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中國美術館油畫展廳的作品,以及中國美術館 油畫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添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中國美術館最近有什么油畫展覽?
中國美術館正在舉辦中國美術館油畫展廳的作品的西班牙展覽“從提香到戈雅——普拉多博物館藝術珍品展”于2007年6月29日至8月24日舉行。故宮博物院里還有一個比利時500年來與中國交流的展廳中國美術館油畫展廳的作品,是200多米的走廊。這兩個國家的藝術作品應該很好地相互呼應。
去中國美術館的網站上看看中國美術館油畫展廳的作品,中國美術館油畫展廳的作品你就知道中國美術館油畫展廳的作品了。
中國美術館開設錢松_紀念展,里面收錄了錢松_哪些作品?
中國美術館開設錢松紀念展里收錄了錢松的,紅巖,江南春,湖上小景等作品

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5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暨第十二屆全軍美術作品展經典作品有哪些
雕塑作品《前赴后繼》
作者:郎鉞 談強 曹天龍上榜理由:作品風格堅實凝重,場面恢宏,人物形象鮮活富于動感,氣氛緊張動蕩。與以往此類題材多見的英雄頌歌式的表現形式相比,《前赴后繼》雕塑作品以現實主義的手法著重描寫戰斗的慘烈和驚心動魄,從戰斗場面的一瞬中投射出作者對生命與死亡,戰爭與和平這一宏大主題的深刻思考。是近些年較為少見的現實主義實力派雕塑力作。作品陳列于中國美術館正廳中央,是本次美展中更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油畫作品《我們都是神 *** 》
作者:谷剛上榜理由:作品手法洗練,構圖大膽。用色明快而微妙,藍天白云、戎裝白馬儼然一副打靶歸來的美麗畫卷。畫面虛實穿插,看似信手拈來一氣呵成,實則嚴謹考究。畫面中馬占據了構圖的一大部分,而人在馬前有說有笑表情歡喜而充實,人與馬的關系自然和諧。馬背上的槍彈水壺點出了畫面的主題。作品手法精湛造型準確,是此次美展中較為搶眼的優秀作品。
油畫作品《永恒的歌》
作者:金鳳石上榜理由:作品描寫的是一群小演員正穿著紅軍的服裝在演唱革命歌曲的情景。作品氛圍清新歡快,似乎能聽到他們的歌聲。孩子天真歡樂笑臉中洋溢的歡樂與這身紅軍時代的服裝產生了有機的聯系,使我們聯想到了如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了革命之火代代相傳的深刻寓意。是本次展覽中最為成功的兒童題材作品。
雕塑作品《我們走在大路上》
作者:李象群
上榜理由:雕塑手法精湛傳神,將毛澤東同志胸有成竹大步向前的氣魄刻畫的入木三分,神態與性格塑造更是惟妙惟肖,動態生動自然。作品尺幅不大卻氣勢磅礴,衣紋刻畫洗練灑脫形式感極強,是本屆美展雕塑作品中的精品之作。
水彩作品《綻放》
作者:李利民
上榜理由:在畢業或慶祝成功的時候通常會以集體扔帽歡呼作為抒發感情的方式,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的經歷。這一情景會重新喚起我們深藏在心底的那段青春歲月。作品人物動態刻畫生動,用筆暢快淋漓。畫面下方人群與上方廣闊的天空形成了疏密松緊的形式關系。而扔起的軍帽則為天空點綴上美麗的圖案,使得整幅畫成為了一首充滿浪漫情懷的詩篇。
油畫作品《銀箭》
作者:陳堅
上榜理由:作品表現的是林彪領導的第四野戰軍在東北戰場上向松花江進軍的歷史事件。作品構圖考究,透視關系嚴謹準確,將雪地行軍的狀態刻畫的身臨其境。能將朝陽、天光與雪地反光這幾種特殊光線的關系處理的和諧而自然,體現了畫家深厚扎實的寫實功力。作品爭議之處在于其內容所刻畫的是在歷史上存在爭議性的人物。這在以往的官方美展上是盡可能避諱的題材。此作品在本屆美展上的亮相體現出我國政府在文化政策上更加走向開放和自由。尊重歷史是社會進步的體現,所以此作品除技法精湛外還有著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
色粉作品《黃土情》
作者:李虹 張征沂
上榜理由:作品刻畫了八個黃土地上的武警女戰士。他們正值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各個如花般美麗。卻把這如歌的青春獻給了那片蒼茫的黃土高原,并在黃土地上扎根結果。這樣的內容使作品表現力不言而喻。人物的年輕美麗與身后黃土高原的蒼涼偉岸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沖突增添了作品的感染力。作品材料使用色粉筆創作,材料的特性將黃土的質地表現的惟妙惟肖,塑造出的人物帶有明顯的朦朧感,似乎也沉浸于高原的沙塵中。
雕塑作品《支前》
作者:王洪亮 聶義斌
上榜理由:雕塑作品運用寫實的手法塑造了人民群眾支援前線的生動畫面。造型手法簡潔洗練,人物排列富于變化。畫面中老中青三代人齊上陣為革命貢獻力量的畫面是本件作品的亮點。人物塑造形體扎實精確,體現了深厚的造型功底,衣紋塑造大刀闊斧極富形式感。是一件精彩的寫實主義作品。
油畫作品《雷鋒來到我們連》
作者:袁來
上榜理由:作品表現的是戰士們在繪制以雷鋒為主題的黑板報時的情景。畫面以黑板報為背景,人物在此基礎上的輪廓近似于剪影極富表現力,畫面形式充滿趣味性。形式巧妙而合理,將軍營文化活動場面描繪的有血有肉。如果作者不深入基層體驗生活是不可能創作出這樣的作品的。所以這是一件有生活、有內容的優秀油畫作品。
油畫作品《兩彈元勛》
作者:駱根興
上榜理由:作者在油畫布上用黑白線條將兩彈元勛們生動的描繪出來,使整張畫面的精神氣息顯得更加單純而崇高。畫面形式素雅,雖然是油畫但卻有著國畫中水墨寫意的意境。這是油畫技法和形式上的全新嘗試,這種嘗試為油畫添加了更多的中國特色。同時使得畫面有一種未完成感,而這種未完成感卻給了觀眾更多的遐想空間,似乎比面面俱到更加回味無窮。
中國美術館的著名作品和它的來歷
油畫家廣廷渤創作的《汗水·鋼水》一直是中國美術館鎮館之寶之一。近日,該作品的兩個孿生兄弟——兩張畫作原稿將出現在2006榮寶春季油畫專場。 北京榮寶拍賣公司油畫部主管武勁介紹,5月10日起,榮寶2006油畫春拍將在北京亞洲大酒店預展,5月14日上午拍賣,其中有廣廷渤的一組兩幅《汗水·鋼水》。兩件作品分別描繪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鋼鐵工人的精神面貌。其中一個坐姿,手中端著一個搪瓷水杯;另一個站立,正在拿飯盒喝水。 它們是中國美術館那幅著名作品《汗水·鋼水》的原稿。只不過,那幅畫的是三個鋼鐵工人,這兩幅畫是將其中的兩人分別進行單獨描繪。廣廷渤的《汗水·鋼水》是中國美術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武勁說,中國美術館的那幅《汗水·鋼水》價值2000萬。即將拍賣的這兩幅畫作保守估價為250萬至350萬元。
中國美術館中有哪些 名畫
久已沒有展覽消息的美術館并沒有真正的消停。昨天下午,美國最著名的風景畫家繪制的《月光》運達北京,并且捐贈給了中國美術館進行館藏。昨天下午,美術館內外由于一些車輛的進進出出,引起了附近居民的注意,好些觀眾都在美術館門口向里探望,他們以為又有新的展覽即將布展,而實際此時為紀念中美建交30周年,世界著名畫家維利女士新作《月光》的捐贈儀式正在館內舉行。記者在現場見到了這位高齡女畫家和她的作品,維利女士身著白色西裝,表現得雍容大度,據了解她曾是克拉克·蓋博的前女友呢!據中國美術館收藏部有關人士介紹,維利女士是目前世界上最出色的海洋風景畫家,全世界大約有400萬人收藏她的作品,其中包括了美國近20年來的歷任總統以及法國盧浮宮等著名博物館。此次中國美術館有幸收藏到她的《月光》,也是首開國內先河。
、下圖是中國美術館于2005年11月26日在北京展出的著名畫家、四川美術學院院長羅中立的油畫《父親》,創作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該畫獲得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放大表現老農的《父親》已成為中國當代人像油畫里程碑式的作品。作者羅中立(當時還是四川美院的一名學生)也由此被譽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畫壇的一面旗幟。羅中立的油畫《父親》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的價格為400多元。盡管美術館收藏作品支付的僅僅是材料費,但對畫家來說,作品被國家美術館收藏是一種莫大的榮譽。
羅中立,1948年出生于重慶郊區,1968年從四川美院附中畢業后主動到大巴山農村生活10年。1980年,尚在四川美院學畫的羅中立以一幅超級寫實主義作品《父親》而一舉成名,該作品以紀念碑式的宏偉構圖,飽含深情地刻畫出了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深深的打動了無數中國心。
1975年的除夕夜,羅中立在他家附近的廁所旁邊,看到一位從早到晚一直叼著旱煙,麻木、呆滯守糞的中年農民。羅中立回憶當時:“一雙牛羊般的眼睛卻死死地盯著糞池。這時,我心里一陣猛烈的震動,同情、憐憫、感慨……一起狂亂地向我襲來,我要為他們喊叫!”后來,他畫了守糞的農民,之后又畫了一個當巴山老赤衛隊員的農民,最后才畫成現在這幅《我的父親》,開始畫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后改成《我的父親》(又名《父親》)。
作為《父親》的“伯樂”,栗憲庭回憶說:“發現《父親》其實很偶然。1980年,羅中立創作完油畫《父親》時還是四川美術學院的學生,當時這幅作品參加四川省青年美展,《美術》雜志社領導去參加了,帶回來一些照片。我是《美術》雜志的責任編輯,有發稿權,在辦公室看見《父親》照片時,我跟羅中立并沒有交往,之前只是刊發了他的女知青圖等作品。但《父親》讓我特別震動,畫的尺寸是用畫偉人的規格,畫里的農民父親形象強調了真實的面貌,充滿了人性關懷。雖然當時他還是個學生,我還是在1981年第1期《美術》雜志封面上選用了。”栗憲庭當時也是頂著壓力刊發《父親》的,但讓他欣慰的是,《父親》得到了中國青年美展很多評委的認同,隨后《父親》被評了一等獎。
當然,在那個年代,這幅畫不可避免要受到非議。有些批評家說,《父親》“污蔑了中國農民的形象”,“沒有反映解放后中國農民的新變化”。于是,油畫《父親》在最后定稿時,就有了一處細節的修改。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在父親的左耳上,夾了一支圓珠筆。據說,這樣就體現了解放后的農民已經是有文化的農民了。把一切藝術品都貼上政治標簽,是“文革”期間最為流行的藝術思想。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這種有害的思想流毒還遠未肅清,對油畫《父親》的影響也不能幸免,圓珠筆這個小小細節是那個時代抹不去的標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個細節深刻地詮釋了油畫《父親》本身產生的歷史,成了《父親》的胎記。它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外延意義比用文字來解釋要好得多。
2005年,已是四川美院院長的羅中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經表示,要重畫《父親》。他說,“當時《父親》的社會性更勝過藝術性。如果在20年之后的今天,讓我再畫《父親》,我會更多的從繪畫、藝術本身來構思,不會還是社會屬性很多的那種東西”。
油畫《父親》所承載的東西是不可能重寫重畫的。《父親》一旦誕生了,它就屬于歷史了。我贊同當年大膽推薦《父親》的資深藝術批評家栗憲庭的觀點,“重畫《父親》沒有意義,即使是畫一個當代農民父親形象也無法超越當年的《父親》”。我想,甚至連那個不倫不類的圓珠筆都不能修改。它可能是敗筆,是政治符號。但它佐證了“文革”后,中國藝術在思想解放的道路上走得如此艱辛;它讓我們今人反省,不要走回頭路,不要重演歷史的笑劇。
