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長征歷史展廳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長征紀念館設計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添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六盤山紅軍長征戰役簡介
六盤山紅軍長征戰役簡介:
六盤山位于寧夏南部山區,海拔2800多米,古代人們稱之為大隴山。六盤山是紅軍長征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也是在長征中橫亙在隴東高原上的一座天險。
1935年9月,毛澤 東率領紅一方面軍中由一三軍團和中 央領導機關組成的陜甘支隊北上。10月5日,紅軍進入寧夏西吉縣境內。這時,國民 黨軍為了阻截中 央紅軍和陜北紅軍會合,在六盤山一帶設置重兵。在六盤山周邊有國民黨毛炳文兩個師、東北軍何柱國的騎兵部隊,門炳岳及西北馬鴻賓的部隊,形勢相當嚴峻。根據敵情,毛澤 東決定從敵人兵力比較薄弱的青石嘴一帶突破包圍,穿越平銀公路,直插六盤山東邊的涇源陽清村。
在前進路上,紅軍戰士意外發現在青石嘴一帶駐扎有敵人的一個騎兵團。這時已接近中午,敵人正在開火做飯,戒備相當松散。于是紅軍乘敵不備,發起突襲,消滅了敵軍,而且繳獲了100多匹戰馬及十多車物資。紅軍用繳獲的物資迅速裝備了一個騎兵偵察連。后來成為開 國上將的梁興初就是這支騎兵偵察連連長。毛澤 東在翻越六盤山的過程中,一邊爬山,一邊構思了最初的《清平樂·六盤山》即《長征謠》。
《清平樂·六盤山》詩詞: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延安革命紀念館有什么好參觀的
延安革命紀念館是延安的必去的熱門景點之一長征歷史展廳,這里面有相關的革命故事,延安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延安革命紀念館有什么好參觀的,里面的規劃是什么樣的?長征歷史展廳我們在里面可以學到什么?一起看看吧!
延安革命紀念館創建于1950年,紀念館原館址在鳳凰山麓,1968年在王家坪建新館,1973年正式對外開放,展廳正門上方“延安革命紀念館”七字系郭沫若書寫。
景點位置 :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王家坪路延安革命紀念館
交通 :出租車延安市內出租車起步價格為5元。公交車延安市內擁有10條公交線路,能夠到達市內的各個地區,同時延安還開有12條遠郊公交線路,主要是開往延安遠郊的各個鄉鎮。乘3路公交車可到達 。
門票 :免費
tips:憑身份證免費參觀
開放時間 :08:00-16:00
先去了左邊延安時期從嚴治黨的展覽,從一大的黨章之類開始,然后到古田會議,再就是延安時期各種文物,從嚴治黨的案例,出口是紀念館后面,再繞道前面的主館。主館兩側各有9個延安時期人物雕像。
進館只需要刷身份證,一樓序廳中間是領導人群像兩側是工農兵群像,背景是寶塔山,左面是黃陵,右面是壺口,全部是黃色基調,可以獻花。
參觀入口在左邊,從陜甘寧邊區最早的建立,到中央紅軍入陜,然后發展壯大。
里面有張小桌子很有來歷,毛主席在上面寫了沁園春雪。里面復制了延安的城墻,延安的沙盤,各種戰斗詳報,臂章等等文物。
一樓出口放了繳獲日軍的武器,可惜張冠李戴很多,馬克沁、捷克式都不是日軍的,可以算偽軍的吧。反正館內對武器的說明很簡略,沒有具體型號,馬虎得很。
二樓是延安的政治活動與大生產、文化生活、醫療等等展示,還模擬了一條延安新市場的大街,兩邊是延安的店鋪,每家里面都掛著毛主席像。
接著是很多版本的主席著作,七大的一些相關紀念品,八四空難的一些遺物,最后是一張今日延安的航拍照。
周邊景點
王家坪革命舊址 200米
楊家嶺毛澤東舊居 1.4公里
延安清涼山 1.4公里
延河大橋 1.7公里
延安鳳凰山 2.1公里
寶塔山景區-延安寶塔山 2.2公里
延安市區很多景點都是還原革命時期原貌的,是有一定教育意義。延安革命紀念館一定算是個亮點。建筑很大,里面系統的介紹了長征、抗戰、解放戰爭等新時代革命之路的全過程,收納了包括多位高層領導人在內使用過的槍械和穿過的衣服,生動的還原了歷史,讓我們把小時候在課本中學習過的內容又復習了一遍,勾起不少回憶,單純從歷史的角度也是給每個人上了一課。很多雕塑和仿實景很逼真!這個紀念館還是值得一去的。
延安革命紀念館三個展廳六個專題是什么
延安陳列館實際由6個面積相等的展廳組成。其中,“延安革命史”基本陳列館按照歷史編年與專題相輔相成的方式,將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輝歷程分為六個主題展示:之一單元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第二單元:抗戰的政治指導中心;第三單元:新民主主義的模范試驗區;第四單元是延安精神的發祥地;第五單元是偉大思想指導地位的確立;第六單元是奪取全國勝利的出發點。
請問紅軍長征時所經過的安順場是現在的安順嗎?
不是長征歷史展廳,安順場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長征歷史展廳的大渡河中游南岸,安順市是貴州省的。
北京有幾個博物館?
呵呵長征歷史展廳,那可多長征歷史展廳了去了。
歷史類
首都博物館 、中國軍事博物館、 中國革命博物館
通州區博物館 、密云縣博物館
遺址類
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
藝術類
中國工藝美術館、炎黃藝術館
北京藝術博物館、何揚吳茜現代繪畫館
科技類
中國地質博物館、中華航天博物館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中國農業博物館
名人故居
茅盾故居、徐悲鴻紀念館、郭沫若紀念館
專題類
中國蜜蜂博物館、北京航空館
北京市古代錢幣博物館、中國長城博物館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古陶文明博物館
中國體育博物館、北京石刻博物館
北京郵政博物館
院校類
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民族博物館
中醫藥博物館
革命紀念館
平西抗日烈士博物館
冀察熱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
長辛店二七紀念館
民族宗教類
中華民族博物館、雍和宮
個人推薦——自然博物館、天文館、科技館、首都博物館、地質博物館。
后天長征歷史展廳我要去電影博物館啦長征歷史展廳,很期待哈長征歷史展廳!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是中國惟一的大型綜合性軍事歷史博物館,占地面積8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6萬多平方米,陳列面積4萬多平方米。主樓高94.7米,中央7層,兩側4層。大樓頂端的圓塔,托舉著直徑6米的鍍金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軍徽,它凌空高聳,金光閃閃。高達4.9米的銅門,是用福建前線參戰部隊送來的炮彈殼熔鑄而成的。正門上方懸掛著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金字銅底巨匾。大門兩側豎立著陸海空三軍戰士和男女民兵兩組英姿勃勃的漢白玉石雕。全館有22個陳列廳、2個陳列廣場。陳列廳高大、寬敞、明亮。沿所有展覽場地繞行一周,長達12公里,就其規模而言,為國內外少有。伴隨著國家改革和建設的腳步,在它的周圍,建立起了中華世紀壇、中央電視臺和西客站,把它襯托得更加雄偉壯麗。
軍事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分為基本陳列和臨時展覽。基本陳列有土地革命戰爭館、抗日戰爭館、全國解放戰爭館、抗美援朝戰爭館、古代戰爭館、近代戰爭館、兵器館、禮品館等。
土地革命戰爭館,位于展覽大樓東一樓,主要陳列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中國新時代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人民反對國民黨蔣介石黑暗統治,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工農民主政權,進行土地革命戰爭的歷史。陳列中突出展示了中國新時代創建人民軍隊,確立新型人民軍隊建設原則,開辟中國革命道路、開展革命戰爭和在革命戰爭實踐中形成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等重要歷史內容。
抗日戰爭館,位于展覽大樓東二樓,主要陳列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在中國新時代倡導并組織的、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進行全民族抗戰的歷史。陳列中重點展示中國新時代及其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游擊隊、東北抗日聯軍等人民抗日武裝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全國解放戰爭館,位于展覽大樓東二樓,主要展示1945年9月至1949年9月,人民解放軍在中國新時代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支持和支援下,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等三個階段的艱苦作戰,消滅國民黨800萬軍隊,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反動統治,建立新中國的歷史。
抗美援朝戰爭館,位于展覽大樓東三樓,主要展示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響應中共中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高舉和平與正義的旗幟,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一道抗擊美國侵略者,經過兩年零九個月的艱苦斗爭,終于以劣勢裝備打敗了現代化裝備的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歷史。
古代戰爭館,位于展覽大樓西三樓,主要展示上自原始社會末期、下迄1840年的中國古代戰爭歷史。陳列內容以戰爭史為主線,同時融兵器、軍制、軍事人物、軍事思想,以及一定的政治、經濟背景于一體,比較系統地反映了中國歷代的主要戰役和軍事成就。
近代戰爭館,位于展覽大樓西四樓,主要展示1840~1919年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和本國封建壓迫的武裝斗爭史,陳列內容中還介紹了近代著名軍事人物,近代軍事工業和籌建近代海軍、清末軍制改革等內容。
兵器館,位于展覽大樓北側和東西兵器廣場,主要陳列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歷次革命戰爭中和建國后海防、邊防、空防斗爭中曾經使用和繳獲的,以及中國自行研制的部分武器。陳列的兵器分為輕武器、火炮、裝甲車輛、導彈、艦艇、飛機等6個部分。
禮品館,全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外交往友誼館,設在展覽大樓四層中廳。該館主要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對外交往中接受的具有代表性500余件禮品。這些禮品來自五大洲近百個國家,是從數千件禮品中遴選出來的。這些各具匠心的精美禮品,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外軍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它從不同視角反映了各個國家的民族風情、工藝美術風格和軍事文化特點。
軍事博物館在搞好基本陳列的同時,根據黨、國家和軍隊的中心任務,還適時舉辦一些紀念性的、專題性的臨時展覽。10年來,先后舉辦的大型展覽有:“利國、利軍、利民之舉--全國軍地兩用人才成果展覽”、“毛澤東光輝軍事業績--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展覽”、“雷鋒精神譜新歌--紀念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雷鋒題詞30周年展覽”、“中華民族的勝利--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展覽”、“長征·豐碑永存--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展覽”、“新時期軍隊建設成就--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70周年展覽”、“新時期英雄戰士李向群事跡展覽”、“建國50周年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覽”。1997年7月和2000年7月,軍事博物館還應邀赴俄羅斯、羅馬尼亞分別舉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輝歷程”展覽。
與此同時,軍事博物館還提供場地,抓住“熱點”,與地方先后聯合舉辦了“長江三峽工程展覽”、“懲治貪污受賄犯罪展覽”、“‘嚴打’斗爭紀實展覽”、“全國海關反走私展覽”、“全國禁毒展覽”、“崇尚科學,反對邪教展覽”等大型臨時展覽。
50年來,軍事博物館共接待國內外觀眾5000多萬人次。近幾年,觀眾逐年增加,2001年觀眾達到近200萬人次。軍事博物館被教育部、總政治部等六部委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中宣部命名為“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被北京市評為青少年教育基地先進單位。軍事博物館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國防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深受廣大觀眾特別是青少年的喜愛。
軍事博物館在文物收藏、學術研究、陳列展覽的實踐中,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專家、學者,承擔并完成了國家和全軍“八五”、“九五”、“十五”重要科研課題,撰寫和出版了一些學術著作,獲得了國家和軍隊優秀科研成果獎;創作和發表了一些在國內外頗有影響的藝術作品。軍事博物館已成為當今國內外知名度較高的博物館,并躋身于世界十大軍事博物館的行列。
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軍事博物館正在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斷改革創新,與時俱進,進一步調整充實陳列內容,強化現代化展示手段,深入開展學術研究,出精品,出人才,為建設一流博物館而努力。
[編輯本段]【古代戰爭館簡介】
古代戰爭館位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大樓三層西側,展出面積3300平方米,陳列文物、照片、模型、圖表、繪畫、雕塑等展品共計1600余件。該館是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指示精神,從1984年開始籌辦,1988年正式開館。1998年修改調整,1999年重新開館。
古代戰爭館的陳列內容,以戰爭史為主線,融兵器、軍制、軍隊、軍事思想,以及一定的政治、經濟背景于一體,按照歷史發展順序,分為先秦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宋遼夏金元時期、明清時期( *** 戰爭前),共6個部分。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重要的戰爭、著名的戰例和卓越的軍事家、軍事統帥、將領;在世界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等時期的青銅兵器,唐宋以來的火器及《孫子兵法》等著名的軍事理論著作,在陳列中都重點地作了反映。
古代戰爭館陳列有許多珍貴的軍事歷史文物,如山東出土的西周“薛師”戟、湖南出土的春秋時期的竹弓、安徽出土的戰國時期楚全戈、陜西出土的秦兵馬俑、江蘇出土的西漢兵俑、吉林出土的元“至正辛卯”銅火銃等等。為盡可能地展現中國古代軍事歷史面貌,古代戰爭館陳列中還展示了部分模型、蠟像及一批繪畫、雕塑等美術作品。高5米、長52米的序廳環形壁畫《華夏戎詩》,凝練而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古代車戰、水戰、騎戰和攻守城戰的特點。此外,大型復原模型“四馬三人戰車”、再現唐代騎兵豐采的“東都虎牢之戰”景觀、宋城和攻守城器械復原模型、氣勢恢宏的火器陳列臺及巨大的戰船模型等展品,均形象地再現了中國古代兵器、軍隊、作戰的特點和歷史。
古代戰爭館的整體形式設計古樸典雅,極富民族特色。豐富的文物展品,配之以多元化的立體組合陳列和聲、光、電等新技術、新材料的巧妙運用,使整個古代戰爭館呈現出的是中華民族五千年軍事歷史文化的宏偉畫卷,隨處閃耀的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的燦爛輝煌。
[編輯本段]【近代戰爭館簡介】
近代戰爭館位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大樓四層西側,展出面積1300平方米,陳列有文物、歷史照片、復原模型、沙盤、圖表、蠟像、景觀等展品共計500余件。該館從1984年開始籌辦,1988年正式開館。1998年修改調整,于1999年重新開館。
近代戰爭館的陳列內容,以1840年至1919年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和本國封建壓迫的武裝斗爭史為主線,按照歷史發展順序,分為 *** 戰爭、太平天國戰爭、抗擊列強瓜分中國的戰爭、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戰爭、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戰爭,共5個部分。陳列內容除反映中國近代歷次重要的戰爭外,還有林則徐等數十位著名軍事人物,以及興辦近代軍事工業、籌建近代海軍、清末軍制改革等中國軍事近代化的內容。
近代戰爭館陳列有許多珍貴的軍事歷史文物,如鑄有銘文的太平天國火炮、左宗棠的印章、丁汝昌的戰服、美制加特林機槍等。為全面形象地展現中國近代軍事歷史面貌,近代戰爭館序廳浮雕沉穩凝重,既揭示了近代戰爭館的主題,又是近代戰爭史的濃縮。陳列中還展示了景觀、復原模型、蠟像及一些繪畫、雕塑等美術作品。其中,有揭露英法聯軍的暴行和再現“中日甲午戰爭”黃海激戰場面的大型復原景觀“圓明園”、“黃海海戰”,有著名畫家高虹、何孔德、高泉等人創作的熱情頌揚中國人民不畏強暴、奮勇抵抗外來侵略的《虎門抗英》《翰海糧道》《廊坊大捷》等油畫。
近代戰爭的整體形式設計簡潔大氣,具有很強的觀賞性。豐富的文物展品,配之以多元化的立體組合陳列,使其成為一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課堂。
[編輯本段]【土地革命戰爭館】
土地革命戰爭館位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覽大樓東一樓,主要展示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中國新時代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人民為反對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統治、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工農民主政權而進行的土地革命戰爭的歷史。
整個陳列分為“中國新時代的早期軍事活動”、“各地武裝起義和中國工農紅軍的創建”、“游擊戰爭的開展和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紅軍反‘圍剿’及其作戰原則的形成”、“紅軍長征和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由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民族戰爭的戰略轉變”6個單元。陳列內容突出反映了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國新時代領導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發展成為一支不怕任何艱難困苦、英勇善戰的新型人民軍隊的光輝戰斗歷程;重點展示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新時代人,把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領導人民軍隊開創中國革命道路,確立人民軍隊的建軍原則,并逐步形成一整套適合中國革命戰爭的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揭示了只有在中國新時代領導下進行武裝斗爭,才能救國救民的歷史必然性。
在土地革命戰爭館寬敞高大的展廳中,陳列著1000余件珍貴文物、340余張歷史照片和反映重大歷史事件的藝術作品,并通過沙盤、大型景觀、電動圖等使展覽的形式更加豐富,使觀眾的思緒不知不覺間融入了那段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戰斗歲月……
從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中,觀眾能看到人民軍隊的創始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革命殫精竭慮的身影;能看到那些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血灑疆場的先烈們的英姿;能看到衣衫襤褸、武器陳舊,但斗志昂揚的初創時期的紅軍隊伍;能看到漫漫長征路上紅軍們的滿面征塵;能看到井岡山、古田、瑞金、遵義、吳起鎮、瓦窯堡、延安等革命圣地所留下的紅軍將士的戰斗足跡。總之,每幅照片都記載著中國革命初期令人回味的歷史往事。
館內陳列的大量文物是那段歷史的見證。其中有軍服、槍、炮、望遠鏡、醫療用具、通訊設備、印章、文告、作戰計劃等等,可以說它們件件都在人民軍隊光榮史上建立了功勛,每件文物背后都蘊藏著一個感人的故事。這些文物中有北伐戰爭中新時代人葉挺使用的指揮刀;有體現領袖及紅軍領導人精神風范和戰斗歷程的皮裹腿、手槍、黨證等;有體現紅軍和人民群眾魚水之情的綢匾、郵包;有顯示紅軍文明之師風采和嚴守紀律的字條、包袱皮,有見證紅軍官兵關系的雨布、伙食尾子、領袖送給警衛員的銀元;有記載紅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光輝歷程的紅軍最早的軍服及紅軍的之一臺收報機;有展示烈士面對死神大義凜然,壯志未酬身先去的獄中絕筆及染有血跡的遺物;有鐫刻著革命前輩赫赫功績的獎章、證章;有表現紅軍艱苦奮斗精神的油燈、荔枝炮;有目睹了紅軍勇往直前、所向無敵的瀘定橋鐵索、紅軍長征抬到陜北的惟一的一門山炮;有紅軍長征過雪山時用過的腳馬子;有紅軍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繳獲的戰利品:國民黨軍師長的懷表、國民黨軍的小平射炮;有飽含老一輩革命家之間深情厚誼的毛毯……
在黨旗輝映下,《星火燎原》雕塑以巍峨嶙峋的山石為基座的一只高舉鋼槍的巨手,構成了序廳的主體,寓意著在中國新時代領導下,人民軍隊的誕生、發展壯大和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勝利。除此之外,《南昌起義》《井岡山會師》《紅軍反“圍剿”的勝利》《飛奪瀘定橋》《三大主力會師》《紅軍過草地》《艱苦歲月》《歃血結盟》等繪畫和雕塑藝術品,更是再現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一個個重大的歷史場景,同時又給人們-種難忘的藝術享受,它們是新中國美術史上的經典之作。
井岡山電動沙盤、長征路線電動圖、“紅軍過雪山”大型景觀及一批戰例圖、序列表、統計表等輔助展品,不但豐富了陳列內容,更增加了展覽的形象性、趣味性和知識性,能使人們更好地了解那崢嶸歲月里的戰爭本色。
[編輯本段]【抗日戰爭紀念館】
抗日戰爭館位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覽大樓東二樓。該館主要展示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在中國新時代倡導和組織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進行全民族抗戰的歷史。
整個陳列內容分為“中華民族奮起抗戰”、“開辟敵后戰場”、“堅持與發展敵后根據地”、“堅持艱苦的敵后抗戰”、“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5個單元。陳列中突出展示了中國新時代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和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和東北抗日聯軍等人民武裝力量在抗戰中的主力軍作用。
抗日戰爭館共展出歷史文物1000余件,其中有擊斃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的迫擊炮、抗日英雄楊靖宇的銅印、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使用過的止血鉗、新四軍軍長葉挺在獄中穿過的軍衣、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使用過的手槍、白洋淀雁翎隊打擊日軍用的“大抬桿”槍、百團大戰中繳獲的日本國旗、侵華日軍首要戰犯岡村寧次投降時呈交的佩刀……這些珍貴文物,是中華民族團結御侮的象征,是日本法西斯侵華失敗的見證。
抗日戰爭館展出300多幅歷史圖片。這些圖片真實地記錄了中國全民族抗戰的歷史,展現了中國新時代領導人民抗日武裝在敵后戰場浴血殺敵的壯烈場景。陳列中還展出了雕塑、油畫、景觀等藝術作品。進入展廳,迎面是《大刀向鬼子們頭上砍去》的雕塑,生動地再現了中國新時代領導的抗日武裝同仇敵愾、奮勇殺敵的英雄形象。背景畫《長城烽火》,象征著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團結抗戰,“用我們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新創作的油畫《百團大戰》形象地表現了中國新時代領導八路軍100多個團在華北敵后向日本侵略軍發動大規模進攻作戰的歷史畫面。“地道戰”景觀表現了冀中軍民布下天羅地網,陷敵于人民戰爭汪洋大海的生動場景,揭示了“兵民是勝利之本”的真理。
整個陳列既鮮明地展現了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領導敵后軍民堅持抗戰的光輝業績,也生動地記述了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和人民群眾出生入死、血染沙場的英雄事跡。展覽通過八年抗戰的勝利,深刻地揭示了中華民族不可悔,侵略者必敗的歷史真理。
[編輯本段]【全國解放戰爭館】
全國解放戰爭館于軍事博物館展覽大樓東二樓,主要展示中國新時代領導全中國人民和人民解放軍經過浴血奮戰,推翻國民黨政權黑暗統治,奪取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建立新中國的光輝歷史。
全國解放戰爭館陳列內容分為“爭取和平民主準備應付內戰”、“實行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舉行戰略決戰”、“實施戰略追擊”5個單元。陳列內容突出展示了毛澤東等革命領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反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敗國民黨軍進攻,千里躍進大別山,逐鹿中原,決戰遼沈、淮海、平津,強渡長江,解放全中國的光輝戰斗歷程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同時也展示了革命先烈英勇捐軀、血沃中華的英雄事跡及人民群眾對革命戰爭的支援。展覽還以專題陳列形式,再現了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的自身建設、后方建設、軍民關系等等。在展現軍事歷史的同時,也再現了這一時期的軍事文化。
《全國解放戰爭館》展出歷史文物1000余件、歷史圖片300余幅。它們是解放戰爭的歷史見證,每一件都承載著一段不平凡的歷史,記述著一個動人的故事。看到它們,仿佛看到了解放戰爭硝煙彌漫的戰場和那艱苦斗爭的歲月。全國解放戰爭館還運用雕塑、繪畫、景觀等藝術形式及聲、光、電等技術,實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序廳以圓雕、高浮雕、低浮雕、淺浮雕構成的《解放全中國》大型組雕,展現了解放軍一往無前,解放全中國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大型復原景觀“走向勝利”中,五大書記蠟像形象逼真,再現了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胸中自有雄兵百萬的領袖風采;“錦州戰役”背景畫,場面壯觀,氣勢恢宏;高虹、何孔德、陳逸飛等國內著名藝術家創作的《決戰前夕》《轉戰陜北》《占領總統府》等油畫,藝術地展現了解放戰爭的輝煌歷史。展館中央的大型武器繳獲臺上,陳列著人民解放軍繳獲的美制槍炮、通訊器材及其它軍用品,見證了人民解放軍用“小米加步槍”打敗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的歷史。
[編輯本段]【抗美援朝戰爭館】
抗美援朝戰爭館位于軍事博物館東三樓一廳。該館從1995年開始籌辦,1999年10月籌建完畢,內部預展。2000年10月,為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50周年而正式對外展出。整個展覽真實的記錄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美國侵略朝鮮,并嚴重威脅中國安全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應朝鮮勞動黨和政府的請求,派遣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展開了一場震撼世界的大較量,并贏得了舉世公認的勝利的歷史。
抗美援朝戰爭館分為“決策出兵”、“運動殲敵”、“邊打邊談”、“勝利歸國”四個單元。整個陳列以軍事斗爭為主線,以大量生動的歷史圖片和珍貴的文物再現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展示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指戰員不畏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表現了中朝統帥部及高級將領運籌帷幄的指揮藝術和不畏強敵的膽識與魄力,反映了作戰雙方在談判桌上的激烈斗爭等。
抗美援朝戰爭館》陳列面積1300平方米,展出歷史圖片近300張,文物900余件,其中既有毛澤東、金日成、彭德懷等領導人親筆簽發的有關文件與使用過的物品,又有邱少云、黃繼光等英雄人物生前留下的寶貴文物,同時還有大量反映中國人民志愿軍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的珍貴歷史文物。整個陳列從選題到設計力求出新意,將戰場環境與陳列環境融為一體,將照片和文物及陳列形式巧妙結合,如第二次戰役、上甘嶺戰役的特殊制作,渲染了戰爭的場面,再現了志愿軍戰士英勇頑強、不怕流血犧牲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尤其是地下坑道的景觀復原,烘托了戰爭的氣氛,置身其中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陳列以全方位的藝術視角,展出了著名藝術家創作的《決策出兵》《準備出擊》等9幅油畫和雕塑等。
《抗美援朝戰爭館》是一曲弘揚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團結一致、反對侵略的正義凱歌;是一首大長中華兒女志氣,揚我軍威、國威的恢宏壯闊的戰爭史詩;是一部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的形象生動的教科書。2001年,該館被國家文物局和中國博物館學會評為“十大精品展”之一。
[編輯本段]【中央北廳兵器館】
兵器館位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央北大廳,陳列面積1萬平方米,由一座高20多米氣勢雄偉的穹型屋頂建筑和兩側的大型陳列廣場組成。兵器館陳列了世界上20多個國家生產的近2000件各種武器,其中有手槍、步槍、沖鋒槍、機槍、軍刀、火炮、裝甲車輛、導彈、艦船和飛機等。兵器館被譽為“兵器的王國”。
兵器館陳列著許多人民解放軍兵器史上的之一。其中有人民解放軍的之一輛坦克——“功臣號”坦克,以此坦克為基礎創建了人民解放軍之一支坦克大隊,并在解放戰爭中屢建功勛;人民解放軍之一所航空學校使用的教練機——日本造九九式高級教練機,它為培養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之一批飛行員立下了功勞;人民解放軍之一代地對地戰術導彈——東風一號導彈;中國自行生產的之一代噴氣式殲擊機——殲5殲擊機;中國自行生產的之一代坦克——五九式中型坦克;中國自行生產的之一代地對空導彈——紅旗2號地對空導彈等等。
《兵器館》還展出了人民軍隊在歷次戰斗中立過戰功的功勛武器。其中有曾經威震朝鮮戰場、擊落擊傷美國空軍戰斗機9架的空軍戰斗英雄王海駕駛過的米格-15殲擊機;有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擊毀敵人105毫米以上榴彈炮48門、迫擊炮3門、坦克7輛的功勛火炮;有在朝鮮戰爭中曾擊落美國飛機10架的37毫米高射炮;有在朝鮮戰爭中擊毀敵人重型坦克5輛、火炮9門、地堡26個,被授予“人民英雄坦克”的215號T-34坦克;有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海防戰斗中立下戰功的414號炮艇和功勛魚雷快艇等許多功勛兵器。
兵器館還陳列著在革命戰爭年代,人民軍隊在艱苦的環境中和簡陋的條件下,自己動手修配和制造的武器。其中有紅軍兵工廠生產的馬尾手榴彈;八路軍生產的步槍、輕機槍、蓋亮火炮;人民解放軍生產的炸藥發射筒等。別看它們粗糙土氣,卻為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作出過卓越的貢獻。
此外,兵器館還陳列著人民軍隊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全國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以及在新中國成立后保衛國土、保衛領空和自衛還擊作戰中繳獲的部分武器。兵器館二層展廳展出的手槍、步槍、沖鋒槍、機槍、軍刀、彈藥等各種輕武器1000多件,可謂品種繁多。
兵器館是軍事博物館更具有特色,深受觀眾歡迎的展館之一。來自國內外、軍內外的觀眾朋友都喜歡到這里一睹“兵器王國”的風采和奇觀。
[編輯本段]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 社會影響
軍事博物館在搞好基本陳列的同時,根據黨、國家和軍隊的中心任務,還適時舉辦一些紀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念性的、專題性的臨時展覽。10年來,先后舉辦的大型展覽有:“利國、利軍、利民之舉--全國軍地兩用人才成果展覽”、“毛澤東光輝軍事業績--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展覽”、“雷鋒精神譜新歌--紀念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雷鋒題詞30周年展覽”、“中華民族的勝利--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展覽”、“長征·豐碑永存--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展覽”、“新時期軍隊建設成就--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70周年展覽”、“新時期英雄戰士李向群事跡展覽”、“建國50周年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覽”。1997年7月和2000年7月,軍事博物館還應邀赴俄羅斯、羅馬尼亞分別舉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輝歷程”展覽。
與此同時,軍事博物館還提供場地,抓住“熱點”,與地方先后聯合舉辦了“長江三峽工程展覽”、“懲治貪污受賄犯罪展覽”、“'嚴打'斗爭紀實展覽”、“全國海關反走私展覽”、“全國禁毒展覽”、“崇尚科學,反對邪教展覽”等大型臨時展覽。 2008年“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建軍80周年國防成就展”
40多年來,軍事博物館共接待國內外觀眾5000多萬人次。近幾年,觀眾逐年增加,2001年觀眾達到近200萬人次。軍事博物館被國家教委、總政治部等六部委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中宣部命名為“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被北京市評為青少年教育基地先進單位。軍事博物館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國防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深受廣大觀眾特別是青少年的喜愛。
軍事博物館在文物收藏、學術研究、陳列展覽的實踐中,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專家、學者,承擔并完成了國家和全軍“八五”、“九五”、“十五”重要科研課題,撰寫和出版了一些學術著作,獲得了國家和軍隊優秀科研成果獎;創作和發表了一些在國內外頗有影響的藝術作品。軍事博物館已成為當今國內外知名度較高的博物館,并躋身于世界十大軍事博物館的行列。
[編輯本段]【博物館旅游參考】
門票價格:
免費
開放時間:
8:30—16:30
軍事博物館大型人才招聘會:每年春季軍事博物館都會舉行大型的人才招聘會,為各種應屆畢業生和各類人才找到合適工作一個理想平臺。
寒`暑假期:今年寒,暑假,有些學校給學生留了參觀博物館的作業,北京軍事博物館是小學生理想的學習博物館。
急求1份關于參觀中國軍事博物館有感的文章
1840年的 *** 戰爭,揭開了中國近代屈辱的一頁。一百多年間,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沼,而不屈的中國人民,則一直在黑暗中苦苦尋找復興之路,經過一百多年的追尋與探索,既有失敗的痛苦,也有勝利的喜悅,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新時代。
本月13日,再現了中國人民尋求國家復興的展覽《復興之路》,在軍事博物館開幕。展覽分五個部分,分別為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中國新時代肩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此次展覽的展品由國家博物館提供,其中包括圖片748幅,文物630件,其中70件是國家一級文物。
三千斤大炮抵不住二千英軍
展覽之一個重量級文物是林則徐向清政府報告“虎門銷煙”的奏折。奏折中,林則徐詳細敘述了在虎門銷毀英國 *** 的激動人心的場面,以至于使道光皇帝看得熱血沸騰,朱批道:“大快人心一事,知道了。”但這一大快人心事,很快就引發了之一次 *** 戰爭。1840年6月,英軍進犯廣州,遭到抵抗后,轉攻廈門,又被鄧廷楨的軍隊擊退。1841年1月7日,2000多英軍又進攻沙角、大角炮臺。這次中國軍隊傷亡慘重,很快炮臺失陷。展覽中,由抗英名將鄧廷楨和關天培監制的虎門大炮,見證了這段歷史。
這大炮純鐵鑄成,體長2.5米,重3000斤,射程1000米。炮身為筒形,前小后大,兩側有耳軸,炮身上鐫刻有“道光十六年七月”“炮重三千斤”等銘文。但這樣的龐然大物,卻抵擋不住2000英軍的進攻,很快虎門陷落,廣州陷落,鎮海陷落……清政府在英國的尖船利炮下簽訂了之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由此,拉開了中國近代史一百余年的屈辱歷史。
黑暗中摸索前進的道路
經過 *** 戰爭的失敗,一批進步的中國人,拋卻了長期以來以“天朝上國”自居的心態,他們開始認真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和政治制度,企圖找到一條自強之路。展覽第二部分“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集中展出了一批清末民主人士為探索救國之路而辦的刊物。其中,1897年由嚴復等人創辦的《國聞報》就在展出之列。它不但是中國人創辦的之一份報紙,而且是報道國內外新聞、介紹西學新知、發表時事評論,宣傳維新變法的一個重要陣地。
另一個與嚴復有關的是他翻譯英人赫胥黎《天演論》的手稿,其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啟發了一批國人。此外,中共二大宣言、毛澤東《論持久戰》的各個版本等文物,都記錄著中國人民探索民族復興的道路。
展廳中,一個巨大陰森的絞架吸引了很多參觀者的目光。這個絞架正是當年奉系軍閥張作霖殺害革命先行者李大釗使用的。絞架由純鐵制成,頂部可以固定繩索,腳下有兩個可以抽拉的踏板。據國家博物館展覽二部副主任曹欣欣介紹,這個絞架是反動軍閥專門從德國進口的,它也是最早收藏進國博的藏品,編號為001。
1927年4月28日,為了遏制共產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張作霖不顧各方輿論的壓力,殺害了李大釗等20多名革命志士。但共產主義理論卻并沒有被扼殺,它像星星之火燃遍了整個中國,并最終帶領中國人民走上“復興之路”。
“血石”見證八年抗戰烽火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拉開了中國軍民歷時八年的抗日戰爭。
在棗宜會戰中犧牲的國民黨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成為之一個為抗戰犧牲的高級將領。1940年5月為抗擊武漢日軍的進攻,在湖北省棗陽、宜昌地區進行的棗宜會戰開始了。會戰首先以棗陽為中心的展開。為了完成圍殲日軍隊任務,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親率一部深赴敵后,誤入日軍包圍。張自忠將軍率部血戰到底,不幸犧牲。這次展覽展出了兩塊被張自忠鮮血染紅的“血石”。這兩塊暗紅的石頭看起來觸目驚心,仿佛把觀者帶回了那個烽火連天的沙場。
八年,無數中華兒女為保衛祖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終于迎來了勝利的那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9日,在南京黃埔路(今解放路)國民黨陸軍總部,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向中國投降書上簽字。同時向中國政府交出的,還有岡村寧次象征軍權的軍刀。這把染著無數中國人鮮血的軍刀,也在此次展覽之列。
新文物記錄新中國的成長
除了那些珍貴的歷史文物以外,此次展覽還展出了一批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變化的新文物。
1954年4月,蘇、美、英、法、中五國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會議。這是新中國之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登上國際舞臺。對于長期被孤立和包圍的新中國來說,無疑是一次全面打開外交局面的好機會。周恩來總理當年出席會議時,身穿黑色大衣,頭戴黑色禮帽的瀟灑形象,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這頂記錄著歷史的禮帽,這次也在展出之列。同時展出的還有周總理在會議上的發言稿原件。曹欣欣告訴記者,為了這次展覽他們還專程收集了一批新文物。山東普通農民劉元玖40多年的家庭賬本就是其中之一。這二十多個賬本,記錄了劉元玖一家日常的收支情況。它不但記錄了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生活的變遷,也折射出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面對這些記錄了中國百余年來尋找“復興之路”的展品,一位89歲高齡的老觀眾李唯實感慨不已。他說:“我1919年生人,經歷了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各個歷史時期。中國近百年歷史也是我的人生,看著這些展品,好像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在我年輕的時候,絕對想不到中國能有今天這樣富強,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選擇了新時代領導這樣一條正確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