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博物館展廳流線設計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博物館展廳流線設計圖進行解釋,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下面開始。

添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相關列表一欄:
- 1、什么屬于場館流線
 - 2、展廳設計流程是怎樣的
 - 3、博物館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 4、博物館展陳形式設計要點
 - 5、場館流線有哪些
 
什么屬于場館流線
場館流線也稱為場館動線,是指人們在展陳空間中參觀活動的路線。它根據人的行為方式把一定的空間組織起來,通過流線設計分隔空間,從而達到劃分不同功能區域的目的。
在場館中,人們在參觀展覽時需要不斷地行走,瀏覽各類展品。由于流線將人們的行走方式連接在一起,因而流線設計過程中將空間劃分成不同的功能區域,能夠讓人們在不定向行走中,拓展新的行走領域,且在陳列中了解空間的活動樣式,但這要受到心理活動、情感傾向等因素的影響。
因而,流線設計者需要從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推測參觀者具體的心理活動以及情感傾向,且將事實看成是依據,這樣有助于合理的規劃空間,改變現有的空間結構,從而設計流線性的設計。
設計過程中考慮到人流與人流之間的關系,避免線路的重復穿越,導致參觀者體力不支,隨之形成審美疲勞和倦怠。參觀者在全部參觀過程中需要做到舒適地行走,舒服地觀看場館內展品。
場館流線設計原則
1、可識別性原則這是流線設計的之一要點,主要是將流線進行巧妙地設計,在沒有導向圖或者有導向圖的情況下,游客都能理解路線的行走方向,且可以根據自己需要馬上規劃路線。這是對人本能的定位,就如同在上山進行遠足時,會不時地搜尋周邊環境信息,不至于迷失方向。
2、方向性與導向性原則展覽室內,方向主要是指人的動向,動向受到生理和心理等因素的影響,結合人體的工程學統計能夠獲悉,人體習慣向右側通行,且通行習慣是逆時針,所以考慮中要讓人的功能性做適度適應,參觀時展覽流線設計多以逆時針為主。
3、滿足游客身體需求和舒適體驗參觀路線逐步延長,游客的疲倦感會越來越大,最終出現體力不支、精神不濟的狀況,對參觀也將失去興趣,這種狀態被稱之為“博物館疲勞”。
如果這種疲勞不能較好地被控制,缺乏休息空間緩解疲倦,那么觀眾在展品面前停留的時間會減少,最終對展品的參觀興趣也會缺失,然后走出展廳。
展廳設計流程是怎樣的
通常情況下博物館展廳流線設計,我們在啟動一個項目之前,首先要博物館展廳流線設計了解項目的來龍去脈,分析項目的社會環境,才能在后繼的工作中,更容易把握住展覽的核心,避免不必要的無用功,這是一個橫向的工作。
而設計階段則是縱向的工作,是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主要由空間劃分、氛圍營造、重點展項、展墻版面及局部空間設計等幾部分組成。
準備階段
準備階段包含了對項目情況的了解和對展覽內容的解讀。
項目情況泛指項目的立意緣由、服務群體和想要達到的社會效果等設計以外的信息,博物館展廳流線設計他們是項目的立足根本,決定了設計的總體方向和所能達到的高度,回答了要做一個怎樣的展覽和為什么人做的問題。
另外在準備階段,對建筑的了解也必不可少。建筑是展覽的承載者,是設計師大顯身手的舞臺,充分利用建筑層高、結構、采光、通風等特點,有時候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展覽效果。
對于陳列設計師而講,對展覽內容的解讀則是準備階段的重中之重,好多形式上的問題,都可以在這里找到答案。
如果把一場展覽比喻成一個人的話,那么內容就是這個人的內在性格與文化涵養,傾向于精神層面博物館展廳流線設計;形式設計則是這個人的外在形象,或碧玉小家、秀外慧中,或大家閨秀、豁達直爽。
展覽中的所有工作,都是圍繞著展覽內容展開的,每一個空間的設置、造型的制作、技術的應用、材料的選擇等等,都緣起于所要展示的內容,要充分考慮到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做到“師出有名”,才能事半功倍。這一方面,是和其博物館展廳流線設計他空間設計更大的區別所在。
展示內容是展覽的靈魂。
展覽內容=文字資料+圖片資料+視頻資料+展品情況
空間劃分
空間劃分是展示內容與建筑空間結合的過程,是一個充滿理性推理和不斷自我否定的過程。這個階段的成果,涉及到空間的體量與內容的串聯、參觀形式與人流動線。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階段的成果只是展覽的雛形,是探索展覽節奏的一個過程,隨著項目的深化,有相當一部分有可能會被逐漸的替換掉。說他是一個充滿推理的過程,因為我們需要根據展覽大綱中每一部分內容的體量和存在價值,合理的進行空間劃分并導入到建筑空間中。這是一個反復推導、論證的過程,有時候可能中途就會整個推倒重來,也是正常不過的。設計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工作,所以在整個過程中,不斷自我否定的勇氣和追求更美的信心就變得尤為可貴。
在參觀形式上,自由式參觀和遞進式參觀最為常見。
自由式參觀,顧橙牛數字義,即沒有指定的參觀流線。這樣的展覽大多會呈現開敞式的空間特點,參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瀏覽,而不會影響其對內容的理解和展覽的最終目標。
在內容上則呈現多 “知識點”并列存在的模式,這些“點”相對獨立而又緊密依靠,在空間上看似是分散的,但內在的精神指向是非常統一和明確的。
自由模式的展覽就像是在畫一幅寫意畫,關鍵在于能否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這里的“神”就是指內容的精神、展覽的內涵。
遞進式參觀模式相對來說更加具有邏輯性。表現在空間上,就像不同寬度的“過道”一樣,尤其在敘事性的展覽中更是常見。構成上由主展線和輔展線組成:主展線是內容陳述的主要載體,輔展線是對主展線內容的補充、擴張或延伸。
有時候兩者很容易混淆,造成參觀邏輯的混亂,這點尤要注意。
遞進式參觀模式更大的優點在于參觀之初,就已經為參觀者指定了“參觀流線”,展覽節奏始終掌握在業主手中。
遞進式展覽在內容上有很強的邏輯性,參觀過程中容易產生疲憊感,所以更多時候會借鑒曲徑通幽、步移景換等空間設計手法,不斷的刺激人們的感官,幫助參觀者維持住良好的精神狀態。
當然,兩種參觀模式并不是絕對的。對于大型展覽,兩者都是穿插應用。
氛圍營造
空間氛圍的營造,幾乎是在準備階段就要開始著手考慮。
不同的展覽有不同的主題內容,對應的也會有不同的展覽氛圍,他是隨著對展示內容的深入了解而逐漸清晰的一個過程。
一個好的展覽,在參觀者接觸切實、具體的展示內容前,通過展廳的空間氛圍,就已經能夠感受到展覽內容將要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傳達一個怎樣的精神。
當沒有更好的選擇的時候,材質和燈光往往會成為氛圍營造的好手。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市場上開始出現各種新型材料和加工技術,使以前的許多不可能變成了現實,給博物館陳列設計帶來了更多選擇。不同的材質有不同語言,這種特質,在展覽設計中被用到了極致。
例如木材給人的感覺很親近,經常用來作為自然類、生活類的展覽主材,石材給人的感覺端莊厚重,經常用來作為歷史類的展覽主材,鋼鐵給人感覺堅強硬朗,經常用來作為革命類、戰爭類的展覽主材等等。
燈光是空間的著色劑。
最開始的時候,人們關注展覽的燈光技術,完全是出于對展品的保護。燈光作為長期的作用于展品的一個因素,所產生的傷害是不可逆的,尤其對于紙類、帛類等歷史文物。這也是文物類展廳中燈光昏暗的主要原因。
現在的燈光技術已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隨著展品保護問題的解決,人們逐漸開始注重燈光對空間氛圍的作用。假如一個展覽自始至終都是一個色調,就像一張素描畫,如果沒有足夠精到的細節,很容易催生出人們的惰性,使展覽效果大打折扣。
而單純依靠材料塑造出來的展覽細節,又會顯得后勁不足。這個時候便可以通過燈光的冷、暖、明、暗變化,對空間色彩進行調和,改變空間節奏,增加展覽效果的多樣性。
給燈光增加有色燈片,和材料著色是一個道理,但燈光的靈活性是材料著色無法比擬的。
值得注意的是,燈光的顏色會影響照明對象的顯真性,所以一般會選擇和展品照明關系不是很密切的地方,如裝飾性燈帶、場景燈光、主題空間等地方,以不影響展品和參觀者的溝通為基本原則。
展覽氛圍的營造,是對設計師空間塑造能力和內容理解能力的考驗,恰當的參觀環境,可以有效的改善參觀者的觀展感受,大幅度的提高展覽效率。
圖為大峽谷集團制作陵水城鄉規劃展覽館
展項設置
這里說的展項設置,更傾向于相對獨立的展覽項目,通常是對重點內容的擴充展示和補充說明,技術上多傾向于雕塑、繪畫等藝術類造型手段和聲、光、電多媒體技術。技術的選擇本身是基于內容需要的基礎上,服務于展覽的最終目標。
現在許多項目中,為了單純的追求所謂的藝術效果或科技感,在手段上不斷的強行植入,這樣的作法本身就有舍本求末的嫌疑,對于業主和設計方都有很大的風險。
無論使用什么樣的形式,對于內容而言,僅僅是“手段”而已。
重點展項的正確使用,能夠產生“二兩撥千斤”的效果,會化作參觀流線上的“珍珠”,為展覽錦上添花。
常用于重點展項的設計手法,除了各種藝術類展示手法和聲、光、電多媒體技術,有時候也會通過非常具有特性的獨立空間進行表現,這種空間更多時候傾向于“寫意”,是對“感覺”的一種表達。
藝術類的表現手法包含了藝術塑形類手法、繪畫表現類手法、藝術造景類手法等,藝術品對氛圍渲染、情緒表達具有先天優勢,具有很強的空間表達能力和藝術感染能力,很容易使參觀者與展覽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在材料上也有很多的選擇,無論是圓雕還是浮雕,都可以根據設計需要在各種石材、金屬、木材等方面得以實現,有效提升展覽的藝術性。有時受作者的社會影響和時間的累積,藝術品本身也會進化成展覽象征的一部分,甚至轉化成“藏品”。
藝術塑形手法:浮雕、雕塑、版畫
繪畫類表現手法:鏤雕、國畫、油畫、連環畫
藝術造景手法:場景再現、微縮景觀
聲、光、電多媒體技術對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大概可以歸為以下幾點:
1、?渲染空間氛圍:為參觀者打造良好的觀展環境,一直是空間設計的追求目標,好的氛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增加展覽的互動性:互動展項可以拉近參觀者和展覽的心理距離,從而喚起參觀者心中的認同感,有效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3、 提升展覽的科技感:傾向于技術的展示,一般情況下更適用于科技館、科普館等項目中,本身的展覽內容和這項技術有共鳴的地方。
4、 擴充展覽容量:對展墻內容進行深化、補充說明。有些時候展覽空間有限、而又不得不對這塊內容進行更深一步的講解的時候,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進行展示,比如查詢屏等。
圖為大峽谷集團制作雞西石墨多媒體展廳
由此可見,重點展項中技術應用的選擇,并不是想當然,最終還是取決于展覽的需求和目的上,根據需要選擇最適宜的手法,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展墻版式
之所以將展墻在這里單獨設置,是因為在很多的展覽里,展墻幾乎是內容的主要載體,尤其是以圖文為主的展覽中更為突出。這個時候的展墻的設計元素,就成為彰顯專業性的地方了。
前面講述空間氛圍的時候,提到了材料的應用和內容的關系,在這里同樣適用。即使再多的圖片,也有他們自己的特性。
當我們面對一大堆的圖片內容的時候,首先要盡量捋清他們的共性和特性,針對有代表性的圖片,從形式上,如材質、工藝等,去加以推敲并區分,這不僅是對圖片內涵的回應,也是對視覺效果的提升。作為工藝類的施工項目,這個細節不容忽視。
展墻常用的設計元素,在技術上包含了靜態的圖片和動態的視頻。
動靜結合的展示方法,改變了展覽傳統的展示方式。常用的有電視、廣告機、投影、LED屏、拼接屏等,他們可以充分的融合到圖文的平面排版中,使展覽形式更加豐富活潑,內容更加具有說服力。
在材料、工藝的選擇上包含了燈箱、相框裝裱、拉米娜圖版等,以及特殊材料的UV制作。對于重要圖片進行燈箱展示或相框裝裱,能夠有效的突出其在內容上的重要性,是作為區別于其他圖片的常用方法。
現在UV制作的基材幾乎包含了所有的板材,從石材、金屬板到木材、玻璃等,一應俱全。對于展覽來說,這是莫大的幸福。
在形式上還會以“展柜上墻”、“雕塑上墻”、“沙盤上墻”等多種形式呈現,已完全突破了空間屬性的概念,使各種展示材料和形式的結合更加緊密。這也是一個成功的展覽的關鍵所在。
圖為大峽谷制作井岡山喬林黨支部陳列館
局部空間塑造
這里說的局部空間主要是指展柜的內部空間。
展品作為展示內容的見證者或者重要載體,是展覽的“證據”,也是最重要的成員。而展柜作為展品的載體,其重要性便不言而喻。展托的作用是對展品的保護和支撐。
根據展托位置,通常分為一級展托、二級展托和三級展托,當然安全性依然是首要的。可用作展托的材料很多,如各種金屬、石材,以及亞克力、木板包織物等。
材質的選擇受制于展品,例如在展示一些墓葬出土文物的時候,刻意選擇類似泥土紋理的材質,從而呼應展品出身;槍炮兵器的展托使用鋼板材質,從而使他們在材質上有共同之處,等等。
展托的復雜程度一般受制于展品的重要性,即越重要的展品,其層級可能會越多,材質和做法也會越復雜。展托是“讓展品說話”的重要手段,是參觀者與展品溝通的橋梁。
除了展托,照明也是展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的展柜照明中,隨著技術的發展,囊括了泛光燈、射燈、燈箱等各種形式,如此也讓柜內的小空間自成洞天,變得豐富起來。
由此可見,陳列設計作為裝修設計的一種,是建立在具有明確的展覽目的和指定的展覽內容的基礎上的學科。
受制于項目的立意、背景、服務對象,以及追求的社會影響等各方面因素,是科學嚴謹的理性推導和天馬行空的藝術構想充分結合的產物,他既不像藝術創作那樣的張揚放蕩,也不像科研工作一樣的拘謹慎微。
博物館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對博物館設計注意事項,大家不可忽視,因為博物館設計要求非常的高,為了能夠達到設計目標和原則,大家需要把握博物館設計注意事項。
博物館設計注意事項:
第1條 本規范適用于社會歷史類和自然歷史類博物館的新建和擴建設計.改建設計及其它類別博物館設計可參照本規范有關條文執行.
第2條 博物館分為大、中、小型。大型館(建筑規模大于10000㎡)一般適用于中央各部委直屬博物館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博物館;中型館(建筑規模為4000~10000㎡)一般適用于各系統省廳(局)直屬博物館和省轄市(地)博物館;小型館(建筑規模小于4000㎡)一般適用于各系統市(地)、縣(縣級市)局直局博物館和縣(縣級市)博物館。
注:(建筑規模僅指博物館的業務及輔助用房面積之和,不包括職工生活用房面積。)
第3條 藏品庫區和陳列區建筑的耐火等級不應低于二級。大、中型館的耐久年限不應少于100年,小型館的耐久年限不應少于50年。
第4條 博物館建筑必須符合城鎮文化建筑的規劃布局要求,并應反映所在地區建筑藝術、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的先進水平。
第5條 博物館建筑設計必須與完整的工藝設計相配合,滿足藏品的收藏保管、科學研究和陳列展覽等基本功能,并應設置配套的觀眾服務設施。
第6條 對古建筑的改建設計必須符合各項文物法規,保持原有建筑風貌,并應滿足防火、防盜等安全要求。藏品庫房以新建為宜。
第7條 博物館建筑設計除應執行本規范外,尚應符合現行的《民用建筑設計通則》(JGJ37)以及國家和專業部門頒布的有關設計標準,規范和規定。
以上幾點是對博物館設計注意事項做出的分析。

博物館展陳形式設計要點
1、總平面布局博物館展廳流線設計:根據對展陳大綱博物館展廳流線設計的理解與把握博物館展廳流線設計,將展陳內容進行空間分配、展項博物館展廳流線設計的基本定位以及展陳流線、主要材料與技術設定等。(注意無障礙設計及后期維護維修的便利性)
2、展陳流線:常規設計是從左至右的閱讀方向,沿順時針方向展開博物館展廳流線設計;如受建筑空間限制,或文字傳統豎排影響,可適當調整展陳流線方向。流線設計避免“回頭路”和“交叉路線”!展陳流線中觀眾通道最窄空間距離不小于2.4m。流線設計應考慮到人流(觀眾及工作人員),物流(文物、臨時展品調整、物資),以及消防疏散路線合理通暢。
3、環境造型:包含展陳空間中所有立體造型,外形和材質應符合展陳功能與文化風格的需要,注意人體工程學數據運用與公共場所的安全要求,不宜怪異復雜。
4、色彩設計:在渲染展陳視覺氛圍中色彩設計是重要的手段,應注重色彩的情感傾向和文化象征性,統合各顏色之間的對比協調關系,設計明確的色彩譜系色標,把控照明對材料質感和色彩效果的影響。
5、平面設計:字體、字號、字色應按照展陳大綱的文字級別關系進行設計,同級別相同,不同級別相區別的原則,高級別字號應強于低級別字號;圖片大小靈活運用,非裝飾性實物照片應與原物大小適應,如果進行放大或縮小,應標明原物實際尺寸,便于觀眾了解實物真實體量;歷史文獻照片設計不行因剪裁而丟失圖像信息;復原圖、示意圖、表格類設計應有專業研究人員指導。
6、標題系統:根據展陳大綱的層級關系,一般將展覽的名稱稱為總標題,獨立設計,以下的“部分、章、節、組……”的標題分別稱為一級標題、二級標題、三級標題……依此類推。各級標題級別不同,設計形式和繁簡程度不同,根據級別由高到低,設計權重由重至輕,區別對待,變化統一。
7、展品標牌:是單件展品的名稱和說明文字。標牌用字應為現行簡化字為標準用字,以國家公布的《簡化字總表》《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為準;展品名稱標準字體宜采用黑體,其它字體宜采用宋體或楷體,不宜過度藝術化。普通標牌規格建議不小于橫長120mm,豎寬80mm,參考長寬比例為1.5:1~2:1,在此比例基礎上可根據文字內容多少展品大小以及觀眾距離遠近靈活設計;材質一般選用輕便、薄質阻燃材料,表面無紋理或紋理較細的亞光材料。標牌擺放高度需充分考慮到兒童和特殊觀眾需求,一般擺放高度不超過90cm,通常擺放在展品正前方臺面上,與臺面斜角不超過30度。較大的說明牌可固定在展品的后面背板上,露置展品標牌可做支架至于展品正前方或左側。
場館流線有哪些
流線設計原則以及類型博物館展廳流線設計:
在展廳設計中博物館展廳流線設計,流線也稱為動線博物館展廳流線設計,是指人們在展陳空間中參觀活動的路線。它根據人的行為方式把一定的空間組織起來,通過流線設計分隔空間,從而達到劃分不同功能區域的目的。
流線的確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以確保整體設計的合理、和諧和一致性。常用原則主要有以下幾種:
(1)要根據展品內容衍生的科學程序安排流線的走向。
(2)必須尊重原有展陳建筑的空間關系并與之保持和諧。
(3)空間配置、流線計劃、平面規劃、空間構成等要一并考慮、綜合處理。
在具體展廳設計時.流線本身也要按照明確的順序性、短而便捷、充滿靈活性的要求進行設計,以求精煉實用。
展廳設計中展陳空間流線的設計類型
(1)直線形流線
直線形流線主要與狹長的展陳空間聯系在一起.空間的出口和入口是相對而設的,參觀者從一側的入口進入,從另一側的出口離開,與擺放在通道兩側的展陳內容不會沖突。
(2)環線形流線
環線形流線主要是針對方形、圓形等較大的展陳空間而設置的。其出入口通常在同一側或者僅由一個門充當出入口。參觀者在按照參觀順序參觀完成后,會從與入口同一側或同一個口離開。
關于博物館展廳流線設計和博物館展廳流線設計圖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