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國家博物館青銅器展廳介紹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青銅器博物館的照片以及簡介進行解釋,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下面開始。

添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相關列表一欄:
國家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陳列在哪?
1、上海博物館——上虞帖
上海博物館是中國南方屈指可數國家博物館青銅器展廳介紹的大型博物館,創建于1952年。收藏有各類文物一百余萬件,其中:珍貴文物十四余萬件,其中藏有大量國寶級的精品。
2、南京博物院——金獸
南京博物院位居目前國家博物館青銅器展廳介紹我國博物館的前三甲,其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國創建最早的博物館、中國之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早在2007年,經過專家甄選和市民投票,南京博物院就選出國家博物館青銅器展廳介紹了18件“鎮院之寶”,它們橫跨數千年,涉及各個品類。
3、湖南省博物館——素紗襌衣
湖南省博物館是了解漢初文化的更好去處,這里有著名的千年不腐女尸和豐富的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2017年,闊別5年的湖南省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在原址上改擴建,占地面積達4.9萬平方米。辛追娭毑、素紗襌衣、T形帛畫……那些教科書上才看過的東西,都能親眼目睹。
4、河南博物院——汝官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
中國省會城市的博物館很多,但可以稱得上為博物院的卻很少,華夏中心河南便擁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這里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仰韶文化所在地,從商周時期到唐宋,中國史一直圍繞河南書寫,難怪這里出土文物天下無敵。
5、陜西歷史博物館——鑲金獸首瑪瑙杯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獨一無二的帶有“歷史”而沒有“省”的博物館,緣由是它最初就是按照國家級博物館來建設的。地下文物看陜西,坐落在西安這座千年古都,陜西歷史博物館展示的不僅是陜西的古代文明,更是古代中國最興盛的周秦漢唐歷史文化濃縮。
各種華麗麗的金銀器,各種擁有著無與倫比的夢幻色彩的唐三彩,各種見過的沒見過的聽過的沒聽過的稀奇古怪的文物們,都能在這里尋得。
6、湖北省博物館——越王勾踐劍
位于楚地中心的湖北省博物館,在特色上一騎絕塵,它是尋覓楚文化魅力的絕佳地點,有著中國規模更大的古樂器陳列館。從氣勢磅礴的大件青銅器,到巧奪天工的小件漆器,沒人能拒絕一眼千年的力量。
7、浙江省博物館——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
作為浙江更大的收藏展示中心,浙江省博物館收藏了河姆渡、良渚文化最精華的文物內容。越窯、龍泉窯青瓷,五代兩宋佛教文物,歷代漆器等,都是極具地域特色及學術價值的珍貴歷史文物。浙江作為越國故地,無數文人墨客書畫家的故鄉,書畫是值得重點關注的門類。
8、遼寧省博物館——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
清末,末代皇帝溥儀曾托其弟,將一批書畫珍品偷運出宮。后經許多人的努力,這些1922年從清宮佚出、1945年在長春偽皇宮流散的珍品,1949年陸續入藏新中國建立的之一座博物館——東北博物館,也就是現在的遼寧省博物館。
清宮散佚書畫是遼寧博物館響當當的招牌,不少都是美術史教科書的級別。
9、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
甘肅省博物館擁有隴原大地留下的大量珍貴文化遺存,是國內唯一一個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我們從橙牛數字走來都交換了什么,在甘肅省博物館里看看便知。
10、四川三星堆博物館——青銅神樹
三星堆古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三星堆博物館就位于三星堆遺址東北角,這里不計其數光怪陸離奇異詭譎的古蜀秘寶,給人以身臨其境、故國神游的感覺。
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八棵青銅神樹,屬夏代晚期青銅器。其中更大的一號神樹高達3.96米,樹干殘高3.84米,巨大到需要仰望,普通相機甚至難以拍下全景。
國家博物館第三層有什么
三層展廳包括北區展廳N16-N19和南區展廳S11-S14、二號中央大廳C2。設有《中國古代青銅藝術》、《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中國古代錢幣》、《中國古代書法繪畫藝術》、《中國古代玉器藝術》、《中國古代瓷器藝術》等十余個各藝術門類的專題展覽。
展期:專題陳列(常設)地點:三層二號中央大廳 (免費)《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重新開館之際舉辦的重要專題展覽之一。青銅,在中國古代主要是指銅與錫的合金,是人類技術發展史上的重要發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馬家窯文化時期,我們祖先即開始使用青銅制品。夏、商、周是中國的青銅時代。在夏代紀年范圍內,青銅鑄造已較為發達,不僅冶鑄武器、工具、裝飾品 ,而且鑄造了鼎、斝、盉等禮器群,后經商、周禮制所繼承、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核心。商、西周時期,青銅鑄造作為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標志而達到頂峰,創造了輝煌燦爛的青銅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列國青銅文化異彩紛呈,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鼎,在我國古代社會中占據著特殊地位,不僅是宗廟重器,也是王權象征,人們習以“定鼎”、“遷鼎”之類詞語,喻王朝之更迭,社稷之興替。本展覽中有被譽為“中華之一鼎”的“后母戊鼎”,是迄今發現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莊嚴肅穆,仰之彌高,歷久彌珍。2006年回歸的“子龍鼎” 是已知商代更大的青銅圓鼎,渾厚凝重,鑄工精湛。西周康王時期的“大盂鼎”,為晚清所出四大青銅器之一,器內壁鑄銘長達291字,文中精辟指出商周易代的原因,總結了所謂“殷鑒”,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且銘文書風凝重,氣韻生動,字字珠璣。此三尊大鼎高度均超過100厘米,在中國古代青銅藝術之美的歷程中昂揚矗立,泰山北斗。其他如殷墟婦好墓出土青銅器也是件件杰作。
專題陳列(常設) 三層二號中央大廳 免費《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展》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旨在通過不同時期、地域、質地的佛造像文物精品,展示佛造像藝術的發展歷程。公元1世紀,在古希臘雕塑藝術影響下,佛教造像最早出現于印度西北部犍陀羅地區。中國的佛造像藝術是在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后逐漸發展起來的。佛造像,是帶著宗教情感的藝術創作活動,其工藝手法多樣。本展覽匯集的佛造像藝術精品,既有簡潔質樸的古印度造像,又有華麗莊嚴的藏傳佛像;既有中亞遺風的彩塑泥像,又有中土氣韻的木雕造像;既有窖藏出土的石刻精品,也有海外回歸的石窟瑰寶。其中早年被日本山中商會盜鑿流失海外剛剛回歸國家的山西太原天龍山唐代石刻菩薩坐像,姿態生動,衣紋流暢,是盛唐石窟雕塑的杰出代表;特別是高達兩米的宋代木雕觀音菩薩像,是國內博物館首屈一指的藏品,其雕刻之精、造型之美、體型之大,實為罕見,可稱是精美絕倫。明代永樂、宣德時期宮廷造辦處制作的藏傳佛像,造型優美、工藝精湛,實乃漢藏交融的藝術杰作。專題陳列(常設)南區三層11號展廳 免費《中國古代錢幣》專題陳列。該陳列精選館藏中國古代錢幣共1700余枚,從原始的貝幣,到早期的刀布幣、圜錢,再到持續兩千年之久的方孔圓錢,直至清末的機制銅、銀元,不僅脈絡傳承明晰,而且品類繁盛,珍品云集,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竣工重新開放后舉辦的重要專題展覽之一。 中國古代錢幣歷史悠久。它最晚在西周就已經出現,發展于東周,統一于秦皇,此后歷經漢唐宋元明清兩千多年的漫長歷史,演進出了系統完整、內容豐富、脈絡清晰、內涵博大的中國古代錢幣文化。中國古代錢幣不僅承載和反映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民俗等方面的歷史,其精美的文字書法和鑄造技藝所呈現出的獨特藝術性也為一直為人稱道。專題陳列(常設) 南區三層12號展廳 免費中國古代經典繪畫作品展 ——《乾隆南巡圖卷》與《聊齋圖說》圖冊

中國青銅器博物院都有哪些青銅器
寶雞是周秦文明的發祥地,自漢代以來,青銅器在寶雞不斷出土,數量之巨,精品之多,銘刻內容之重要,均居全國之首,因此,寶雞被譽為"青銅器之鄉",數萬件青銅器從這里出土,大盂鼎、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等聞名于世。
折疊編輯本段建筑特色
折疊青銅器博物院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主樓的設計,在造型上把石鼓與銅鏡巧妙結合--以石鼓為基座,以銅鏡為頂面,飾以典型的西周鳳鳥紋,其用意旨在突出周秦之風、金石之韻。在石鼓山巔,這面巨大的銅鏡迎接寶雞每一天之一縷曙光。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主體建筑分為五層,建筑形象運用了高臺門闕、青銅后土的建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筑語言,寓意著寶雞悠久的歷史文化在中國古代文明中的尊崇地位,同時也完美地結合了石鼓文化與青銅文化。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僅三樓主展廳面積就達4000多平方米,主題陳列為"青銅鑄文明",分為"青銅之鄉"、"周禮之邦"、"帝國之路"、"智慧之光"四部分。展出包括何尊、折觥、墻盤、逨盤、爬龍在內的1500余件珍貴文物。這些文物以寶雞歷史發展為主線,向人們展示周秦文明的燦爛成就和青銅器之鄉的獨特韻味及其對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重要貢獻。設計人員以寶雞地區周秦遺址、墓葬出土的文物為主要依據,結合歷史文獻,用鮮明的標題和深入淺出的語言,勾勒出周秦文明發生發展的軌跡,使觀眾以新的視角和新的層面認識歷史、感受歷史、思考歷史。
建筑設計:天津大學建筑設計規劃研究總院-張華
張華
天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研究員,天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一級注冊建筑師,
1977.12-1981.12 天津大學建筑系建筑學本科
1982.2-1984.11天津大學建筑系建筑設計研究生
1984.11-至今天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
建筑作品集《璞思·百筑--原創建筑作品集》
折疊中華石鼓園
坐落在被康有為譽為"中華之一古物"石鼓出土地的寶雞市石鼓山上。東臨茵香河,南靠秦嶺主峰雞峰山,西望市區,北瞰渭河。是融"遺址保護、青銅器展覽、石鼓文化展示、園林觀光、考古研究和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文化生態公園。
中華石鼓園還配套建成20個景點。利用自然崖體做成的周秦文化墻,展示了周秦民族發展壯大走向輝煌的歷史過程;以"仁義禮智信"為主題的五德園景區,向游客闡釋著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主要特征和歷史淵源;橫貫石鼓閣東西的漢文字長廊,全面反映了漢文字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記載了周秦時期對漢文字發展所做的重大貢獻。8000平方米的祭天敬祖廣場以及祭天敬祖臺,將向游人展示祖先祭祀祈禱的神圣場景。使中華石鼓園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圣地,成為寶雞新的城市名片。
折疊石鼓閣
石鼓閣是中華石鼓園的另一個標志性建筑之一,高56.9米,建筑寶雞石鼓閣面積7200平方米,仿秦漢建筑風格,采用外五內九的層級設置,喻示著周秦文明在中華民族史上的尊崇地位,主要展示石鼓文化和歷代優秀書法作品,并供游人鳥瞰市貌,是寶雞市地標性建筑。石鼓閣建成后,對弘揚石鼓文化,完善寶雞周秦文化體系,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折疊編輯本段陳列內容
折疊青銅史書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主陳列"周秦文明之光",分為西周王朝在寶雞發一名孩子在觀看展出的文物祥和秦國從寶雞崛起、"盛世吉金--中國21世紀考古新發現特別展"、"岐山董家村西周窖藏專題展"等部分,薈萃了寶雞地區考古發現的青銅器、玉器、陶器、金器等精品600余件(組),展示了周族興起、古公遷岐、武王滅商、分封諸侯、周公禮制、秦君游獵、穆公稱霸等一系列重大史實,生動的再現了周秦王朝的各個歷史側面,使人們認識到青銅文化魂之所在,看到周秦文明對華夏五千年所做的巨大貢獻,堪稱為一部不朽的青銅史書。
折疊青銅之鄉
核心看點:楊家村窖藏復原
展品數量:260件
展廳面積:606平方米
展示內容: 通過大量窖藏出土青銅器的展示,展現寶雞青銅器之盛。
踏入之一個展廳,首先進入眼簾的是按比例定制的寶雞地形沙盤,沙盤上標明了寶雞的三區九縣及重要遺跡遺址。吊頂上設置有"中國商周時期青銅器主要出土地點分布圖"及"寶雞青銅器主要出土地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點分布圖"。 歷史上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不計其數,青銅器有上萬件,這些青銅器包括新中國成立之前出土的傳世品和公安部門收繳的盜掘品,以及新中國成立后的考古發掘出土文物。青銅器博物院展出的主要是在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文物。
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國家對文物保護工作的不斷重視,考古事業的發展和考古科技手段的進步,使埋藏在地下數千年的青銅器有了一個良好的社會保護環境,也使得世人可以一睹這些國寶的風采。 窖藏是構成"青銅器之鄉"青銅文化的一大特點,特別值得一提。在眾多窖藏中,眉縣楊家村青銅器窖藏則是重中之重。2003年冬天,考古工作者在眉縣楊家村通過搶救清理,共出土鼎、盤、盉、盂、壺、鬲、匜等27件大型青銅禮器,這27件青銅器上都有銘文,其中逨盤的銘文長達372字。這個青銅窖藏所在地楊家村自1955年以來屢出青銅器,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總體上來看,之一展廳以楊家村窖藏復原為展示核心,從而引出"楊家村出土文物陳展區"、"寶雞其他重要青銅器文物展區"、"青銅器之鄉主題陳列區"以及"周之溯源版塊"四大展區。
折疊周禮之邦
核心看點:厲王胡簋、墻盤、何尊
展品數量:688件
展廳面積:947平方米
展示內容: 通過對文物信息的闡述,描繪出興于周朝禮制下的輝煌盛世。
第二展廳以對周禮的追溯和闡釋為線索,重點展現厲王胡簋,解讀參觀者在觀看青銅器博物院展出的文物一個民族情結的緣起;通過對墻盤的重點解讀,以及相關文物的配套陳列,追頌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文治武功;以國寶重器何尊作為本單元的收官之作,重點呈現"營建洛邑,宅茲中國"的銘文特寫,追溯"中國"二字的由來。通過對文物信息的闡述,描繪出一幅興于周朝禮制下的輝煌盛世。
在這一展廳展出的胡簋屬于周厲王,因其是西周唯一的王器,所以它也被稱為"王簋"。與此同時,它又是目前出土的歷代"簋"中器形更大的,所以又被稱為"簋王"。最有意思的是它的銘文,完全顛覆了《史記》中周厲王暴君的形象,待博物院正式開放之后,游客可親自詳讀這些銘文。
國寶重器何尊也在這一展廳展出,它于1965年出土自寶雞境內,是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的不得出國展覽的文物之一。何尊為周成王五年名何者所制,是西周初年之一件有紀年銘的銅器。何尊內膽底部刻有一篇一百二十二字的銘文,其中"宅茲中國"更是"中國"二字最早的文字記載。
周天子向來注重禮法,制定了嚴格的《周禮》,而青銅器的使用,在"周禮"中也有嚴格的規范。隨著青銅工藝的進步,青銅器與禮制的結合愈發緊密。
在西周時代,簋也是重要的禮器之一,與西周禮器的核心銅鼎配合使用。簋相當于現代的飯碗,在祭祀和宴會場合,簋和鼎的多寡與組合形式顯示著古人的不同地位和身份。一般是四簋五鼎,六簋七鼎,八簋九鼎相配,標志身份地位的高低。在展館,周天子宴饗諸侯的盛景也以實景再現的形式出現,參觀者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周王朝嚴格的等級制度和禮儀規定。
折疊帝國之路
核心看點:秦公镈
展品數量:360件
展廳面積:947平方米
展示內容: 展現非子養馬、始皇加冕等歷史節點,游客在此可體驗一場民族歷史的興衰之旅。
第三展廳以周王室的衰敗和東遷為背景,以秦帝國的崛起之路為線索,展現出曲折流轉的歷史脈絡。以西周的尾聲作為展覽的開篇,逐次展現非子養馬、襄公立國、文公東獵、武公創縣、宣公刻石、穆公稱霸以及始皇加冕的歷史節點。在兩個族群發展的此消彼長間,展現了一場宏大的民族歷史的興衰之旅。
雖然周衰秦興的歷史借助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得以全方位展示,但精美而神秘的青銅器同樣不可或缺,秦公镈將會是這間展廳的主角。镈是大型單個打擊樂器,與編鐘、罄組合使用,形體特大的镈用以指揮樂隊,節奏性強,盛行于春秋戰國時期,常用于貴族在祭祀或宴饗等禮儀場合。
1978年寶雞市楊家溝鄉太公廟村村民在取土時意外發現一個窖藏,經專家發掘清理,共出土8件青銅器,其中秦公鐘5件、秦公镈3件。3件镈造型別致、形體宏大、鑄造精美,外觀裝飾有透雕的蟠龍和鳳鳥,輕靈有致,紋飾細致活潑,呈現出清新自然的風格。
秦公镈上有銘文135字,從銘文得知秦公镈是秦武公祭祀祖先的禮器,銘文中提到了秦襄公、秦文公、秦靜公、秦憲公四代世系,著重講了秦襄公被賞宅受國之事,這是一件劃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第三展廳通過重點展示秦公镈,以描述秦王族的興盛,突出秦世族的逐漸強大,展現了秦"帝國之路"的重要場面。
折疊智慧之光
核心看點:折觥
展品數量:160件
展廳面積:606平方米
展示內容: 以復原西周青銅作坊的形式,詮釋了青銅器從制模翻范到鑄造成器的完整工藝。
第四展廳面積606平方米,共展出文物160件。以單元敘說為邏輯構成,結合器物圖文的靜態展陳,漫畫語言呈現的電子互動桌面,視覺沖擊力強的寬幅多媒體系統,生動有趣的作坊體驗,多層面、多角度詮釋了青銅器從制模翻范到鑄造成器的完整工藝。重點展示國寶折觥,展現青銅器造型及紋飾的獨特藝術神韻,突出青銅文化的藝術特色。
折觥于1976年12月15日出土于扶風,它通高28.3厘米,重7.6公斤,是西周昭王時鑄造的盛酒器,器物主人名折。它的造型酷似一只又肥又大的綿羊,整個器物造型精美,紋飾設計獨特,由十幾種動物組合而成,四層花紋顯得富麗堂皇,是一件十分精美的青銅藝術珍品。
折疊編輯本段主題展覽
2013年10月1日,主題為《守望家園--寶雞石鼓山群眾保護文物成參觀者在觀看首次展出的西周銅禁果展》在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開展,此次展出的青銅器近800件,其中珍貴西周銅禁及其酒器組合、罕見的西周鎧甲是首次與廣大觀眾見面。展覽從2013年10月1日持續至2014年2月1日。
2015年1月20日,《陶語訴春秋--古代陶瓷與文化生活展》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四樓展廳開展,展覽分為"文明的初聲""無字的天書""陶制的人生""盛唐的氣象""凝固的風尚"和"土里土器" 6個部分,展出文物近400件,全部出土于寶雞地區,年代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清代。包括龍山時代的"華夏之一瓦"、華麗的漢代朱雀燈以及中國現存最早的"提線人偶"等,本次展覽為常設展,誠邀觀眾朋友前來觀賞。
四羊方尊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哪個展廳?
四羊方尊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家博物館青銅器展廳介紹的“古代中國”展廳。
《古代中國陳列》展出文物2026件國家博物館青銅器展廳介紹,包括一級文物521件。陳列以王朝更替為脈絡,以珍貴文物為核心,展現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發展特點,展示各族人民共同締造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
中國國家博物館是歷史與藝術并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擴展資料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屬炭河里遺址。
四羊方尊被史學界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
2000年5月,中國歷史博物館首次遴選館藏青銅器十大頂級國寶,四羊方尊位列其中。
2013年08月19日,四羊方尊被確定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名單。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四羊方尊
關于國家博物館青銅器展廳介紹和青銅器博物館的照片以及簡介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