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校史館展館展廳設計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校史展覽室方案進行解釋,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下面開始。
相關列表一欄:
校史館的建筑案例
1)同濟大學校史館景觀規劃簡介
(1)同濟大學歷史
同濟大學由1907年德國海軍隨艦醫生埃里希·寶隆創辦校史館展館展廳設計;1996年與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業學院合并;2000年4月又與上海鐵道大學合并校史館展館展廳設計,組建成新校史館展館展廳設計的同濟大學。目前是一所擁有理、工、經濟、管理等學科校史館展館展廳設計的全國綜合性大學。
(2)校史館選址
同濟大學校史館坐落于上海市楊浦區四平路同濟大學本部校區東北部,是校區建筑沿四平路城市界面的節點之一。其與百米高層綜合樓、設計院辦公樓、教學北樓、行政樓共同圍合近4000平方米的綠化景觀廣場。廣場下地下車庫與綜合樓地下室連為一體,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
(3)同濟大學校史館項目簡介
同濟大學校史館建筑面積1395平方米,地上3層,建筑高度13.76米,于2007年5月——同濟大學百年華誕之際建成并投入使用。通過近千張歷史照片、150多件實物、模型,系統展現了同濟大學自建校以來一個世紀的風雨歷程。其建造旨在向全校師生、校友和社會提供一個展示同濟風雨同舟百年歷史及嚴謹求實辦學傳統的平臺,展現其厚重輝煌的過去,桃李芬芳的今天和光明燦爛的未來。
2)設計構思
同濟大學校史館設計秉承”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原則,充分融合區位環境、建筑功能、交通流線等要素。根據建設規模和廣場視線分析,建筑主體呈長方形,層頂為黑色陶瓦四坡頂,坡度30°。外墻實體墻面以青磚包裹,以傳統的建筑語匯營造莊重、樸實的歷史氛圍;從校園總體流線分析,為迎合來自西南向(東大道)的校史館主要參觀人流,在主體中部嵌入呈60°夾角斜交玻璃體和橫貫中部的帶狀采光廊,界定主入口方向和內部交通節點。簡單的形體處理使晶瑩通透的玻璃體成為視覺焦點,強調主入口的識別性,增添建筑主體的飄逸感與時代感。傳統與現代建筑語匯對立統一,和諧共處,體現穩健而不失靈動、莊重而不乏個性的建筑性格。
建筑材質、色彩和立面細部刻畫延續同一理念。豎向凸體和條窗具有韻律感和節奏感,屋頂1.5米挑檐端莊典雅;豎明橫隱的玻璃體豎向構件錯落有致,與之呼應。12mm和18mm兩種厚度的定制毛面磚勾勒墻體橫向線條,光影交錯,時隱時現。豎向條窗窗檻墻石材拼貼,以校史館屋頂平面投影為原型,簡化為主題裝飾圖案,賦矛建筑深厚的內涵。
3)同濟大學校史館景觀設計 (1)空間設計上
同濟大學校史館設計秉承”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原則,充分融合區位環境、建筑功能、交通流線等要素。根據建設規模和廣場視線分析,建筑主體呈長方形,層頂為黑色陶瓦四坡頂,坡度30°。外墻實體墻面以青磚包裹,以傳統的建筑語匯營造莊重、樸實的歷史氛圍;從校園總體流線分析,為迎合來自西南向(東大道)的校史館主要參觀人流,在主體中部嵌入呈60°夾角斜交玻璃體和橫貫中部的帶狀采光廊,界定主入口方向和內部交通節點。簡單的形體處理使晶瑩通透的玻璃體成為視覺焦點,強調主入口的識別性,增添建筑主體的飄逸感與時代感。傳統與現代建筑語匯對立統一,和諧共處,體現穩健而不失靈動、莊重而不乏個性的建筑性格。
(2)環境意象上
綠地設計建筑材質、色彩和立面細部刻畫延續同一理念。豎向凸體和條窗具有韻律感和節奏感,屋頂1.5米挑檐端莊典雅;豎明橫隱的玻璃體豎向構件錯落有致,與之呼應。12mm和18mm兩種厚度的定制毛面磚勾勒墻體橫向線條,光影交錯,時隱時現。豎向條窗窗檻墻石材拼貼,以校史館屋頂平面投影為原型,簡化為主題裝飾圖案,賦矛建筑深厚的內涵(如圖2-1)。
(3)綠地設計上
校史館位于廣場北側,作為校區北大道視覺對景,與由北大道串聯起的三好塢(校內公園)、文遠樓及其南草坪、教學北樓及其北側綠帶等,構成空間有序、生機盎然的生態型校園環境。
4)內部空間
館內主要內容包括入口門廳、位于各層的8個層廳及輔助設施,三層設部分管理辦公室。以小型規模的展館承載百年同濟的歷史,同濟大學校史館展示流線的組織力求簡明、緊湊。以設置于帶狀采光廊的通透觀光電梯為樞紐,兩端的步行樓梯為輔助,從首層門廳起呈逆時針方各形成串聯8個展廳的常規參觀流線。玻璃體、采光廊、空中連廊等活躍元素構成趣味空間,提供觀眾間歇休憩場所和至各展廳和門廳的便捷交通。 室內地坪選用仿石地磚和仿古木地板相間,墻體延續室外毛面磚貼面做法,天花采用便于布展的規則透空鋼構格柵,營造平和、恬靜、舒適的展示空間。 1)北京大學歷史文化
北京大學,又稱北大,創辦于1898年,最初的名字叫做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之一所國立大學,與清華大學一起被認為中國的更高學府,在亞洲大學中也是獨樹一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等運動的發起的地方,也是多種政治思潮和社會理想在中國的最早傳播地,享有極高的聲譽和重要的地位。
2)北京大學校史館景觀規劃簡介
北京大學校史館位于“燕京大學舊址文物保護區”的范圍內,北鄰化學南樓一座古色古香的古建筑,西向自然天成的荷花池,東靠立有“三一八烈士墓”的土丘,南有一條小河溝將地段和立有塞萬提斯像的廣場相分隔,地形為三角形,用地面積3400平方米。新建筑、古建筑及周圍的墓碑、塑像等人文景觀和諧地共處,周圍的荷花池塘、樹林松柏等自然景觀相互融合。
3)北京大學校史館景觀設計
(1)在整體設計上
北京大學有其非常嚴整的肌理,空中俯看北大校園主要以建筑群構成了東西南北正交格網。在這一整齊的格網中,穿插著形狀自由的未名湖。因此每一個新建筑欲完美的融入校園環境中必須遵循這一正交格網。因此校史館采用和古建筑相同尺度的矩形,和老化學南樓成90度擺放,從而使得老燕大“外文樓”、“辦公樓”、“化學南北樓”、“檔案館”的尺度得到延續,同時也將“三合院”外部空間圍合方式得到延續。新建筑在尺度和體量上非常尊重老建筑,因此新建筑在這一特定的場所中出現并不突然。
(2)環境意象上
在北大的荷花池邊,目光穿過碧綠的荷葉,遠望綠樹掩映中的那幢新建筑。經過抽象、簡單處理的灰色屋頂與緊鄰的古建筑和諧統一,校史館的兩面主墻體全部由凈面玻璃組成,遠看屋頂好似飄浮在空中,以此大大弱化了這幢新房。建筑輕巧通透,周圍的景觀反映在玻璃墻上,使本來局促的空間舒展敞亮。通透的玻璃墻體使戶外的山水、樹木,古建筑及周圍的紀念雕塑在視覺上互相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站在校史館的玻璃墻內向外眺望,不遠處荷塘中的荷葉荷花顧盼生輝,近處古老的建筑一覽無余,室外優美的環境毫無阻礙地映入觀者眼中,如同渾然天成的展品。
(3)生態景觀設計上
充分利用自然給你的東西——這種思路設計中貫穿始終。校史館因為主體展館都在地下,為了解決采光、通風,建筑的東側設計了一個下沉的庭院,地下一層變為了半地下,室內可完全采用自然光,如同在地上一樣,既節省了能源,又使工作在室內的人員沒有與自然疏離的感覺。在地下二層,更是從地面直接引入一束自然光,使展室沒有了地下深處的沉悶、壓抑感,射入的陽光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地下轉換著位置,讓人感到大自然的存在。 1)臺灣大學歷史文化
國立臺灣大學(英語校史館展館展廳設計: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NTU),簡稱臺大,前身為日據時期之臺北帝國大學,是一所創立于臺灣地區的全科性公立綜合大學,亦為全臺灣規模更大的研究型大學。
2)臺灣大學校史館歷史
臺灣大學校史館位于校園東門入口,南面椰樹大道,北靠傅鐘廣場,東臨農業陳列館,西毗文學院,校史館(舊總圖書館)起造于1929年臺北帝國大學(1928.3-1945.8),歷經五次擴建終至今日規模。1998年夏,總圖書館遷至椰林大道終點的新館,該建筑轉交文學院使用,同時也被臺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跡保護。
3)臺灣大學校史館景觀
(1)空間行為層面
校史館吧北面為為傅鐘廣場,廣場采相同鋪面磚材,力求體現整體感,人行部分都采透水磚鋪面,廣場上可允許車行之路段則打硬底,防止車輛輾壓沉陷。廣場上人行空間和車行空間以緣石收邊方式處理,藉以區別。廣場人行空間禁止一般車輛通行。同時為了體貼老人與騎自行車的學生行走舒適,各廣場皆設有平緩的斜坡以供利用,空間設計考慮到了人群的行為。
(2)環境特色層面
每年二三月椰林大道,校史館門前的樟木,招展清新耀眼的新綠,春意盎然;而散落在校史館門口的幾株旒蘇也爭著繁花勝雪,一陣東風,卻飄零滿地,彷佛神女織絡的冰絲。如果碰上明月高掛椰林梢頭,那校史館門前綠地準是最美好的月下花前。同時,停車也全部隱藏在灌叢間,將使椰林大道整體景觀變得更整齊,體現了良好的環境意象。
(3)生態特色層面
校史館門前小道嘗試以生態的手法鋪設一條符合黑森林的自然、野趣特色的步道。將舊步道原有的水泥塊及柏油材料破碎運棄后,以校園內淘汰的樹木固定用杉木支架為路緣、校園內修剪下來的樹枝經過粉碎后的木屑為填充材料,鋪設約5公分厚,作為步道鋪面,營造出生態的步行空間。

東大校史館設計策劃全程方案?
東大校史館設計策劃全程方案 (簡介)
一、東大校史館項目概述
由大連紅方塊展覽展示工程有限公司設計制作安裝校史館展館展廳設計,東大校史館設計1個月 工程總造價 53000萬,地上3層,建筑高度13.76米,于2007年5月——同濟大學百年華誕之際建成并投入使用。其建造旨在向全校師生、校友和社會提供一個展示同濟風雨同舟百年歷史及嚴謹求實辦學傳統校史館展館展廳設計的平臺,展現其厚重輝粕的過去,桃李芬芳的今天和光明燦爛的未來。
二、總體布局
同濟大學校史館坐落于上海市楊浦區四平路同濟大學本部校區東北部,是校區建筑沿四平路城市界面的節點之一。其與百米高層綜合樓、設計院辦公樓、教學北樓、行政樓共同圍合近4000平方米的綠化景觀廣場。廣場下地下車庫與綜合樓地下室連為一體,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校史館位于廣場北側,作為校區北大道視覺對景,與由北大道串聯起的三好塢(校內公園)、文遠樓及其南草坪、教學北樓及其北側綠帶等,構成空間有序、生機盎然的生態型校園環境。
三、設計構思
大連紅方塊設計上秉承”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原則,充分融合區位環境、建筑功能、交通流線等要素。根據建設規模和廣場視線分析,建筑主體呈長方形,層頂為黑色陶瓦四坡頂,坡度30°。外墻實體墻面以青磚包裹,以傳統的建筑語匯營造莊重、樸實的歷史氛圍;從校園總體流線分析,為迎合來自西南向(東大道)的校史館主要參觀人流,在主體中部嵌入呈60°夾角斜交玻璃體和橫貫中部的帶狀采光廊,界定主入口方向和內部交通節點。簡單的形體處理使晶瑩通透的玻璃體成為視覺焦點,強調主入口的識別性,增添建筑主體的飄逸感與時代感。傳統與現代建筑語匯對立統一,和諧共處,體現穩健而不失靈動、莊重而不乏個性的建筑性格。
建筑材質、色彩和立面細部刻畫延續同一理念。豎向凸體和條窗具有韻律感和節奏感,屋頂1.5米挑檐端莊典雅;豎明橫隱的玻璃體豎向構件錯落有致,與之呼應。12mm和18mm兩種厚度的定制毛面磚勾勒墻體橫向線條,光影交錯,時隱時現。豎向條窗窗檻墻石材拼貼,以校史館屋頂平面投影為原型,簡化為主題裝飾圖案,賦矛建筑深厚的內涵。
四、內部空間
館內主要內容包括入口門廳、位于各層的8個層廳及輔助設施,三層設部分管理辦公室。以小型規模的展館承載百年同濟的歷史,同濟大學校史館展示流線的組織力求簡明、緊湊。以設置于帶狀采光廊的通透觀光電梯為樞紐,兩端的步行樓梯為輔助,從首層門廳起呈逆時針方各形成串聯8個展廳的常規參觀流線。玻璃體、采光廊、空中連廊等活躍元素構成趣味空間,提供觀眾間歇休憩場所和至各展廳和門廳的便捷交通。 室內地坪選用仿石地磚和仿古木地板相間,墻體延續室外毛面磚貼面做法,天花采用便于布展的規則透空鋼構格柵,營造平和、恬靜、舒適的展示空間。
五、主要經濟技術指標(與同期建設的綜合樓總體平衡)
用地面積 15615平方米
建筑面積 1395平方米(綜合樓36986平方米)
容積率 2.46
建筑密度 21.86%
建筑高度 13.76米
建筑層數 地上3層
關于校史館設計有哪些注意事項
(一)為校史館展館展廳設計了更好地融合校史資源校史館展館展廳設計,展示學校的文化底蘊校史館展館展廳設計,校史館應運而生校史館展館展廳設計,因此很多學校,尤其是高校,除了建設校檔案館外,也開始重視校史館的建設。校史館不僅是展示、陳列學校歷史,還有教育、宣傳、研究以及交流等多重功能,從校史館的發展歷程和建設現狀,我們可以發現校史館具有檔案館、博物館、研究院三重屬性。針對多重屬性的校史館設計思路是怎么樣的呢?
(二)校史館設計屬于展陳空間設計,既具有展示設計的概念,又具有陳列藝術的思想。它結合特定環境中的文化氛圍、展品類型、功能特點、使用人群、展示目的,運用空間規劃、材料選擇、色彩裝飾、平面布置、燈光控制、陳列手段以及各種道具,有計劃、有邏輯、有秩序地呈現展示內容和展品特點,實現良好的展示效果。
(三)校史館的展陳空間一般由“序廳”“內廳”“尾廳”三大部分組成,內廳是整個展館的重點區域,根據結構布局劃分為若干個小的專題展廳。序廳是觀眾進入校史館看到的之一個區域,一般可在序廳中雕刻校史館的名稱,輔以文化設計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以最短的時間、最小的立面,簡潔精煉地塑造并傳遞學校的整體形象,成為觀眾感受學校歷史文化的之一個美學符號。內廳一般根據學校校史內容劃分為若干個主題展區,可以根據時間順序,先展示學校悠久的歷史與沿革變遷,后展示學校現代教育發展成果,通過時間發展的脈絡,在展陳空間內部形成緊密的聯系與緊湊的節奏,從設計上體現出延續性與傳遞性。尾廳是整個展館的尾聲,尾聲不代表結束,而是延續,是學校傳承歷史、展望未來的一個窗口,尾廳代表著學校對未來發展的規劃與期許。
關于校史館展館展廳設計和校史展覽室方案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