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大師設計展廳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展廳平面設計師進行解釋,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下面開始。

添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相關列表一欄:
- 1、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空間規劃
 - 2、北京有哪些建筑大師設計的作品?
 - 3、展館設計的風格有哪些?
 - 4、日本建筑大師隈研吾設計的茶室,到底是什么樣子的?
 - 5、貝聿銘、蓋里、隈研吾...大師的一生都藏在他們設計的博物館里
 - 6、中央美院新美術館誰設計的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空間規劃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大師設計展廳:8000平米左右大師設計展廳,分上、下兩層,將歷史建筑改造成現代時尚風格大師設計展廳的建筑。整個空間主要由南北兩個11米的高跨和低跨組成。設計從原有工廠建筑的現狀出發,保留了原有結構的完整性和大工業時代的痕跡。高達50米的大煙囪成為一處壯觀的室內景色,同時也成為整個798藝術區的標志性建筑物。整個建筑內部以白色為主,深灰色輔之,多處運用了鐵件,不銹鋼,玻璃等材料,從而凸現出一種樸素而又原始的工業美感。在整個建筑的中軸線上,從南到北依次是1、2、3三個展廳。1號展廳約為2500平米,由于面積較大,由展覽主辦方自由分隔空間,可以為國際巡回展,國際文化交流展,或供企業活動提供場地。2號展廳是三個展廳中規格更高的展廳,在設計時借鑒了許多國際知名博物館的技術,內部空間保持恒溫恒濕,給大師級藝術家及其重要作品提供展示舞臺。3號展廳主要是為一些風格突出的具有民族性,時代性的創新作品所量身定制的展示空間,同時也是給一些青年藝術家提供試驗性展覽。
在2、3展廳兩側,是兩條橫貫南北的通道。位于通道兩側,是一些展廳的配套設施,即接待區(售票)、藝術商店、咖啡廳,以及報告廳。這些成為展示空間的一種延伸,為參觀者提供了更加廣闊的遐想空間,從而形成一個主題性的藝術商業互動空間,把藝術和商業完美的連接在一起。咖啡廳的對面,是一個空間相對獨立的報告廳,可同時容納約130人,并且配備了目前國際上更好的音視頻系統以及同聲傳譯系統。為召開會議、播放影像、現場演出、學術講座,藝術普及推廣等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場所。在接待區和咖啡廳,各有一部電梯及樓梯到達二層。
二層主要由辦公區、圖書檔案中心,多功能廳組成。這些區域之間由一座玻璃撟相連接,是多個連續而又相對獨立的空間。圖書檔案中心,未來將規劃成全亞洲更大的光盤資料庫和書庫,可謂是藝術閱覽的殿堂。多功能廳由VIP活動室和沙龍共同組成,在這里可以召開小型會議,也可以與報告廳系統聯動,同時也有樓梯和通道與廚房以及餐廳相連,并且還有很多活動隔斷可以將多功能區自由分隔。
二層的不同空間組成了相異其趣的藝術面貌,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的工作氛圍,吸收并發揮了具有北京特色的四合院建筑理念,同時也形成了自由串聯開放的空間形式。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獨特的智能設備系統主要包括調光系統和展廳的地面出風系統等。當太陽升起,調光百葉會隨著日光慢慢張開,光線被高窗吸納進入展廳,并在整個空間中彌漫開。隨著柔和的折射光線以及照明系統,同時腳下傳來柔和的清風,仿佛徜徉在藝術的海洋中。整個電系統采用不間斷UPS供電及雙向、24小時不斷電措施。為了使展品更好的保存,空調系統為溫度自動感應控制,保證了藝術中心展廳內部恒溫恒濕的環境。整個建筑內外都有嚴密的安防和保安措施,保證展品的安全。一切的一切,都為了營造一個可以完美呈獻給觀眾的當代藝術空間。
北京有哪些建筑大師設計的作品?
北京的建筑大師設計的作品有:銀河SOHO 、當代MOMA、建外SOHO、CCTV新總部、國家體育場、鳥巢、國家大劇院、中央美院美術館、三里屯SOHO、長城腳下公社、香山飯店、中銀總部、首都機場第三航站樓。
1、SOHO中國旗下的銀河SOHO位于北京內城罕有的大型地塊。這是一個占地5萬多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3萬平方米、集商業辦公于一身的大型綜合項目。銀河SOHO使用了多項綠色建筑的先進技術,比如高性能的幕墻系統、日光采集、百分之百的地下停車、污水循環利用、高效率的采暖與空調系統、無氟氯化碳的制冷方式以及優質的建筑自動化體系。
2、當代MOMA由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Steven Holl設計,項目規劃概念是BEIJING LINKED HYBRID,在建筑藝術方面實現了世界的唯一,更加充分的發掘城市空間的價值,將城市空間從平面、豎向的聯系進一步發展為立體的城市空間。
3、建外SOHO由北京著名房地產開發商SOHO中國開發,山本理顯負責主要設計,另外邀請C+A小島和米環境設計所擔任低層建筑的設計,是集設計大師們為一體的建筑群。
4、體育場由雅克·赫爾佐格、德梅隆、艾未未以及李興剛等設計,由北京城建集團負責施工。體育場的形態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和搖籃,寄托著人類對未來的希望。設計者們對這個場館沒有做任何多余的處理,把結構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觀。
5、從國家大劇院之一次立項到正式運營,經歷了49年,設計方案經歷了三次競標兩次修改,總造價30.67億元 ?。由法國建筑師保羅·安德魯主持設計,設計方為法國巴黎機場公司。占地11.89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16.5萬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筑10.5萬平方米,地下附屬設施6萬平方米。有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以及藝術展廳、藝術交流中心、音像商店等配套設施。
6、三里屯SOHO的建筑師隈研吾先生是著名的日本建筑師,曾獲多項國際大獎。項目體現了使用多種材質、外觀呈曲線的隈研吾式風格,表達出自然、有機的整體語言。

展館設計的風格有哪些?
展館的設計風格要先確立主體才能搭配統一的風格大師設計展廳,確保會展設計的主題突出。回歸式展廳風格將優秀的富于人情的古典人文遺產符號和素材大師設計展廳,引入展示環境。體現后現代主義觀念是其展示設計風格特征。形象統一化展廳風格、各類品牌專賣店、專賣柜形象大師設計展廳,是CIS企業形象統一設計的營銷展示之應用。國際博覽會、區域展覽交易會的參展商攤位形象也是其CIS戰略形象的一部分。因此大師設計展廳,展廳設計企業形象的標準化圖形、字體、色彩等要素與特裝結構的道具或店面裝修一起構成了富于獨特個性、標新立異的統一性、系統化風格。
現代簡約風格是行走在流行時尚前沿的一種博物館設計風格大師設計展廳,在現代社會頗受歡迎。簡約主義源于20世紀初期的西方現代主義。歐洲一位現代主義建筑大師MiesVanderRohe的名言“Lessismore”被認為是代表著簡約主義的核心思想。簡約主義風格的特色是將設計的元素、色彩、照明、原材料簡化到最少的程度,但對色彩、材料的質感要求很高。因此,簡約的空間設計通常非常含蓄,往往能達到以少勝多、以簡勝繁的效果。中國傳統的室內設計融合了莊重與優雅雙重氣質,現在的中式風格更多地利用了后現代手法,把傳統的結構形式通過重新設計組合以另一種民族特色的標志符號出現。中國風的構成主要體現在傳統家具(多為明清家具為主)、裝飾品及黑、紅為主的裝飾色彩上。室內多采用對稱式的布局方式,格調高雅,造型簡樸優美,色彩濃重而成熟。中國傳統室內陳設包括字畫、匾幅、掛屏、盆景、瓷器、古玩、屏風、博古架等,追求一種修身養性的生活境界。
日本建筑大師隈研吾設計的茶室,到底是什么樣子的?
在北京亮馬橋附近的皓空間,我們看見了說出這句“讓建筑消失”的日本建筑大師隈研吾設計的茶室的真面貌。
我常常好奇,建筑是何其神奇的一種存在,千百年來,人住在各種名字各異的建筑里,先是遮風避雨,躲避野獸的侵害,然后漸漸發展出越來越高級的居住文化。我們進入一個房子,身體在下意識里就已經感受到了它的好或不好,例如空間、結構、材質、空氣的流通和家具的擺設,更不用說光線對你直觀感受的影響了。不信,你看看下面這張照片:
白晝里,日光自東而西,傳統的門、窗放行它,框定它,切分它,讓它具有形狀,并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緩慢變化。因為有了切分和阻隔,因此有了影子,形影相隨,空間就有了生命。
我們講,“登堂入室”。在皓空間,似乎不存在“登”這回事,因為沒有高高的門檻,有的,只是一扇干凈的玻璃門,你靠近,它無聲滑開,然后你就看到了這個:
一片竹林。看上去好像沒什么特別的,是嗎?還真不是。
這些竹子,都是從日本進口的。在日本,它們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染青竹。在一家具有95年歷史、祖孫三代都在傳承竹器制作技藝的加工廠,原高十米左右的竹子被精挑細選,然后截取當中最直、最勻稱、成色更好的那一段,進行加工。這些直徑在8~10厘米的竹子要經過自然的烘干、拉直、晾曬,放入染缸進行染色——對,這就是為什么它們叫“染青竹”的緣故,然后,工人們還要在竹子中間填充聚氨酯和進行背切,以保證它們50年都不腐爛。
現在覺得它們不是普通的竹子了是嗎?那就再看一遍。
除了“步道”,竹子四周鋪滿黑色鵝卵石,如果你有意放慢腳步,也許會產生行于水邊的錯覺。至于天花板的手敲銅,它們凹凸不同,漫反射著不同時刻的光線,暗黃、亮青、玄黑,三色足以讓人在平靜中又產生期待。
走過玄關外那一段短短又長長的過渡空間,關上同樣是竹子做的竹屏風,一個更大的空間在你眼前展開了。
單人沙發、雙人沙發、多人沙發,桌子,三張抽象畫,很簡單對不對?對。
但這是很有名的設計師設計的:法國人Christian?liaigre,擅長室內設計,按照庸俗成功學的說法,就是很會搞裝修的人。單靠圖片你是看不出來的,但是,為了營造一個客廳的氛圍,沙發的靠背角度據說是精心調試過的,坐在其中的人,既不會感到彼此太遠,也不至于感覺太近。
換一個角度看看,回望出口。左邊有一張不規則的桌子。
桌子是三角形的,與大方桌、大圓桌不同,銳角三角形保證了交流時不一樣的彈性,它既可能當作會議桌,也可以當作餐桌。
看看桌子的紋理。在這樣的桌子上吃飯,手不會打滑,當然,要是飯粒掉到桌子上了,好像也比較麻煩。不過話說回來,桌、椅常常是一個房子里相當重要的家具,桌椅是否舒服好用,決定了你愿意坐下來的時間;而當你真的坐下來的時候,眼前的風景有多美,又決定了你愿意凝視的時間。
再來一張不同角度的。按照設計師的說法,這個空間要使人產生移步換景的效果,所以我們可以躲到沙發背后看看——不過就是一兩百平米的面積,看起來卻是寬敞無比,白墻與素色的竹簾和諧共處。
像古代銅鏡一般明亮的烤漆板,材料是一級方程式F1邁凱倫車隊指定工廠生產的產品。其版塊線條本來就抽象,再看看倒影里的抽象畫,更有一種映照之感。
對了,黃色那張大畫,是藝術家理查德·特謝爾創作于2013年的《錯亂秩序》。“錯亂秩序(Chaosmos)”是由詹姆斯·喬伊斯在1939年的小說《芬尼根守靈夜》中創造的混成詞,大概的意思是唯有包容混亂,秩序才能真正存在。但不管怎么說,抽象畫都不好解釋,你可以看看畫的局部:
湊近了還是挺好看的——只要你靜下心來好好看看。
這兩張小尺幅的畫是是法國藝術家克萊爾·西農的作品,她是1986年生人,2009年畢業于巴黎高等藝術學校。這兩張畫看起來像版畫,其實是用油墨刷在畫紙上,你看畫的底部,像不像有受到重力牽引的下墜感?
好了,現在我們可以來說說茶室了。然而,其實并沒有什么好說的——因為一目了然,推開竹簾的門,桌、椅、架、凳、畫、花,如此種種,都已映入眼簾,沒有屏障,沒有通幽,也無需拿了放大鏡似的仔細品鑒。
不過,那樣說好像又不對。與客廳的高挑空間不同,茶室的“地基”被抬高,進入茶室時需要抬腳,這么小小的一個動作,可能會讓人產生微妙的“登堂入室”的感覺;天花板也被壓低,使之更接近日本傳統的茶室,雖然不至于像千利休的茶室那么狹小低矮,但空間的逼仄,反倒能讓人更清晰地意識到“自我”,并在“忍受”中感受到另一種“和敬清寂”。
最值得一說的,其實就是這些來自浙江安吉竹鄉的竹屏風。在日本,竹屏風被稱為“SUMUSHIKO”,在日本茶室中大量使用,在隈研吾其他的建筑作品中也很常見。但區別就在于,日本通常不會做那么高的竹屏風:4.6米,竹條的寬度和厚度都是4毫米,設計師將竹條和竹條以6毫米的距離進行排列,并固定在膠合竹龍骨上,竹龍骨則通過中國傳統的榫卯結構進行連接。而單扇竹屏風可以通過軌道懸掛在吊頂上連續成墻,底部則有暗藏的地鎖與地面固定,一旦地鎖開啟,屏風便可以在軌道上任意滑行。
讓我們來看看更多的屏風:
屏風的縫隙切割了光線,但同時又保留了空氣的流通,不啻為一種絕妙的設計。到了夜晚,燈光的介入又使之具有另一番模樣。
在皓空間舉辦的話劇:田沁鑫導演的《青蛇》,茶室與客廳連為一體,光影轉換,變化多端。
茶室之一景。即便空間狹小,也要營造出層次感來。
胡桃木博古架,里面的茶具均由日本大師設計,其中一把為世界著名的建筑與工業設計師黑川雅之的作品,材質為鐵器。
茶室可以飲茶,也可以品香或插花,而規模稍大一點的活動,則需要在展廳進行了。
展廳的入口,白色的簾幕延續東方的意蘊,有一種透光透氣感。
從展廳的盡頭回望入口。這張是很久以前舉辦過的繆曉春的小型展覽,沒有美術館和美術空間的巨大空間,反倒可以靜下心來好好觀賞一幅畫。
最后一張,安利一下。
我試圖用一種圖示的辦法來展示一個空間、一個建筑、一種氣氛,但不得不說明,只有身體的參與,空間的價值才能恰如其分地顯現出來。建議你們親身前往拜訪。
“世界再大,也要有一個地方棲居心靈。”這就是建筑。
撰文?|?阿改
攝影?|?攝影師阿改,一部分圖片由皓空間的職業攝影師提供
貝聿銘、蓋里、隈研吾...大師的一生都藏在他們設計的博物館里
以下文章來源于鳳凰空間 大師設計展廳,作者孫琬童
人人都愛博物館,因為這些帶有濃重 歷史 、科學、文化藝術 氛圍的空間,承載了太多人類文明的積淀和回響,逛博物館,就是在進行一場不斷發現的旅行。
而 博物館建筑 本身,也像藝術品一樣,凝聚了設計建造者們的心血與思考。
(圖源大師設計展廳:pixabay)
- 01 -
勒·柯布西耶:國立西洋美術館
一座無限生長的博物館
坐落于日本上野公園的國立西洋美術館,是20世紀著名建筑大師柯布西耶的作品,于1959年竣工。
這座建筑,凝聚了柯布西耶30多年的思考,是柯布西耶早期 “可生長博物館” 概念的實現。建筑像螺旋的貝殼一樣,可以向外側無限增長,隨時可以滿足擴建的需要。
當時柯布西耶的想法是在上野公園打造一個建筑群,除了美術館之外,還包括劇場、臨時展館、室外展場等,但由于預算有限,只建了美術館。
國立西洋美術館(圖源:Archdaily)
早在1929年,柯布西耶便提出了一個“世界城”的構想, “世界城”中的核心就是世界博物館 。而“可生長博物館”(Musée à croissance illimitée)的模型,最早出現在1939年柯布西耶的一張草圖上。
(圖源:Archdaily)
柯布西耶設計的 印度亞美德城美術館 以及 昌迪加爾博物館暨畫廊 ,也都實施了“無限生長”的概念,在建造時留下了成長空間,希望今后能繼續擴建。
印度亞美德城美術館(圖源:Archdaily)
后來,勞埃德·賴特的 古根海姆博物館 也采用了類似的想法,展廳圍繞著大廳螺旋上升,最終形成一座收藏文明的“金字塔”。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圖源:pixabay)
- 02 -
密斯·凡·德羅:柏林新國家美術館
凝聚畢生感悟的“帕特農神廟”
密斯·凡·德羅,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現代主義建筑師之一,曾擔任德國包豪斯學校的校長。
1961年,德國柏林政府發出邀請,希望密斯能回到故鄉主持柏林新國家美術館的設計工作。密斯毫不猶豫地接受了柏林政府的提議,他立志建造一座能夠跨越到新世紀的美術館館,美術館的規劃始于1963年,建造完成于密斯去世前的1968年。 這是密斯最后的建筑作品 ,他將畢生的感悟凝聚在此,有人稱, 這座建筑是鋼與玻璃的現代“帕特農神廟”。
柏林新國家美術館(圖源:Archdaily)
在經過6年的修復工作后,耗資1.1億歐元的柏林新國家美術館于2021年重新開放,這是一個大屋頂下的巨大方形空間, 鋼鐵構架和超大的玻璃幕墻,將密斯“少就是多”的理念發揮到極致 ,地面上的展覽大廳四周都是玻璃幕墻,柱子與屋面的接頭處,按力學的要求,精簡到只有一個小圓球。
柏林新國家美術館(圖源:Archdaily)
當人們真正走進這個美術館,親眼見到只用8根柱子懸挑起來的巨大黑色正方形屋頂蓋在所有人上方時,那種感覺無比震撼。
柏林新國家美術館(圖源:Archdaily)
- 03 -
貝聿銘:盧浮宮博物館金字塔
現代與古典相呼應的絕佳解決方案
在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的職業生涯中,盧浮宮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貝聿銘此前積累的經驗都在這個項目上迸發。從地產公司學到的城市規劃,在肯尼迪紀念圖書館上經歷的政治斗爭,以及國家美術館東館備受質疑的經歷和在香山飯店項目中對文化遺產做出的 探索 等,促使 貝聿銘在盧浮宮博物館改造項目中,找到了可以平衡 歷史 和現代的更佳解決方案。
貝聿銘在盧浮宮入口處建造了高21米寬30米的玻璃金字塔和三個小金字塔,玻璃金字塔的存在既突出了中心,又不會遮掩盧浮宮原來建筑高傲的存在,現代風格的玻璃金字塔與文藝復興風格的老建筑形成對比,它們互相映襯卻不會互相削弱,現代與古典呼應,既尊重 歷史 ,又充滿活力。
盧浮宮博物館玻璃金字塔(圖源:unsplash)
貝聿銘創造性地使用外張拉力式幕墻系統,在玻璃上按網格拉鋼索加固。懸掛玻璃的三角形鋼架、長條形圓弧端頭的懸掛鋼柱、網狀鋼索的聯結無一不體現出構造的精美、施工的準確,建筑本身也成了一件藝術品。
盧浮宮博物館玻璃金字塔(圖源:Archdaily)
貝聿銘的做法,也被后來的很多建筑師參考。 諾曼·福斯特在19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建筑大英博物館的改造中,使用了非常反傳統的玻璃天花板。
大英博物館(圖源:unsplash)
- 04 -
貝聿銘:蘇州博物館
隱藏建筑師,凸顯地域文化
貝聿銘說:“我不屬于任何流派,也沒有投入任何建筑運動。”
貝聿銘是一個謙卑的 歷史 主義者,沒有任何一位建筑師會像他這樣花如此多的時間研究 歷史 。因此貝聿銘的設計方法,和很多設計師那種特立獨行不同,他 沒有固定的風格 ,不是把自己已經形成的套路拿到世界各地去用,他設計的建筑在不同的地域中有不同的狀態。我們從他晚年所設計的 蘇州博物館 中,便可強烈感受到這一點。
蘇州博物館(圖源:Archdaily)
貝聿銘將對故鄉、對自身的中國血統、對中國文化、對幾何形體的熱愛,都融合在了這幢建筑里, 他說,蘇州博物館是他的一部“自傳”。 從蘇州博物館的幾何造型、片狀山石、鋼結構等建筑語匯中,我們看到貝聿銘對于現代建筑和 歷史 傳統之間聯系的 探索 ,以及對中國本土建筑語言的尋找。
蘇州博物館(圖源:Archdaily)
為了挑選一棵合適的松樹,貝聿銘不辭辛勞奔波三百多千米;為了尋求石頭合適的切割手法,他6次親赴濟南;他將巨石切片,燒制出陰影,再將石片按照顏色由深入淺、高低錯落地排開,還原了千年前的山水畫……
蘇州博物館(圖源:Archdaily)
貝聿銘的封山之作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依然是一部“隱藏自己,凸顯地域文化”的作品。91歲高齡的貝聿銘花了兩年時間行走中東,研究伊斯蘭文化,最終呈現出來的作品,造型簡潔抽象,既是對正統的現代主義,也是對古老伊斯蘭建筑的回應。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圖源:)
- 05 -
弗蘭克·蓋里:古根海姆美術館
挑戰和諧、統一、穩定的價值觀
由弗蘭克·蓋里設計的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被認為是全世界最壯觀的解構主義建筑。 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建筑風格之一,解構主義“挑戰了和諧、統一和穩定的價值觀”。
建筑由數個曲面塊體組合而成,建筑外立面使用了三萬多片鈦片,令博物館在不同的天氣和光線下呈現色彩變化,鈦合金和蔓藤花紋樣式的建筑形態,改變了所有人心中對于建筑物外觀的看法。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圖源:pixabay)
西班牙著名建筑師拉斐爾·莫尼歐曾夸贊道:“沒有任何人類建筑能像這棟建筑一樣像火焰般在燃燒。”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圖源:pixabay)
因為這座建筑,還誕生了一個詞—— “畢爾巴鄂效應” ,用來描述一座建筑改變一座城市的現象,從此,無數造型怪異的建筑在世界各地拔地而起。
另一位解構主義大師 扎哈·哈迪德設計的維爾紐斯古根海姆博物館 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流線型曲線,戲劇化的形態,展示了扎哈對于未來建筑的看法。
維爾紐斯古根海姆博物館(圖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 06 -
理查德·羅杰斯倫佐·皮亞諾:蓬皮杜藝術中心
鋼鐵怪獸的逆襲
20世紀70年代,理查德·羅杰斯和倫佐·皮亞諾在巴黎完成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作品—— 蓬皮杜藝術中心 ,那時整個巴黎幾乎天天都能聽到議論和謾罵這一作品的聲音,而在爭議之后,它為整個建筑史書寫了一段前所未有的精彩篇章。
蓬皮杜藝術中心被認為是博物館設計的一個重要節點,其具有未來主義特征的設計 打破了傳統藝術博物館的精英光環。 如今,它更是成為巴黎最受人們喜愛的地標之一,足以與埃菲爾鐵塔相媲美。
蓬皮杜藝術中心(圖源:Archdaily)
除了外圍28根作為支撐的柱子外,蓬皮杜藝術中心內部 沒有一根柱子,甚至連一道墻都沒有 ,在傳統建筑里被隱藏起來的梁、柱、管道、線路、供暖照明設備,都被涂上不同的顏色,不加掩飾地展示在公眾面前。
蓬皮杜藝術中心(圖源:Archdaily)
后來,一幢幢用鋼鐵打造的建筑紛紛拔地而起,開辟了全新的建筑美學,此謂“ 高技派” ,彰顯出 科技 帶來的力量感。
理查德·羅杰斯的作品:勞埃德大廈(圖源:Archdaily)
從倫佐·皮亞諾近年來的作品奧斯卡電影博物館中,依然可以看到“高技派”的影子,新建的建筑看起來就像是地面升起來的一個奇妙球體,創造出了一種類似科幻電影的體驗。
奧斯卡電影博物館(圖源:RenzoPiano建筑工作室)
- 07 -
隈研吾:梼原木橋博物館
21世紀的建筑應該“消失”
日本建筑師隈研吾在初出茅廬時,追求的是西方建筑的新奇感,結果建成的作品差評如潮,他幾乎被“逐出”日本建筑圈,12年沒有接到東京的項目。在這段蟄伏的歲月里,隈研吾回歸鄉村,并對當代建筑進行了反思,形成了包括 “負建筑”“微粒的建筑”“自然的建筑” 等一系列獨特的建筑理念。
隈研吾強調建筑應該以柔克剛,“服從”周邊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進而與之融為一體,建筑是配角,環境才是主角,這些理念在他所設計的 梼原木橋博物館 中得到了完美體現。
博物館由無數相互交織排列的木梁架組成,建筑好像懸浮在空中,所有的結構都由建筑底部的一根中心支柱支撐。隈研吾通過對傳統木結構的運用,讓建筑與周邊茂盛的森林產生了聯系。
梼原木橋博物館(圖源:隈研吾建筑都市設計事務所)
博物館兩頭設有兩部全玻璃升降電梯,這兩個透明的長方體巧妙地掩藏在背后的植物景觀中,這樣就能完全突出全木質結構的建筑主體,真正讓環境做了主角。
梼原木橋博物館(圖源:隈研吾建筑都市設計事務所)
此后的博物館設計,隈研吾也延續著這樣的理念。 中國美術學院民俗藝術博物館的 建筑基地處于被周圍群山環抱的自然環境中,建筑與地形地貌完全契合,仿佛從山中生長出來一般,更大限度地保留了自然環境的完整度。
中國美術學院民俗藝術博物館(圖源:隈研吾建筑都市設計事務所)
最新落成的安徒生博物館新館由一系列圓形建筑構成,結合蜿蜒曲折宛如迷宮般的小徑和綠色的樹籬,組成了一個“童話世界”。
安徒生博物館新館(圖源:Archdaily)
- 08 -
王澍:寧波博物館
建筑物應該有獨立的生命
201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獲得者王澍,始終是建筑圈的“異類”。29歲到35歲,人生黃金期,他選擇了“躺平”,經過這空白的幾年,王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筑哲學,他認為,想要建筑作品傳達出那種文化里更好的狀態,用一種很急的心態是做不出來的。
王澍這種“慢”的心態,造就了日后的 寧波博物館。
王澍慢慢搜集附近村落廢墟的殘磚碎瓦,就用它們來建造屬于當地的博物館,這里的每一塊磚,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王澍希望將博物館建成一座 “有獨立生命的建筑物” 。王澍認為,剛建成并不是它更好的狀態,當五年后、十年后……這片殘磚碎瓦中布滿苔蘚、灌木時,才是它真正迷人的時候。
寧波博物館(圖源:Archdaily)
瓦片是王澍試圖 將自然、人文遺產融入新興建筑 的許多方法之一,這樣的設計手法不僅僅是對傳統生活方式的尊重,也是對當代快速城市化的一種深刻思考。
寧波博物館(圖源:Archdaily)
王澍的最新作品 臨安博物館 ,延續了寧波博物館的理念,博物館建筑設計以半邊山水結構為總體布局,是一座用石塊、竹子建成的原生態博物館。
臨安博物館(圖源:Archdaily)
結語
觀賞每一座凝聚建筑大師心血的博物館,如同閱讀他們的生命
就像是席慕容說過的:“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有機會親臨現場去感受它們,愿所有的美好如期而至。
參考資料:
《貝聿銘建筑 探索 》(黃健敏等 編著,出版: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隈研吾建筑設計作品全集》(【日本】隈研吾 【英國】肯尼思·弗蘭姆普敦 著,肖禮斌 譯,出版: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國立西洋美術館:日本的勒·柯布西耶 | 經典再讀合輯1》(公眾號:行走中的建筑學)
《賴特、蓋里都設計過的古根海姆博物館不是一座,是一群!》(公眾號:匠山行記)
中央美院新美術館誰設計的
中央美院美術館由日本建筑大師磯崎新(ARATA ISOZAKI)設計,新的美術館位于望京花家地南街8號中央美院內,校區用地的東北角,建筑占地面積2475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4777平方米,建成后的美術館為地上四層、地下二層的框架結構建筑,將按層劃分功能區,其中地下二層主要用于機房、庫房,研究室、制作室也設在地下,可方便工藝流線操作;一層主要是大廳、報告廳、咖啡廳、會議室和休息大廳;固定展位廳設置在二層,一部分將用于展示古代書畫和美院老教授的贈畫藏品,另一部分展示當今美院在籍教授的作品;活動展廳設置在三層及四層,超過10米層高的活動展廳可為當代藝術展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預計2008年6月投入使用。
美術館的整個設計過程對磯崎新這位國際建筑大師來說也是一個挑戰。設計方面更大的難度在于,這個單體建筑既要體現自己的氣質,又要和吳良鏞先生的美院校園整體設計相協調。美院校園實際上是一組新的建筑群,它的深灰色彩以及院落式的布局營造出沉穩的氛圍,要和這樣一組建筑為伍,并且要不失現代化美術館應有的先進性和藝術家風度,的確不是易事,并且美術館用地并不開闊,而是緊鄰園區的圓形雕塑館,一切因素導致新的美術館和現有建筑群找到恰當的關系是設計初創時不可回避的難題。
中央美院的美術館建成之后有望成為中國更好更先進的美術館,部分功能和展陳條件將達到國際一流水平。所謂更好的美術館,主要包含幾方面的含義,之一,美術館從外觀形態上適合它所在的環境,并能夠提升整個建筑群的形象;第二,美術館將使用具有國際水準的展覽設備,力求從展陳空間環境和功能上達到國際交流與展覽互換的條件;第三,美術館的整體建設立足于國內,用精彩的設計帶動民族工業產品在美術館所需設備上的應用。
關于大師設計展廳和展廳平面設計師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