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國家博物館展廳怎么樣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中國國家博物館哪個廳好看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添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本文目錄一覽:
兵馬俑腳下有什么寶貝?帶你了解秦帝國的鋪地磚文化
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東大約15公里的咸陽塬上,曾經矗立著一片巍峨的宮殿,是戰國時期的都城,也是秦統一六國,建立秦王朝的都城。秦咸陽城在歷史的激蕩中,這座城已經成為了遺址,默默地矗立在這片開闊的土地上,厚厚的夯土層,精致的龍紋空心磚再次向世人展示著這里的與眾不同。今天我們要來說一說的就是咸陽城的龍紋空心磚。空心磚的一面模印首尾相銜,相互交織的兩條巨龍,雙龍環抱三個璧形圖案,龍身上下對稱裝飾著卷云紋和圓圈紋,氣勢磅礴,讓人贊嘆不已。它是“秦磚漢瓦”的更好見證,更是我們認識秦代建筑,認識咸陽宮殿的一個“窗口”。那么,這些龍紋空心磚究竟承載了哪些重要的歷史信息呢?通過我們又將領略怎么樣的大秦榮光呢?
久負盛名的磚
磚,我們都很熟悉,是現代建筑當中非常常見的一個材料。秦朝曾經在咸陽城修建有富麗堂皇的宮殿建筑,據唐代詩人杜牧形容,說是“覆壓三百余里”“五步一樓,十步一閣”,還有“廊腰縵回,檐牙高啄”。顯然,大量的建筑材料,殘磚廢瓦,在咸陽塬上的黃土地上是客隨處可見的,隨便一腳就能踢出好幾塊。這些磚有哪些精品可圈可點,其中又有哪些奧秘?這篇文章講一件來自秦帝都咸陽,現在被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一塊寶貝磚——龍紋空心轉。
從這個字面意義上我們能知道,磚的表面是有龍的圖案,這個磚體的中間是空心的。可能有人會說這有啥稀奇的呢?位于關中地區的咸陽城,修建的時候利用了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修建的房屋都是以木材這個這個構架為主框架,然后用版筑的夯土為建筑的墻壁和地基,搭建出了建筑的主體。房屋的屋頂或者敷草泥,蓋茅草或者覆蓋有瓦,地面上鋪著有地磚,或者涂有朱漆,墻壁也是涂白灰,甚至畫出壁畫。即使富麗堂皇的宮殿,也不用磚來砌墻。這倒不是秦國窮,他們用不起磚,建筑材料不允許,這傳統秉承的是中國土木建筑結構的這么一個祖傳的習慣。所以磚并不是咸陽城建筑的主材。但是俗話說“秦磚漢瓦”,秦磚在歷史上那可以說是久負盛名。考古發現的秦磚顏色青灰,質地堅硬,制作非常地規整,整體渾厚樸實,形制非常多樣。
有人就形容說“敲之有聲,斷之無孔”,就是敲擊的時候有聲,掰斷了里面沒有空隙。也有人稱之為是鉛磚,都是形容它制造的質量非常好。在陜西有些地方上年紀的老人我見到過,到現在他們還是喜歡用鉛磚來做枕頭,據說有去火清涼的作用。有些文人墨客在以前,非常喜歡在秦磚上略微做一個加工,改造出來一方硯臺,他們利用秦磚的紋飾,,然后再附加一些設計。因為秦磚的選料是黃土地方的沉泥,本身就含有多種的礦物質成分,燒制之后結構又非常緊密,所以可以當做硯臺。
龍紋空心磚見證秦咸陽城的發展
秦磚的形狀比較規整,一般是長方形或者正方形,有的是空心,有的是實心。空心磚規格比較大,兩邊有紋飾圖案。同樣,這里的磚也不做為建主材的搭建,是作為臺階的踏步磚。宮殿高大巍峨,比如一號宮殿的那個夯土臺基,分為三層的建筑,每上一層之間,實際上就要用臺階來解決上樓的問題。咸陽城的宮殿高大巍峨,實體部分是夯打的黃土,形成了高大的夯土臺。夯土臺基上修建高高低低不同的房間,還有回廊,當然就需要臺階,所以空心磚是作為建筑的輔助材料,一定意義上說它是我們認識秦代建筑,認識咸陽城宮殿的一個配角。
正所謂見微知著,秦都咸陽富麗堂皇的宮殿建筑,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早已經煙消云滅了,但是通過龍紋空心磚這樣子一些小角色,我們能夠觀賞到一部大戲。這些空心磚多數是以一條或者兩條盤旋的龍作為裝飾的主體圖案,珍藏在國家博物館的這塊磚,1975年出土于秦咸陽城遺址的二號宮殿建筑。兩條守衛相環的龍交織在一塊兒,懷中抱著三個圓形的大玉璧,再加上一些卷云和水渦之類的輔助的紋樣,這樣一點綴,一幅活靈活現的藝術品。
除了國家博物館的這塊空心龍紋磚之外,類似題材和用途的空心磚,在咸陽城遺址其實還有很多,圖案造型大體如此,有的更加精致一些。比如在圓形玉璧的中間是展翅飛翔的雀鳥,這樣子的建筑輔材打眼一看,龍沖天入地,駕云行海,叱咤風云的神韻就躍然在目。僅從視覺效果,藝術角度來看,絕對就是一幅藝術精品。不僅是好看,藝術性強,空心磚的表面裝飾著龍,玉璧,還有云,這都是有說道的。簡單的說,咸陽城宮殿使用的這些龍紋磚,首先是和建筑主人秦王,公,皇帝的身份相稱的。
王,公,皇帝這是三個等級,從公到王到皇帝,實際上標志了秦國在咸陽城這個歷史時期不斷發展的一個歷史階段。中國龍是一種善于變化,能興風作雨,利萬物的神奇動物,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沉淵。《禮記》在《禮運第九》中就這樣形容,說鳳,龜,麟、龍,這是“四靈”,龍是“四靈”的一個祥瑞,是皇權的象征。我們都知道歷代帝王是自命為“真命天子”,“真龍天子”,與飛舞九天的威儀。使用器物,比如衣服也常常裝飾有龍的圖案,所以咸陽城宮殿建筑中出現的龍紋空心磚顯示的是建筑的等級,張揚的是皇家氣派。
特殊的玉文化
在龍紋空心磚上,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雙龍和玉璧。玉璧不僅是禮器之一,而且是“六器”之一,深受中國古人喜愛,以玉器為載體的玉文化,蘊含了中國古人的智慧與美德,是中國文化組成的一個組成部分。那么龍紋空心磚上的玉璧圖案究竟有著怎樣特殊的含義呢?這些復雜的圖案又是如何繪制的呢?
玉璧也是一種高級別的器物,屬于禮玉。《周禮》當中,把玉器的璧、琮、圭、璋、琥、璜,作為“六器”。按照萬物皆有靈的這個觀念,玉是山川的精華,不是一般的石頭。上天恩賜的寶物,具有溝通天地鬼神的靈性。《紅樓夢》里面的主人公賈寶玉為什么落胎的時候就口銜“通靈寶玉”,可見他天生就不是凡人。
關于玉璧不能不說一個成語“完璧歸趙”。戰國晚期,趙惠文王得到的和氏璧,親昭襄王就是非常想要,他就遺書趙王說“愿以十五城請易壁”,但是當時秦強趙弱,趙王一想,這肯定又是秦王使詐,我給了你玉璧,但是得不到城池怎么辦?藺相如就跟趙王請愿說,我自愿前往,他對趙王說,我去如果城入趙,那么我就把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后來藺相如就捧著玉璧,見到秦王之后,秦王誠意不足,就設法阻止了取回了原璧,形成了一個完璧歸趙的故事。完璧歸趙發生的地址就是咸陽城渭南宮區的章臺宮,時間也就是咸陽城為都城期間。所以玉璧是六器之間最核心的之一,它的歷史綿延了有五千多年。
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之中,玉璧象征著美好的含義,還有一個高貴的品質,是權力等級的標志。復雜的說那就更玄乎了,這就牽扯到了龍和水,涉及到了陰陽學的一些理論。陰陽學有一套說法,有“五德始終說”,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它有各自不同的特性,依照相生相克的一個規律,所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順位相同生,隔位相克,這么一個循環反復不止。五德周而復始,循環運轉,這就是始終。每個歷史朝代都有五德當中的一種,與其相配合,比如商取代夏,這是金勝木,周取代商是火勝金,而代火者必將是水,代火者必將是水德的朝代是誰呢?秦朝尚水德。秦始皇登基以后,明確的確定,秦朝是以水德為德運,然后“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因為有祖宗的保佑,我才能達到六王統一,這都是上天的必然。“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所以此磚上的龍紋裝飾,正是秦朝尚水德的表現。
當然,根據陰陽學說對這個空心磚一種解讀。空心磚上的龍頭似牛頭,有須,大耳,細長角對稱,蛇形的這個身體,然后有翅膀,有翼,腳底下有爪,身體整個依附在這個玉璧上,周邊環繞著有祥云,非常多的云朵來填充空隙。再加上玉璧的里面是一些細密的珠子。整個的構圖可真就是成了龍行踏絳氣,珠聯又璧合。這么復雜的圖案當初是怎么制作的呢?有的人說是用模具印在泥胎上的。其實是用戳印模子,也叫模印圖案,這樣模印圖案紋飾的空心磚,在咸陽宮殿的發發掘和調查中經常可以看到,它是作為鋪地或者貼墻壁的花紋。實心磚是模制成形,有的磚模上就自帶紋飾,一次脫模之后,整個磚帶著紋飾就完成了。有的是用不同的模子,小模子各種各樣地組合在一塊兒,按照自己的需要來布置圖案,這樣就形成搭配,構成了一個連貫的連續圖。這種模印紋飾的方法后來就被漢代以至于到我們現在其實都有一些利用。
中國人的建筑智慧
對于阿房宮的規模,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有過這樣的描述“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建造如此巨大規模的宮殿建筑,無疑需要數量驚人的建筑材料,而類似龍紋空心磚這樣的建材,它們的團不僅復雜,而且審美要求有極高。那么,在秦朝這個歷史時期,中國人是如何實現大規模生產龍紋空心磚的呢?這些空心磚上除了龍紋,還有哪些其他的紋飾呢?
德國有一位學者叫雷德侯,他曾經寫了一本著名的書叫做《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在書的導言中他系統地高度評價了我們中國人創造的這些藝術品,以至于這些藝術品背后能實現的原因。他這樣說“中國人發明了以標準化的零件組裝物品的這種生產體系,零件可以大量地提前預制,并且能以不同的組合方式迅速地裝配在一起,從而在有限的常備構件中,創造出變化無窮的單元。”空心磚上的這個模印圖案就是雷德侯說的這個模件,用不同的小模子來在方磚上形成花紋,然后根據工匠們的意識把這些花紋組織在一起。這種模印的方法和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花紋鋪地磚的紋飾其實也不僅僅是為了美觀,好看,那就太簡單了。比如常見的菱形和直線勾折的這幾何圖案,我們考古人叫回形紋或者菱形套合紋,就有很多吉祥的寓意。比如四方連續鋪地磚,這種圖案的構成特點是回旋反復,紋樣之間首尾相連,連續不斷。從古到今,這都有一個連綿不斷,富貴不斷頭的寓意,經常就是在器物,建筑上做裝飾,表示美好的寓意。這種美好的寓意可不是我們中國人獨有,不是我們獨愛。在遙遠的西方,有一種被叫做古希臘回形紋,竟然和中國的回形紋一樣,到現在仍然是王室的皇冠,珠寶設計當中非常受青睞的素材。這兩種圖案肅然古希臘人和我們中國人都用了相同的幾何紋圖案,但是我們很難說誰向誰學習,也許就是源于人本能的一種反應吧。
由于秦漢文明直接的連續性,加上無論是渭河北還是渭河南,既是秦都咸陽城所在,也是西漢長安城或者是帝王陵園的轄區,所以咸陽地區出土的幾何紋的鋪地磚有時很難判斷到底是姓秦還是姓漢,這種難判斷也有一天考古發掘能揭開謎底,也許就成了千古的疑案。
二龍拱壁空心磚
有一件龍紋空心磚據說也是咸陽城遺址的核心區,就在窯店鎮出土的。很多人認為是秦宮殿的遺物,其實我個人感覺可能有誤。這件磚可以叫做二龍拱壁空心磚,二龍拱壁空心磚它的外形上和咸陽宮殿出土的空心磚是一樣的,但是它的紋飾制法,構圖方法截然不同。它的正面是以玉璧為中心,衍生出來左右兩邊左右對稱的龍,雙龍回首盼顧,前爪做拱壁的樣子,玉璧的上方和下方分別有云紋,有靈芝草。整個畫面構成是一幅生動的二龍拱壁圖。
構圖的風格是左右對稱的,是以玉璧為中心左右對稱,然后在填充靈芝草和龍。它并不是在咸陽宮殿遺址調查后者正式發掘出土的這種紋飾。秦咸陽城遺址出土的這個龍紋磚是飛龍的形式,這件磚龍的造型像走龍。并且圖案的制法也不一樣,圖案是模印的,是凸出來的陽紋。整個的這個畫面造成的效果有減地淺浮雕的效果,咸陽城宮殿的空心磚龍紋是陰刻的,龍是做飛舞的狀態。類似于二龍拱璧風格的空心磚這個制作風格多見于西漢都城長安城的宮殿遺址或者是西漢皇帝陵園的建筑,也是用于臺階的踏步,多數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動物的圖像為主。那么顯然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按照方位南北不同,東西不一樣的布置,就是最著名的“四神”的一個寓意,它也被稱為了“四神空心磚”。
圖案的藝術造型和秦代的龍紋空心磚比較起來更加清秀,咸陽宮遺址有西漢時期的遺物奇不奇怪?毫不奇怪。因為在秦都之后,這里就成為了西漢皇帝的陵園。其間第二個皇帝和之一個皇帝的安陵,長陵,就和咸陽城的宮殿核心區交錯在一塊兒,很難區分出它們之間的遺物。加上陵園周邊還有大大小小的很多陪葬墓園。陵園里面更是有很多大型的建筑作為祭祀或者是管理的用房。因此我個人推測這件傳說出土于咸陽城窯店附近的二龍拱璧空心磚很有可能是漢代的遺物。這個畫面反映的是漢代天子祭天的時候供玉的一個情景,以二龍作為一個架子,龍爪之間來供奉一個玉璧,時代應該是漢。如果我們把二龍拱璧上的龍和漢代瓦當上的龍比如在茂陵以及其他的一些漢長安城出土的這個同類的遺物擺放在一塊兒,可以看到很多的相似性,龍頭小,龍尾細長,卷曲,和咸陽城宮殿建筑的龍形區別是非常大的,它的時代判斷也就一目了然了。
兵馬俑的秘密
見過秦兵馬俑坑的朋友,一定都會被排列整齊的兵馬俑深深震撼。然而在這些兵馬俑的腳下有大量的鋪地磚卻很少被人關注。這些鋪地磚雖然沒有復雜的圖案,紋飾,但是它們同樣珍貴。因為在這些鋪地磚上有文字,而這些文字可以幫助我們破解許多歷史謎團。那么這些鋪地磚上的文字內容究竟是什么?
秦磚數量最多的一次發現,首推臨潼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在兵馬俑坑里,我們大部分的人來到展廳,肯定首先要看到的是陶俑,成規模的一個軍隊排列形式,沒有人注意陶俑的腳下實際上有大量的鋪地磚。那么在兵馬俑坑的這個大量的鋪地磚形狀是長方形的,沒有復雜的圖案,紋飾,只是裝飾有像繩子一樣的印痕,外表一點也不漂亮,功能更不如這個龍紋空心磚這么高大上。在兵馬俑坑中就是士兵腳底下踩的普通的東西。和陶俑相比,更是默默無聞,少有關注,其實不珍貴嗎?非常珍貴,比如有的磚上有模印的文字,這些制作者留下的印戳。據統計,目前在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出土有76件21種的文字內容。
類似的陶文在咸陽城其實也有發現,在渭河南部的阿房宮也曾有發現。2003年的時候,在寶雞地區的秦漢遺址中還發現過“大水”“大丁”“宮昌”等等一類的文字。這些文字對于考古人來說那可是金不換的寶貝,有了它可以破解很多的歷史謎團,叫做證史,補史之用。
首先可以明確秦代有哪些制磚廠,還有哪些管理專場的部門。宮是秦中央官署機構宮司空的一個省文,左司是秦代少府下屬的左司空的省文,這都是中央級別的官府。除此之外,有些是不見歷史記載的,比如“左水”“大水”,但是考古實物頻繁出土,不是孤例,應該也是燒制磚瓦的官署機構。第二磚上的這些字告訴我們,當時有哪些造磚的工人。這可是文獻記錄中根本不可能出現的一些小人物。他們不見有中原人,比如宮昌里面的昌或者臧,是宮司空下屬的一名工匠組長,另外還有外族人,比如洖邦的洖,為什么是姓吳的“吳”加了三點水?因為這是一個譯音用字,是一個戎人它的音發“吳”的音,所以加了三點水和中原的那個“吳”進行區別。第三個告訴我們的價值就是秦朝如何對制磚的質量進行控制和管理的。陶文是秦代“物勒工名”制度的產物,誰制造的產品就要標注上名字來考核產品的質量。
考古發掘就是這樣不斷補史,證史。一位兩千多年前的普普通通的外鄉可洖邦由于這樣子的一些文字再次被我們現代人所知。每當這個時候一種考古職業的優越感和自豪感就會油然而生。得到實物資料之后,考古工作的大量內容是研究,思考和總結。從咸陽城到秦始皇陵,甚至再到寶雞,相隔數百里的不同地區出土的完全一致的制陶官署機構,還有陶工的名。擴大研究的視野,我們把這些資料串聯起來想,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首先制陶手工業機構生產規模得足夠龐大,才能滿足一個廣泛的市場需求。第二個,制作和調撥應該是統一管理,喲喲一個系統的管理機制。
正所謂見微知著,一件空心磚足以可見秦咸陽宮富麗堂皇的規模,同樣內容的陶文足以可見秦帝國一統天下絕對不是一句空話。分崩離析的時候,諸侯林立,在這個時代是很難集天下物力,人力,那是很難實現的。“盡并兼天下,煮后黔首大安”這是秦始皇二十六年頒布的詔版一個公文上的內容,其中的一個“盡”字是秦始皇的榮耀,更是秦帝國巔峰的保證。
秦小篆文字磚
除了體現“物勒工名”制度的有工匠和磚廠官署的文字磚之外,另一個磚我沒有見過真品,但是是非常重要的文字鋪地磚,絕對是秦磚中的奇品,堪稱是“大牌”,這就是十二字或十六字方磚。數量很少,文字的內容卻是十分令人玩味。十二個字或者十六個字的方磚規格大小和咸陽城宮殿遺址出土的放心鋪地磚基本上是一樣的,有秦小篆的文字,上面的內容是“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勿飤人”,十六個字的是“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勿飤人,踐此萬歲”。既然是“踐此萬歲”這類方磚肯定是作為鋪地磚之用,是天子踩踏的專用品。文字磚的字體修長,都是典型的秦小篆的風格,是陽文,是凸出來的。國家博物館里曾經珍藏有一塊十二字的方磚,1950年的時候,傳說出土于山西,但是并沒有出土的地點。到了2005年的時候,在西安的古玩市場上,突然大量地出現古類似的文字磚,數量非常多,據說十二字的具體的出土地點是山西夏縣禹王城附近,十六字的出土在山西洪洞縣的范村。盡管對于其中的個別字,比如是不是把“饑餓”的“饑”字寫錯了,成了這個“飤”人的“飤”?學界到現在沒有統一的認識,但是這并不影響這塊磚的重要的價值。“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勿飤人”,說白了就是天下統一,沒有戰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表達的是一派祥和。無論如何,這些鋪地磚都應該是大型宮殿所用,表達的是統治者的一種期盼和治國理念以及君王登臨天下的一種霸氣。遺憾的是由于不是正式考古發掘出土,有缺失了相關的地層信息,建筑的具體屬性,規模,年代,都成了無頭案。僅能從文字上我們大致地推斷應該不早于秦,而已應該可能是漢。
見微知著,龍紋空心磚見證了咸陽城的輝煌的鼎盛,是秦帝國特有的符號。這種空心磚只在秦咸陽城的遺址里頭有出土,到現在被博物館收藏,成為博物館的藏品。在我們發出這些感慨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只是看到秦帝國的輝煌,由于國家的統一,人力,物力,財力集中在一塊兒,才能使中國的建筑達到一個高峰的時期,制磚技術也呈現了新的面貌。正如這個文字磚所說的“歲登成熟,道勿飤人”,改朝換代并沒與割斷中國歷史的不斷發展,對于統治者秦始皇而言,大興土木也好,好大喜功也罷,千秋功過也就任由后人評說了。
你見不到的國寶級繪畫,都在這個展覽里
這項工程力圖將中國古代國寶級繪畫
全部囊括國家博物館展廳怎么樣,合為“中國歷代繪畫大系”
到今年,已出版國家博物館展廳怎么樣了5集60卷226冊
收錄12405件套中國繪畫
作品來自海內外263家文博機構
站在國家博物館大廳舉目仰望,巨大的“盛世修典”海報懸掛在三樓的整面墻上。這是個以中國古代繪畫為主題的大型展覽。有些偶然轉進“盛世修典”展廳的觀眾,看了很久才意識到:原來這些不是真跡。這些畫遠看精美絕倫,纖毫畢現,近觀才能發現,畫作表面光滑平整,是打印的。
這些展品是“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出版過程中為確定印刷標準產生的打樣稿檔案。展品上起先秦,下到明清,將中國古代最經典的繪畫搜集在一起,多達1700余件,堪稱一部立體的中國繪畫史。從《清明上河圖》 《千里江山圖》 《溪岸圖》等宋代名畫,到明四家、元四家、清代“四王”“四僧”等名家名作,滿滿當當掛了一面又一面墻,讓人頗感奢侈。
9月29日,國家博物館,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的沉浸式空間。圖/中新
9月28日,開幕前一天,金曉明來到國博,又一次瀏覽了一遍所有展品。國家博物館展廳怎么樣他是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書畫研究中心副主任、《宋畫全集》《元畫全集》副主編,這些樣稿在編輯過程中,不少都經過了他的手,其中一些作品是他滿世界親自拍回來的。“三生有幸。”他操著南方口音對《中國新聞周刊》說,親眼見過那么多傳世名畫,從古至今少有這樣的機會。
2005年,浙江大學與浙江文物局啟動《宋畫全集》編纂,雄心勃勃地希望集納全世界公立文博機構所藏存世的宋代繪畫,以高清印刷的方式讓世人看見。后來,雄心越發壯大,從《宋畫全集》擴展到《元畫全集》 《明畫全集》《清畫全集》和《先秦漢唐畫全集》,合為“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到今年,這項工程即將結項,出版了5集60卷226冊,收錄12405件套中國繪畫,來自海內外263家文博機構。
極為脆弱的古代書畫,保護與利用的矛盾始終難以逾越。這項為歷代繪畫拍攝和出版高清圖像的行動,讓繪畫既藏之名山,又廣為流傳。
“全宋畫”
國家博物館“盛世修典”展覽中,面積更大的一幅展品基于《千里江山圖》制成。這幅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的鴻篇巨制,原畫近12米長,展覽中的畫稿又將其放大兩倍,制成燈光效果圖。旁邊附了一篇小文章,講述了這幅畫進入《宋畫全集》的經歷。
作為國內收藏宋畫數量最多的機構,故宮博物院是否支持《宋畫全集》,是至關重要的之一關。2005年,《宋畫全集》甫一啟動,項目團隊就前往故宮,向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請求支持。鄭欣淼欣然同意,隨后故宮為編委會提供了館藏現有的宋畫的照片。
不過,以前這些用4×5英寸膠片拍攝的照片,雖然質量已經很高,卻無法達到《宋畫全集》的圖像要求。為了纖毫畢現地呈現畫作原貌,《宋畫全集》定下前所未有的標準,不僅是故宮,全球也沒有幾家收藏機構可以提供如此高清的照片。
《宋畫全集》編委會向故宮提出,能不能提取出全部宋畫,專門拍攝一次?基于對《宋畫全集》學術意義的認可,故宮配置專門團隊,歷時兩年多,完成所藏宋畫的重新拍攝。自1992年之后,《千里江山圖》長達17年未曾開卷,經過慎重考慮,2009年,故宮為了《宋畫全集》重新展卷拍攝。
故宮的支持起到了風向標的作用。“故宮的態度,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文物界的態度。”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編纂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長鮑賢倫說。
《宋畫全集》分為七卷,前三卷為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遼寧博物館藏品卷,后三卷是中國其他文化機構、歐美和日本藏品卷,第四卷是臺北故宮藏品卷。到2011年,前三卷和后三卷都出版了,唯有最中間的第四卷始終缺席,像一道裂口。
與臺北故宮的溝通曠日持久、幾番起伏。直到2021年,大系項目臨近收尾,《宋畫全集》臺北故宮藏品卷終于出版,《溪山行旅圖》《萬壑松風圖》等傳世名作從此如在眼前。
有學者曾經評價,在《全宋詞》《全宋詩》《全宋文》等大型典籍之后,《宋畫全集》堪為與它們相提并論的“全宋畫”。
在匯集宋畫的同時,唐畫與元畫自然而然進入視野中。在中國繪畫史上,元畫與宋畫是并駕齊驅的兩座高峰。宋人重格物,致力于描繪世間萬物的真實,院體畫成就尤高國家博物館展廳怎么樣;元畫則強調境界與筆墨,是文人畫的鼎盛期。唐畫更為稀少,許洪流說,存世的唐畫有些其實是宋代摹本,為《宋畫全集》收集資料時,一些收藏機構不愿“降格”列為宋畫。為了安放這些名畫的影像,編輯團隊決定啟動唐畫項目,最終,成果則遠遠超出唐代范疇,形成《先秦漢唐畫全集》。
元代及以前的繪畫,由于存世量稀少,編委會的目標是“有一件收一件”。進入明清之后,作品存世量大增,總量數以萬計,不得不進行遴選。金曉明說,遴選標準大體有三個,一是在中國藝術史上不斷被關注、研究的經典作品;二是具有歷史文獻價值,包括歷史學文獻和繪畫史文獻價值;三是反映一些畫家的獨創性和藝術性,以及對畫家具有研究價值的作品。
有些繪畫的斷代和真偽存在爭議,除了“一眼假”的作品,那些存在爭議的作品,如果符合遴選要求也大膽選入。金曉明解釋,因為大系的首要定位是重要的藝術史研究圖像文獻資料庫,最重要的職責是提供詳盡的資料,以供全世界的學者研究。在收錄的作品后面,編輯團隊都詳細地梳理了作品信息,包括學術爭議情況。
每一卷中,編輯團隊都附上了詳盡的前言。為了增強研究價值,編輯團隊還將每幅畫中的印章都摳出來,通過技術使其清晰化,列在附錄中。這些印章是辨別作品真偽、研究流傳線索的重要依據。
2010年,金曉明(右一)帶隊在日本京都東福寺拍攝南宋《無準師范像》。供圖/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項目團隊
尋訪全球
今年夏天,浙江大學歷代繪畫大系編輯團隊收到大英博物館的郵件,發來的是清代畫家鄒一桂的《松竹石泉圖》。這幅圖畫在東晉畫家顧愷之名作《女史箴圖》卷尾。在電腦里,出版社編輯將《松竹石泉圖》與《女史箴圖》前卷拼合在一起。至此,《女史箴圖》實現了首尾相連。
《女史箴圖》原作已經遺失,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一般被認為是1400年前的唐代摹本。這幅畫在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被英國人盜走,以25英鎊賣給了大英博物館。原作12段畫面如今存世9段,嚴重風化,被博物館分成三卷裝裱。2012年,大系團隊與大英博物館溝通,希望獲取《女史箴圖》等中國繪畫圖像,以編纂大系。歷經十年,斷裂的《女史箴圖》才得以復原,存世9段以完整面貌呈現。
大系收錄一萬多幅古畫,其中很多畫歷時經年才得以收錄,其間困難重重。
傳為五代董源所作的《寒林重汀圖》,也是耗時長久才收錄的一幅畫。這幅畫收藏于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大系團隊橫跨三年、三顧黑川才拍攝完成。起初,黑川所只同意提供往年拍攝的4×5英寸底片;第二次,答應大系團隊只能用8×10膠片拍一張全圖,不能拍細節。大系收錄的每一幅畫在拍攝全圖之外,還要專門拍幾張局部,呈現最關鍵的細節,否則只能用原圖底片放大局部,便失去了細節圖的意義。他們沒有放棄,回到杭州后,繼續與黑川所溝通,最終得到同意,次年再赴黑川所拍攝了局部。
蘇州靈巖山寺是一座千年古剎,收藏著十多幅明末清初“四僧”(石濤、八大山人、石溪、弘仁)的畫作。時任靈巖山寺住持、凈宗泰斗明學法師在特殊年代里搶救下了這些名畫,視若珍寶,不愿輕易示人。大系團隊數次上山拜訪,帶著 *** 攝影器材,雇傭轎夫抬上山,一等就是三個小時。明學法師起初不為所動,最終還是被他們感化了。在一間會客廳里,大系團隊將白紙貼在墻上,再將畫作舉在白紙前,以避免畫作直接與墻面接觸,拍攝完成了“四僧”的名作,距離之一次上山已經過去了四年。
許洪流說,全世界收藏機構的宋畫,大約九成已被《宋畫全集》收錄。對于文物的展示,收藏機構絕大多數都保持開放,愿意通過大系讓所藏的繪畫更廣為人知。
《宋畫全集》中半數海外藏品都來自日本,全集啟動之初,許洪流就前往日本到處尋訪。與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溝通,讓他深刻領會到這件事的復雜。
連續三天,東博干部會上都在討論這件事,每天會后,時任東博列品部主任的副館長富田淳與許洪流碰面,轉告館方的疑慮。許洪流當晚便在酒店手寫回復信,傳真給富田淳,請他次日幫助解釋。富田淳是浙江的女婿,在中國美院留過學,對中國很親近。有一次,富田淳欲言又止,許洪流請他不妨直說,富田淳才說破,館長擔心中國的出版質量。許洪流說,館長的擔憂可以理解,但請放心,全集一定會高質量完成,“可惜我現在沒有樣品給國家博物館展廳怎么樣你看,但我是有底氣的。”三天后,日方館長終于點頭答應。許洪流至今還記得那些天的焦慮,“今天不知道明天怎么樣,那種感覺很難受。”
更多的海外機構都提供了主動的支持。有一年暑假,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專門請來一支攝影團隊,按照大系標準拍攝館藏的古畫。浙大駐紐約聯絡處負責人許翾去到波士頓美術館,館方帶她參觀一間畫室時對她說,這是專門留出來進行大系圖像拍攝的。
現任浙江大學人才辦主任的許翾,當時是浙大駐紐約聯絡處唯一的工作人員,平常負責校際交流、人才引進和校友聯絡,大系啟動后,與海外收藏機構的溝通成為一項重要任務。她負責聯絡大都會博物館、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波士頓藝術美術館和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四個機構。“當時合作很順暢,遇到了一個比較好的國際合作機遇期。”許翾回憶說,美國東部的校友給了她更大的支持,“我最焦慮的是拍攝進度的問題,而不是被拒絕。”
用技術擺渡
“歷代繪畫大系”里的這些畫有多高清呢?局部圖會放大到原畫1.5倍、1.7倍,捧在眼前近觀,可以看到面對真跡都難以看清的細節。
達到此種程度的出版效果,仰賴高清的攝影,以及精細的印刷。
大系的攝影團隊只有一個人,是攝影師章益林,今年40歲。章益林的常規裝備,是兩只碩大的黑色旅行箱以及一只三腳架袋,裝著相機、膠片、攝影燈、三腳架等器材,重達150斤。膠片是8×10英寸的,長寬分別為25.4厘米和20.3厘米,僅僅略小于一張A4紙。一張8×10膠片的面積,約等于普通135膠片一卷的面積之和——這是工業化生產的更大尺幅攝影膠片。
照片的清晰度,與膠片放大的倍率成反比,放大的倍數越低越高清。如此碩大的底片,甚至比一些單幅扇面還要大,只需等大拍攝;普通繪畫手卷高度一般不超過五六十厘米,底片放大兩倍即可。尺幅更大的作品,8×10膠片倍率也不會超過四倍。
膠片還有另一個無法取代的優點——色彩還原度。這么多年,大系團隊一直跟蹤對比更先進的攝影器材,十幾年來,數碼相機的像素從3000多萬進化到1億、1.5億,但色彩還原度依然不如膠片。
“在色彩還原、水墨層次,以及畫面的厚重感上,膠片有絕對優勢。”章益林說,“如果將墨色的濃淡分出層次,假設膠片能還原十個層次,而更高級的數碼相機也只能還原七八層。”因為數碼相機依靠芯片的計算還原色彩,遇到十分接近的顏色時,可能會處理成同一種替代色,層次缺失常常讓數碼照片透出一種“單薄”之感。而膠片相機的原理是光學,會一五一十還原攝入的全部色彩。
“比如宋代陳容的《墨龍圖》,墨色一層一層漸變,渲染出龍的形象。還有《千里江山圖》之類的青綠山水畫,石青、石綠顏料隨含水量的不同,呈現出層層不同的青綠色。只有膠片才能很好地還原這種豐富的層次感。”章益林說。
當他在日本的博物館支起這套家伙的時候,有日本同行很驚訝:需要這么大的底片嗎?這臺木質框架、體積龐大、滿滿機械感的攝影機,酷似百年前的老相機,而章益林為文物拍照時的身姿,也酷似百年前的照相師。他隨身帶一塊黑布罩住相機,拍攝時鉆進黑布里,以避免環境光對視覺判斷的影響。不同的是,當他按下快門的那一刻,已經沒有一陣煙霧冒出。
攝影只是中間環節,是將繪畫從古代紙絹復制到當代銅版紙上的擺渡者。從紙到紙,卻要跨越千山萬水。從原畫到攝影膠片,失真一次;從膠片到電腦,再失真一次;從電腦到打印機,又要失真一次;從打印機到紙上,還得失真一次。每一次介質的轉移,都是一次失真的過程。必須仔細校正,在每一步上保證更大程度還原細節和色彩,印在紙上的畫作才能惟妙惟肖地再現原畫神韻。
校正是纖毫之間的精細事兒。印刷時,要把眼睛練得像高清攝像機一樣,對每一幅畫的濃淡深淺、色彩層次、氣息風格精確感應。而印刷機又十分敏感,溫度、濕度等因素都會影響它的表現。“如果晚上下了一場雨,空氣中濕度增加,第二天打印出來的顏色都可能偏差。”《宋畫全集》執行主編、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許洪流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為了滿足《宋畫全集》前所未有的印刷要求,承制的印廠自掏腰包幾百萬元,從國外購入專門設備。印刷界常規以200點精度的“調幅網”制版技術實現行內公認的“照片質量”,其印刷品每平方英寸由4萬個網點組成。而《宋畫全集》使用的10微米“調頻網”技術,每平方英寸有36萬個網點,清晰度提升9倍。紙也是從德國定制的,表面毛孔極少,每個網點能“踏實”地落在紙面上。
印刷《宋畫全集》的時候,許洪流要求項目團隊必須有人跟機,在印刷車間三班倒,每一版試印,跟機人員簽過字才能正式開印。第二天,前一天印刷的版樣送到許洪流的辦公桌上,他認可了,才算過關。有一次他出差回來,累積多日的版樣全部被他無情地斃掉,僅紙張成本的損失就多達20多萬元。
嚴苛的標準保證了每幅畫的逼真還原。俄羅斯埃爾米塔什博物館攝影師弗拉基米爾·捷列別寧為大系拍攝了該館所藏的敦煌繪畫藏品,他感嘆,在大系的照片里,能看見絹畫絲綢上細膩的紋路。
大系的遺產
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研究員余輝曾贊嘆,有了歷代繪畫大系,做宋元繪畫研究多數時候不需要看原畫了。即使他身在故宮這座書畫寶庫,從文物庫房取出繪畫也并非易事。故宮對此有嚴格要求,珍貴古畫每次出庫,都要回庫“休眠”至少三年。
文物需要保護,也需要被利用,極為脆弱的古代繪畫,給利用造成了極大障礙。它們極少現身,有些真跡世人一生都難以得見。博物館里,兩千年前的青銅器可以每天展出,但哪怕20年前的書畫也經不起長期暴露。歷代繪畫大系以像素級還原的印刷質量,將分散在全球收藏機構庫房里的中國繪畫復制出來,為利用和研究提供了便利。
“最近十多年,學術界對早期古代繪畫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歷代繪畫大系起到了推動作用,這是毫無疑問的。”金曉明說。如上海著名書畫鑒定家陳佩秋在《宋畫全集》出版后,借助全集傾力于宋畫研究與鑒定,為很多畫寫下批注。
大系編纂17年,耗去了多少人的青春歲月、壯年生涯。
金曉明已經兩鬢斑白。上世紀70年代,他十幾歲學書畫時,很難找到范本。他記得上海書畫出版社出了一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的米芾《虹縣詩帖》字帖,自己渴望極了,但印量有限,買都買不到,只能用透明紙拷貝出一本。作為藝術史學者,他更清楚如今這樣一套高質量的繪畫資料出版后,對于研究者、愛好者,以及千千萬萬學國畫的孩子們意味著什么。有機會參與這樣一個項目,他覺得,“這一輩子,足矣”。
章益林加入大系團隊時還是大四學生,如今年已不惑。他的職業生涯被這個項目改寫,他曾經想做商業攝影,大系將他鍛煉成一位眼光獨到的知名文物攝影師,最近正在拍攝的項目是《良渚玉器全集》。“一輩子能干一件有意義的事,這種機會很少。”他說,“我把一生更好的時間全撲在這一件事上,很慶幸能堅持下來。”
他的那套“重型裝備”依然在服役,拍攝《李可染全集》等項目時,8×10膠片相機重出江湖,以大系的標準為文物留影。這是大系的某種繼續。

國家博物館展廳怎么樣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哪個廳好看、國家博物館展廳怎么樣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