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國家博物館展廳智能化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國家博物館展廳智能化項目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添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本文目錄一覽:
- 1、“片羽重輝”國家博物館文保成果展今在京開幕
- 2、中國版“AlphaGo”、元宇宙未來居民等齊聚上海,他們要做什么?
- 3、從后母戊鼎到《千里江山圖》,考古和文保成果展如何再現中華文明
“片羽重輝”國家博物館文保成果展今在京開幕
【新民晚報·新民網】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片羽重輝——國家博物館文保成果展”今天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2展廳啟幕。展覽分為“業界先聲”“巧技天工”“斐然成章”“敏行致遠”“觀往知來”五個部分,系統梳理了國家博物館一百余年來在文物保護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展示了文保理念與技術的發展與進步,體現了不同時期的特點與突出成就。
《政協之一屆全體會議代表簽名冊》復制品裝潢 國家博物館供圖(下同)
1912年7月9日,民國政府設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是中國之一個由政府籌建并直接管理的國家博物館。新中國成立后,在保管部下設器物修整室和技術組,分別從各地引進技術能手,組建文物修復復制專業隊伍。國家博物館的文物材質多樣,文物保護修復技術門類廣。不論是青銅器、紡織品和陶瓷器,還是古代書畫和近現代文獻檔案等,一代又一代文物保護修復人員在傳承和借鑒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用精湛的技藝保護了中華民族重要的歷史遺產。
3D打印犀尊樹脂模型
3D打印后隨色作舊
國家博物館充分運用最新科技成果,推進文物保護新材料、新技術、新手段的應用。強化預防性保護,改善文物保存環境,提升文物保護能力。依托“智慧國博”完善文物保護修復管理系統建設,推進智能輔助修復走向成熟,讓文物被感知,會說話,逐步實現文物保護智能化。
修復司丂母斝
此次展覽是國家博物館在新時代首次舉辦的全面展示文物保護成果的展覽,依據專業特點將文物保護技藝分門別類加以展現,而且緊扣主題,對國家博物館百余年來文物保護方面的努力和成果進行系統梳理,體現不同時期的特點與突出成就,以及文保理念與技術的發展與進步。
中國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館員王秋仲復制丹崖仙境
丹崖仙境臨摹件
展覽通過營建修復、復制場景以還原傳統文物保護技藝,設立觀眾互動區以體驗文物保護過程,選配多組實驗專用儀器以提升展覽的專業性。展覽既解讀了文保工作的專業性和學術性,也注重文物保護知識傳播的科普性,努力打造全景式、深學術、寬藝術的完整呈現,將文物保護背后的故事呈現給觀眾。(新民晚報駐京記者 杜雨敖)

中國版“AlphaGo”、元宇宙未來居民等齊聚上海,他們要做什么?
中國版“AlphaGo”開啟象棋人機對戰、身著戲服的機器人舞“大戲”、與元宇宙未來居民實時互動……昨天,在位于浦東世博中心的第五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展廳內,各行業的選手們已紛紛就緒,帶著最新的產品與技術亮相。
首屆大會時,人們就在構想人工智能這一充滿想象空間的新事物,將如何改變甚至顛覆我們的生產生活。五年來,一批又一批懷抱著理想的人相繼投身,解密更多的未知與好奇,刷新行業的廣度與深度。那些關于未來的可能性,就“藏”在大會現場的展品里。
刷新產品精準度
人工智能是一個熱詞,卻不是一個新鮮詞。在一些商用領域,比如說港口園區物流、工程機械智能化等方面,它已經早早到來,并慢慢實現從研發到量產的跨越。
中科慧拓是今年大會的“新人”。作為由中科院自動化所孵化的智慧礦山技術和服務提供商,它基于自主研發的愚公平行礦山操作系統,已落地30余個礦山的無人化項目。
“礦區無人化想要解決的痛點是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招工難,以及作業環境艱苦導致的健康安全問題。在國外,發展已有二十余年,國內則是2019年才開始商業化落地,今年進入規模應用的階段。”公司工作人員表示。
深耕市場多年的中信重工,則展示了國內首個行業領先的礦山裝備工業互聯網平臺。該平臺可通過智能感知、工業數據采集、無線傳輸、大數據分析和利用機器學習,賦能礦山行業企業。在現場,最新的礦山滅火機器人也一并亮相。“這款產品經歷了持續的更新迭代,比如在耐高溫上,從原先的300-°C—400-°C提升至-550°C。另外,這些機器人可以自組網,在不需要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將信息上傳至指揮中心。這擺脫了一人操作一機的局限性,工作效率更高。”
在連續五年亮相的西井科技展臺,記者看到了全球首款智能換電無人駕駛商用車Q—Truck。從2018年作為自動駕駛新物種問世,Q—Truck不斷創新技術,顛覆性地取消了人類駕駛室,讓車輛擁有更富裕的空間來搭載更多智能設備。
今年是它的第四次產品迭代,可在全程無人的情況下,通過換電的方式實現電能更新。據介紹,全新重卡配備高達210KWH的超大容量組電池,可在6分鐘內自主完成電池更換,而同等運載力的重卡即使使用快充模式,最少需要充電2小時。
作為“智能泊車”的領先者,縱目科技今年也有新動作——“行泊一體”。“目前大部分車型的智能駕駛模塊仍然分為泊車和行車兩套系統。車企對降低成本和提升智能化等方面的需求正在增加,基于AI算法、即時定位建圖等核心技術,我們有信心立足于此前積累的優勢,推進行泊一體發展。”工作人員說。
人工智能賦能百業
在大咖云集的展廳內,記者注意到,不少企業正自我突破,將技術優勢延伸至更廣闊的產業鏈條上。通過新老入局者的共同努力,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正進一步打開,讓人們更加可視可感。
在商湯科技的展位上,中國版“AlphaGo”和參展人員開啟了象棋人機對戰。這是企業今年推出的首款純家庭場景機器人——“元蘿卜”,由一個象棋棋盤、一塊屏幕、一個可移動的輕量級機械臂以及一個攝像頭組成,內置26個關卡,覆蓋低中高各種棋力水平。
“以往,公司的產品主要應用于城市交通管理和商業化場景,我們希望人工智能賦能百業,作為一種全新的嘗試,今年推出了這款瞄準兒童、老人以及象棋愛好者的產品。”現場工作人員表示,“元蘿卜”是之一步,接下來會加大棋類以及家庭服務類的探索,在智慧生活方面進一步延伸。
騰訊今年推出了數智人實時互動項目。所謂數智人,原本是進化了數據智能能力和手段的新人類,如今已發展為“多源數據+智能算法+領域專家”的“數智人”框架體系,還有專家指出它將是元宇宙居民的重要成員。今年,國家博物館與騰訊SSV數字文化實驗室聯合打造的數智人“艾雯雯”入職國家博物館;長三角之聲與騰訊在線智能視頻創作平臺“智影”聯手打造的虛擬數字人主播“長小姣”開始主播工作。
在城市管理以及農業等領域,人工智能也在拓展著自己的邊界,提供更多數字化、智能化解決方案。
達閥科技今年帶來了一臺最新研發的農業采摘機器人。它擁有獨特設計的采摘雙臂,雙臂末端可適配夾具、電動剪刀、果籃等工具。憑借著超強的視覺識別能力,可以識別果實種類、果實狀態、果實坐標、果柄位置。目前,在北京周邊一些農業生產基地已有落地應用。據介紹,在農業與教育領域之外,達閥科技還將大力發展人形服務機器人,即機器人保姆,預計2025年研發出實驗室樣品。
“我們聚焦于數字孿生城以及數字孿生工廠,應不同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需求提供服務。”中國聯通工作人員以大連路隧道項目為例,伴隨著5G技術的成熟,它“超進化”成為全國首個5G隧道。一線操作人員開發的AR智能眼鏡,能夠將實時數據“疊加”在真實環境中,實現“邊巡邊控”。這位工作人員介紹:“如今對故障的響應速度更快,以前需要四周全面解決的問題,現在只要一周的時間。”
從后母戊鼎到《千里江山圖》,考古和文保成果展如何再現中華文明
10月16日上午,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在首場“黨代表通道”采訪活動中提出故宮建設的“四大愿景”:“一、建成國際一流的博物館;二、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三、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領者;四、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這樣的使命,需要社會各界的參與,需要國際同行的參與,不斷向國內外同行學習借鑒。”
這一關于博物館建設愿景的展望引發了公眾關注與熱議。王旭東院長還指出,未來,歡迎廣大觀眾參觀訪問故宮博物院及故宮數字文物庫。近年來,隨著我國文物保護事業的不斷發展,從不同維度立體探索中華文明的物質遺存,全方位展示考古歷程的展覽不斷涌現,為廣大觀眾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支撐。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通過展覽這一文化會客廳,從考古和文物保護成果的角度認識中華文明,見證文明的交流與互鑒。
展覽名稱:積厚流廣——國家博物館考古成果展
展期:2022年7月2日起
位置:中國國家博物館北9展廳
從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到清代水下沉船發掘,山西垣曲出土的商代青銅鼎與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的秦子鎛共鳴早期禮樂制度,東西文化合璧的藍釉杯遙相呼應。“積厚流廣”全方位展示國博考古的發展歷程,以及百余年來國博考古不斷開拓進取的歷程和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呈現國博考古從陸、海、空不同維度立體式找尋中華燦爛歷史文化的物質遺存。
展覽時間跨度大,展品數量豐富。用240余件考古出土的代表性文物,從不同時期,不同角度,用考古學語言、考古學方法、考古成果和考古資料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展現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的歷史。
展覽名稱: 片羽重輝——國家博物館文保成果展
展期:2022年7月2日起
位置:中國國家博物館北2展廳
“片羽重輝”展示的是國家博物館在文物保護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文保理念與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在修復技術的推動下,觀眾不但能重見重要典籍,同時可以了解大國工匠的劃時代技藝。國博依托“智慧國博”完善文物保護修復管理系統建設,讓文物被感知,會說話,注重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有機結合,逐步實現文物保護智能化。
展覽分為“業界先聲”“巧技天工”“斐然成章”“敏行致遠”“觀往知來”五個部分,其中,傳統青銅器修復、復制技術源遠流長,精心修復過的庚兒鼎等一級文物,大盂鼎、四羊方尊等重器的仿制品悉數亮相。
展覽名稱:妙手傳天祿,丹心鑒古今:國家圖書館藏清宮“天祿琳瑯”修復項目成果展
展期:2022年8月4日起
位置:國家典籍博物館第四展廳
“天祿琳瑯”藏書是清代宮廷珍藏圖籍的精華與瑰寶,也是中國歷史上極具代表性的宮廷善本特藏。國家圖書館歷時八年,經過修復師用不同修復技法修復的曾經嚴重破損、不同破損類型的天祿珍籍,重點展現了“天祿琳瑯”修復項目的繁難過程、艱巨任務和巨大成就。
展覽通過“天祿零楮 冊府重光”“精具利器 匠心良材”“妙手巧藝 古書回春”三個單元系統講述“天祿琳瑯”藏書前編書的形成與損毀經歷,呈現“天祿琳瑯”后編書的重建背景、外形和鈐印特點,以及“文物南遷”“溥儀盜書”等聚散流轉故事;梳理國圖館藏“天祿琳瑯”珍本書籍基本情況、破損狀況及編目整理工作,強調其搶救性修復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展覽名稱: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
展期:2022年9月29日起
位置:中國國家博物館南6、7、8、9展廳
“盛世修典”是國內藏品與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繪畫作品以一次集合匯聚的形式亮相,也是迄今為止同類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錄最全、出版規模更大的中國繪畫圖像文獻,包括《先秦漢唐畫全集》《宋畫全集》《元畫全集》《明畫全集》《清畫全集》,更是中國美術發展歷程的生動寫照。
“大系”項目自2005年啟動以來,團隊足跡遍布海內外263家文博機構。展覽的沉浸式體驗區依托中國歷代繪畫作品和當代數字科技,為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元素向虛擬數字化形態的轉化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視、聽、觸、嗅多感官交互裝置,引領觀眾以一種全新的體驗方式“走”入畫中,從先秦“羽化升仙”到文人豪情潑墨,從《千里江山圖》金碧山水到號稱“國朝山水之一”的李思訓的《九成避暑圖》。集中亮相的1700余件歷代繪畫精品的出版打樣稿檔案躍然紙上,令丹青回響千年。
展覽名稱:和合共生——故宮?國博藏文物聯展
展期:2022/09/28—2023/01/03
位置:中國國家博物館南3、南4展廳
本次展覽是故宮·國博首次聯展,近400件文物以“和合”理念為主題,強化藝術價值與文化表達之間的雙向賦能,探尋中國“和合”文化的歷史淵源,展示中華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發展脈絡。
國家博物館以不同角度回應“合”的概念,形成內容上的并列或遞進關系。之一單元“天地同和”側重闡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第二單元“萬邦協和”重點呈現中華民族處理外交關系時秉持的協和萬邦的天下觀。第三單元“宜民安和”闡釋中華文明對社會各階層文化多樣性、各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尊重與包容。第四單元“樂在人和”全面展現中華民族“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遠古時代的石器、骨器、玉器、陶器到絢麗多彩的外銷瓷、精雕細刻的漆器,唐人繪制的絹畫《伏羲女媧圖》到元代書法家以精致小楷寫就的《道德經》……豐富的文物展示著古代中國與“和合”有關的物質文化創造,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
整理:王祥 編輯:任慧
關于國家博物館展廳智能化和國家博物館展廳智能化項目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