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良渚博物館三個展廳內容,以及良渚博物館三展廳介紹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添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良渚文化博物館幾個展廳幾個單元
館內布局
從序廳右轉便進入之一展廳良渚博物館三個展廳內容,這里概貌地介紹了良渚文化良渚博物館三個展廳內容的內涵、分布范圍。整個之一展廳,在以良渚文化時期古老的原始生態環境和日常生活的大幅背景壁畫場景中, 復原了當時的快輪制陶和先民紡織的生動場面。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良渚文化時期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包括石犁、石鏟、石刀、破土器、石鐮以及當時用來狩獵的石鏃和捕魚的網墜,其成套而制作精良的生產工具在同期的考古文化中是最復雜的,并處于領先地位。從中我們不難想象,良渚先民的生活是相當滋潤的,他們飯稻羹魚、漁獵采集而怡然自得。高度發達的農業為分工明確、專門化的手工業部門的產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產生了諸多的手工業生產門類,并取得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成就。展覽中那典雅的黑陶、充滿經緯之美的織物、神圣而精致的玉器、珍貴而艷麗的漆器以及發達的竹木器,都將讓良渚博物館三個展廳內容你領略良渚先民的獨創性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
第二展廳設于博物館主樓二層東側,用6組展柜展示著良渚文化部分精品器物,有雕琢精美的玉器、磨制精細的石器及制作規整的陶器。每兩組展柜之間都有一組燈箱圖片相連,選擇的是一些不收藏在我館的精美玉器、陶器照片。在展廳中央又立著四組與展廳同高的玻璃屏風來象征性地阻擋視線,每組玻璃屏風由兩片玻璃夾著一張雙面精美器物圖片,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些燈箱片和屏風一方面給整個展覽營造了一個適合精品展廳的較好氛圍,另一方面又擴大了展示的容量,豐富了展覽的信息。
玉器共分二部分,一部分是重型禮器,有玉琮、玉璧和玉鉞;另 良渚文化博物館一部分則主要為裝飾用玉,有三叉形器、冠形器、璜、錐形器、帶鉤、鐲、匙、匕、項飾及鳥、龜、魚、蟬等動物飾件。陶器部分,除展出各種類型的陶器外,還展示了刻有原始文字的陶器,如單把杯、橢圓形豆、罐等,尤以一件刻劃著8個符號的刻文黑陶罐為最,被稱為“前所未見的珍品。”在展廳的末端還介紹了良渚遺址最早考古發掘者施昕更和良渚文化研究的先驅者何天行兩位先生的簡要事跡,以及歷年來專家學者研究良渚文化成果的部分資料。
第三展廳設于博物館主樓二層西側,復原展示了一座良渚文化時期的“玉斂葬”大墓,具有很強的視覺震撼,同時在四周墻面展示了不同等級的墓葬出土照片,通過豐富的墓葬資料的對比展示來揭示良渚文化社會等級的分化和階級的形成,把良渚文化的詮釋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整個展覽達到了高潮。
三個展廳內容相互映照,各有側重,充分展示了良渚先民所創造出的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說明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時期。
2006年,為紀念良渚文化發現70周年,二三展廳特別舉辦了反山瑤山玉器精品展,共展出玉器600余件(組)。這是反山、瑤山遺址考古發掘20年來,大量精美玉器在博物館的首次展出。展覽分為四個部分,從不同的角度展示良渚玉器的獨特內涵和功能。
第二展廳,在燈光的映射下,良渚文化玉器散發出獨有的“雞骨白”和“南瓜黃”色,觸目所及,高低錯落、形態各異,蔚為壯觀。之一部分介紹的是良渚社會藏禮于玉的禮制。良渚時期,玉被賦予神圣的品格,展柜中良渚時期三大禮儀重器:玉琮、玉璧、玉鉞盡顯高貴與神圣,它們是溝通天地人神的靈物,是神圣的法器,也是維系社會等級與秩序的重要禮器,更是世俗權力的象征。第二部分表現的是良 渚人的精工琢玉。良渚先民善于琢玉,從原料選擇、設計定樣、磋切成坯、紋飾雕刻到拋光成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序。在反山、瑤山遺址中,出土了160余件表現手法多樣、制琢精致的刻紋玉器,其合理的布局、獨特的造型、精美的紋飾無不反映出良渚時期精湛的琢玉技術和獨特匠心。在一件件珍貴文物面前,無不令人駐足停留,以期看清其中的奧秘。那鬼斧神工般的技藝連現代工藝美術大師們都自嘆不如。第三部分是種類別玉,良渚社會用玉的普遍性和等級化造成了玉器功能的復雜化,目前已知的種類有40多種。為便于區分,在展覽中,我們按照出土情形和器物形制兩方面的差異,從使用方法上將良渚玉器分為單體件與復合件兩類,其中復合件又再分為組裝件、組佩件、穿綴件和鑲嵌件四類,整個展示圖版、文物相互對應,帶你感受先民的精致生活。
第四部分的內容設在第三展廳,以復原陳列的方式再現了良渚文化反山遺址23號墓。此顯貴者大墓出土遺物包括玉器、嵌玉漆器和陶器,以單件計共467件。其中出土玉璧54件,為良渚文化遺址中隨葬玉璧最豐富的墓葬。展覽還通過大小墓葬在墓制規模、隨葬品多寡、類別等方面的巨大差異,生動揭示了良渚文化時期貧富的兩極分化和社會的分層。

杭州良渚文化博物館介紹
良渚文化博物館良渚博物館三個展廳內容, 這是“良渚圣地”公園良渚博物館三個展廳內容的核心部分,由博物館主體建筑和周邊的主題園林組成。它們是“良渚圣 地”園林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主體建筑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設計,其本身就以獨特審美價值,成為“良渚圣地”不可或缺的藏品。
杭州私人博物館各自的詳細情況?
1、胡慶余堂中藥博物館
特色簡介:國家級中藥專業博物館,占地面積2700平方米。可參觀200年前的中國傳統藥店建筑風格;參觀胡慶余堂的發展史(圖文與實物陳列)及傳統的手工藥丸和草藥切片;購買地道的中草藥材,品嘗藥膳。地址:吳山腳下大井巷內電話:87815209交通:8路、K8、155路鼓樓下
2、中國絲綢博物館
特色簡介:國家級專業博物館。占地面積73畝。陳列千余文物、標本、圖片、機具和現代展品。按工藝流程分蠶桑、制絲、絲織、印染四個專業展廳。展示中國五千年的絲綢歷史、文化及傳統工藝,反映建國以來的絲綢工業科技成果。地址:玉皇山北蓮花峰前電話:87035150公交線路:游3、38、809路
3、南宋官窯博物館
特色簡介:中國之一座在古窯址基礎上建立的陶瓷專題博物館。全方位展示了南宋官窯的風韻與特色。分設遺址保護廳和展覽廳兩部分。遺址保護廳以大跨度輕型框架結構建成,為我國南方目前規模更大的考古遺址保護、參觀建筑,游客身臨其境可作全景式觀照。地址:南復路施家山42號(玉皇山南麓八卦田東側)公交線路:809路八卦田站下,39、308路水澄橋站下,20路
4、良渚文化博物館
特色簡介:一座綜合反映良渚文化考古研究成果的專題性博物館。共設一個序廳和三個展廳。之一廳全面介紹良渚文化時期的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生活情況;第二廳展出該地出土的各種精巧玉器、豐富的黑陶與石器;第三廳展示了一座該時期的“玉斂葬”大墓。地址:余杭區良渚鎮荀山南麓公交線路:513、313路良渚站下
5、中國印學博物館
特色簡介:位于“天下之一名社”西泠印社內,是中國惟一收藏、研究、展示印的國家級博物館。該館陳列了古代至明清初年歷代官私印,及元末明清及近代名家篆刻印章。地址:孤山西泠橋畔公交線路:K7路27路
6、杭州碑林
特色簡介: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陳列和收藏了從唐代至清末共500余塊碑石,均為古代原物。內容包括帝王御筆、人物畫像、名家法帖、地方史料及儒學、宗教和墓志等,是集歷史、藝術、科學為一體的“石質書庫”。地址:勞動路65號杭州孔廟內電話:87062125公交線路:38路35路8路
7、都錦生織錦博物館
特色簡介:我國之一家專題織錦博物館。以近千件實物和圖片詳盡介紹了我國傳統織錦兩千余年發展歷史和當代織錦的后起之秀---都錦生織錦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共分陳列室、原料準備工場、織錦織造工場和產品展示展賣廳四大展區,同時還在展區之間配有專門介紹蠶桑知識的名桑園,內植中國五大名桑。地址:鳳起路519號都錦生絲織廠內交通:12、305、21、26、30、14、151、152、18路
8、杭州世界錢幣博物館
特色簡介:2001年正式開館。館藏當今世界上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流通紙幣、硬幣、金銀紀念幣及世界各國的歷史貨幣。還設有鑒別與咨詢服務部,提供鑒別真假外幣的服務,以及提供國內外錢幣發行與錢幣市場行情的信息咨詢。地址:河坊街178號電話:87809600公交線路:5路、8路、13路、35路、40路、85路、155路、308路等均可到達
9、張小泉剪刀博物館
特色簡介:我國首家以研究剪刀文化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整個館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00平方米。館內現有藏品1500余件,分別為剪刀、刀具、指甲鉗、書畫作品、剪刀生產工具等五個品類。并收有大量古代剪刀圖片、文字資料及復制品。展覽廳內設剪史、剪藝、精品三個展廳。地址:大關路33號杭州張小泉剪刀廠內交通:804路、1路、503路、23路、15路、151路、55路、Y8路
10、杭州南宋錢幣博物館
特色簡介:建筑面積1500多平方米,1996年正式開館,館藏錢幣6萬多枚,5000多個品種,大量錢幣實物的保存,為社會和經濟學家研究古都杭州提供了八百多年前的南宋都城較完整的經濟資料。館內設三個展廳:一、實物部分(以南宋錢幣為主的歷代錢幣及西湖出土錢幣2萬多枚);二、資料部分(拓片與文獻);三、輔助部分(烘托時代背景的銅器、瓷器、玉器等)。地址:小營巷醬園弄12號電話:87911087公交線路:151路、834路均可到達
11、浙江西湖美術館
特色介紹:面積約1500平方米,1999年正式開館,曾是國立藝術院的舊址。是一座以介紹美術動向、進行學術交流、研究藝術珍品的專業性美術館。館內還有黃賓虹書畫館和呂霞光藝術館。地址:孤山路25號,浙江博物館東側。公交線路:850于謙祠特色簡介:始建于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1998年11月為紀念于謙誕辰600周年,重新修建開放。該祠為三進兩廂,建筑面積900多平方米。地址:三臺山公交線路:游5路花港站下
浙江博物館是免費的 自然博物館門票10元 其他沒去過
良渚文化博物館分別介紹了什么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業趨于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的分野顯示出社會分化的加劇;刻劃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認為是中國成熟文字出的前奏。專家們指出: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良渚文化發展分為石器時期、玉器時期、陶器時期。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良渚文化玉器,達到了中國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數量之眾多、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時期中國乃至環太平洋擁有玉傳統的部族中,獨占鰲頭。而其深涵的歷史文化底蘊,更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遐想。文字是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在良渚文的一些陶器、玉器上已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單個或成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劃符號,學者們稱之為“原始文字”。良渚文化時期,稻作生產已相當發達,從出土的大量三角形石犁等農具看,良渚人已擺脫一鏟一鍬的耜耕而率先邁入了連續耕作的犁耕階段,從而為當時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良渚文化以黑陶著稱,胎質細膩、造型規整,器種變化多樣,用途分明,尤其是鼎、豆、壺的組合,構成了富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器物群。
良渚博物院怎么樣
良渚博物院位于余杭區良渚鎮,良渚和周邊的遺址出土了大量四五千年前的精美玉器。在良渚博物院不僅可以一睹它們的真容,還能通過各種互動體驗了解良渚文化的前世今生,帶小朋友來寓教于樂也不錯。博物館概況博物院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由英國設計師操刀設計,是座以“一把玉錐散落地面”為靈感的當代建筑。博物院內部共有發現求真、良渚古國、良渚文明三個展廳,其間穿插著三個天井式的露天庭院,以良渚文化的代表元素為裝飾。穿梭在這個建筑空間內已然是一種享受。各展廳看點走過前廳“站在杭州看良渚”,來到之一展廳“發現求真”。這里用蠟像復原了當年考古工作者發現良渚的場景,可以感知到良渚文化逐漸為人所知的過程。之一展廳后還有一個體驗教室,有考古小知識圖解、案例和一些互動游戲。走出之一展廳便是玉璧庭院,玉璧造型的裝飾在水中顯得很有詩意,四周的美人靠可供小憩。玉璧庭院也是博物院出鏡率高的地方之一。第二展廳用現代的手段復原了一座“良渚古國”,在這里你能感受良渚文化中農業、制陶、制玉等生活細節,還有大型油畫、沙盤模型、古城墻剖面等形式還原的營建莫角山時的場景。你能看到墻上大屏幕上不停有落雨的光滴,耳畔還有雷聲陣陣,很有現場感,仿佛穿越回五千年前輝煌的良渚國。展廳的一角也有電子屏可以玩類似搭房子、陶器拼接等互動體驗,讓游客感受考古有趣的一面。第三展廳是整個博物院館藏的精華所在,在這里你能看到玉琮、玉璧、玉鉞等不少良渚文化的精品。這些藏品的外觀可能算不上搶眼,但它數量多而且種類齊全,可以對良渚文化,或者玉器的禮制有個大致的了解。除了仔細欣賞玉器上細致繁復的花紋,不妨也跟著展牌上的介紹了解一下不同形制的玉器的意義和地位。博物院外的美麗洲是一大片公園,周末草地上常有游人搭起帳篷野餐。在博物院看完文物,有時間還可以去附近的良渚文化村逛逛,再到良渚食街吃一頓物美價廉的午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