍。甲午戰敗,張之洞深受刺激,認為軍力不強是致敗之因,所以開始在湖北編練一支有別于清八旗的“新”軍。新軍除了武器裝備、服裝有新特點外,張之洞還大力提倡讀書人當兵,投筆從戎在當時竟成為時尚,這就為革命黨人在新軍中宣傳鼓動新軍起義埋下了伏筆。到張之洞離任時,他給湖北留下了兩支部隊:第八鎮(師)和第二十一混成協(旅),共計約1萬5千人。
三是興教育。人才的匱乏也讓張之洞痛心疾首,新政期間,張之洞開辦了許多以傳授西學西技為內容的新式學堂,當時流傳一首《學堂歌》,其中有一句說:“湖北省,二百堂,武漢學生五千強”,以說明湖北教育的興盛。張之洞還派遣大量留學生遠涉重洋赴日本、美國、西歐求學。其中尤其以派赴日本為多,當時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中湖北籍人數位居之一。后來的辛亥革命領袖黃興、宋教仁和吳祿貞等都是張之洞派到海外的留學生。
歐風美雨的沖擊和張之洞在湖北的新政,客觀上為中國的變局準備了條件。
清末湖北的反清革命發端于1900年的自立軍運動。首領為唐才常、傅慈祥等人,他們密謀發動“勤王”運動,以逼迫慈禧太后歸政光緒,推行君主立憲制。但事敗,唐、傅被殺。吳祿貞也參加了自立軍運動,失敗后遠赴日本,得以僥幸逃脫。在日本他與其他留學生有緣見到了孫中山先生,并接受了孫中山的革命思想。他們或創辦報刊鼓吹革命;或接受指示,回國起義;或創辦革命團體,聯絡同志,發動軍隊。湖北之一個革命組織科學補習所在張難先、朱元成、呂大森、曹亞伯等志士組織之下成立了。這幅畫中昂然卓立的年輕人,名叫王漢,是科學補習所重要成員。他奉行暗殺主義,認為殺掉幾個清廷大官就可以動搖清朝統治根基;于是喬裝改扮,追殺清戶部侍郎(相當于財政部副部長)鐵良,可惜射術未精,結果以身殉義。他在臨行前,給新婚八個月的妻子留下一首絕筆詩《別內》,最后兩句是“若使斷頭成永訣,愿卿含笑賀孤魂”,表現了王漢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王漢犧牲時,年僅23歲。繼科學補習所而起的革命團體是日知會,首領是劉靜庵,后來遭叛徒告發,日知會遭政府查禁,劉靜庵被捕入獄,獄中堅貞不屈,被折磨致死。張難先在劉靜庵犧牲后,請畫家張善子畫了一幅劉靜庵畫像,以寄托自己的追懷之情。后來張難先還請了許多民國的名人在這幅畫像旁題辭,右上“正氣長留”是孫中山的兒子孫科題寫的,“英威不朽”則是書法家于右任的手筆。
日知會后,湖北革命黨人成立了十幾個革命團體,并在辛亥年間,逐漸歸流為兩個齊頭并進的革命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文學社社長是湖南人蔣翊武,湖北共進會會長是漢口人孫武。兩個團體都堅持以發動軍隊投身革命為革命方略。經過湖北眾多革命團體的努力,在武昌起義前夕,湖北新軍1萬5千人中有5千多人加入了革命黨。
1911年夏秋間,四川省爆發了保路運動,清政府緊急調派軍隊入川,鎮壓保路運動,湖北新軍第3l標及32標1營在川漢、粵漢鐵路督辦大臣端方的帶領下,趕赴四川。湖北武漢城防相對空虛,這大大鼓舞了湖北革命黨人舉行起義的信心。而這時,在上海由宋教仁、譚人鳳發起成立了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在中部總會的推動下,文學社、共進會兩個革命團體拋開門戶之見,合而為一,組成統一的臨時指揮部,策劃起義,他們的起義計劃得到了黃興的贊同。革命黨人為起義預備了軍旗、印信、鈔票,只待時機成熟。
武昌起義的爆發和一件突發事件有關,這就是寶善里炸彈案。1911年10月9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秘密機關配制起義用的炸彈,搗藥時用力過猛,導致爆炸,孫武面部炸傷,被送往醫院。屋內濃煙滾滾,引來俄租界巡捕的注意,他們將房間團團圍住,搜出起義用的文告、旗幟、印信及革命黨人花名冊,并將其送交湖北當局。湖廣總督瑞澄下令四閉城門,按名冊捕拿革命黨人。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于當晚相繼被捕,10月10日凌晨,三人慷慨就義于湖廣總督署東轅門。10月10日晚,武昌起義爆發了,晚八時,湖北新軍工程第八營響起武昌起義的之一槍,起義士兵在共進會代表熊秉坤帶領下沖出營房,奔赴楚望臺軍械庫,領取槍彈,并推舉吳兆麟為起義總指揮。吳兆麟下令打開中和門(也就是今天的起義門),迎接炮隊進城,并兵分三路,圍攻清督署。經一夜激戰,督署被炸成一片瓦礫,湖廣總督瑞澄倉皇逃竄到“楚豫”兵艦,第八鎮統制張彪在督署被攻克時也望風而去。次日凌晨,十八星旗插在了警鐘樓頭,武昌起義取得成功。
10月11日起義士兵簇擁至湖北咨議局,在此推舉清軍第21混成協統領黎元洪出任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都督。都督府成立后即以“大總統孫中山”名義發布文告,擴大影響,并照會駐漢各國領事,請其“嚴守中立”; 同時發布一系列革除時弊陋習的文告如禁蓄辮令,禁纏足令等。這張剪辮子的照片各位看過后,可能會一笑置之,以為只是簡單的移風易俗運動。實際上,這在當時包含深刻的政治意義:男人腦后的辮子和滿清入關大有聯系,清初,皇帝為強化對漢族地區的統治,頒發了一道剃發令,主要內容有十個字:“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從此,漢族男人就蓄起了這根屈辱的辮子長達260余年。武昌起義爆發后,革命黨人上街剪辮子就表明不承認清政府的統治,并與之徹底決裂。黎元洪同意就任都督一職時,就剃了個光頭表明態度。
武昌首義消息傳出后,次日漢陽、漢口相繼起義,漢口還成立了以詹大悲為首領的漢口軍政分府;省內漢川的梁鐘漢發動起義,隨即劉英、劉鐵兄弟在京山發動起義。由于荊州是八旗駐地,革命黨人以武力光復荊州城。
對于武昌首義的消息,清廷大為震驚,急派陸軍大臣蔭昌、水師提督薩鎮冰統領水陸大軍分途并進,直抵武漢;并重新起用在洹水垂釣的袁世凱,委以重任,全權指揮水陸各軍進攻武漢。
軍政府成立后,立即擴軍備戰。武漢市民踴躍投軍,不滿三天,即募集到3萬人,未經訓練即開赴戰場與清軍展開殊死搏殺。這件血衣是敢死隊隊長黃禎祥當時所穿,左右衣袖上各繡有“九月初六日敵人攻劉家廟槍傷左肩之紀念”、“初七日與敵大戰搶炮三尊敵彈如雨槍傷右肩今共和成立以作紀念”。這件血衣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革命軍浴血奮戰的英勇氣概。由于民軍依托漢口街巷處處阻擊,清軍統領馮國璋竟悍然下令放火焚燒漢口,使繁華街市,變為一片焦土。
革命領袖黃興在香港聽到武昌起義消息,一路喬裝改扮,乘船趕到武漢,抵漢受到武漢軍民的熱烈歡迎,黃興不顧風塵勞苦,立即帶領參謀人員趕赴前線,部署對清軍的反擊戰。其后,軍政府在閱馬廠舉行了盛大的拜將儀式,仿效秦漢之際劉邦拜韓信為大將的典故,由黎元洪委任黃興為戰時總司令一職,負責陽夏戰守事宜。這座由天津泥人張制作的黃興蠟像反映的正是當年都督拜將的情景。
在這里有一張唯一的女性照片,她叫張竹君,是上海紅十字會會長,在武昌起義期間,她組織了一支民間醫療隊,準備奔赴陽夏戰地,正好此時黃興來到上海,苦于無法安全迅速趕到武漢,就請張竹君醫生幫忙,張竹君將黃興化裝成紅十字會的醫生,隨船帶到武漢。到漢后,張竹君則帶領醫護人員出入戰場,救護傷兵、收殮尸體。這塊“國殤”碑就是當年紅十字會所立。
在訓練有素的清北洋軍強大攻勢下,民軍節節退守,11月27日漢陽失守。陽夏戰爭雖以清軍得手陽夏、民軍退駐武昌而告終,但民軍以萬余人的身軀,血戰堅守4l天,為其他各省的獨立贏得了時間,并吸引了清軍的主力,所以“敗中寓勝”。
武昌首義得到了全國大多數省份的響應,更先響應起義的是湖南和陜西。其后江西、山西、云南等省相繼光復。各省起義領導者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詳:比如山西都督閻錫山、云南都督蔡鍔、江西都督李烈鈞、滬軍都督陳其美,還有率敢死隊光復杭州城的蔣介石。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自海外歸來,29日在南京舉行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選舉,孫中山以絕對多數票當選臨時大總統,黎元洪為副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與之相對應的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下,于1912年2月12日黯然下詔退位,統治中國兩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從此終結。清朝黃龍旗殘損滑落,而被頒定為中華民國國旗的五色旗則冉冉升起,從此中國進入了一個共和新時代。五色旗的五色是紅、黃、藍、白、黑,分別代表當時中國的五大民族漢、滿、蒙、回、藏,象征五族共和。
辛亥革命的硝煙早已散盡,但這場革命帶給中國的變化是巨大的。直至今天,我們還生活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之中。
我們不妨做個假設:如果沒有武昌起義,沒有辛亥革命,也許今天在紫禁城里還端坐著一位皇帝,男人的腦后還拖著一根長長的辮子,女同胞們則要把腳裹成三寸金蓮。在服飾上也能看得出那場革命帶來的變化,孫中山給中國人貢獻了一套中山裝,西服也自辛亥后慢慢在中國流行……這些都是以武昌起義為開端的辛亥革命的功勞。由孫中山的孫子孫治強題寫的“民國之門”四字,是對鄂軍都督府舊址在辛亥革命中地位的更好的評價。
看完了整個展覽,中山先生的哲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想必能引起各位心中的共鳴吧!
辛亥革命博物館觀后感
展覽通過回顧1840年 *** 戰爭以來,中國各階層人民在屈辱苦難中奮起抗爭,為實現民族復興進行的種種探索,特別是中國新時代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光輝歷程,充分展示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新時代、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充分展示了歷史和人民為什么必須始終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復興之路總共分為五個大部分,之一部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部分,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第三部分,中國新時代肩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第四部分,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第五部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觀看復興之路的歷程,使我回顧了中華民族100多年來的強國之夢和不懈探索的偉大歷程。翔實的史料、恢弘的氣勢、深沉的語言、珍貴的歷史圖片,為世人展示了一幅民族復興之畫卷。100多年來,民族復興成為中國人民的執著追求。陜北延安,是中國新時代領導全國人民抗戰的圣地,民族復興的領導者在這里運籌帷幄。經歷了歲月的磨礪和洗滌,中國新時代領導著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共產主義這個最終目標而不斷探索著、奮斗著、發展著、前進著,在這個歷程中,我們一齊哀悼,一齊歡呼,一齊奮斗,一齊感動。不論遇到什么,歷史事實都告訴我們:中國新時代領導的中國將會不斷發展、進步!在1840年 *** 戰爭以后,近代中國遭受了難以細說的屈辱。盡管孫中山先生向國人發出了“振興中華”的號召,并在1911年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但當時的中國并沒有徹底消滅封建制度,也沒使人民擺脫帝國主義的奴役。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仍是一片渺茫。多少志士仁人為此嗟嘆!這種狀況直到中國新時代誕生,到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后才得以根本改變。在一個積貧積弱的大國進行前所未有的社會主義建設,盡管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沒有使中國甩掉貧窮落后的帽子,于是,小平同志開創的改革開放新時期從1978年開始起步,中國人民從貧窮走向富裕,全國的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國力大為增強,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巨大。民族復興之路在人們眼中也開始逐漸明朗了起來,而當我們步入21世紀后,這條偉大的復興之路更是清晰可見。自誕生之日起,中國新時代就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武裝并指導全黨。正是由于有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中國新時代才得以正確地判斷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中國新時代人不是以教條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而是在堅持中發展,于實踐中創新,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隨時根據新的情況,提出并解決新的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因此,才有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產生。科學理論的指導,中國新時代的領導,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中國的歷史就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所實行的都是精英式的改良或革命路線,只有到了新時代這里,才找到了正確的前進道路。人民是新時代力量的源泉,勝利的保障,是歷史的主人。只有新時代一直自覺地更大限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這樣,它才有效地喚起人民,并將其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使之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體力量。這一點是任何其他階級的政治力量始終沒有也是根本無法做到的。只有真正選擇了人民,才會最終被人民所選擇。一個有生命力的民族,這也是復興之路所給予人們的啟示。一個強大或追求強大的國家,都需要精神的力量。在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演進中,有過無數的輝煌,也曾多次經受各種天災人禍的考驗。尤其是近代百年,更是內憂外患,災難深重。但是,無論經受怎樣難以想象的磨難,偉大的中華民族總是能夠從坎坷中奮起,百折不撓,闖過難關,攀上新的高峰。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形成、發展并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也正是這樣一種精神,支撐、引導著我們從歷史中走來。這一精神的血脈,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然而,發展之中總有一脈相承,這就是要永遠保持民族的自尊、自豪與自信,時刻將祖國的利益和民族的尊嚴置于首位。可以這樣說,復興之路用事實證明,只有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可見,復興之路所證明的正是今天的中國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所面臨的,而且必須作出正確回答和正確選擇的根本問題,那就是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這與黨的十七大所確定的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主題正好吻合,展覽選取各個歷史階段更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進行歷史重現,講述了中國從民族覺醒、民族救亡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實行改革開放、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新的歷史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